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是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与有个性的过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课堂教学是活动的基本形式,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阵地,40分钟的教学过程是取得胜利的关键,在数学教学中要开发学生的智力,推动素质教育,就必须改变老师始终“教”,学生被动“学”的局面,就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最大可能的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一、抓住“情”“趣”“疑”,引导“探”“求”“知”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迅速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时,注重了如何创设学生的“情”,根据授课内容,通过设立巧妙的提问,制造悬念,设计有趣味的教学习题或通过有效手段等方法来开启学生的思维大门,使学生在创造的情境中生趣,生疑,促进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质疑解难,使抽象问题直观化,化枯燥为奇妙,使学生感到心情愉快,乐于接受知识,用于探求新知识。如:全四年级学生讲解乘法运算定律这节课,一上课,我出示了四个算式(1)125×49×8(2)196×25×4(3)1002×31449×56+51×56让大家比赛,看谁算得快,片刻让大家暂停,我边读题,一边说出得数,同学们一下活跃起来,议论纷纷,谁都想知道老师用了什么“妙”法,我看到火候已到,就说:“同学们想掌握这种方法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通过谈话、设置悬念,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开始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为上好一节课开辟良好的开端,使学生进入了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各科能力,尤其是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是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方法。
学生是按照 “ 感知——表象——概念 ” 这一规律学习知识的,动手操作可强化感性认识,能为建立清晰而准确的概念打下基础。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可先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你们看到哪些物体的外形是三角形的。学生举例:红领巾、房架、自行车的三角架等,教师逐步出示幻灯图案,接着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1)摆一摆:让学生用小棒摆成一个三角形。学生操作完后,问:“你们是怎样摆的?”学生答:“用三根小棒首尾相接摆成的”。答后,让一名学生在投影仪上操作演示。(2)画一画:那你们能在纸上画出一个三角形吗?学生画完后,又问:“你们是怎样画的?”用三条线段首尾相接画成一个三角形。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然后对学生说:“通过刚才的实际操作,你们说说看,什么是三角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教师板书后文在这句话中哪几个词是关键词?学生到:“三条线段围成”。这样,通过摆一摆、画一画,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具体感知三角形的本质特征,是他们从中具体感知三角形的本质特征,是他们从具体到抽象逐渐理解三角形的概念。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答,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课堂教学是为了让各层次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学有所获。因此,我们要面向全体,教学中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用相互讨论的方法,质疑问答,让学生都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以求互相启发、共同提高。如教分数应用题“一个县去年造林1260公顷,超过原计划的1/5,原计划造林多少公顷?”学生在练习中会列出下面几个算式:①1260÷(1+1/5)②1260÷(1-1/5)③1260×(1-1/5)这几个算式只有①是正确的,②③都不正确。为什么去年造林的公顷数是原计划的几分之几,学生列出含有“1-1/5”的算式呢?组织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学生在讨论中发现把“1+1/5”列成“1-1/5”是单位“1”找得不准确,错把实际造林公顷数当作单位“1”与计划造林公顷数作比较,造成数量分率不对应,结果不正确。
通过质疑讨论,学生不仅找到了错误的原因,牢固的掌握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找准数量的对应分率,也为有困难的学生创造请教的机会。优秀生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使自己的知识更有条理,更为巩固,語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其他层次的学生也在质疑问难中得到了交流,得到了提高。
“给”永远只能给死的知识,而“导”却能激活活的源泉,关键是在于怎样教,怎样去引导。一个人的知识单靠老师传授的知识是有限的,要使知识渊博,学生主动获得知识显得尤为重要。使之能自我求之,自我获取知识。老师今天教的是为了以后的不教,是为了学生以后更好地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课堂教学是活动的基本形式,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阵地,40分钟的教学过程是取得胜利的关键,在数学教学中要开发学生的智力,推动素质教育,就必须改变老师始终“教”,学生被动“学”的局面,就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最大可能的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一、抓住“情”“趣”“疑”,引导“探”“求”“知”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迅速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时,注重了如何创设学生的“情”,根据授课内容,通过设立巧妙的提问,制造悬念,设计有趣味的教学习题或通过有效手段等方法来开启学生的思维大门,使学生在创造的情境中生趣,生疑,促进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质疑解难,使抽象问题直观化,化枯燥为奇妙,使学生感到心情愉快,乐于接受知识,用于探求新知识。如:全四年级学生讲解乘法运算定律这节课,一上课,我出示了四个算式(1)125×49×8(2)196×25×4(3)1002×31449×56+51×56让大家比赛,看谁算得快,片刻让大家暂停,我边读题,一边说出得数,同学们一下活跃起来,议论纷纷,谁都想知道老师用了什么“妙”法,我看到火候已到,就说:“同学们想掌握这种方法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通过谈话、设置悬念,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开始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为上好一节课开辟良好的开端,使学生进入了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各科能力,尤其是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是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方法。
学生是按照 “ 感知——表象——概念 ” 这一规律学习知识的,动手操作可强化感性认识,能为建立清晰而准确的概念打下基础。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可先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你们看到哪些物体的外形是三角形的。学生举例:红领巾、房架、自行车的三角架等,教师逐步出示幻灯图案,接着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1)摆一摆:让学生用小棒摆成一个三角形。学生操作完后,问:“你们是怎样摆的?”学生答:“用三根小棒首尾相接摆成的”。答后,让一名学生在投影仪上操作演示。(2)画一画:那你们能在纸上画出一个三角形吗?学生画完后,又问:“你们是怎样画的?”用三条线段首尾相接画成一个三角形。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然后对学生说:“通过刚才的实际操作,你们说说看,什么是三角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教师板书后文在这句话中哪几个词是关键词?学生到:“三条线段围成”。这样,通过摆一摆、画一画,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具体感知三角形的本质特征,是他们从中具体感知三角形的本质特征,是他们从具体到抽象逐渐理解三角形的概念。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答,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课堂教学是为了让各层次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学有所获。因此,我们要面向全体,教学中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用相互讨论的方法,质疑问答,让学生都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以求互相启发、共同提高。如教分数应用题“一个县去年造林1260公顷,超过原计划的1/5,原计划造林多少公顷?”学生在练习中会列出下面几个算式:①1260÷(1+1/5)②1260÷(1-1/5)③1260×(1-1/5)这几个算式只有①是正确的,②③都不正确。为什么去年造林的公顷数是原计划的几分之几,学生列出含有“1-1/5”的算式呢?组织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学生在讨论中发现把“1+1/5”列成“1-1/5”是单位“1”找得不准确,错把实际造林公顷数当作单位“1”与计划造林公顷数作比较,造成数量分率不对应,结果不正确。
通过质疑讨论,学生不仅找到了错误的原因,牢固的掌握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找准数量的对应分率,也为有困难的学生创造请教的机会。优秀生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使自己的知识更有条理,更为巩固,語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其他层次的学生也在质疑问难中得到了交流,得到了提高。
“给”永远只能给死的知识,而“导”却能激活活的源泉,关键是在于怎样教,怎样去引导。一个人的知识单靠老师传授的知识是有限的,要使知识渊博,学生主动获得知识显得尤为重要。使之能自我求之,自我获取知识。老师今天教的是为了以后的不教,是为了学生以后更好地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