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不幸的,就是幸运的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ossskyfree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绛先生的《老王》是一篇语言简朴,意蕴丰富的散文,被选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底层的光芒”专题。
  “老王”有姓无名,靠一辆三轮车为生,他瞎了一只眼,终生未娶,孤苦伶仃,住在都市中荒僻“塌败”的小屋里,生活异常凄苦,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非常不幸的小人物。但老王心地善良,老实厚道,重感情,讲仁义,知恩图报,他身上的这种光芒,又让杨绛先生在那个不幸的时代领略到了底层人民的人性和人情。
  第二次教杨绛先生的《老王》一文正值“富士康十二连跳”事件。引领学生探讨领悟了文章中所表现的作者对“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的追求之后,心中总有一种感觉,似乎作者所要阐述的还远不止于此。再读文章,眼光又不由得停留在文末的“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一句上。
  老王无疑是一个“不幸者”,而那个“幸运的人”无疑是作者自指的了。而文章中有哪些内容表明作者杨绛是一个“幸运的人”呢?
  她有一个在“文化大革命”开始,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的“默存”,不是单身,相对于“终生没伴”的老王是“幸运的”了;还有一个会给“夜盲症”患者送大瓶鱼肝油的女儿,相对于孤苦伶仃的老王是“幸运的”了;还有,她有一份比较稳定的工资,与老王相比,更显得“幸运”了。
  作者真的是“幸运的”么?
  从“‘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中的“不知怎么的”我们读出她无比的心酸;从老王哑着嗓子悄悄问:你还有钱吗,可见她经济的窘迫;从她们这么一对以笔墨为重的夫妻到“干校”下放劳动锻炼,可见她们身心俱疲;再联系她的女婿在那个时代死于非命,可见她实际上并不幸福。
  那她为什么要说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在她的眼中,相比于老王,她是幸运的;相对于那个时代中的老王,她是不幸中的“幸运的人”。这是她对那个时代的感悟,是她对生活和生命的深刻理解。一个人无论是“幸运的”还是“不幸的”,只要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就有他的生命价值。幸福或是幸运很多时候只是人们的一种心里感受。在杨绛先生的笔下或是在其思想意识上,只要你不是一个像“老王”一样的人,你就和杨绛先生一样应该感到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
  你不是不幸的,就是幸运的,这是杨绛先生通过文本告诉我们的,也是我们读《老王》首先应该领悟到的。文末的一句,明确告诉我们也应该这样去解读这一文本。
  富士康的那些80后员工为何选择跳楼?解释为追求自身价值也好,解释为追求公平也罢,解释为对某一现象的抗争也行,这些都可以说得通。但有一点是可以推断出来的,那就是这些员工是不幸福的,他们没有幸福的感觉。为什么会这样,理由种种,是可以说出一大堆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们没有见过真正不幸的人是什么样子,他们也没有思考过何为真正的不幸。没有读过《老王》或没有真正读懂《老王》的人在某种情况下会认为自己就是那个最不幸的人。作为一个特定时代的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去感受《老王》,明确告诉学生,你不是不幸的,就是幸运的,这也是时代要求我们这样去解读。
  我们当然应该追求平等与正义,但更应该可以带着幸福的感觉去追求。将写作视为生命的钱钟书与杨绛两位先生在“文革”中遭受种种不幸的迫害,没有选择以死抗争,而是在感受困惑与灾难,认为自己是幸运的,对一个更为“不幸”的人感到愧怍,这就是对自己和他人的一种尊重,是对生命的尊重,这就是富有人道主义精神。所以说,你不是不幸的,你就是幸运的,这是人道主义精神要求我们这样去解读的。
  最近国家刚刚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教育者“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应该明确无误地告诉学生:海伦凯勒,张海迪都没有认为自己一直不幸,你身体没有多大的毛病,你会有什么不幸?你是幸福的!正确看待生活中的挫折,你在生活、学习和今后的工作中会更积极、更主动,也会更幸福。
  多读《老王》,你会得到更多,也会更幸福。
  作者单位:江苏海安实验中学
其他文献
新《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育应以审美为核心。它淡化了传统教育中那种单一的知识传递过程,强调音乐课应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情感体验是引导式与自然流露相配合,与音乐紧密相连,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于是我们在教学高中音乐鉴赏课时,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尽量淡化知识传授的痕迹,让学生在感受、探究、创作过程中主动提出对知识的需求,感动于音乐所带来的美,在无痕当中真正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在教学活动中以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遵循客观的教学规律,灵活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英语教学中把学生引进快乐的境界,它不是为快乐而快乐,而是为了解决以往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思想压力过大、只学不练、哑巴英语等诸多问题。怎样在英语教学中把学生引进快乐的境界?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运用快乐的理念  英语教学中运用快乐的理念,就是在教书的同时,引
《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评价注重评价与教学协调统一。强调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活动表现评价为全面了解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发展水平提供了有效的途径,通过活动表现评价鼓励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实验过程是学生学习活动表现、自我能力体现的一个过程。对这个过程进行过程性评价,是把评价置于真实、具体的情景中,因此显得更为重要、更有意义。  一、学生实验课堂过程性评价的方式  1.语言
伟大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更为强烈。”鉴于此,我在教学工作中,结合地理学科本身特点,大胆开展探索实践活动,探讨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学习方式。  一、我的课堂,我选择——探讨新课堂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针对中小学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以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
综观当前小学古诗文教学现状,普遍存在着一种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缺乏主动性、自觉性,缺乏对古诗文学习的感悟的现象,没有感受到古典诗文的音韵之美,学起来味同嚼蜡,难以产生学习的兴趣,成为古诗文教学中的无奈。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体验古诗文学习之乐。  一、诵读成咏,体会音韵之美  古典诗词的音乐之美主要来源于平仄的搭配,节奏的连贯,韵律的悠扬,所以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唱起来和谐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提出来很多年了, 教育也已经成为国民关心的头等大事。但是, 我们思考一下, 我们每天重复的一切, 对于孩子是否真的都是有用呢?我们不厌其烦地告诉儿女, 努力学习, 争取优秀成绩, 考名牌大学, 毕业后就会有好的工作, 就能够成功。事实上的确如此么,且不说学校教育内容是否需要变革,家庭和社会里, 又有多少父母很清楚如何教育子女呢?现实社会中,特权也好,歪风邪气也好,归根结底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颁布,标志着我国进入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阶段,从2004年起,普通高级中学陆续进入新课程的实验阶段。在教育部的组织下,《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2003年公布,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化学教科书也相继问世,化学课程呈现出一个化学课程标准下的多种版本教科书的形势(简称“一标多本”)。  一、本文的背景  陕西省使用人教版的新教材已经两年了,在这两年里
摘要:本文作者试图通过简图在教学中的运用,阐述利用简图的直观、凝练,有助于促进逻辑思维的特点,有效激发学生科学兴趣,辅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和技能,让课堂更加紧凑,学生更加兴奋,教学更加有效。  简图,作为一种小学科学司空见惯的教学方法,被广泛采用,我在实践中发现,当我们教师在黑板上简单一画,就能把教学的精华画出来,成为神来之笔,极大地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一、寥寥几笔,勾起学生的欲望 
要鲜花,也要荆棘(既要玫瑰,也要刺)。  近几年来,各种媒体,宣传报道上见得最多的就是在对学生的教育问题:提倡赏识教育,不能体罚或变相惩罚学生。但我认为对学生的教育不能一味地去赏识,而要进行适当的惩戒,因为一味地赏识、表扬只能让其飘飘然,且受不了一点挫折和委屈,这样的学生只能听表扬语,不能听批评的话,遭遇挫折,便伤心绝望乃至轻生。试想一下,我们的社会不仅仅充满鲜花和掌声,也存在矛盾与挫折,若对学生
摘 要:数学探究活动过程应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点,通过创设情境,找到教学的起点;以熟知的生活化内容为题材,通过转化,变成数学化的学习内容;再针对数学化的问题展开探索活动,在学生思维的递进过程中形成“新知”;最后以分层训练为手段,将数学化探索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纳入学生原有知识体系,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后应用于生活,回归于生活。  关键词:数学探究活动过程 关注点    思索一:数学学习的目标是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