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与代数部分
从内容上讲,负数要比整数、小数与分数更抽象、更难理解。因此,在教法上,负数的认识教学更要重视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体验概念的形成,理解概念的外延,在生活中应用概念。在教学评价上。要注意把握好度。增加一些活动性评价的内容,重点评价学生是否正确地说明所收集的带负数的量的实际意义,所举的例子是否多种多样、反映生活的多方面。
一、让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体验负数的产生过程
对整数意义的理解掌握是学习负数的一个重要知识基础。负数的认识教学要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由整数的意义迁移过渡。引导学生体验认识负数产生的必要性。
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比较得出使用符号表示法更简洁的结论,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为后续教学作铺垫。
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从学生生活经验和现实需要出发,不断激发学生的内在认知需求,在多次矛盾碰撞和认知冲突过程中认识、理解负数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体验由具体到抽象的符号化、数学化过程。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概念的内涵,又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
二、让学生在数据收集过程中认识负数的意义
负数的内涵对小学生来讲是比较难理解的,教学负数的概念,要避免用抽象的语言去描述负数的概念内涵。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组织学生交流、讨论,通过收集、举例生活中两个意义相反的量,让学生感知负数的含义。从中认识理解负数的意义。
例如: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主持人播放天气预报的情景:今天北京最高气温5℃。最低气温零下2℃。
师:谁来说一说怎么表示5℃和零下2℃。
生1:可以用文字来表示,5摄氏度和零下2摄氏度。
生2:5℃可以表示成+5℃,零下2℃可以表示成-2℃。
师:观察温度计。0摄氏度可以记作0℃,零上3摄氏度可以记作+3℃或3℃。零下3摄氏度可以记作-3℃,这里的“+”、 “-”表示什么意思?
生3:表示零上的温度、零下的温度。
师:“+”在这里表示零上的温度,如+5℃表示零上5℃。“-”在这里表示零下的温度,如-5℃表示零下5℃。
师:我们将。“-”称作负号,前面带有“-”的数,称作负数。“+”称作正号,带有“+”号的数,称作正数。
师: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现象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举出了许多具有现实背景的相反意义的量。并学会了用正数或负数表示。教材还安排了正、负数的读写、大小比较、非形式化的加减运算等练习。为进一步学习负数打下基础。
统计部分
一、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首先要培养他们有意识地从统计的角度思考有关问题。这就需要帮助学生认识统计的必要性。教材安排了两个活动:栽蒜苗(一)、栽蒜苗(二),并在教材的实践活动中要求学生在家或学校栽种一盘蒜苗。每3天测量一次蒜苗的高度,并做好记录。《栽蒜苗(一)》、《栽蒜苗(二)》这两课的教学不仅仅是数据收集和整理的简单过程。还蕴涵了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统计知识的认知过程,体现学生积极参与、获取知识发生、发展全过程的理念。让学生在栽蒜苗的过程中,经历了等待、期盼、欣喜等情感体验,并使学生认识到统计的必要性。此外,对教材实践活动内容不要只做口头布置,要真正开展栽蒜苗活动。
二、在分析数据中培养学生的统计思想
统计的教育价值更多地表现为树立学生的统计意识及遇到实际问题时进行调查、用数据说话的科学态度。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测量了蒜苗的高度,他们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将高度的数据理解成长短不一的“段”。那就是对条形统计图的理解;如果将高度的数据理解成一个点,他们把这些点连起来就作成一幅折线统计图。教学中。要将统计知识和方法的学习贯穿于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让学生真正投入到数据统计的过程中,从中学会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方式方法,逐步建立应用统计知识分析问题的思想。
三、在处理数据中引导学生学习统计图表
教学时,利用学生栽蒜苗的实验数据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即将组内同学记录的蒜苗第15天生长的数据填入统计表中,并制成条形统计图。一开始就让学生试一试,学生以为根据已学的知识就能解决问题,后来发现不顺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挫折。此时,教师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导他们学习新的知识,即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利用同样的实验数据又让学生把自己种的蒜苗的第3、6、9、12、15天的生长情况填入统计表中,并提出如果想知道蒜苗生长的趋势该用什么方法?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出折线统计图。接着,师生共同讨论画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并让学生动手画一画。相同的数据,在不一样的处理中应用到条形统计图表和折线统计图表知识,学生在对比中理解了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和联系。
空间与图形部分
一、在获取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理解数学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唤起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如在教学《线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各种不同的线,区分它们的异同点,引导学生从生活世界走向符号世界,抽象出线段、射线、直线的特征,让学生经历“具体一表象一抽象”的教学化过程。
二、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应用数学
1 在操作活动中认识抽象的平面图形。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一般都是比较抽象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明确每一次操作的目的,精心设计学生的操作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例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各种角,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活动角,观察在旋转过程中形成的各种不同的角,并进行对比交流。
2 在操作活动中引导学生思考、探索。我们不能为活动而活动,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说明操作的过程以及得到的一些结论。如教材29页的“折一折”的活动,可以先随意折出两条折痕,找出位置关系,再折出互相平行的两条折痕,进一步体会平行线的特征,同时让学生讨论如何验证这两条折痕一定是互相平行的。先交流方法,后选择一种方法验证,使学生明白数学不仅需要直观,也应有推理,要有依据,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
3 在操作活动中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学生应该在操作活动中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如掌握平行线的特征后,可以让学生寻找平行线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学习确定位置后,可以去了解我们如何利用经线和纬线确定地球上每一个地方的具体位置等。
(作者单位:长泰县教师进修学校长泰县第二实验小学 长泰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王彬)
从内容上讲,负数要比整数、小数与分数更抽象、更难理解。因此,在教法上,负数的认识教学更要重视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体验概念的形成,理解概念的外延,在生活中应用概念。在教学评价上。要注意把握好度。增加一些活动性评价的内容,重点评价学生是否正确地说明所收集的带负数的量的实际意义,所举的例子是否多种多样、反映生活的多方面。
一、让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体验负数的产生过程
对整数意义的理解掌握是学习负数的一个重要知识基础。负数的认识教学要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由整数的意义迁移过渡。引导学生体验认识负数产生的必要性。
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比较得出使用符号表示法更简洁的结论,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为后续教学作铺垫。
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从学生生活经验和现实需要出发,不断激发学生的内在认知需求,在多次矛盾碰撞和认知冲突过程中认识、理解负数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体验由具体到抽象的符号化、数学化过程。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概念的内涵,又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
二、让学生在数据收集过程中认识负数的意义
负数的内涵对小学生来讲是比较难理解的,教学负数的概念,要避免用抽象的语言去描述负数的概念内涵。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组织学生交流、讨论,通过收集、举例生活中两个意义相反的量,让学生感知负数的含义。从中认识理解负数的意义。
例如: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主持人播放天气预报的情景:今天北京最高气温5℃。最低气温零下2℃。
师:谁来说一说怎么表示5℃和零下2℃。
生1:可以用文字来表示,5摄氏度和零下2摄氏度。
生2:5℃可以表示成+5℃,零下2℃可以表示成-2℃。
师:观察温度计。0摄氏度可以记作0℃,零上3摄氏度可以记作+3℃或3℃。零下3摄氏度可以记作-3℃,这里的“+”、 “-”表示什么意思?
生3:表示零上的温度、零下的温度。
师:“+”在这里表示零上的温度,如+5℃表示零上5℃。“-”在这里表示零下的温度,如-5℃表示零下5℃。
师:我们将。“-”称作负号,前面带有“-”的数,称作负数。“+”称作正号,带有“+”号的数,称作正数。
师: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现象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举出了许多具有现实背景的相反意义的量。并学会了用正数或负数表示。教材还安排了正、负数的读写、大小比较、非形式化的加减运算等练习。为进一步学习负数打下基础。
统计部分
一、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首先要培养他们有意识地从统计的角度思考有关问题。这就需要帮助学生认识统计的必要性。教材安排了两个活动:栽蒜苗(一)、栽蒜苗(二),并在教材的实践活动中要求学生在家或学校栽种一盘蒜苗。每3天测量一次蒜苗的高度,并做好记录。《栽蒜苗(一)》、《栽蒜苗(二)》这两课的教学不仅仅是数据收集和整理的简单过程。还蕴涵了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统计知识的认知过程,体现学生积极参与、获取知识发生、发展全过程的理念。让学生在栽蒜苗的过程中,经历了等待、期盼、欣喜等情感体验,并使学生认识到统计的必要性。此外,对教材实践活动内容不要只做口头布置,要真正开展栽蒜苗活动。
二、在分析数据中培养学生的统计思想
统计的教育价值更多地表现为树立学生的统计意识及遇到实际问题时进行调查、用数据说话的科学态度。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测量了蒜苗的高度,他们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将高度的数据理解成长短不一的“段”。那就是对条形统计图的理解;如果将高度的数据理解成一个点,他们把这些点连起来就作成一幅折线统计图。教学中。要将统计知识和方法的学习贯穿于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让学生真正投入到数据统计的过程中,从中学会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方式方法,逐步建立应用统计知识分析问题的思想。
三、在处理数据中引导学生学习统计图表
教学时,利用学生栽蒜苗的实验数据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即将组内同学记录的蒜苗第15天生长的数据填入统计表中,并制成条形统计图。一开始就让学生试一试,学生以为根据已学的知识就能解决问题,后来发现不顺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挫折。此时,教师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导他们学习新的知识,即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利用同样的实验数据又让学生把自己种的蒜苗的第3、6、9、12、15天的生长情况填入统计表中,并提出如果想知道蒜苗生长的趋势该用什么方法?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出折线统计图。接着,师生共同讨论画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并让学生动手画一画。相同的数据,在不一样的处理中应用到条形统计图表和折线统计图表知识,学生在对比中理解了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和联系。
空间与图形部分
一、在获取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理解数学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唤起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如在教学《线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各种不同的线,区分它们的异同点,引导学生从生活世界走向符号世界,抽象出线段、射线、直线的特征,让学生经历“具体一表象一抽象”的教学化过程。
二、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应用数学
1 在操作活动中认识抽象的平面图形。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一般都是比较抽象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明确每一次操作的目的,精心设计学生的操作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例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各种角,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活动角,观察在旋转过程中形成的各种不同的角,并进行对比交流。
2 在操作活动中引导学生思考、探索。我们不能为活动而活动,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说明操作的过程以及得到的一些结论。如教材29页的“折一折”的活动,可以先随意折出两条折痕,找出位置关系,再折出互相平行的两条折痕,进一步体会平行线的特征,同时让学生讨论如何验证这两条折痕一定是互相平行的。先交流方法,后选择一种方法验证,使学生明白数学不仅需要直观,也应有推理,要有依据,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
3 在操作活动中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学生应该在操作活动中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如掌握平行线的特征后,可以让学生寻找平行线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学习确定位置后,可以去了解我们如何利用经线和纬线确定地球上每一个地方的具体位置等。
(作者单位:长泰县教师进修学校长泰县第二实验小学 长泰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