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作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分析了高中历史教学现状,总结了渗透新史观教学的实践和经验,并阐述了对高中历史教学观转变的认识。作者认为,当前教学的关键是应用新史观重新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实现教学观从模式到实质的根本转变。
关键词: 新史观 教学观 模式 实质 高中历史教学
笔者踏上历史教学第一线之时,正逢山东省实施高中新课程。七年以来,在熟悉新课程“课标”的同时,笔者也感受到了史学新理念上的冲击。在“一元多样”统领下的历史新课程标准,除了保留传统的唯物史观外,又增添了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等新史观,对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思路和要求。以往以唯物史为主的研究方法已不再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如何通过新史观做好历史教学工作,是摆在每位历史教师面前的难题。笔者认为,当前教学的关键是应用新史观重新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实现教学观从模式到实质的根本转变。
一、新史观教学的呼唤
1.新课改的呼唤。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历史教师的教学理念开始转变,但是由于受旧史观及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往往忽视新的史学观念。以旧史观架构知识体系,旧瓶装新水,空有型,没有真正体现新课改的实质,既不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又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质量,只会导致历史课死气沉沉。李大钊曾说:“历史是人类生活的传演,是有生命的东西,是活的东西,是发展的东西,是生动的东西。”而要把历史教活,使之充满激情,关键在于教师要形成新的史学观。
2.高考的呼唤。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在命题立意上突出体现了对新史观的考察,特别是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如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27题:给出材料:15、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发现”的意思是“使所有人和所有民族都并入欧洲文明”。1984年,部分拉美学者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张以“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问题:“‘发现美洲’的提法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提法的合理性是什么?”学生首先要对新史观有比较全面到位的认识,才能做好此道题。由此可见,新史观教学是引导学生应对高考的基本理念之一。
3.时代的呼唤。历史是一门融汇了过去、现在、将来的课程,它是一个个时代的反映。中国有句俗话:“以史为鉴,面向未来。”黑格尔也曾提出学习历史的三个层次:过去是什么——现在为什么——将来干什么。由此可见历史的时代性和服务性。当今社会日新月异,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快,各个民族与地区间的交流与融合不断加强,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如果再用传统的阶级史观分析,就只会给学生带来困惑,从长远看,也不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新的史观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应运而生。
二、关于新史观的历史教学探索与实践
在新课程下,运用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等新史观教学是新课标、高考和时代的呼唤,是历史学科发展的新趋势,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率,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学会从新史观的角度分析人类的昨天、今天、明天。易中天说:“历史是可以用来酿酒的,不过也有酿成醋的。”历史教学也一样,那么如何使用新史观酿出好酒呢?为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与教研组的老师一道大胆实践,积极探索了一套“新史观下的教学模式”。
1.以新史观为指导,重新整合知识体系。历史教学的重要理念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科学素养,也就是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全面发展。很显然,旧史观已经不能适应这种新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将新史观贯彻其中。例如,新航路开辟,按传统的教法,那就是讲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过程和影响,学生只是机械记忆,全无兴趣可言,更不要说培养学生不畏艰险,开拓创新的精神。可以引领学生从新史观的角度看待新航路的开辟,利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构建以新史观统领下的知识体系。文明史观:欧洲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各大陆文明碰撞与交流。现代化史观: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的过渡。全球史观:世界由分散孤立到整体发展,世界市场开始出现。这样的知识体系既有利于知识点的落实,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引领学生放眼世界,从宏观的角度审视世界的发展变化。
2.以新史观为统领,科学进行教学设计。新史观更加注重文明史、现代史和全球史的综合运用,这对历史教学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引入多种史观为我们重新认识历史提供了可行的平台,但史观不是孤立,需要史实与新史观的有效结合,为此在教学设计上,以新史观为统领,补充史料,整合教材。例如,鸦片战争这课,我们可以适当增加1840年前后西方特别是英国的有关史料——政治:君主立宪制不断完善;经济:工业革命基本完成;世界:世界市场逐渐形成,进而帮助学生从多个视角重新认识鸦片战争。从文明史观的角度,鸦片战争是工业文明的扩展;从全球史观的角度,它属于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一体化发展的表现。新史观的引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加深了对鸦片战争的理解,但并不意味着放弃传统的唯物史观史观,仍需要强调鸦片战争的侵略性。
3.以新史观为指导,积极创新教学模式。从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空间、课后作业、教学评价等方面入手,积极渗透新史观和新课程的要求,注意综合知识的积累和运用。重感知,轻灌输;重理解,轻背诵。通过兴趣培养,史观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以知识的获取为前提,获得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
三、由新史观引发的历史教学思考
当前,新课程和新史观的教学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教学实践方面,各校也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从自身的教学实践来看,笔者认为,理论上的教学模式已经基本形成,但是,在精神实质和教学效果上,还不容乐观,需要积极探索。历史教学观实现从模式到实质的转变,这是新课程的初衷和归宿。
1.施教主体的素质需进一步提升。教师是施教的主题,其水平和素质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历史教师应该具备雄厚的理论功底,不仅要熟悉教材,熟悉课程,而且要具有广博的知识面。不仅要全面了解新史观,而且要注意结合时事,能用新史观将历史和时事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用新史观分析时事热点问题,这也是近几年高考题的特点之一。施教主体只有具备一定的素质,才能综合运用新史观合理构建知识体系,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启发性。
2.施教客体的地位应进一步凸显。学生是施教的客体。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无论哪个学科,教育的根本都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时时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教案的可行性,不能搞“一言堂”式的说教,更不能画好框框让学生搞纯记忆。要以学生的知识、情感需要为本,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范围,帮助学生练习其他学科综合学习。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历史观,让学生带着欲望理解历史、带着情感感悟社会。
3.施教形式的表现应丰富多彩。一是学思相结合,辨析释疑。提倡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学、思、问、答,自发地进行讨论,提高分析辨别能力。二是多元化解读,开放施教。将对历史的多元解读引入历史课堂,不求唯一答案,不搞应试教育。及时渗透最新的知识动态,允许学生对某种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分析。三是利用新媒体,丰富形式。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借助电视、影像、网络等辅助教学,以新颖、形象、信息量大的优势,开阔学生的视野,调动其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关键词: 新史观 教学观 模式 实质 高中历史教学
笔者踏上历史教学第一线之时,正逢山东省实施高中新课程。七年以来,在熟悉新课程“课标”的同时,笔者也感受到了史学新理念上的冲击。在“一元多样”统领下的历史新课程标准,除了保留传统的唯物史观外,又增添了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等新史观,对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思路和要求。以往以唯物史为主的研究方法已不再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如何通过新史观做好历史教学工作,是摆在每位历史教师面前的难题。笔者认为,当前教学的关键是应用新史观重新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实现教学观从模式到实质的根本转变。
一、新史观教学的呼唤
1.新课改的呼唤。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历史教师的教学理念开始转变,但是由于受旧史观及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往往忽视新的史学观念。以旧史观架构知识体系,旧瓶装新水,空有型,没有真正体现新课改的实质,既不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又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质量,只会导致历史课死气沉沉。李大钊曾说:“历史是人类生活的传演,是有生命的东西,是活的东西,是发展的东西,是生动的东西。”而要把历史教活,使之充满激情,关键在于教师要形成新的史学观。
2.高考的呼唤。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在命题立意上突出体现了对新史观的考察,特别是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如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27题:给出材料:15、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发现”的意思是“使所有人和所有民族都并入欧洲文明”。1984年,部分拉美学者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张以“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问题:“‘发现美洲’的提法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提法的合理性是什么?”学生首先要对新史观有比较全面到位的认识,才能做好此道题。由此可见,新史观教学是引导学生应对高考的基本理念之一。
3.时代的呼唤。历史是一门融汇了过去、现在、将来的课程,它是一个个时代的反映。中国有句俗话:“以史为鉴,面向未来。”黑格尔也曾提出学习历史的三个层次:过去是什么——现在为什么——将来干什么。由此可见历史的时代性和服务性。当今社会日新月异,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快,各个民族与地区间的交流与融合不断加强,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如果再用传统的阶级史观分析,就只会给学生带来困惑,从长远看,也不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新的史观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应运而生。
二、关于新史观的历史教学探索与实践
在新课程下,运用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等新史观教学是新课标、高考和时代的呼唤,是历史学科发展的新趋势,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率,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学会从新史观的角度分析人类的昨天、今天、明天。易中天说:“历史是可以用来酿酒的,不过也有酿成醋的。”历史教学也一样,那么如何使用新史观酿出好酒呢?为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与教研组的老师一道大胆实践,积极探索了一套“新史观下的教学模式”。
1.以新史观为指导,重新整合知识体系。历史教学的重要理念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科学素养,也就是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全面发展。很显然,旧史观已经不能适应这种新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将新史观贯彻其中。例如,新航路开辟,按传统的教法,那就是讲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过程和影响,学生只是机械记忆,全无兴趣可言,更不要说培养学生不畏艰险,开拓创新的精神。可以引领学生从新史观的角度看待新航路的开辟,利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构建以新史观统领下的知识体系。文明史观:欧洲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各大陆文明碰撞与交流。现代化史观: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的过渡。全球史观:世界由分散孤立到整体发展,世界市场开始出现。这样的知识体系既有利于知识点的落实,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引领学生放眼世界,从宏观的角度审视世界的发展变化。
2.以新史观为统领,科学进行教学设计。新史观更加注重文明史、现代史和全球史的综合运用,这对历史教学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引入多种史观为我们重新认识历史提供了可行的平台,但史观不是孤立,需要史实与新史观的有效结合,为此在教学设计上,以新史观为统领,补充史料,整合教材。例如,鸦片战争这课,我们可以适当增加1840年前后西方特别是英国的有关史料——政治:君主立宪制不断完善;经济:工业革命基本完成;世界:世界市场逐渐形成,进而帮助学生从多个视角重新认识鸦片战争。从文明史观的角度,鸦片战争是工业文明的扩展;从全球史观的角度,它属于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一体化发展的表现。新史观的引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加深了对鸦片战争的理解,但并不意味着放弃传统的唯物史观史观,仍需要强调鸦片战争的侵略性。
3.以新史观为指导,积极创新教学模式。从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空间、课后作业、教学评价等方面入手,积极渗透新史观和新课程的要求,注意综合知识的积累和运用。重感知,轻灌输;重理解,轻背诵。通过兴趣培养,史观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以知识的获取为前提,获得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
三、由新史观引发的历史教学思考
当前,新课程和新史观的教学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教学实践方面,各校也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从自身的教学实践来看,笔者认为,理论上的教学模式已经基本形成,但是,在精神实质和教学效果上,还不容乐观,需要积极探索。历史教学观实现从模式到实质的转变,这是新课程的初衷和归宿。
1.施教主体的素质需进一步提升。教师是施教的主题,其水平和素质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历史教师应该具备雄厚的理论功底,不仅要熟悉教材,熟悉课程,而且要具有广博的知识面。不仅要全面了解新史观,而且要注意结合时事,能用新史观将历史和时事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用新史观分析时事热点问题,这也是近几年高考题的特点之一。施教主体只有具备一定的素质,才能综合运用新史观合理构建知识体系,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启发性。
2.施教客体的地位应进一步凸显。学生是施教的客体。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无论哪个学科,教育的根本都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时时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教案的可行性,不能搞“一言堂”式的说教,更不能画好框框让学生搞纯记忆。要以学生的知识、情感需要为本,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范围,帮助学生练习其他学科综合学习。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历史观,让学生带着欲望理解历史、带着情感感悟社会。
3.施教形式的表现应丰富多彩。一是学思相结合,辨析释疑。提倡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学、思、问、答,自发地进行讨论,提高分析辨别能力。二是多元化解读,开放施教。将对历史的多元解读引入历史课堂,不求唯一答案,不搞应试教育。及时渗透最新的知识动态,允许学生对某种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分析。三是利用新媒体,丰富形式。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借助电视、影像、网络等辅助教学,以新颖、形象、信息量大的优势,开阔学生的视野,调动其学习历史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