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导师作为研究生的指导教师,无论在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还是在德育培养中都占据重要的地位。针对目前我国研究生德育培养中出现的培养内容与现实脱节、导师育人不力以及德育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提出应注重导师在研究生德育培养中起到的特殊作用,并从提高导师对德育培养工作的思想认识、建立健全德育培养机制以及优化德育培养方法三个方面来充分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
【关键词】 导师 研究生教育 德育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机制中的最高层次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来源。研究生德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生整体素质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现实中,部分导师只“授业”不“传道”,只教书不育人,只注重研究生的学术水平,而忽视研究生思想政治素养、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从而形成了研究生教育中智育和德育的失衡。由此可见,切合实际地充分发挥导师的德育优势和育人的主导作用,对加强研究生德育培养,塑造 “德才兼备”的创新性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 目前我国高校研究生德育培养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我国十分注重高校学生的德育培养,但现行的德育培养模式主要是针对本专科学生的,具有传统的“保姆式”教育模式特点。由于研究生不同于本专科生,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和就业市场的驱动下,研究生的生源亦趋于多样化,入学动机复杂化,在培养过程中也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因此研究生的德育具有问题分善、个性突出的特点,而目前研究生的德育还多存在于传统的培养模式下,其存在如下问题:
1.1德育培养内容与研究生的现实生活脱节,缺乏创新性
目前的研究生德育培养主要是以政治理论课为主,虽然加强了研究生的道德认知和政治修养,但是却很难与具体的生活问题相联系起来。在实际中,一些研究生往往因为人际关系、就业压力等问题,影响了科学精神和学术热情,已成为影响研究生健康成长的突出问题。因此,德育的培养不能离开现实生活,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脱离实际的培养模式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当代研究生德育的培养要求。传统的培养模式过于强调统一,注重共性,忽视个体差异性,提倡听话与顺从,不利于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1]。
1.2导师在德育培养中的作用发挥不足
传统的德育培养模式注重的是高校德育工作者的作用,往往忽略了导师在德育中的作用。大部分导师虽然意识到自己也负有育人的责任,但认为导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学术上的指导,德育培养只是附带的,次要的任务,缺乏进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由此造成了重智育,轻德育的不平衡培养情况。很多导师都是将科研成果,论文产出等学术研究当做研究生阶段的首要任务,并且也成为了衡量研究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而对研究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道德品质都缺乏应有的关心。
1.3德育评价的方式单一,不利于德育培养
现在高校对研究生的德育评价还是建立在考试分数的评定上。往往简单地将那些考试分数高的研究生评价为优秀的学生,甚至有的“知行背离”的高分学生也被评价为“好学生”、“创新人才”。这种评价方式忽视了德育的实践意义,是很不科学的,不利于研究生的德育培养。单单用考试分数去衡量德育素质,而不去全面客观地考评、考察、考验平时的行为,造成德育与德性行为脱节,是很难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来的。
1.4德育环境不容乐观
研究生德育環境包括外部社会环境和内部校园环境[2]。目前研究生的德育环境不容乐观。一方面是在外部社会环境中,由于研究生教育属于成人化教育,接触外部社会的机会很多,因此,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社会思潮滋长,功利化思想严重,对研究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很大影响。另一方面是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不良风气、不良思潮也在校园中滋生,校园中存在一些不文明的道德行为,一些学术氛围不浓厚的高校,存在着学术道德丧失的严重问题,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学术和创新能力。
2. 导师在研究生德育培养中的特殊作用
在研究生德育的培养方面,导师育人的模式具有其他人员或方法难以具备的优势和条件。
首先,导师一般都是某一专业学术领域的专家,在其领域内具有较高的造诣,因此受到研究生的敬重。正是因为导师在研究生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使得导师的治学、方法、道德观念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信仰等对研究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3]。同时,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师徒”关系决定了导师对研究生具有一种特殊影响和约束力。这种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有助于导师在学术上对研究生的严格要求,也有利于导师对研究生的德育培养。其次,相对于其他管理干部、任课老师来讲,导师与研究生接触、交流的领域更为广泛、机会更为频繁,因而导师对自己的研究生从道德情操到治学态度,从为人处世到生活习惯最为清楚,具有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路历程,把握他们的道德现状的绝对优势。正是因为导师对自己的研究生如此熟悉,研究生无论是遇到学习问题还是生活问题一般都倾向于找自己的导师寻求帮助,这就使导师能够准确地抓住研究生思想问题的核心,采取有效方式做好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和培养工作。再者研究生导师凭借对学生的密切关系和了解程度这一优势,可以针对每个研究生的特点和个性,采取不同的教育培养方式,正所谓“因材施教”,这种方式比本科生的整齐划一的德育培养方式更为有效[4]。导师还可以将研究生的德育培养渗透到智育培养中去,提高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实效性。
3. 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德育培养中的主导作用
导师对研究生的影响力和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决定了导师在研究生德育培养中特殊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导师在德育培养的主导作用,把导师最为研究生德育的第一责任人,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导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将智育培养和德育培养统一起来,培养出德高技强的创新人才。
3.1提高德育培养的思想认识 研究生部(院)在研究生德育培养上应充分地认识到导师在其中的特殊作用。导师是研究生培养中的关键,导师能否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亲自介入德育培养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高校主管部门应积极树立导师作为研究生德育培养的首要责任人意识,建立以导师为主导的德育培养体系,并积极探索研究生德育培养的新机制。其次,导师本身要转变观念,树立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秉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首先对研究生在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学术道德等方面进行教育和引导,再次是对研究生进行学术指导。同时,对于一些心理有想法,但碍于面子的研究生,导师应该主动靠前进行心理指导,积极成为研究生的心灵导师。
3.2建立健全德育培养机制
在现行的德育培养工作中,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方式和投入精力完全由导师自己决定,高校对导师的指导缺乏监督,更难以干预。因此,必须确立起一套良好的导师育人工作机制,明确规定导师育人的职责和任务,用以规范、约束导师在研究生德育培养中的行为。同时,将导师德育工作评价体系引入德育工作机制中,对导师的德育工作效果进行评价,并且与导师津贴、奖励相关联。对德育培养工作成绩突出的导师,要给予相应的表彰与奖励,而对忽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甚至因导师失职而导致严重后果的,要给予相应的处罚。这样就进一步加强了导师责任,建立起以导师主导的德育负责制,使导师能够将创新人才培养与研究生德育培养共同进行,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
3.3优化德育培养的方法
德育培养应该“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德育培养目的,强调培养过程中人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同时,导师德育培养工作要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要与时俱进,根据研究生的特点,优化德育工作的方法,使学生更能适合这种德育培养方式。
一是构建多方面交流平台。将导师对研究生进行德育培养的地点不只限制于课堂或者办公室,应该根据研究生学习和生活的特点,德育工作的开展可以在学科点、实验室甚至研究生的寝室。导师在实验室指导研究生专业学习的同时,可以对他们的思想和生活进行关怀,主动去倾听他们的想法,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同解决实际困难结合起来。导师还可以通过走访研究生的寝室,了解学生真实的生活状况,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另外,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简单和方便。导师可以通过网络聊天工具或者邮件的方式与研究生进行思想或生活上的交流,同时也能对研究生的思想道德进行教育和培养。
二是注重社会实践。社会本身就是一所大学,社会实践是德育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能够让研究生在这所大学中充分学习,促使研究生了解社会、增长才干、提高奉献社会的意识。导师的关系一般比较广泛,能够帮助研究生联系到实践单位或基地,使研究生在其中得到锻炼,并且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对研究生加以指导,培养学生对社会有益的思想道德品质。
三是以导师的人格为模范。导师是研究生学习和效仿的对象,导师不仅要将自己的学术知识傳授给学生,更要用自己的品格去影响学生。导师要重视并发挥自身人格魅力的影响,从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学术学风等方面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给学生起到楷模的作用。另外,对于有突出贡献或者成才经历的导师,可以将自己的优秀品格分享给研究生,例如东北林业大学每隔一段时间都举办“709院长论坛”,会邀请优秀的研究生导师进行学术或成才励志讲座,用他们自己的优秀人格和品质去影响学生。
参考文献:
[1] 李祖超,王夏露.导师主导的研究生德育模式研究-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视角[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4).
[2] 魏泽.研究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11).
[3] 解超,吴能武.导师育人的教育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2005(7).
[4] 佟福锁.导师在研究生德育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2).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关键词】 导师 研究生教育 德育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机制中的最高层次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来源。研究生德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生整体素质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现实中,部分导师只“授业”不“传道”,只教书不育人,只注重研究生的学术水平,而忽视研究生思想政治素养、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从而形成了研究生教育中智育和德育的失衡。由此可见,切合实际地充分发挥导师的德育优势和育人的主导作用,对加强研究生德育培养,塑造 “德才兼备”的创新性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 目前我国高校研究生德育培养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我国十分注重高校学生的德育培养,但现行的德育培养模式主要是针对本专科学生的,具有传统的“保姆式”教育模式特点。由于研究生不同于本专科生,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和就业市场的驱动下,研究生的生源亦趋于多样化,入学动机复杂化,在培养过程中也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因此研究生的德育具有问题分善、个性突出的特点,而目前研究生的德育还多存在于传统的培养模式下,其存在如下问题:
1.1德育培养内容与研究生的现实生活脱节,缺乏创新性
目前的研究生德育培养主要是以政治理论课为主,虽然加强了研究生的道德认知和政治修养,但是却很难与具体的生活问题相联系起来。在实际中,一些研究生往往因为人际关系、就业压力等问题,影响了科学精神和学术热情,已成为影响研究生健康成长的突出问题。因此,德育的培养不能离开现实生活,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脱离实际的培养模式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当代研究生德育的培养要求。传统的培养模式过于强调统一,注重共性,忽视个体差异性,提倡听话与顺从,不利于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1]。
1.2导师在德育培养中的作用发挥不足
传统的德育培养模式注重的是高校德育工作者的作用,往往忽略了导师在德育中的作用。大部分导师虽然意识到自己也负有育人的责任,但认为导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学术上的指导,德育培养只是附带的,次要的任务,缺乏进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由此造成了重智育,轻德育的不平衡培养情况。很多导师都是将科研成果,论文产出等学术研究当做研究生阶段的首要任务,并且也成为了衡量研究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而对研究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道德品质都缺乏应有的关心。
1.3德育评价的方式单一,不利于德育培养
现在高校对研究生的德育评价还是建立在考试分数的评定上。往往简单地将那些考试分数高的研究生评价为优秀的学生,甚至有的“知行背离”的高分学生也被评价为“好学生”、“创新人才”。这种评价方式忽视了德育的实践意义,是很不科学的,不利于研究生的德育培养。单单用考试分数去衡量德育素质,而不去全面客观地考评、考察、考验平时的行为,造成德育与德性行为脱节,是很难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来的。
1.4德育环境不容乐观
研究生德育環境包括外部社会环境和内部校园环境[2]。目前研究生的德育环境不容乐观。一方面是在外部社会环境中,由于研究生教育属于成人化教育,接触外部社会的机会很多,因此,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社会思潮滋长,功利化思想严重,对研究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很大影响。另一方面是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不良风气、不良思潮也在校园中滋生,校园中存在一些不文明的道德行为,一些学术氛围不浓厚的高校,存在着学术道德丧失的严重问题,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学术和创新能力。
2. 导师在研究生德育培养中的特殊作用
在研究生德育的培养方面,导师育人的模式具有其他人员或方法难以具备的优势和条件。
首先,导师一般都是某一专业学术领域的专家,在其领域内具有较高的造诣,因此受到研究生的敬重。正是因为导师在研究生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使得导师的治学、方法、道德观念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信仰等对研究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3]。同时,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师徒”关系决定了导师对研究生具有一种特殊影响和约束力。这种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有助于导师在学术上对研究生的严格要求,也有利于导师对研究生的德育培养。其次,相对于其他管理干部、任课老师来讲,导师与研究生接触、交流的领域更为广泛、机会更为频繁,因而导师对自己的研究生从道德情操到治学态度,从为人处世到生活习惯最为清楚,具有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路历程,把握他们的道德现状的绝对优势。正是因为导师对自己的研究生如此熟悉,研究生无论是遇到学习问题还是生活问题一般都倾向于找自己的导师寻求帮助,这就使导师能够准确地抓住研究生思想问题的核心,采取有效方式做好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和培养工作。再者研究生导师凭借对学生的密切关系和了解程度这一优势,可以针对每个研究生的特点和个性,采取不同的教育培养方式,正所谓“因材施教”,这种方式比本科生的整齐划一的德育培养方式更为有效[4]。导师还可以将研究生的德育培养渗透到智育培养中去,提高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实效性。
3. 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德育培养中的主导作用
导师对研究生的影响力和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决定了导师在研究生德育培养中特殊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导师在德育培养的主导作用,把导师最为研究生德育的第一责任人,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导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将智育培养和德育培养统一起来,培养出德高技强的创新人才。
3.1提高德育培养的思想认识 研究生部(院)在研究生德育培养上应充分地认识到导师在其中的特殊作用。导师是研究生培养中的关键,导师能否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亲自介入德育培养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高校主管部门应积极树立导师作为研究生德育培养的首要责任人意识,建立以导师为主导的德育培养体系,并积极探索研究生德育培养的新机制。其次,导师本身要转变观念,树立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秉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首先对研究生在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学术道德等方面进行教育和引导,再次是对研究生进行学术指导。同时,对于一些心理有想法,但碍于面子的研究生,导师应该主动靠前进行心理指导,积极成为研究生的心灵导师。
3.2建立健全德育培养机制
在现行的德育培养工作中,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方式和投入精力完全由导师自己决定,高校对导师的指导缺乏监督,更难以干预。因此,必须确立起一套良好的导师育人工作机制,明确规定导师育人的职责和任务,用以规范、约束导师在研究生德育培养中的行为。同时,将导师德育工作评价体系引入德育工作机制中,对导师的德育工作效果进行评价,并且与导师津贴、奖励相关联。对德育培养工作成绩突出的导师,要给予相应的表彰与奖励,而对忽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甚至因导师失职而导致严重后果的,要给予相应的处罚。这样就进一步加强了导师责任,建立起以导师主导的德育负责制,使导师能够将创新人才培养与研究生德育培养共同进行,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
3.3优化德育培养的方法
德育培养应该“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德育培养目的,强调培养过程中人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同时,导师德育培养工作要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要与时俱进,根据研究生的特点,优化德育工作的方法,使学生更能适合这种德育培养方式。
一是构建多方面交流平台。将导师对研究生进行德育培养的地点不只限制于课堂或者办公室,应该根据研究生学习和生活的特点,德育工作的开展可以在学科点、实验室甚至研究生的寝室。导师在实验室指导研究生专业学习的同时,可以对他们的思想和生活进行关怀,主动去倾听他们的想法,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同解决实际困难结合起来。导师还可以通过走访研究生的寝室,了解学生真实的生活状况,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另外,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简单和方便。导师可以通过网络聊天工具或者邮件的方式与研究生进行思想或生活上的交流,同时也能对研究生的思想道德进行教育和培养。
二是注重社会实践。社会本身就是一所大学,社会实践是德育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能够让研究生在这所大学中充分学习,促使研究生了解社会、增长才干、提高奉献社会的意识。导师的关系一般比较广泛,能够帮助研究生联系到实践单位或基地,使研究生在其中得到锻炼,并且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对研究生加以指导,培养学生对社会有益的思想道德品质。
三是以导师的人格为模范。导师是研究生学习和效仿的对象,导师不仅要将自己的学术知识傳授给学生,更要用自己的品格去影响学生。导师要重视并发挥自身人格魅力的影响,从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学术学风等方面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给学生起到楷模的作用。另外,对于有突出贡献或者成才经历的导师,可以将自己的优秀品格分享给研究生,例如东北林业大学每隔一段时间都举办“709院长论坛”,会邀请优秀的研究生导师进行学术或成才励志讲座,用他们自己的优秀人格和品质去影响学生。
参考文献:
[1] 李祖超,王夏露.导师主导的研究生德育模式研究-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视角[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4).
[2] 魏泽.研究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11).
[3] 解超,吴能武.导师育人的教育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2005(7).
[4] 佟福锁.导师在研究生德育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2).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