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孔雀东南飞》中的焦母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焦刘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之一,她因为看不惯儿媳就处心积虑地要把儿媳赶走,儿子的苦苦哀求丝毫不能打动她,在她身上,封建家长违反人性的一面暴露无遗;焦母之所以有如此病态的表现,其实也是深受封建礼教和特殊环境毒害的,至此笔者也才意识到为万千读者所深恶痛绝的焦母本身也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关键词:焦母;封建礼教;年轻守寡;晚景凄凉;悲剧性
在教授《孔雀東南飞》这首诗时,总是习惯性地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焦母,但有学生提出:其实焦母既是悲剧的制造者,同时她自身也是一个悲剧人物。这个观点让人耳目一新,静心思考,得出结论:可恨焦母亦有可怜之处。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最早见于南朝(陈)徐陵编的《玉台新咏》。这首诗讲述的是一对彼此深爱着年青夫妇——焦仲卿和刘兰芝,在封建家长的阻挠和高压下,被活活拆散,最终焦刘二人为了捍卫自己的爱情而双双付出生命的故事。焦母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焦刘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之一,她因为看不惯儿媳就处心积虑地要把儿媳赶走,要仲卿休掉儿媳,另谋再娶。她对儿子一会恶语威胁:“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一会儿又是好言诱哄:“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焦母软硬兼施,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焦仲卿遣走刘兰芝,除却自己的眼中钉,肉中刺。她面对儿子的苦苦哀求,丝毫不为所动;焦母之所以有如此病态的表现其实也是深受封建礼教和特殊环境毒害的。俗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但从焦母的身上我们也能感受到这个可恨之人其实也有可怜之处!
一、年轻守寡,独自一人抚养一双儿女
文中有两处展现焦家家庭成员的内容:第一处是在文章的开头刘兰芝向焦仲卿诉苦时,“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其中“公姥”课下注释为“公公和婆婆,这里是偏义复词,专指婆婆”,由此可知焦仲卿的父亲有可能是缺位的;第二处是在刘兰芝离开焦家的时候,拜母别姑,“上堂拜阿母”、“却与小姑别”,她分别向焦母和焦仲卿的妹妹告别,至此我们不难发现自始至终焦家的家庭成员里唯独没有焦父,由此我们可以推知焦母是个寡妇,有研究者更进一步地指出:“焦母就是一位45岁左右的寡妇。”在尊卑殊异的封建时代,妇女是依附男子而存在的,地位是极其低下的,。“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在失去丈夫这个坚强的支柱后,焦母她作为一名母亲,含辛茹苦地抚养一双儿女长大,并把儿子培养的很优秀,“仕宦于台阁”在独自培养儿子的这一过程中,个中艰辛也只有她自己才能品味得真切。
二、人至中年,心血白费希望全无
焦母年轻守寡,独自一人支撑起一个家,饱尝了生活中的各种艰辛,之所以能撑下来,最大的动力就是来自儿子,她在儿子身上耗尽心血,凝聚了巨大的理想和希望,她希望儿子能够为她争气、为家庭争光,有朝一日能够飞黄腾达、能够光耀门楣!“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焦母对儿子的未来是抱有很大的希望的。但眼前焦仲卿只沉溺于与刘兰芝的儿女私情,在仕途上丧失了积极进取的动力,到现在为止还只是个太守衙门里的小官吏(小序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仕途上毫无起色,让自己的希望几乎要落空;并且在自己要儿子遣归刘兰芝时,儿子还不思进取的跟焦母说“儿已薄禄相”,自己没有做高官、享厚禄的福相了,这对焦母来说如一道晴天霹雳;而且儿子在哀求母亲未果的情况下,对焦母说“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这对焦母来说简直就是当头一棒,眼看她二十多年的辛苦付出付之东流,她“母凭子贵”的愿望即将落空,她看不到焦家的复兴和自己后半生的希望。此时的焦母是痛苦的,失望的,甚至是绝望的!
三、晚年丧子,孤苦无依晚景凄凉
当焦仲卿和刘兰芝两人约定“黄泉下相见”后,焦仲卿跟焦母告别“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焦母听完儿子的话后就泪如雨下,这是焦母在文中的唯一一次落泪,情之所至,伤心至极!“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虽然这个时候焦母百般劝说儿子,但在刘兰芝投水后,焦仲卿毅然选择“自挂东南枝”。焦、刘殉情后,铁石心肠的焦母肯定也是后悔自己之前的所作所为。此时的焦母失去儿子这唯一的精神支柱,她的苦痛、无奈、绝望又有谁能体会呢?一个孤苦无依的老母亲该如何度过余生,至此我们不难想象,焦母注定是孤苦终老,晚景凄凉。
诚然,在这首诗中焦母是焦刘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之一,是可恨的;但我们仔细分析后也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焦母其实也是一个可怜的女人,一个可悲的母亲。她的悲剧实际上是中国封建男权社会中被禁锢的女性的一个缩影。因此,我们在憎恨她的同时,也应该给予她更多的人性关怀。焦母作为一名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妇女,一方面她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言人,另一方面她也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的受害者,也是一位值得同情的母亲。对于焦母我们不应该只强调她作为封建家长制的一面去排斥她,还应该考察她“个性因素在行动中的悲剧” 并从她身上吸取教训。焦母是可恨的,同时也是可怜的!
参考文献:
[1]汤斌.《孔雀东南飞》的悲剧与父系社会家庭结构的瓦解[J].文学遗产,1989(6):50.
[2]潘啸龙.楚汉文学综论[M].合肥:黄山书社,1993.284
关键词:焦母;封建礼教;年轻守寡;晚景凄凉;悲剧性
在教授《孔雀東南飞》这首诗时,总是习惯性地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焦母,但有学生提出:其实焦母既是悲剧的制造者,同时她自身也是一个悲剧人物。这个观点让人耳目一新,静心思考,得出结论:可恨焦母亦有可怜之处。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最早见于南朝(陈)徐陵编的《玉台新咏》。这首诗讲述的是一对彼此深爱着年青夫妇——焦仲卿和刘兰芝,在封建家长的阻挠和高压下,被活活拆散,最终焦刘二人为了捍卫自己的爱情而双双付出生命的故事。焦母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焦刘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之一,她因为看不惯儿媳就处心积虑地要把儿媳赶走,要仲卿休掉儿媳,另谋再娶。她对儿子一会恶语威胁:“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一会儿又是好言诱哄:“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焦母软硬兼施,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焦仲卿遣走刘兰芝,除却自己的眼中钉,肉中刺。她面对儿子的苦苦哀求,丝毫不为所动;焦母之所以有如此病态的表现其实也是深受封建礼教和特殊环境毒害的。俗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但从焦母的身上我们也能感受到这个可恨之人其实也有可怜之处!
一、年轻守寡,独自一人抚养一双儿女
文中有两处展现焦家家庭成员的内容:第一处是在文章的开头刘兰芝向焦仲卿诉苦时,“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其中“公姥”课下注释为“公公和婆婆,这里是偏义复词,专指婆婆”,由此可知焦仲卿的父亲有可能是缺位的;第二处是在刘兰芝离开焦家的时候,拜母别姑,“上堂拜阿母”、“却与小姑别”,她分别向焦母和焦仲卿的妹妹告别,至此我们不难发现自始至终焦家的家庭成员里唯独没有焦父,由此我们可以推知焦母是个寡妇,有研究者更进一步地指出:“焦母就是一位45岁左右的寡妇。”在尊卑殊异的封建时代,妇女是依附男子而存在的,地位是极其低下的,。“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在失去丈夫这个坚强的支柱后,焦母她作为一名母亲,含辛茹苦地抚养一双儿女长大,并把儿子培养的很优秀,“仕宦于台阁”在独自培养儿子的这一过程中,个中艰辛也只有她自己才能品味得真切。
二、人至中年,心血白费希望全无
焦母年轻守寡,独自一人支撑起一个家,饱尝了生活中的各种艰辛,之所以能撑下来,最大的动力就是来自儿子,她在儿子身上耗尽心血,凝聚了巨大的理想和希望,她希望儿子能够为她争气、为家庭争光,有朝一日能够飞黄腾达、能够光耀门楣!“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焦母对儿子的未来是抱有很大的希望的。但眼前焦仲卿只沉溺于与刘兰芝的儿女私情,在仕途上丧失了积极进取的动力,到现在为止还只是个太守衙门里的小官吏(小序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仕途上毫无起色,让自己的希望几乎要落空;并且在自己要儿子遣归刘兰芝时,儿子还不思进取的跟焦母说“儿已薄禄相”,自己没有做高官、享厚禄的福相了,这对焦母来说如一道晴天霹雳;而且儿子在哀求母亲未果的情况下,对焦母说“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这对焦母来说简直就是当头一棒,眼看她二十多年的辛苦付出付之东流,她“母凭子贵”的愿望即将落空,她看不到焦家的复兴和自己后半生的希望。此时的焦母是痛苦的,失望的,甚至是绝望的!
三、晚年丧子,孤苦无依晚景凄凉
当焦仲卿和刘兰芝两人约定“黄泉下相见”后,焦仲卿跟焦母告别“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焦母听完儿子的话后就泪如雨下,这是焦母在文中的唯一一次落泪,情之所至,伤心至极!“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虽然这个时候焦母百般劝说儿子,但在刘兰芝投水后,焦仲卿毅然选择“自挂东南枝”。焦、刘殉情后,铁石心肠的焦母肯定也是后悔自己之前的所作所为。此时的焦母失去儿子这唯一的精神支柱,她的苦痛、无奈、绝望又有谁能体会呢?一个孤苦无依的老母亲该如何度过余生,至此我们不难想象,焦母注定是孤苦终老,晚景凄凉。
诚然,在这首诗中焦母是焦刘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之一,是可恨的;但我们仔细分析后也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焦母其实也是一个可怜的女人,一个可悲的母亲。她的悲剧实际上是中国封建男权社会中被禁锢的女性的一个缩影。因此,我们在憎恨她的同时,也应该给予她更多的人性关怀。焦母作为一名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妇女,一方面她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言人,另一方面她也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的受害者,也是一位值得同情的母亲。对于焦母我们不应该只强调她作为封建家长制的一面去排斥她,还应该考察她“个性因素在行动中的悲剧” 并从她身上吸取教训。焦母是可恨的,同时也是可怜的!
参考文献:
[1]汤斌.《孔雀东南飞》的悲剧与父系社会家庭结构的瓦解[J].文学遗产,1989(6):50.
[2]潘啸龙.楚汉文学综论[M].合肥:黄山书社,1993.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