无如臣脑故如冰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ca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4年2月25日,沈阳《盛京时报》称:鲁迅脑病甚剧亦不能写稿,据医生诊视,系脑膜炎之现象,苟不速治,将生危险;并劝(周)氏今后停笔不做任何文章,非休息十年不能痊愈。
  此消息又经天津《大公报》转载后,亲友读者慰问函电交驰,令鲁迅应接不暇。他在致姚克函中认定是“此地之文氓所为”,“此辈心凶笔弱,不能交战,便大施诬陷与中伤,又无效,于是就诅咒,真如三姑六婆,可鄙亦可恶也”。
  “心凶笔弱,不能交战”,攻不破堂堂之阵,砍不倒正正之旗,实在是国民党御用文人的悲哀。不过,他们的后台很厉害,以流氓政治与特务手段实行文化专制。
  国民党于1927年上台以后,制订了一系列法律及训令,并成立了专司书刊审查的机构,颁布图书审查的条例和办法,以控制全国的新闻出版界。当局1929年查封了创造社,1930年查封了上海现代书局,1931年查封了北新、群众、东群等书店。
  《著作权法》规定出版物如有违反“党义”,或其他“经法律规定禁止发行者”,内政部可拒绝注册。1929年,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公布《宣传品审查条例》,同年还颁布了《查禁反动刊物令》等查禁书刊的法令。1930年先后颁布了《新闻法》和《出版法》,规定书刊在创刊前必须申请登记,批准后方可出版,《出版法》还规定涉及“党义”的图书须交中央宣传部审查,其它文艺及社会科学方面的图书也同样要送审。
  就在御用报纸造谣鲁迅罹患脑炎的那个月,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一举查禁了上海出版的149种文艺图书,震动了上海出版界。一些书商赔累不起,只好联合声请官方审查原稿,以“预惩制”代替“追惩制”。于是,“中国国民党中央宣传委员会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在1934年4月正式成立。同年6月,《图书杂志审查办法》颁布,规定一切图书杂志须于付印前将稿本送审,连翻印古书也不例外,如不送审,即予以处分。检查官在审查过程中随意删改,经常搞得驴唇不对马嘴,为不留刀斧痕迹,被删之处还一律不许“开天窗”,使作者和编辑都哭笑不得。
  鲁迅在1934年8月31日致函姚克:不无讽刺地说:“出版界也真难,别国的检查是删去,这里却是给作者改文章。那些人物,原是做不成作家,这才改行做官的,现在他却来改文章了,你想被改者冤枉不冤枉。
  书刊可以被查封,但思想是屠杀不了的。在国民党的文化专制的“华盖”之下,鲁迅“带着镣铐进军”,以各种笔名在报刊上发出“匕首与投枪”。1935年3月,鲁迅寄给台静农一首题为《报载患脑炎戏作》的小诗:
  横眉岂夺蛾眉冶,不料仍违众女心。
  诅咒而今翻异样,元如臣脑故如冰。
其他文献
田野建筑艺术,是一段段凝聚的历史,一份份生命的感悟,它以一个个独特的艺术视角,留下人类不曾逝去的记忆,  构画更新的今天,追梦未来的心灵家园。  反复推敲,虽然这个题名还是定的很笼统,或者说有些抽象,但“田野艺术”一词,它涉及的艺术人类学却内涵极深,近百年来已是被世人关注的学科。  在今天动笔想写“建筑”这个专辑的序时,脑海里浮现的却是一片艺术的旷美田野,它们立体地、全方位地呈现着……可能是因为近
期刊
1904年,英军从印度出发,经由日喀则入侵西藏,留下了众多“血迹斑斑”的遗迹。比如江孜的宗山古堡,比如亚东堆纳乡的曲美雄谷抗英英雄纪念碑。而用电影形式回放那段悲壮历史的《红河谷》便选取了这两个地方作为影片拍摄地。  江孜被称为“英雄城”,因为这里曾上演了一幕江孜人民英勇抗击英国侵略者的事迹,《红河谷》所讲述的汉藏人民团结抵抗英帝侵略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一座城市必然有一个地标,而江孜的地标便是宗
期刊
1 寻访德木寺:一段历史的记录    由盛极一时到静卧一岗,德木寺这个集300余年荣光的辉煌大寺,如今呈现给我们的,却是村落与人情交织中的斑驳红尘。远离历史烟云,德木寺的威名却随着“羌姆”的恢复,滋生出了无限亲近民间的顽强生命力。  两次前往大峡谷派镇的路上,我都没能看到雅鲁藏布江北岸的德木寺。事实上这个寺庙并不是藏在深山中那般难寻,一路沿北岸正在修建中的简易公路穿村过乡,经林芝县米瑞乡所在地,再
期刊
几年来,我不止一次地神游过丝路南道。我坚信与河西走廊并行的祁连山南麓,存在一条同样重要的同样繁忙的通道。这条经河谷、高原和越过祁连山大坂的路,是由马蹄敲打出来的。    7、浩门城北约8.5公里的北山乡境内,还有唐威戎军城遗址。    浩门城北约8.5公里的北山乡境内,还有唐威戎军城遗址。  威戎军大抵是团一级的建制。《新唐书》上记载:“唐初之戍边者,大日军,小日守捉。日城,日镇,总之者日道。”《
期刊
它是鲁北平原上霍然而起的一个奇迹。那青色砖屋青色的瓦,构成了一幢神秘的历史深宫。它的身上浓缩了百年的风雨,通过它可以形象地了解晚清时代的社会状况和当时的社会心态建筑风格,更重要的是,从庄园的兴衰和魏氏家族的命运,可以看到100多年来社会和时事的变迁。  ——题记  由济南沿220国道东北而行百余公里,到达惠民县的魏集。下国道不远,快要抵着黄河坝堤的地方,就是那谜一样的魏氏庄园了。这是我国北方仅存的
期刊
也许在人类历史中,从来没有一个知识分子像中国的孔丘(公元551~479年)那样,长时期地受到一个朝代接着一个朝代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尊崇。他认为“一只鸟能够挑选一棵树,而树不能挑选过往的鸟”,所以周游列国,想找一位能重用他的封建主来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但始终不得志。事实上,“树”能挑选鸟;却没有一棵“树”肯要这只姓孔名丘的“鸟”。他有时在旅途中绝了粮,有时狼狈到“累累若丧家之狗”;最后只得叹气说,“吾道
期刊
读高月冬先生所绘《百驴图》,虽不及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之繁华,但他都把人带入了一个另类的社会群体,犹如置身于一个新的社会环境之中。驴非驴,画驴写人。  观其驴:悠然自得者如采菊东篱下;仰天长啸者如壮士悲歌,慷慨激昂;嘻戏玩耍如睿智玩鲁天真可爱;老态龙钟者如白发翁满腹经论;还有如情侣之耳鬓厮磨;有如母子情深恬犊之情。奔驴之狂如夸父追日,卧驴之静虽有磐石之安,目光中却掩饰不住其迷离扑朔的心性。相聚一起
期刊
书法艺术载于中国特殊的象形语言符号。语言表意借助于形象,遂使这形象的把握产生许多审美心理及程式。首先是主体心理的各类状态,它决定了这一艺术创造活动质量的诸多特征。  这种主体心理简扼地说在于文化史的艺术控制系统,由此而形成的艺术创作观及评论观,于书法则具体表现为书法史学、书法本体学、书法评论学三大方面。  我认为林散之老人的书法史观是碑为体、帖为用的一个运动史学观,由此而展开审度取合,构成他独特的
期刊
仙境    时值11月初,从成都出发时气温在18℃左右,可过了康定,漫天下起鹅毛大雪,气温下降至零度以下,可我还是一身秋衣,难抵严寒的侵袭。大巴车内坐有30多个人,有90%是藏族同胞,他们都穿着厚厚的藏袍,还有三五个穿着紫红色佛装的喇嘛。车子遇到一次颠簸,车内便掀起一阵尖叫,尖叫过后听到的是一阵咪咪嘛嘛的诵经声。  我第一次到藏区,藏区在我心中的感觉是——蓝天、青草、雪山、牦牛、喇嘛庙。可是到了道
期刊
那是一个清晨,正当我打点行装准备离开瑶寨的乡亲家时,一个被大家唤作美月老人的小孙子心急火燎地跑来:“我奶奶叫你去一下。”丢下行装我匆忙赶到美月老人家,刚一进门就被眼前的情景震惊了:一位穿着精美的瑶族服饰的新娘,绯红的面颊染红了两鬓的白发,眉宇间透露出一种从未见过的气质。她可是这寨子里年逾百岁的美月老人!  美月老人拉着我的手,告诉我她想了整整一夜,到天亮终于决定,把这套嫁衣拿出来给我看,但有一个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