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0-160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疫情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然而,就在这一年,除特殊行业外,我们很多家庭却同时遭遇了全家共同“休假”的特殊时期,父亲,母亲,孩子,同时在家,不是一天,是一周,之后一月,甚至几个月。如此长的假期,照理来说,孩子们理应接受了较好的家庭教育,结果却与我们想象的相差甚远。静心反思,我们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休息的时间越长,孩子的表现反而越来越差?笔者作为一个从事农村教育二十余年的老教师,希望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观点。特殊时期,我们到底该如何去做一个合格的家长?
一、努力去做孩子的榜样。
朱永新曾经这样写到:孩子是最伟大的观察家,他们一直在观察着成人的行为,考量着父母的举动。国家主席习近平曾给父亲写了一封信。信中,习近平提到希望从父亲这里继承和吸取的高尚品质:一是学父亲做人,二是学父亲做事,三是学父亲对信仰的执著追求,四是学父亲的赤子情怀,五是学父亲的俭朴生活。朱德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也这样写到: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可见,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巨大影响,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往往言胜于行。
对孩子的要求比较明确具体,但是往往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要求是单方面的,要求孩子的不准做,但是家长可以为所欲为。这是家庭教育中一种极不平等的现象,历来为教育家所诟病,孩子们的逆反心理加强也往往源自于这一点。不让孩子玩手机,我们在干什么?刷朋友圈,还是浏览奇闻趣事?不让孩子偏离学习这个重心,那么作为成人的我们,下班后还在思考工作的又有多少?做孩子的榜样,让孩子从家长的一致的言行中汲取到前行的力量吧。
二、监督管理好自己的孩子。
因为疫情,老师做了主播,家长变成了班主任。但是,有几位家长是合格的呢?我们应该从何处入手这种特殊时期的家长转型呢?首先,最主要的我觉得还是存在于观念的转变,时至今日,家长已经不得不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来,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们介入的角度绝不是孩子的具体的学习内容,而是更多地关注孩子们学习的方法,学习计划的制定以及相应的执行力度。孩子们往往是缺乏自制力的,这个很正常,但是如何让孩子在他的能力范围之内茁壮成长,甚至包括自制力都能有所提升呢?这主要体现的就是家长的监督和管理的方法与技巧。温和的监督叫做陪伴,理性的监督需要协商,失控的监督最易引起反感。当然,监督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基于对孩子的尊重。李镇西这样说:家长对子女的尊重,首先是对其心灵世界的尊重。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尤其需要这种尊重。监督的基础上要及时鼓励,了解好孩子的表现,接下来就要考虑如何管理的问题了。管和理要区分开来,管的目的是倾向于质,是非必须分明,不允许的事情坚决不能让步,应该去做的事情必须大力提倡。孩子处于青春懵懂期,很多事情自己无法明确辨析,这个时候家长“理”的作用便尤为突出,孩子对于时间和内容的规划意识相对较差,因为还没有過相应知识的建构,所以,往往在时间上容易拖拉,浪费,在效率上容易较低。这种情形,就需要我们家长协助理顺,协定时间,确定内容,高效完成,适度奖励。家长往往更注重管,而往往忽视了“理”。
三、做好家校、家庭沟通的桥梁。
特殊情况期间,为了避免孩子过多的使用手机,那么家长的桥梁地位变得尤为明显。有一部分信息需要传达,有好的现象需要表扬,这些都需要我们的家长当好家校、家庭沟通的桥梁。举例来说,如果一位班主任将孩子的文章借助公众号等形式推送到班级群中,那这个时候,无论有无自己孩子的文章在此推送中,家长应该及时转发,并且与自己的孩子坐下来,认真分析其中文章的好处,并且将自己孩子的文章与之比较,学其长处,对其可能存在的问题提示自己孩子多加注意,而不是对孩子或者批评或者浮皮潦草的表扬,让孩子无从着力,自然老师的努力就近乎白费。
对于老师给孩子的评价,应客观看待,不能护短,以免造成更大程度的问题。这里尤为注意万万不可在孩子面前诋毁教师形象,这样往往会让孩子对教师的权威失去信任,孩子往往因此走上一条弯路。家庭沟通的重点就像是一个家庭的儿子处理婆媳之间的关系,如果直言相告,往往效果与愿相违。但是,如果总是不及时沟通,又会造成更大的隔阂,相信,明白了这一点,我们的家长再来处理家庭的沟通,特别是家人与孩子的沟通会投入更多的智慧。
四、抓住教育孩子的大好时机。
困难出现的同时,往往同时孕育着各种机会。孩子困惑时,遭遇挫折时,得到表扬时,有了自己的观念时,都是教育的各种大好时机。家长如果此时能抓住机会,顺势引导,可以让孩子有较大程度的收获或得到一定的愉悦感。以此为契机,不断去积累,强化,引导,孩子必将走向我们希望的结果。孩子倘若处于某种情绪的低谷,家长如果不知安慰,反而变本加厉,孩子会认为家长的眼里只有成绩,而没有自己这个活生生的人,因此而走上极端的孩子已然不在少数。教育的目的最终是健康的人,我们无论何时都不应偏离这一核心,有人在,才有各种优秀的品格、优异的成绩,而如果没有了人这个前提,也就无所谓品格,无所谓成绩了。这是血的教训,家长同志们务必铭记在心。
抓住教育的时机,有的时候是需要建构孩子的内心世界的。孩子尚不健全的人生观,如果我们从孩子的本性出发,让孩子沿着善良的本性建构出完善的人格,我觉得家长在这一方面可以多下些功夫。
家长还应该在适当的时候多去进行相关的家庭教育的学习,知识的获得会促使人格的完善,我们收获的越多,孩子从中受益的也就越多。家长在学习中开阔了视野,掌握了相应的方法,也就从准备意义上抓住了孩子的心理,这样,在合适的时候,家长的这些学习所获就会投射在孩子身上。
以上是我给家长们在特殊时期的几点浅见,相信随着大家体验的加深,一定会收获自己独到的家庭教育见解。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朱永新说教育》,青岛出版社,2017年6月版;
2.李镇西《名师谈家校教育》,青岛出版社,2018年5月版。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疫情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然而,就在这一年,除特殊行业外,我们很多家庭却同时遭遇了全家共同“休假”的特殊时期,父亲,母亲,孩子,同时在家,不是一天,是一周,之后一月,甚至几个月。如此长的假期,照理来说,孩子们理应接受了较好的家庭教育,结果却与我们想象的相差甚远。静心反思,我们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休息的时间越长,孩子的表现反而越来越差?笔者作为一个从事农村教育二十余年的老教师,希望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观点。特殊时期,我们到底该如何去做一个合格的家长?
一、努力去做孩子的榜样。
朱永新曾经这样写到:孩子是最伟大的观察家,他们一直在观察着成人的行为,考量着父母的举动。国家主席习近平曾给父亲写了一封信。信中,习近平提到希望从父亲这里继承和吸取的高尚品质:一是学父亲做人,二是学父亲做事,三是学父亲对信仰的执著追求,四是学父亲的赤子情怀,五是学父亲的俭朴生活。朱德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也这样写到: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可见,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巨大影响,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往往言胜于行。
对孩子的要求比较明确具体,但是往往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要求是单方面的,要求孩子的不准做,但是家长可以为所欲为。这是家庭教育中一种极不平等的现象,历来为教育家所诟病,孩子们的逆反心理加强也往往源自于这一点。不让孩子玩手机,我们在干什么?刷朋友圈,还是浏览奇闻趣事?不让孩子偏离学习这个重心,那么作为成人的我们,下班后还在思考工作的又有多少?做孩子的榜样,让孩子从家长的一致的言行中汲取到前行的力量吧。
二、监督管理好自己的孩子。
因为疫情,老师做了主播,家长变成了班主任。但是,有几位家长是合格的呢?我们应该从何处入手这种特殊时期的家长转型呢?首先,最主要的我觉得还是存在于观念的转变,时至今日,家长已经不得不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来,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们介入的角度绝不是孩子的具体的学习内容,而是更多地关注孩子们学习的方法,学习计划的制定以及相应的执行力度。孩子们往往是缺乏自制力的,这个很正常,但是如何让孩子在他的能力范围之内茁壮成长,甚至包括自制力都能有所提升呢?这主要体现的就是家长的监督和管理的方法与技巧。温和的监督叫做陪伴,理性的监督需要协商,失控的监督最易引起反感。当然,监督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基于对孩子的尊重。李镇西这样说:家长对子女的尊重,首先是对其心灵世界的尊重。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尤其需要这种尊重。监督的基础上要及时鼓励,了解好孩子的表现,接下来就要考虑如何管理的问题了。管和理要区分开来,管的目的是倾向于质,是非必须分明,不允许的事情坚决不能让步,应该去做的事情必须大力提倡。孩子处于青春懵懂期,很多事情自己无法明确辨析,这个时候家长“理”的作用便尤为突出,孩子对于时间和内容的规划意识相对较差,因为还没有過相应知识的建构,所以,往往在时间上容易拖拉,浪费,在效率上容易较低。这种情形,就需要我们家长协助理顺,协定时间,确定内容,高效完成,适度奖励。家长往往更注重管,而往往忽视了“理”。
三、做好家校、家庭沟通的桥梁。
特殊情况期间,为了避免孩子过多的使用手机,那么家长的桥梁地位变得尤为明显。有一部分信息需要传达,有好的现象需要表扬,这些都需要我们的家长当好家校、家庭沟通的桥梁。举例来说,如果一位班主任将孩子的文章借助公众号等形式推送到班级群中,那这个时候,无论有无自己孩子的文章在此推送中,家长应该及时转发,并且与自己的孩子坐下来,认真分析其中文章的好处,并且将自己孩子的文章与之比较,学其长处,对其可能存在的问题提示自己孩子多加注意,而不是对孩子或者批评或者浮皮潦草的表扬,让孩子无从着力,自然老师的努力就近乎白费。
对于老师给孩子的评价,应客观看待,不能护短,以免造成更大程度的问题。这里尤为注意万万不可在孩子面前诋毁教师形象,这样往往会让孩子对教师的权威失去信任,孩子往往因此走上一条弯路。家庭沟通的重点就像是一个家庭的儿子处理婆媳之间的关系,如果直言相告,往往效果与愿相违。但是,如果总是不及时沟通,又会造成更大的隔阂,相信,明白了这一点,我们的家长再来处理家庭的沟通,特别是家人与孩子的沟通会投入更多的智慧。
四、抓住教育孩子的大好时机。
困难出现的同时,往往同时孕育着各种机会。孩子困惑时,遭遇挫折时,得到表扬时,有了自己的观念时,都是教育的各种大好时机。家长如果此时能抓住机会,顺势引导,可以让孩子有较大程度的收获或得到一定的愉悦感。以此为契机,不断去积累,强化,引导,孩子必将走向我们希望的结果。孩子倘若处于某种情绪的低谷,家长如果不知安慰,反而变本加厉,孩子会认为家长的眼里只有成绩,而没有自己这个活生生的人,因此而走上极端的孩子已然不在少数。教育的目的最终是健康的人,我们无论何时都不应偏离这一核心,有人在,才有各种优秀的品格、优异的成绩,而如果没有了人这个前提,也就无所谓品格,无所谓成绩了。这是血的教训,家长同志们务必铭记在心。
抓住教育的时机,有的时候是需要建构孩子的内心世界的。孩子尚不健全的人生观,如果我们从孩子的本性出发,让孩子沿着善良的本性建构出完善的人格,我觉得家长在这一方面可以多下些功夫。
家长还应该在适当的时候多去进行相关的家庭教育的学习,知识的获得会促使人格的完善,我们收获的越多,孩子从中受益的也就越多。家长在学习中开阔了视野,掌握了相应的方法,也就从准备意义上抓住了孩子的心理,这样,在合适的时候,家长的这些学习所获就会投射在孩子身上。
以上是我给家长们在特殊时期的几点浅见,相信随着大家体验的加深,一定会收获自己独到的家庭教育见解。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朱永新说教育》,青岛出版社,2017年6月版;
2.李镇西《名师谈家校教育》,青岛出版社,2018年5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