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小荷才露尖尖角——拷问诗题
一般情况下,诗题是诗的眼睛,它常表明类别和背景,起到点明主旨、交代对象和奠定诗歌情感基调的作用。若抓住了诗题的信息,就是抓住了诗歌的主体方向。如王安石的《牛》,李商隐的《咏蝉》,贺知章的《咏柳》等,诗题中含有动物或植物的名字,或“咏××”的字样,表明其是托物寓意、借物自比、自喻、自况的“咏物诗”。又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杜甫的《蜀相》等,诗题中出现古地名、古人名、古景物名称,表明其是典型的以凭吊古人、古事或古地为主的“怀古诗”。
二、相亲相近水中鸥——解读注释
高考诗歌,短期内由于没有可供参考的资料来解读原诗,出题人往往会根据做题的需要,在诗下作出注释,不可小觑。它不是无缘无故放在那里的,任何注释都是一种暗示。中学生的文史知识相对有限,命题人一般不在有关作者经历、思想状况的问题上设置障碍;若有个别不熟悉之处,如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写作缘由甚或诗中的生僻典故、概念,一定会在诗词后面加注。这一则是注解难懂之处,同时也向学生传递诗中隐含的信息,以降低命题和学生理解的难度。所以,对较陌生的诗歌和作者,诗前既无序言,事后又无注释的情形一般不会出现。因此,诗词鉴赏一定要充分利用每个注释,以破解难点。
如2010年福建卷宋朝郭祥正的《访隐者》下的注释:“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很明显,注①在解释了“坞”的意思的同时,也告诉了我们隐者所在的处所和地理环境,隐居山岭,人烟罕至。注②“山翁”就是隐者,作为诗句的主语和阐述对象来说,在解答第二问“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时,难度就降低了很多,自然就能在翻译中明白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无人来访的隐居生活。再如2010年安徽卷唐朝杜甫的《岁暮》下的注解:“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lànɡ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注①交代了作诗的年代、节日和处境;注②又交代了作者所在的州城也被吐蕃攻占,战乱正起。综合理解即可看出,作者当时客居在外,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又逢年末,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对于爱国的诗人来说,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形成巨大反差,自然会产生落寞之感。理解了这一点,解答后面的题目自然也不在话下。
三、道是无晴却有晴——细审题干
“题干有啥好看的?”实乃大谬。答题有技巧,身题目是关键。高明的出题者往往将一些信息巧妙地镶嵌在题干当中,一是作为已知条件或引导条件给你备用,二是提醒你不要偏题或答非所问。
如2006年广东卷《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第(1)题“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就给了答题思路的引导:①必须回答有关“晚望”问题;②必须用意象作答;③必须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④“晚”指的是时间,故要答能体现“晚”的时间词语,“望”指的是所见景物,故要选景物作答。与此不符者,答案肯定不正确。再如全国卷Ⅱ《南柯子》第(2)题是:“试分析下阙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它含下面引导信息:①分析的应是下阙内容;②作者在全词中流露出的思想情感;③下阙内容的分析应与全词结合进行;④思想感情包括观点、态度和情感,要从意境中索取。抓住并充分利用题干中的明示“信息”——或提示了答题范围,或规定了答题角度,或提供了答题思路,或体现了答题规律——整体把握,扩展迁移,破解其中的“话外音,弦外意”,极大地丰富文本内容与思想,拟出最佳答案。
一般情况下,诗题是诗的眼睛,它常表明类别和背景,起到点明主旨、交代对象和奠定诗歌情感基调的作用。若抓住了诗题的信息,就是抓住了诗歌的主体方向。如王安石的《牛》,李商隐的《咏蝉》,贺知章的《咏柳》等,诗题中含有动物或植物的名字,或“咏××”的字样,表明其是托物寓意、借物自比、自喻、自况的“咏物诗”。又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杜甫的《蜀相》等,诗题中出现古地名、古人名、古景物名称,表明其是典型的以凭吊古人、古事或古地为主的“怀古诗”。
二、相亲相近水中鸥——解读注释
高考诗歌,短期内由于没有可供参考的资料来解读原诗,出题人往往会根据做题的需要,在诗下作出注释,不可小觑。它不是无缘无故放在那里的,任何注释都是一种暗示。中学生的文史知识相对有限,命题人一般不在有关作者经历、思想状况的问题上设置障碍;若有个别不熟悉之处,如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写作缘由甚或诗中的生僻典故、概念,一定会在诗词后面加注。这一则是注解难懂之处,同时也向学生传递诗中隐含的信息,以降低命题和学生理解的难度。所以,对较陌生的诗歌和作者,诗前既无序言,事后又无注释的情形一般不会出现。因此,诗词鉴赏一定要充分利用每个注释,以破解难点。
如2010年福建卷宋朝郭祥正的《访隐者》下的注释:“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很明显,注①在解释了“坞”的意思的同时,也告诉了我们隐者所在的处所和地理环境,隐居山岭,人烟罕至。注②“山翁”就是隐者,作为诗句的主语和阐述对象来说,在解答第二问“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时,难度就降低了很多,自然就能在翻译中明白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无人来访的隐居生活。再如2010年安徽卷唐朝杜甫的《岁暮》下的注解:“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lànɡ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注①交代了作诗的年代、节日和处境;注②又交代了作者所在的州城也被吐蕃攻占,战乱正起。综合理解即可看出,作者当时客居在外,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又逢年末,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对于爱国的诗人来说,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形成巨大反差,自然会产生落寞之感。理解了这一点,解答后面的题目自然也不在话下。
三、道是无晴却有晴——细审题干
“题干有啥好看的?”实乃大谬。答题有技巧,身题目是关键。高明的出题者往往将一些信息巧妙地镶嵌在题干当中,一是作为已知条件或引导条件给你备用,二是提醒你不要偏题或答非所问。
如2006年广东卷《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第(1)题“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就给了答题思路的引导:①必须回答有关“晚望”问题;②必须用意象作答;③必须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④“晚”指的是时间,故要答能体现“晚”的时间词语,“望”指的是所见景物,故要选景物作答。与此不符者,答案肯定不正确。再如全国卷Ⅱ《南柯子》第(2)题是:“试分析下阙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它含下面引导信息:①分析的应是下阙内容;②作者在全词中流露出的思想情感;③下阙内容的分析应与全词结合进行;④思想感情包括观点、态度和情感,要从意境中索取。抓住并充分利用题干中的明示“信息”——或提示了答题范围,或规定了答题角度,或提供了答题思路,或体现了答题规律——整体把握,扩展迁移,破解其中的“话外音,弦外意”,极大地丰富文本内容与思想,拟出最佳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