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流”兼顾 力臻佳境

来源 :学生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3596240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从多年的作文教学中感觉到:写作训练,作为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首先要关注的是谁在写的问题,明确训练主体;其次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明确训练内容;然后才是怎样写的问题,即形式上的问题;因为是训练,最后还要注意写了以后怎么办,这关系到反馈评价的问题。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反思以往的作文教学,觉得我们太关注了怎么写,却往往忽略了谁在写,忽略了对作文训练主体的关注。没有解决写作之“源”,而只在“流”上做文章。我们的作文教学又常会走极端。要么过于随意,要么过于呆板划一,教师对写前准备——写中指导——写后反馈等一系列本,是有机联系的各环节孤立分割看待,缺乏联系意识和统筹意识。既然写作训练是一项系统工程,那么,我们对写作训练的几个环节就要统筹兼顾,不可顾此失彼。尤其是对写前准备、写后反馈环节,更要多花点时间精力。下面针对这个问题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深入分析学生写作个性,加强学生写作心理的优化训练
  
  笔者认为,注重对作文文本的分析指导而忽视对学生写作个性心理的关注,这是目前中学阶段写作训练中依然存在的问题。
  作文训练中,要关注学生的写作心理。第一步就是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剖析,使学生对自己的写作动机、写作习惯以及自己擅长的文体等各方面因素要有较为全面的了解。除此以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的阅读视野、阅读倾向,自己的写作储备情况。这样做,对学生来说,可以使他们更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写作方面的优缺点和应该努力的方向;对教师来说,也可以藉此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为把这个自我分析的环节落实到位。
  写作教学要以课堂作为主阵地,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引导他们阅读名家经典,经常举办读书交流会,举行名篇、名段朗诵比赛,举行书评写作比赛等活动。以各种各样生动活泼的形式,丰富学生的阅读世界,优化他们的写作心理,从而克服对写作的恐惧感,对写作多一点亲和力。
  
  二、全面关注写作积累,写作过程,写后反馈等系列环节
  
  一篇作文的完成,实质上要经过“体察——构思——表达”这三个阶段。作为练笔训练,要体现其完整性,还须有个“反馈”的阶段。这样“体察——构思——表达——反馈”就构成了一次完整作文训练应有的四大环节。我们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往往只关注中间两个环节:诸如构思布局,遣词造句和运用各种表达方式等等,只关注 “怎样写”的问题,却容易忽略对写前积累和写后反馈的关注,而这两个环节对于写作训练来说,又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所以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笔者一直在努力扭转这种偏颇,力图把“写前积累”和“写后反馈”两个环节真正重视起来。
  写前积累。对这个环节的重要性,想必每一个语文教师都不会有疑义,但真正要问及我们在这个环节中到底教学生做什么,或许许多人只能泛泛而谈。
  写中指导。以往我们教师在这个环节所花的时间和精力往往是最多的,我并不想对其重要性做过多的强调,我们所要的就是尽量扭转过去的偏颇,避免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做不必要的无用功,不要对写作技巧、写作方法之类的东西做太多的讲解,可以把这些原本归教师讲的东西化为课题研究的形式推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己去揣摩领悟,自己去探究发现,而教师要尽量表现得“无为”一些。
  写后反馈。这个环节往往是最容易被学生和教师忽略淡化的环节。大多数学生心理都这么认为,只要一篇文稿脱手了,一次作文训练任务就宣告完成了,他们是不愿意再花时间去做反馈工作的。许多教师也会这么认为,学生的一篇文章仅花几分钟或者更长一点的时间去评改,写上几行评语,就算是心安理得、问心无愧了。笔者认为,我们在写作训练中,应该把写后反馈环节好好地重视起来。
  
  三、改进作文教学评价方法
  
  笔者认为,随着作文教学模式的重新建构,写作评价方法也要作相应的改变,要彻底改变过去在作文评价方面过于单调机械,过于单元性的局面。
  1.要突出写作者在评价方面的主体性地位。与写作训练中要强调写作者的主体性地位一样,在作文的评价方面也要把写作者的主体性地位突出出来。学生既是作文训练的主体,又是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的主体。这样才能使教与学在评价中得到和谐的统一。
  2.要使评价向多元性、多层次、立体化方向发展。评价的参与者应该体现多元化,评价者或是学生个体,或是学习小组和整个班级;或是单个指导教师和课题指导小组的老师。评价内容应该体现多层次特点,不再只关注文本本身,对于写前、写中、写后几个环节要全面关注,尤其是写前和写后两个环节。写前积累环节的评价重在看素材积累是否丰富、是否新颖、是否有条理性。
  3.评价要体现激励性特点。要强调每一个学生在写作方面都有充分的潜能,要善于挖掘他们的创造能力,激励他们的创新精神。要以发展的眼光评价他们在写作训练方面取得的成果,要纵向评价他们的发展和提高,肯定他们的成绩和优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评价尽量用描述性语言,不要用等级或分数形式。
  构建立体化写作训练模式,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我们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在实践上积极投入。笔者坚信,只要我们能多关注训练的主体——学生,并做到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这种立体化的训练模式定能为我们的作文教学另辟佳境。
其他文献
现在的不少中学生,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心里素质都很差,厌学情绪较严重。那么,我们的学生真的不可教了吗?非也。相反,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应反省一下自己:我们对学生的了解有多少,有没有伤害过他们的言行,我们和学生的情感距离有多远,我们的课堂对学生有没有足够的吸引力等等。那么,老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面对现在的学生呢?     一、以朋友的身份待学生    人们都不喜欢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的领导,称其为“摆官架子”
期刊
2008年江苏英语高考中首次出现任务型阅读这一题型,总分值10分,任务型阅读是在遵循《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根据任务型教学的要求设计而成的一种新题型。该题型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所提供阅读材料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讲,也就是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转换信息以及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它以短文加图表的形式要求考生用一个单词完成其文章的结构图或表格中的内容(2010年的考纲要求中增加了树状型任
期刊
“小学数学成绩挺好的,到了初中数学却成了短腿学科”,这是我们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常遇到,也是令很多家长  迷惑不解的问题。探究问题的成因以及如何转化“学困生”是极具价值和深远意义的。    一、学习困难的成因    根据我们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长期跟踪调查研究,发现造成数学“学困生”成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1.教材的原因。小学、初中教材知识的深度、难度,能力要求跨度相差较大。初中教材涉及的
期刊
凡是担任思品课的教师都应该深有体会。思品课上,学生个个都眼睛雪亮,是非分明,说得头头是道。课下的行为却不尽如人意。刚学完《爱护环境》,下课就随手扔废纸;刚学完《父母的关爱》,回到家就对父母吆五喝六。刚学完《身要健,需锻炼》,就有同学逃避上体育课。究其原因,我认为学生虽明白道理但没有真正触及其心灵深处,或者当时学习的时候确实受到了教育,也决心如何去做,但热血沸腾几天,却没有毅力坚持下去,也就不可能形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巧妙的利用 “留白”“补白”艺术,给学生营造一个想象和创新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能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种留白的艺术教学中得到真正的提高。就此,我谈谈本人的三点拙见:    一、课堂需要“留白”    留白被广泛运用于艺术领域,在整体的意象和情调中体现出似无还有的艺术境界,能达到意犹未尽的艺术效果。语文教学也是
期刊
任何体裁的文章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为此,语文教学应以课堂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把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各种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他们能随时随地主动地学语文、用语文,在不断地学和用中提高语文素养。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生要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做到了联系生活学习语文,我们就会领略到学习中异彩纷呈的学海奇葩。在我
期刊
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作为一名初中化学老师,也想走进学生的心灵多了解学生,但中学生作业繁多,教师超负荷运转,师生间很少能面对面地交流。长此以往,学生很难与之亲近,渐渐地学生与教师之间就形成了一座“天堑”。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妙计。一天,在批改作业时,发现了一本很特别的作业。这位学生平常作业拖拉、字迹潦草,批改该生作业时真想把他叫来好好地训斥一顿,都因为他正在上课,耽
期刊
素质教育在举国上下的全面发展教育、创新教育、研究性学习、终身学习等现代教育观念逐渐变为我们的教育实践。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升级换代明显加快,高考中的理科综合试题出现了研究性实验。所有这些变化,正在震撼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们,它传达给我们一线教师的信息是:教师应该怎样应对这种变化,中学教师既要教好书教书又要育好人的时代已经来到,高中化学教育教学已经向纵深方向发展,再不从多角度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
期刊
一、背景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入中学阶段的学生,对获取的知识有明显的选择性和主动性,喜欢新颖、刺激。仅靠课标教材上的内容,已不能吸引他们。因而,地方性的乡土美术文化立足于本土而适应本土民间民俗习惯,以体现地方民族特色,使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不被其它形式所同化。  金华地处浙江中部,已有1700多年历史,是我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景观。尤为突出的是金华的传统文化,如浦江
期刊
所谓数学“问题场”,指的是一种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努力克服(寻求达到目标的途径),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教学实践证明,创设良好的“问题场”可以激话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为问题的解决形成一个合适的思维意向,从而收到最佳的教学效益、初中数学新教材十分注重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拓宽数学知识面。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创设数学“问题场”,从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