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梅尔基亚德斯的终极密码像奥雷里亚诺显现: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当怒号的飓风将马孔多的一切席卷而走,一无所剩的时候,剩下的只有对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百年以来的跌宕离奇的故事的一声唏嘘。百年间的欢笑、泪水、痛苦、狂欢、希冀、绝望、纠缠、挣扎、呐喊似乎在一瞬间都随着飓风烟消云散了,所有的人物与家族的百年兴衰荣辱荡然无存,这是一种所有喧嚣刹那间归于平静带来的震撼。
奇特的动植物、斑斓的色彩、瑰丽的风景在《百年孤独》中的紧密结合让人有应接不暇之感,同时,拓荒、杀戮、飞升、婚外情、不伦之恋等等大量在读者看来夸张到不可思议的描写从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笔下水银泻地般流淌出来。时空的交错,地点的瞬移,人物关系的错综复杂,人物性情的直接鲜明都体现在诸如家族迁徙、感情纠葛、武装起义、党派斗争等一系列事件中,然而这一切在强大合理的叙述行文逻辑下不仅没有显得太过唐突,平滑自然的描写更增添了一份特殊的美感和力度。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这句已经已经能被许多读者背诵的开篇,连同作品中其他类似于“多年以后”“几个月之后”等时态的表达,摆脱了传统的叙述写法,将平叙、倒叙、插叙等杂糅起来,读者像是跟随着作者搭乘了一台时光机器,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中来回穿梭摆动。毫无疑问,《百年孤独》非同一般的时态叙述写法使本就“魔幻”的拉美故事显得更加不可思议。
《百年孤独》中“何塞”“阿尔卡蒂奥”“奥雷里亚诺”“乌尔苏拉”“阿玛兰妲”“雷梅黛丝”等名字的反复使用带给初读者一种头晕目眩之感,加西亚·马尔克斯这样对布恩迪亚家族数代人的名字如此运用,更重要的是,每个名字背后嵌入的是一种“基因遗传式”的人物品行和家族性格。不同的人物,近似的名字,晕眩之感的静心思索过后,脑海中留下的却是对人物的更加深刻的印象。这一个个名字就像一把把钥匙,把隐藏着惊奇的一扇扇大门连续不断的轻轻开启,直至推至末尾的篇章。姓名下的性情,性情下的态度,态度下的结局,从头至尾,类似宿命的隐约存在都在推动整个家族的命运走向。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勇敢智慧,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的高深莫测,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的侥幸生存,雷梅黛丝的美人气质,乌尔苏拉的勤劳热情等等,几乎所有的人物都有带着自己烙印的特点,但是个性迥异之外,他们又有着如同孩童一般的纯真,即便在经历世间沧桑后,即便在面对死亡之时。这种纯真又无比切合了作者想要表达的“孤独”,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想到逝去人们的孤独无依而独自哭泣,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经历内战、暗杀、埋伏和枪决后,不断反复熔铸小金鱼,阿玛兰妲织了又拆,拆了又织不停做寿衣……布恩迪亚家族的每一个成员就这样无休止地在孤独中挣扎,既想逃脱,又想保持这种孤独的姿态,他们所有的努力似乎都是徒劳的。
可以惊奇地发现,家族中男性成员都只有两种归宿:或死于非命,或是陷入不能自拔的孤独中退化。家族中的女性成员的结局更显多样化,但是情感纠葛造成的孤独仍然伴随她们。在众多女性角色中,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予了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妻子乌尔苏拉最多的篇幅。从乌尔苏拉出嫁,害怕生出带有猪尾巴的后代开始,直到她死于雨季过后一个星期四的早晨,被人们推算年龄在一百一十五到一百二十二岁之间,这位为整个家族操劳了近一百年的女性是整个家族母性的代表,是家族的支柱,几乎是整个家族史的见证人,更可以说是“百年孤独”的亲历者。
有陪伴,有寄托,有归宿,有依靠,孤独才会收敛。对于大多数现代人而言,孤独是工作后疲惫的身体,孤独节日里独自庆祝的时刻,孤独是受到委屈无法诉说的苦衷,孤独是是失恋后过往回忆的温存。如果非要给孤独定义一个的基本色,一定会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黑灰色,表达着情感链接的断裂,思想交流的隔阂,难以言表的压抑与沉重。
在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笔下,孤独则绝不是单一的色彩,这是由于作者创作的背景与时代的复杂性,给予了对孤独的更加深刻的探讨。作品中描写到来到马孔多的吉卜赛人、犹太人、印第安人、意大利人、美国人、土耳其人、阿拉伯人、黑人和混血人种等等,正如大航海时代后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拉丁美洲的汇聚,“那时的马孔多是一个二十多户人家的村落,泥巴和芦苇盖成的屋子沿河岸排开,湍急的河水清澈见底,河底里卵石洁白宛如史前巨蛋。世界新生伊始,许多事物还没有名字,提到的时候尚需要指指点点。”世界初始,带着人性的天真,人们没有过多的规则约束,自由的天性尽情散发。这只是个开始。吉卜赛人梅尔基亚德斯带来磁铁、望远镜和放大镜,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测算出“地球是圆的,就像个橙子”,再到“自由派”、“选举”、“共济会”、“香蕉公司”、“火车”和“飞机”……在整个故事中,布恩迪亚家族经历了从淳朴的乡村生活到战争、革命,接着是殖民入侵后的西方思潮的侵蚀,最终到一切归于平静后的绝望。这正是哥伦比亚,甚至是整个拉丁美洲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的再现。作者将大航海时代、殖民主义、拉美民族独立战争和两次工业革命等近四五百年的历史浓缩在布恩迪亚家族的一百年時间里,这样带有宏大历史碾过痕迹的孤独,正是所有拉美人民的共同感受与集体反思。
拉丁美洲的独特便是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殖民者带来的现代化的生活生产方式与原有土著民族大量宗教迷信封建式甚至是原始部落的神秘主义、图腾崇拜式的生活方式的矛盾成了跨度极大、差异迥然的社会形态。这正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成长环境。有人曾表示,马尔克斯极具浪漫主义的写作风格让小说大放异彩,他自己却说,在外人看来那些“魔幻”的现实,对于我而言,这就是每天的生活。就像马尔克斯的母亲当年并不希望自己的儿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认为如果获奖,她的儿子就要不久于人世。马尔克斯则在电话中安慰妈妈,我会带着黄色的玫瑰花去斯德哥尔摩,这样我就能保全性命了。
在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笔下,生命似乎得到永恒,逝去的人可以与故友聊天交流,但又生命却依然脆弱,现实与魔幻的之间的界限不再清晰,亦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在那样的时代,在那块大陆,孤独从未走远。
奇特的动植物、斑斓的色彩、瑰丽的风景在《百年孤独》中的紧密结合让人有应接不暇之感,同时,拓荒、杀戮、飞升、婚外情、不伦之恋等等大量在读者看来夸张到不可思议的描写从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笔下水银泻地般流淌出来。时空的交错,地点的瞬移,人物关系的错综复杂,人物性情的直接鲜明都体现在诸如家族迁徙、感情纠葛、武装起义、党派斗争等一系列事件中,然而这一切在强大合理的叙述行文逻辑下不仅没有显得太过唐突,平滑自然的描写更增添了一份特殊的美感和力度。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这句已经已经能被许多读者背诵的开篇,连同作品中其他类似于“多年以后”“几个月之后”等时态的表达,摆脱了传统的叙述写法,将平叙、倒叙、插叙等杂糅起来,读者像是跟随着作者搭乘了一台时光机器,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中来回穿梭摆动。毫无疑问,《百年孤独》非同一般的时态叙述写法使本就“魔幻”的拉美故事显得更加不可思议。
《百年孤独》中“何塞”“阿尔卡蒂奥”“奥雷里亚诺”“乌尔苏拉”“阿玛兰妲”“雷梅黛丝”等名字的反复使用带给初读者一种头晕目眩之感,加西亚·马尔克斯这样对布恩迪亚家族数代人的名字如此运用,更重要的是,每个名字背后嵌入的是一种“基因遗传式”的人物品行和家族性格。不同的人物,近似的名字,晕眩之感的静心思索过后,脑海中留下的却是对人物的更加深刻的印象。这一个个名字就像一把把钥匙,把隐藏着惊奇的一扇扇大门连续不断的轻轻开启,直至推至末尾的篇章。姓名下的性情,性情下的态度,态度下的结局,从头至尾,类似宿命的隐约存在都在推动整个家族的命运走向。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勇敢智慧,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的高深莫测,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的侥幸生存,雷梅黛丝的美人气质,乌尔苏拉的勤劳热情等等,几乎所有的人物都有带着自己烙印的特点,但是个性迥异之外,他们又有着如同孩童一般的纯真,即便在经历世间沧桑后,即便在面对死亡之时。这种纯真又无比切合了作者想要表达的“孤独”,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想到逝去人们的孤独无依而独自哭泣,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经历内战、暗杀、埋伏和枪决后,不断反复熔铸小金鱼,阿玛兰妲织了又拆,拆了又织不停做寿衣……布恩迪亚家族的每一个成员就这样无休止地在孤独中挣扎,既想逃脱,又想保持这种孤独的姿态,他们所有的努力似乎都是徒劳的。
可以惊奇地发现,家族中男性成员都只有两种归宿:或死于非命,或是陷入不能自拔的孤独中退化。家族中的女性成员的结局更显多样化,但是情感纠葛造成的孤独仍然伴随她们。在众多女性角色中,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予了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妻子乌尔苏拉最多的篇幅。从乌尔苏拉出嫁,害怕生出带有猪尾巴的后代开始,直到她死于雨季过后一个星期四的早晨,被人们推算年龄在一百一十五到一百二十二岁之间,这位为整个家族操劳了近一百年的女性是整个家族母性的代表,是家族的支柱,几乎是整个家族史的见证人,更可以说是“百年孤独”的亲历者。
有陪伴,有寄托,有归宿,有依靠,孤独才会收敛。对于大多数现代人而言,孤独是工作后疲惫的身体,孤独节日里独自庆祝的时刻,孤独是受到委屈无法诉说的苦衷,孤独是是失恋后过往回忆的温存。如果非要给孤独定义一个的基本色,一定会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黑灰色,表达着情感链接的断裂,思想交流的隔阂,难以言表的压抑与沉重。
在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笔下,孤独则绝不是单一的色彩,这是由于作者创作的背景与时代的复杂性,给予了对孤独的更加深刻的探讨。作品中描写到来到马孔多的吉卜赛人、犹太人、印第安人、意大利人、美国人、土耳其人、阿拉伯人、黑人和混血人种等等,正如大航海时代后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拉丁美洲的汇聚,“那时的马孔多是一个二十多户人家的村落,泥巴和芦苇盖成的屋子沿河岸排开,湍急的河水清澈见底,河底里卵石洁白宛如史前巨蛋。世界新生伊始,许多事物还没有名字,提到的时候尚需要指指点点。”世界初始,带着人性的天真,人们没有过多的规则约束,自由的天性尽情散发。这只是个开始。吉卜赛人梅尔基亚德斯带来磁铁、望远镜和放大镜,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测算出“地球是圆的,就像个橙子”,再到“自由派”、“选举”、“共济会”、“香蕉公司”、“火车”和“飞机”……在整个故事中,布恩迪亚家族经历了从淳朴的乡村生活到战争、革命,接着是殖民入侵后的西方思潮的侵蚀,最终到一切归于平静后的绝望。这正是哥伦比亚,甚至是整个拉丁美洲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的再现。作者将大航海时代、殖民主义、拉美民族独立战争和两次工业革命等近四五百年的历史浓缩在布恩迪亚家族的一百年時间里,这样带有宏大历史碾过痕迹的孤独,正是所有拉美人民的共同感受与集体反思。
拉丁美洲的独特便是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殖民者带来的现代化的生活生产方式与原有土著民族大量宗教迷信封建式甚至是原始部落的神秘主义、图腾崇拜式的生活方式的矛盾成了跨度极大、差异迥然的社会形态。这正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成长环境。有人曾表示,马尔克斯极具浪漫主义的写作风格让小说大放异彩,他自己却说,在外人看来那些“魔幻”的现实,对于我而言,这就是每天的生活。就像马尔克斯的母亲当年并不希望自己的儿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认为如果获奖,她的儿子就要不久于人世。马尔克斯则在电话中安慰妈妈,我会带着黄色的玫瑰花去斯德哥尔摩,这样我就能保全性命了。
在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笔下,生命似乎得到永恒,逝去的人可以与故友聊天交流,但又生命却依然脆弱,现实与魔幻的之间的界限不再清晰,亦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在那样的时代,在那块大陆,孤独从未走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