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从多年的作文教学中感觉到:写作训练,作为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首先要关注的是谁在写的问题,明确训练主体;其次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明确训练内容;然后才是怎样写的问题,即形式上的问题;因为是训练,最后还要注意写了以后怎么办,这关系到反馈评价的问题。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反思以往的作文教学,觉得我们太关注了怎么写,却往往忽略了谁在写,忽略了对作文训练主体的关注。没有解决写作之“源”,而只在“流”上做文章。我们的作文教学又常会走极端。要么过于随意,要么过于呆板划一,教师对写前准备——写中指导——写后反馈等一系列本,是有机联系的各环节孤立分割看待,缺乏联系意识和统筹意识。既然写作训练是一项系统工程,那么,我们对写作训练的几个环节就要统筹兼顾,不可顾此失彼。尤其是对写前准备、写后反馈环节,更要多花点时间精力。下面针对这个问题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深入分析学生写作个性,加强学生写作心理的优化训练
笔者认为,注重对作文文本的分析指导而忽视对学生写作个性心理的关注,这是目前中学阶段写作训练中依然存在的问题。
作文训练中,要关注学生的写作心理。第一步就是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剖析,使学生对自己的写作动机、写作习惯以及自己擅长的文体等各方面因素要有较为全面的了解。除此以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的阅读视野、阅读倾向,自己的写作储备情况。这样做,对学生来说,可以使他们更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写作方面的优缺点和应该努力的方向;对教师来说,也可以藉此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为把这个自我分析的环节落实到位。
写作教学要以课堂作为主阵地,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引导他们阅读名家经典,经常举办读书交流会,举行名篇、名段朗诵比赛,举行书评写作比赛等活动。以各种各样生动活泼的形式,丰富学生的阅读世界,优化他们的写作心理,从而克服对写作的恐惧感,对写作多一点亲和力。
二、全面关注写作积累,写作过程,写后反馈等系列环节
一篇作文的完成,实质上要经过“体察——构思——表达”这三个阶段。作为练笔训练,要体现其完整性,还须有个“反馈”的阶段。这样“体察——构思——表达——反馈”就构成了一次完整作文训练应有的四大环节。我们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往往只关注中间两个环节:诸如构思布局,遣词造句和运用各种表达方式等等,只关注 “怎样写”的问题,却容易忽略对写前积累和写后反馈的关注,而这两个环节对于写作训练来说,又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所以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笔者一直在努力扭转这种偏颇,力图把“写前积累”和“写后反馈”两个环节真正重视起来。
写前积累。对这个环节的重要性,想必每一个语文教师都不会有疑义,但真正要问及我们在这个环节中到底教学生做什么,或许许多人只能泛泛而谈。
写中指导。以往我们教师在这个环节所花的时间和精力往往是最多的,我并不想对其重要性做过多的强调,我们所要的就是尽量扭转过去的偏颇,避免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做不必要的无用功,不要对写作技巧、写作方法之类的东西做太多的讲解,可以把这些原本归教师讲的东西化为课题研究的形式推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己去揣摩领悟,自己去探究发现,而教师要尽量表现得“无为”一些。
写后反馈。这个环节往往是最容易被学生和教师忽略淡化的环节。大多数学生心理都这么认为,只要一篇文稿脱手了,一次作文训练任务就宣告完成了,他们是不愿意再花时间去做反馈工作的。许多教师也会这么认为,学生的一篇文章仅花几分钟或者更长一点的时间去评改,写上几行评语,就算是心安理得、问心无愧了。笔者认为,我们在写作训练中,应该把写后反馈环节好好地重视起来。
三、改进作文教学评价方法
笔者认为,随着作文教学模式的重新建构,写作评价方法也要作相应的改变,要彻底改变过去在作文评价方面过于单调机械,过于单元性的局面。
1.要突出写作者在评价方面的主体性地位。与写作训练中要强调写作者的主体性地位一样,在作文的评价方面也要把写作者的主体性地位突出出来。学生既是作文训练的主体,又是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的主体。这样才能使教与学在评价中得到和谐的统一。
2.要使评价向多元性、多层次、立体化方向发展。评价的参与者应该体现多元化,评价者或是学生个体,或是学习小组和整个班级;或是单个指导教师和课题指导小组的老师。评价内容应该体现多层次特点,不再只关注文本本身,对于写前、写中、写后几个环节要全面关注,尤其是写前和写后两个环节。写前积累环节的评价重在看素材积累是否丰富、是否新颖、是否有条理性。
3.评价要体现激励性特点。要强调每一个学生在写作方面都有充分的潜能,要善于挖掘他们的创造能力,激励他们的创新精神。要以发展的眼光评价他们在写作训练方面取得的成果,要纵向评价他们的发展和提高,肯定他们的成绩和优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评价尽量用描述性语言,不要用等级或分数形式。
构建立体化写作训练模式,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我们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在实践上积极投入。笔者坚信,只要我们能多关注训练的主体——学生,并做到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这种立体化的训练模式定能为我们的作文教学另辟佳境。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反思以往的作文教学,觉得我们太关注了怎么写,却往往忽略了谁在写,忽略了对作文训练主体的关注。没有解决写作之“源”,而只在“流”上做文章。我们的作文教学又常会走极端。要么过于随意,要么过于呆板划一,教师对写前准备——写中指导——写后反馈等一系列本,是有机联系的各环节孤立分割看待,缺乏联系意识和统筹意识。既然写作训练是一项系统工程,那么,我们对写作训练的几个环节就要统筹兼顾,不可顾此失彼。尤其是对写前准备、写后反馈环节,更要多花点时间精力。下面针对这个问题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深入分析学生写作个性,加强学生写作心理的优化训练
笔者认为,注重对作文文本的分析指导而忽视对学生写作个性心理的关注,这是目前中学阶段写作训练中依然存在的问题。
作文训练中,要关注学生的写作心理。第一步就是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剖析,使学生对自己的写作动机、写作习惯以及自己擅长的文体等各方面因素要有较为全面的了解。除此以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的阅读视野、阅读倾向,自己的写作储备情况。这样做,对学生来说,可以使他们更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写作方面的优缺点和应该努力的方向;对教师来说,也可以藉此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为把这个自我分析的环节落实到位。
写作教学要以课堂作为主阵地,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引导他们阅读名家经典,经常举办读书交流会,举行名篇、名段朗诵比赛,举行书评写作比赛等活动。以各种各样生动活泼的形式,丰富学生的阅读世界,优化他们的写作心理,从而克服对写作的恐惧感,对写作多一点亲和力。
二、全面关注写作积累,写作过程,写后反馈等系列环节
一篇作文的完成,实质上要经过“体察——构思——表达”这三个阶段。作为练笔训练,要体现其完整性,还须有个“反馈”的阶段。这样“体察——构思——表达——反馈”就构成了一次完整作文训练应有的四大环节。我们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往往只关注中间两个环节:诸如构思布局,遣词造句和运用各种表达方式等等,只关注 “怎样写”的问题,却容易忽略对写前积累和写后反馈的关注,而这两个环节对于写作训练来说,又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所以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笔者一直在努力扭转这种偏颇,力图把“写前积累”和“写后反馈”两个环节真正重视起来。
写前积累。对这个环节的重要性,想必每一个语文教师都不会有疑义,但真正要问及我们在这个环节中到底教学生做什么,或许许多人只能泛泛而谈。
写中指导。以往我们教师在这个环节所花的时间和精力往往是最多的,我并不想对其重要性做过多的强调,我们所要的就是尽量扭转过去的偏颇,避免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做不必要的无用功,不要对写作技巧、写作方法之类的东西做太多的讲解,可以把这些原本归教师讲的东西化为课题研究的形式推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己去揣摩领悟,自己去探究发现,而教师要尽量表现得“无为”一些。
写后反馈。这个环节往往是最容易被学生和教师忽略淡化的环节。大多数学生心理都这么认为,只要一篇文稿脱手了,一次作文训练任务就宣告完成了,他们是不愿意再花时间去做反馈工作的。许多教师也会这么认为,学生的一篇文章仅花几分钟或者更长一点的时间去评改,写上几行评语,就算是心安理得、问心无愧了。笔者认为,我们在写作训练中,应该把写后反馈环节好好地重视起来。
三、改进作文教学评价方法
笔者认为,随着作文教学模式的重新建构,写作评价方法也要作相应的改变,要彻底改变过去在作文评价方面过于单调机械,过于单元性的局面。
1.要突出写作者在评价方面的主体性地位。与写作训练中要强调写作者的主体性地位一样,在作文的评价方面也要把写作者的主体性地位突出出来。学生既是作文训练的主体,又是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的主体。这样才能使教与学在评价中得到和谐的统一。
2.要使评价向多元性、多层次、立体化方向发展。评价的参与者应该体现多元化,评价者或是学生个体,或是学习小组和整个班级;或是单个指导教师和课题指导小组的老师。评价内容应该体现多层次特点,不再只关注文本本身,对于写前、写中、写后几个环节要全面关注,尤其是写前和写后两个环节。写前积累环节的评价重在看素材积累是否丰富、是否新颖、是否有条理性。
3.评价要体现激励性特点。要强调每一个学生在写作方面都有充分的潜能,要善于挖掘他们的创造能力,激励他们的创新精神。要以发展的眼光评价他们在写作训练方面取得的成果,要纵向评价他们的发展和提高,肯定他们的成绩和优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评价尽量用描述性语言,不要用等级或分数形式。
构建立体化写作训练模式,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我们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在实践上积极投入。笔者坚信,只要我们能多关注训练的主体——学生,并做到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这种立体化的训练模式定能为我们的作文教学另辟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