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课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基本课型,它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效的活跃的阅读教学课堂,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听、写、读、写能力以及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在阅读课上只注重知识的传输,反复地讲解,答案的纠错等等。却忽视了把语文最重要的学习阅读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其最终未能学会自我阅读、分析、理解、答题等方法,导致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明显。因此,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真正让学生学会阅读、会学阅读,这样才能让师生从繁重的阅读教学中解脱出来,从而使其轻松愉快地阅读与理解。
学生要掌握阅读的学习方法,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提高学习技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阅读教学的方法多式多样,笔者在此浅谈一种阅读教学中的提问对话法。
阅读教学过程是一个对话过程。教师的提问在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提问的积极作用在于:引发学生的认知矛盾,激起学生从事有一定难度的智力劳动; 给学生的思考提供"支架式"的帮助,将学生个人的思考或集体的讨论引向深入。一般说来,教师提出的问题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是记忆性问题,二是发展性问题。记忆性问题只要求学生回忆、再现具体的事实或信息,只回答“谁”、“是什么”、“对”、“不对”。比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我所提出的相关问题:鲁迅先生的原名是什么?他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哪里人?等等。发展性问题往往需要经由理解、比较、联想、想象、重组等心智活动,对事实作出推理、判断和评价,或者是把已有知识运用于心的情境。例如:在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提出:人中的"我"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学生要想回答出这个问题,就需要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对小说的情节和结构作出综合的思考与判断。
教师要善于提问,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问题的提出应具有具体的针对性
曾听了一节公开课《台阶》——典型的“问答式课”。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师陆续抛出了十几个问题。教师问,学生答,回答不正确再问再答,直到正确答案出炉为止。对此,我不禁产生疑惑:那么多的问题都是有效的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何在呢?我们教师在面对一篇优美的文章时,不可能面面俱到,但主要抓住了重点,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就落实了。
如今,“满堂灌”经常被“满堂问”的教学模式所取代。因此,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针对性是当务之急。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应更注重实效,教师需要考虑到问题的覆盖面和提问对象的辐射面,不能总是面向少数学生提问,或提出难易不当的问题。这样,我们才能服务于全体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
二、问题的提出应具有适当的难度
教师应该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已知已学”,所提的问题应当介于学生的“已知已学”和“未知未学”之间,并且使学生意识二者之间的矛盾与联系。提出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感到压力,也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调动注意力,刺激思维,让学生体会到智力角逐的乐趣。当然也要注意难易适度,照顾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智力水平。如教学《中国石拱桥》时,提问:“石拱桥的小拱有什么作用?”这只能引起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再提问:“石拱桥的小拱到底有什么作用?”问题有了一定的难度,就会迫使学生去思考、去归纳。这就是提问产生的“跳一跳,摘桃子”的效应。
三、问题的提出应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质量高的问题有助于展开讨论,成为学生持续讨论和不断争论的原动力,使学生的思维能够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做连续的活动。
一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往往不是一两个问题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合理的连续发问,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这样,前一个问题就是后一个问题的前提,后一个问题就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每一个问题都是训练学生思维发展的一级阶梯,从而形成链式思考,提高分析理解的能力。
四、对学生的应答应给予及时平等的反馈
据调查:教师对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应答反应。对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等待时间较长,并给予鼓励和启发性的提示,则对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显得不耐烦,或者转向对其他同学进行提问,忽视了这些同学并很少对他们进行鼓励或给出提示性思考的方向,多数教师会直接点明正确的答案。可以看出,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在课堂交流中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知识的消化和掌握程度也明显的优于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
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对于学生的应答态度关系着班级学习的氛围和师生之间亲和力。对于勇于回答问题和回答正确的学生,我们教师要给予表扬;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和怯于回答问题的学生,我们更应给予真诚的鼓励,这才是我们教师真正地价值所在,我们应该平等的对待每一位求知若渴的孩子们。
五、不要让学生处于连续的被追问状态
一堂生动的语文教学课堂,取决于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尤其是在问题的设置方面,应该做到精致,不能让学生感到一节课下来被老师寻根问底。因为连续的追问会使学生疲乏,整堂课都在寻章摘句,被动地应对教师的提问,而不能自主、连贯、深入地思索。阅读教学首要的活动,是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以促进学生对本文意义的深入思考与独特的发展。
六、教师“善问”的同时还应“善待问”
成功的语文教学课堂是建立在师生和谐互动的基础之上,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学生是课堂的主要参与者,我们要尊重学生,尤其是重视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学生质疑。所以,我们要善待学生的提问,更要善于启发学生的质疑提问,培养学生“善问”的习惯。这样我们才能及时的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以及教后效果。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一点,对于形成学生自主的、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养成良好地学习习惯,至关重要。
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对话具有复杂的多重性。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掌握课堂提问对话的艺术,把握好度,灵活提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且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何根据教材、教法的不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问题,做好课堂提问,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不断研究,长期探讨的课题。所以,笔者认为一堂成功的设疑释疑课,不仅给我们教师带来了无穷的教学兴趣,而且也能让我们的学生体味到更多思考的快乐。
学生要掌握阅读的学习方法,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提高学习技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阅读教学的方法多式多样,笔者在此浅谈一种阅读教学中的提问对话法。
阅读教学过程是一个对话过程。教师的提问在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提问的积极作用在于:引发学生的认知矛盾,激起学生从事有一定难度的智力劳动; 给学生的思考提供"支架式"的帮助,将学生个人的思考或集体的讨论引向深入。一般说来,教师提出的问题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是记忆性问题,二是发展性问题。记忆性问题只要求学生回忆、再现具体的事实或信息,只回答“谁”、“是什么”、“对”、“不对”。比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我所提出的相关问题:鲁迅先生的原名是什么?他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哪里人?等等。发展性问题往往需要经由理解、比较、联想、想象、重组等心智活动,对事实作出推理、判断和评价,或者是把已有知识运用于心的情境。例如:在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提出:人中的"我"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学生要想回答出这个问题,就需要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对小说的情节和结构作出综合的思考与判断。
教师要善于提问,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问题的提出应具有具体的针对性
曾听了一节公开课《台阶》——典型的“问答式课”。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师陆续抛出了十几个问题。教师问,学生答,回答不正确再问再答,直到正确答案出炉为止。对此,我不禁产生疑惑:那么多的问题都是有效的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何在呢?我们教师在面对一篇优美的文章时,不可能面面俱到,但主要抓住了重点,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就落实了。
如今,“满堂灌”经常被“满堂问”的教学模式所取代。因此,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针对性是当务之急。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应更注重实效,教师需要考虑到问题的覆盖面和提问对象的辐射面,不能总是面向少数学生提问,或提出难易不当的问题。这样,我们才能服务于全体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
二、问题的提出应具有适当的难度
教师应该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已知已学”,所提的问题应当介于学生的“已知已学”和“未知未学”之间,并且使学生意识二者之间的矛盾与联系。提出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感到压力,也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调动注意力,刺激思维,让学生体会到智力角逐的乐趣。当然也要注意难易适度,照顾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智力水平。如教学《中国石拱桥》时,提问:“石拱桥的小拱有什么作用?”这只能引起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再提问:“石拱桥的小拱到底有什么作用?”问题有了一定的难度,就会迫使学生去思考、去归纳。这就是提问产生的“跳一跳,摘桃子”的效应。
三、问题的提出应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质量高的问题有助于展开讨论,成为学生持续讨论和不断争论的原动力,使学生的思维能够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做连续的活动。
一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往往不是一两个问题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合理的连续发问,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这样,前一个问题就是后一个问题的前提,后一个问题就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每一个问题都是训练学生思维发展的一级阶梯,从而形成链式思考,提高分析理解的能力。
四、对学生的应答应给予及时平等的反馈
据调查:教师对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应答反应。对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等待时间较长,并给予鼓励和启发性的提示,则对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显得不耐烦,或者转向对其他同学进行提问,忽视了这些同学并很少对他们进行鼓励或给出提示性思考的方向,多数教师会直接点明正确的答案。可以看出,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在课堂交流中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知识的消化和掌握程度也明显的优于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
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对于学生的应答态度关系着班级学习的氛围和师生之间亲和力。对于勇于回答问题和回答正确的学生,我们教师要给予表扬;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和怯于回答问题的学生,我们更应给予真诚的鼓励,这才是我们教师真正地价值所在,我们应该平等的对待每一位求知若渴的孩子们。
五、不要让学生处于连续的被追问状态
一堂生动的语文教学课堂,取决于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尤其是在问题的设置方面,应该做到精致,不能让学生感到一节课下来被老师寻根问底。因为连续的追问会使学生疲乏,整堂课都在寻章摘句,被动地应对教师的提问,而不能自主、连贯、深入地思索。阅读教学首要的活动,是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以促进学生对本文意义的深入思考与独特的发展。
六、教师“善问”的同时还应“善待问”
成功的语文教学课堂是建立在师生和谐互动的基础之上,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学生是课堂的主要参与者,我们要尊重学生,尤其是重视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学生质疑。所以,我们要善待学生的提问,更要善于启发学生的质疑提问,培养学生“善问”的习惯。这样我们才能及时的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以及教后效果。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一点,对于形成学生自主的、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养成良好地学习习惯,至关重要。
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对话具有复杂的多重性。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掌握课堂提问对话的艺术,把握好度,灵活提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且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何根据教材、教法的不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问题,做好课堂提问,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不断研究,长期探讨的课题。所以,笔者认为一堂成功的设疑释疑课,不仅给我们教师带来了无穷的教学兴趣,而且也能让我们的学生体味到更多思考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