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表情、动作等是教师教育过程中需要运用的身体表现元素,在这些众多的元素中,语言作为最为直接、最为形象的教育手段对具体形象思维、是非道德判断能力薄弱的幼儿来说作用最为明显。在师幼互动过程中,教师的语言是实现互动的外部体现,同时,幼儿期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因此教师应讲究语言的策略、艺术,给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
一、积极的语言
有一次,由于连续加班,我身心疲惫、咽喉灼热。因为教学安排,我还得借别的性格“活跃”的班级上半日公开活动课,半日下来,已力不从心。这时有些小朋友调皮捣乱,有些小朋友插话不止,有好些小朋友甚至跳到了教室当中回答问题。当时正学唱一首水果的歌曲,我走上前对教室当中的小朋友说:“你们这样是个坏水果,大家都不喜欢你们这个样子”。他们悻悻然地回到了自己的位置,别的孩子还是一副事不关己、无所谓的样子。
事后,听课的老师跟我交流意见,建议我采用另一种策略:对跳到教室当中争取发言机会的孩子,应该用正面引导可以说:“请安静的、举手的好水果来讲。”后来,在平时的活动中,在孩子们争抢回答、不守纪律时,我试用了这种方法,效果好多了,所有的小朋友都坐端正了,那些唧唧喳喳插话的孩子立刻闭上了嘴巴,齐刷刷地举起了小手。
二、形象的语言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生动的、有趣的、形象的、活泼的语言,特别是加上教师丰富的表情和适当的动作,更容易为幼儿所接受和模仿。幼儿教师的语言应注重生动形象和富有感情。古人有句话叫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使乎言”。就是说要避免空洞无物、枯燥无味、呆板无力的语言。如果教师像老和尚念经似地说话,只能使幼儿昏昏欲睡;如果像播音员一样的语速、语调说话,则只能让幼儿感到生涩,毫无情趣。
每到开学,孩子们都会学习新学年的广播操。教授、学习广播操对老师和孩子来说着实是件苦差事:即使是看着老师的示范,孩子们的动作还是会形态各异、快慢不齐;如果只是机械的、反复的、形式简单的操练,情况往往是老师喊破喉咙,孩子们依然了无兴趣。
本学年,中班的广播操有两个韵律活动《黑猫警长》、《小哪吒》,都是小朋友最喜欢的动画片的歌曲。可是,再好听的歌曲也经不起反复的操练,一段时间之后,小朋友兴致索然,原本动作各异,练久了就更加像打蔫了一样。我改变了教育的策略,考虑到韵律活动中的很多动作都是由动画歌曲中的歌词联想出来的,用动画形象、歌词要求幼儿练习应该会更有效果。在韵律活动《黑猫警长》中有这么一句:耳朵竖得像天线,幼儿动作是先后举起双手然后直臂交叉。我就用歌曲的形象提出要求:黑猫警长们的天线再举高一些,这样收到的信号会更清晰。小朋友原本耷拉的手臂一下子举高了。我再走到个别手臂弯曲的幼儿面前问:“怎么有的黑猫警长的天线是弯的?”小朋友在哄笑声中赶快把手臂伸直了。
三、动感的语言
幼儿期动感的语言主要表现为:内容反复和节奏鲜明。动感的语言能够引起幼儿轻松的跟读,促使幼儿产生愉快积极的情绪,使幼儿集中注意。
有一次午点时间,拿到饼干的小朋友似乎对饼干没什么兴趣,等待饼干的幼儿则显得无所事事。我就一边发一边问刚拿到饼干的小朋友,饼干是什么样的?小朋友说饼干上印着一盆小花。我就随口说了句:小花种在盆子里,盆子放在饼干里,饼干放在肚子里。小朋友对这种饼干都充满了兴趣,拿到饼干就迫不及待地观察,最后笑眯眯地很舍不得地一点一点吃进肚子里。吃完之后,小朋友纷纷朗诵起我刚才说的饼干儿歌。以后小朋友在吃饼干时还偶尔自创儿歌呢。
像这样动感的语言,在组织幼儿时非常有用,尤其是幼儿分散活动,教师需要把他们集中时。一次美术活动,大部分幼儿画完了,有的幼儿在收东西,有的在参观别的小朋友的画,少部分幼儿还在画,为了集中幼儿注意力我就说:“转圈的小朋友坐下来、画画的小朋友转过来、大家的眼睛看过来。”经过几次这样的集中,小朋友自然而然跟颂,利用小朋友的集体嗓音,集中幼儿的过程变得很轻松、很迅速。
四、启发的语言
如教师在引导幼儿观察故事图片时问:你还发现了什么?教师在幼儿操作时问:你还能想出和别人不一样的方法吗?为什么是这样的?这种启发性的问题,像一根火柴棒点燃、擦亮幼儿智慧的火花,可以促进幼儿观察、引起他们的思考,有利于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也为师生间的互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我在一次创造性教育活动《到对岸去》中,为了让幼儿发挥想象力,培养其发散思维,我便问:“小朋友们,小猴子要到河的对岸去看它的姥姥,可是小猴子不会游泳,你们快帮它想想办法,怎样才能过河?”小朋友们的回答各异,“小猴子可以坐小木船过河!”“它可以揪住柳枝,像荡秋千那样过去!”“小猴子可以去找它的好朋友小鸭,让小鸭驮过河去!”“可以坐大輪胎过河。”……孩子们的答案五花八门,充分满足了他们爱护、帮助小动物的心愿,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我想,正是因为教师问话讲究了策略,活动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积极的语言
有一次,由于连续加班,我身心疲惫、咽喉灼热。因为教学安排,我还得借别的性格“活跃”的班级上半日公开活动课,半日下来,已力不从心。这时有些小朋友调皮捣乱,有些小朋友插话不止,有好些小朋友甚至跳到了教室当中回答问题。当时正学唱一首水果的歌曲,我走上前对教室当中的小朋友说:“你们这样是个坏水果,大家都不喜欢你们这个样子”。他们悻悻然地回到了自己的位置,别的孩子还是一副事不关己、无所谓的样子。
事后,听课的老师跟我交流意见,建议我采用另一种策略:对跳到教室当中争取发言机会的孩子,应该用正面引导可以说:“请安静的、举手的好水果来讲。”后来,在平时的活动中,在孩子们争抢回答、不守纪律时,我试用了这种方法,效果好多了,所有的小朋友都坐端正了,那些唧唧喳喳插话的孩子立刻闭上了嘴巴,齐刷刷地举起了小手。
二、形象的语言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生动的、有趣的、形象的、活泼的语言,特别是加上教师丰富的表情和适当的动作,更容易为幼儿所接受和模仿。幼儿教师的语言应注重生动形象和富有感情。古人有句话叫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使乎言”。就是说要避免空洞无物、枯燥无味、呆板无力的语言。如果教师像老和尚念经似地说话,只能使幼儿昏昏欲睡;如果像播音员一样的语速、语调说话,则只能让幼儿感到生涩,毫无情趣。
每到开学,孩子们都会学习新学年的广播操。教授、学习广播操对老师和孩子来说着实是件苦差事:即使是看着老师的示范,孩子们的动作还是会形态各异、快慢不齐;如果只是机械的、反复的、形式简单的操练,情况往往是老师喊破喉咙,孩子们依然了无兴趣。
本学年,中班的广播操有两个韵律活动《黑猫警长》、《小哪吒》,都是小朋友最喜欢的动画片的歌曲。可是,再好听的歌曲也经不起反复的操练,一段时间之后,小朋友兴致索然,原本动作各异,练久了就更加像打蔫了一样。我改变了教育的策略,考虑到韵律活动中的很多动作都是由动画歌曲中的歌词联想出来的,用动画形象、歌词要求幼儿练习应该会更有效果。在韵律活动《黑猫警长》中有这么一句:耳朵竖得像天线,幼儿动作是先后举起双手然后直臂交叉。我就用歌曲的形象提出要求:黑猫警长们的天线再举高一些,这样收到的信号会更清晰。小朋友原本耷拉的手臂一下子举高了。我再走到个别手臂弯曲的幼儿面前问:“怎么有的黑猫警长的天线是弯的?”小朋友在哄笑声中赶快把手臂伸直了。
三、动感的语言
幼儿期动感的语言主要表现为:内容反复和节奏鲜明。动感的语言能够引起幼儿轻松的跟读,促使幼儿产生愉快积极的情绪,使幼儿集中注意。
有一次午点时间,拿到饼干的小朋友似乎对饼干没什么兴趣,等待饼干的幼儿则显得无所事事。我就一边发一边问刚拿到饼干的小朋友,饼干是什么样的?小朋友说饼干上印着一盆小花。我就随口说了句:小花种在盆子里,盆子放在饼干里,饼干放在肚子里。小朋友对这种饼干都充满了兴趣,拿到饼干就迫不及待地观察,最后笑眯眯地很舍不得地一点一点吃进肚子里。吃完之后,小朋友纷纷朗诵起我刚才说的饼干儿歌。以后小朋友在吃饼干时还偶尔自创儿歌呢。
像这样动感的语言,在组织幼儿时非常有用,尤其是幼儿分散活动,教师需要把他们集中时。一次美术活动,大部分幼儿画完了,有的幼儿在收东西,有的在参观别的小朋友的画,少部分幼儿还在画,为了集中幼儿注意力我就说:“转圈的小朋友坐下来、画画的小朋友转过来、大家的眼睛看过来。”经过几次这样的集中,小朋友自然而然跟颂,利用小朋友的集体嗓音,集中幼儿的过程变得很轻松、很迅速。
四、启发的语言
如教师在引导幼儿观察故事图片时问:你还发现了什么?教师在幼儿操作时问:你还能想出和别人不一样的方法吗?为什么是这样的?这种启发性的问题,像一根火柴棒点燃、擦亮幼儿智慧的火花,可以促进幼儿观察、引起他们的思考,有利于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也为师生间的互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我在一次创造性教育活动《到对岸去》中,为了让幼儿发挥想象力,培养其发散思维,我便问:“小朋友们,小猴子要到河的对岸去看它的姥姥,可是小猴子不会游泳,你们快帮它想想办法,怎样才能过河?”小朋友们的回答各异,“小猴子可以坐小木船过河!”“它可以揪住柳枝,像荡秋千那样过去!”“小猴子可以去找它的好朋友小鸭,让小鸭驮过河去!”“可以坐大輪胎过河。”……孩子们的答案五花八门,充分满足了他们爱护、帮助小动物的心愿,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我想,正是因为教师问话讲究了策略,活动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