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也许不少教师会遇到:当你的课堂顺利进行到一半时,大部分学生说不出你心中的答案而使你的教學思路无法继续。也许在你想教授新课时,某个词语跟一些滑稽的字眼同音引起了全班的哄笑,而使你的课堂有了一段小插曲。有一次,我在五年级讲授民歌的分类时说到“劳动号子”,有位学生大叫起来“耗子!快来捉耗子,把猫找来!”其他同学听了轰然大笑 ……这类似的情景多么像琴键上的弦外音,使教师们感到课堂的不和谐。然而这“弦外音”总要得到解决,促其走向和谐。在音乐课堂中对于面临的意外情况,需要教师能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并且随机应变地采取恰当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这就关系到每位教师的综合素质。
一、做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及技能的教师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教育观念变革,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广大音乐教师。因为我们是新课程的实施者。因此,我们每位教师都要敢于挑战自我,用过硬的基本功去吸引学生的眼球。只有多才多艺,全身散发个人魅力的教师才能留住学生的心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多年的教学课堂中,每教授歌曲我都会问学生:“这首歌曲你想先听老师唱还是先听电脑的范唱?”大多数的回答都是要听老师唱,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这时就需要教师有扎实的声乐基础及歌曲的表现力,以恰当的方式传达作品的情感,用丰富的感情再现作品的精髓。这样才能使学生喜欢这首作品,激起孩子“我想学”的动力。而且,教师面向学生的范唱,缩短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能够更直接感受到演唱者的声情并茂,更能够增强歌曲的感染力和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能力。还记得有一次我上四年级的音乐欣赏《土尔其进行曲》时,一位学生在座位上喊了起来:“老师弹一遍!”然后全班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于是我慢慢走到钢琴前,灵活又熟练地演奏了一遍,并且在每一乐段的分析时,我都流畅地弹奏,细致地讲解。这一节欣赏课,每一位学生都是那么专注,那么细致地聆听我弹出的每一个音符,仔细地看我的手指在琴键上移动着。
教师不是专业的歌唱家或者演奏家,但是在学生的眼中却比任何艺术家站在台上更具吸引力。从心理角度来看,在课堂上我们抓住了学生们的一种知识需求的心理,有了这样一种心理,他们才会有更大的兴趣投入到音乐学习中去。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行为,它是无法取代师生间的感情交流的。
此外,专业的理论知识对音乐教师同样重要,它不但能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还能帮助我们在孩子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曾有一位学习弹钢琴的学生拿着乐谱来问我:“老师,这个英文是什么意思?”小手指落在“cresc”上。“这是一个音乐术语,不是英文而是意大利文,要求我们弹奏这一乐句时做到渐强。”我清楚地解释说。学生的眼睛听得一眨一眨地,高兴地离开了。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如果没有专业的知识,面对学生的种种疑问,我们将是怎样处理呢?
二、做博学多才的综合型教师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现代化的时代,学生喜欢充满智慧和满怀绝技的教师为他们传授知识。孩子们面对未知的事物充满了幻想,对音乐世界里各种神秘的民族音乐,各种各样的乐器感到无限的好奇。这时,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带领学生遨游音乐的王国。
1.网络信息带给学生更多音乐知识
在与学生交谈的过程中我知道并不是每一位孩子都喜欢艺术,但是没有一位孩子说不喜欢玩电脑的。这一发现使我深深地肯定利用网络信息可以帮助学生更自觉地学到教材以外更多的音乐知识。在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是永远开放的;传播媒介是多向交流的;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知识是跨越时空限制的。在六年级的学生学习《舞曲》一课前,我给大家布置了一项作业:回家上网搜索各种类型的舞曲以及舞蹈的种类。结果还没等到上音乐课时,他们已经雀跃地把自己查到的资料交到我手上了,有介绍拉丁舞的,有介绍圆舞曲的,有介绍非洲土著部落的舞曲,还有的甚至把图片或整段乐曲下载到光盘里等等。在第二天的音乐课上,我按照学生下载的资料类型,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在电脑平台上为大家介绍世界各地的舞曲,分析各种舞曲的拍子,还用打击乐器为某一些舞曲的乐段伴奏。这一节课学生了解到比教材上更多的舞曲,欣赏到更多不同的乐段。整个课堂有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学生有了前所未有的兴奋。可见,在有限的时间里,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高效率,高质量地将大量信息传递给学生,改变了以往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网络环境下的音乐教师不再只是知识,技能的传播者,还是教学资源的组织者和辅导员。
2.把音乐课堂与其它艺术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它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在上二年级音乐欣赏《牧童短笛》一课上,我在欣赏第一乐段时出示了一幅牧童骑在牛背上悠悠吹笛的图画。在第二乐段我又出示了一幅牧童丢开小牛在草地上追蝴蝶的图画。学生不但从听觉上理解到作品的主题,还从视觉上加深了对乐曲的理解,这不可否认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手段。当我再放第三乐段时,学生马上明白这是第一段的再现,并且马上写出乐曲的曲式结构是A B A。清晰的画面使抽象的音乐语言增强了乐曲的形象性。在平时的欣赏教学中,我会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彩色笔,不同的线条,简单地勾画出自己所听到的每个乐段。还可以感受到每一个段落不同的情绪和速度。可见,音乐课堂与其它艺术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使音乐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还达到了活跃气氛、愉悦身心、陶冶情趣、诱发灵感、开发智力的教学目的。这是人文精神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体现。
三、做创新型的教师,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
《音乐美学》指出: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音乐的非语义性,非模拟性及自然性是音乐欣赏中拓展感受内涵的基础。因此,音乐支持“奇异思维”的本身就是创造,它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欣赏一首乐曲时,每位学生的脑里都会有不同的画面,只要他能准确地说出乐曲的情绪,我们对于孩子说的每一幅画面都应该给予赞扬。在欣赏《春节序曲》时,我并没有先介绍乐曲的任何内容,包括连名字都没告诉学生。听完后,我问孩子脑袋里浮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有的说来到了一条热闹的大街,有很多人在观看舞狮;有的说农村过节时在敲锣打鼓……各种说法不一,但他们都肯定这是欢庆的场面。我觉得学生能说出乐曲的情绪是热闹、欢庆的,就够了。如果我们因为部分学生不能说出春节的欢乐而感到不满的,会扼杀了他们想象的空间,后面当老师希望学生再创作各种节奏配合乐曲的伴奏时,他们就会变得畏首畏尾,不能再放开思维了。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将创造力的培养贯穿于各个教学领域,要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艺术表现。当学生学会一首歌曲时,我善于利用歌曲的内容,让学生编小故事,并且让他们自由组合扮演故事中的角色,配合歌曲形成一部小小音乐剧进行表演。在扮演《猫虎歌》《大鹿》《理发师》等等各部小音乐剧中,每一组的学生设计的服饰、形象、道具都不一样,每一次的表演都体现了学生自主的个性。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体现了课堂民主、平等的师生交流的互动关系。课堂教学提供给学生的表演舞台是十分有限的,但有多少学生的自信就是通过这小小的舞台建立起来?又有多少学生的创造力就是通过这小小的舞台得以发挥?学生的创意依赖创新型老师的维护。作为新一代的音乐教师要通过用自己创新的理念影响学生,使他们在创造力浓郁的气氛中激发出更多灵感,涌出更好的创作意念。
总之,在课程改革这一轮春风的吹拂下,作为一位年轻的音乐教师必须时时学习,不断增值自己,与时俱进。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懂得学习的人才会不断地进步;只有具备专业的理论与技能,在教学中才会不停地向前;只有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创造性的思维才能面对教学情景中的突变,做到随机应变,处世不惊。
一、做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及技能的教师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教育观念变革,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广大音乐教师。因为我们是新课程的实施者。因此,我们每位教师都要敢于挑战自我,用过硬的基本功去吸引学生的眼球。只有多才多艺,全身散发个人魅力的教师才能留住学生的心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多年的教学课堂中,每教授歌曲我都会问学生:“这首歌曲你想先听老师唱还是先听电脑的范唱?”大多数的回答都是要听老师唱,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这时就需要教师有扎实的声乐基础及歌曲的表现力,以恰当的方式传达作品的情感,用丰富的感情再现作品的精髓。这样才能使学生喜欢这首作品,激起孩子“我想学”的动力。而且,教师面向学生的范唱,缩短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能够更直接感受到演唱者的声情并茂,更能够增强歌曲的感染力和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能力。还记得有一次我上四年级的音乐欣赏《土尔其进行曲》时,一位学生在座位上喊了起来:“老师弹一遍!”然后全班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于是我慢慢走到钢琴前,灵活又熟练地演奏了一遍,并且在每一乐段的分析时,我都流畅地弹奏,细致地讲解。这一节欣赏课,每一位学生都是那么专注,那么细致地聆听我弹出的每一个音符,仔细地看我的手指在琴键上移动着。
教师不是专业的歌唱家或者演奏家,但是在学生的眼中却比任何艺术家站在台上更具吸引力。从心理角度来看,在课堂上我们抓住了学生们的一种知识需求的心理,有了这样一种心理,他们才会有更大的兴趣投入到音乐学习中去。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行为,它是无法取代师生间的感情交流的。
此外,专业的理论知识对音乐教师同样重要,它不但能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还能帮助我们在孩子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曾有一位学习弹钢琴的学生拿着乐谱来问我:“老师,这个英文是什么意思?”小手指落在“cresc”上。“这是一个音乐术语,不是英文而是意大利文,要求我们弹奏这一乐句时做到渐强。”我清楚地解释说。学生的眼睛听得一眨一眨地,高兴地离开了。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如果没有专业的知识,面对学生的种种疑问,我们将是怎样处理呢?
二、做博学多才的综合型教师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现代化的时代,学生喜欢充满智慧和满怀绝技的教师为他们传授知识。孩子们面对未知的事物充满了幻想,对音乐世界里各种神秘的民族音乐,各种各样的乐器感到无限的好奇。这时,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带领学生遨游音乐的王国。
1.网络信息带给学生更多音乐知识
在与学生交谈的过程中我知道并不是每一位孩子都喜欢艺术,但是没有一位孩子说不喜欢玩电脑的。这一发现使我深深地肯定利用网络信息可以帮助学生更自觉地学到教材以外更多的音乐知识。在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是永远开放的;传播媒介是多向交流的;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知识是跨越时空限制的。在六年级的学生学习《舞曲》一课前,我给大家布置了一项作业:回家上网搜索各种类型的舞曲以及舞蹈的种类。结果还没等到上音乐课时,他们已经雀跃地把自己查到的资料交到我手上了,有介绍拉丁舞的,有介绍圆舞曲的,有介绍非洲土著部落的舞曲,还有的甚至把图片或整段乐曲下载到光盘里等等。在第二天的音乐课上,我按照学生下载的资料类型,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在电脑平台上为大家介绍世界各地的舞曲,分析各种舞曲的拍子,还用打击乐器为某一些舞曲的乐段伴奏。这一节课学生了解到比教材上更多的舞曲,欣赏到更多不同的乐段。整个课堂有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学生有了前所未有的兴奋。可见,在有限的时间里,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高效率,高质量地将大量信息传递给学生,改变了以往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网络环境下的音乐教师不再只是知识,技能的传播者,还是教学资源的组织者和辅导员。
2.把音乐课堂与其它艺术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它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在上二年级音乐欣赏《牧童短笛》一课上,我在欣赏第一乐段时出示了一幅牧童骑在牛背上悠悠吹笛的图画。在第二乐段我又出示了一幅牧童丢开小牛在草地上追蝴蝶的图画。学生不但从听觉上理解到作品的主题,还从视觉上加深了对乐曲的理解,这不可否认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手段。当我再放第三乐段时,学生马上明白这是第一段的再现,并且马上写出乐曲的曲式结构是A B A。清晰的画面使抽象的音乐语言增强了乐曲的形象性。在平时的欣赏教学中,我会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彩色笔,不同的线条,简单地勾画出自己所听到的每个乐段。还可以感受到每一个段落不同的情绪和速度。可见,音乐课堂与其它艺术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使音乐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还达到了活跃气氛、愉悦身心、陶冶情趣、诱发灵感、开发智力的教学目的。这是人文精神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体现。
三、做创新型的教师,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
《音乐美学》指出: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音乐的非语义性,非模拟性及自然性是音乐欣赏中拓展感受内涵的基础。因此,音乐支持“奇异思维”的本身就是创造,它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欣赏一首乐曲时,每位学生的脑里都会有不同的画面,只要他能准确地说出乐曲的情绪,我们对于孩子说的每一幅画面都应该给予赞扬。在欣赏《春节序曲》时,我并没有先介绍乐曲的任何内容,包括连名字都没告诉学生。听完后,我问孩子脑袋里浮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有的说来到了一条热闹的大街,有很多人在观看舞狮;有的说农村过节时在敲锣打鼓……各种说法不一,但他们都肯定这是欢庆的场面。我觉得学生能说出乐曲的情绪是热闹、欢庆的,就够了。如果我们因为部分学生不能说出春节的欢乐而感到不满的,会扼杀了他们想象的空间,后面当老师希望学生再创作各种节奏配合乐曲的伴奏时,他们就会变得畏首畏尾,不能再放开思维了。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将创造力的培养贯穿于各个教学领域,要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艺术表现。当学生学会一首歌曲时,我善于利用歌曲的内容,让学生编小故事,并且让他们自由组合扮演故事中的角色,配合歌曲形成一部小小音乐剧进行表演。在扮演《猫虎歌》《大鹿》《理发师》等等各部小音乐剧中,每一组的学生设计的服饰、形象、道具都不一样,每一次的表演都体现了学生自主的个性。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体现了课堂民主、平等的师生交流的互动关系。课堂教学提供给学生的表演舞台是十分有限的,但有多少学生的自信就是通过这小小的舞台建立起来?又有多少学生的创造力就是通过这小小的舞台得以发挥?学生的创意依赖创新型老师的维护。作为新一代的音乐教师要通过用自己创新的理念影响学生,使他们在创造力浓郁的气氛中激发出更多灵感,涌出更好的创作意念。
总之,在课程改革这一轮春风的吹拂下,作为一位年轻的音乐教师必须时时学习,不断增值自己,与时俱进。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懂得学习的人才会不断地进步;只有具备专业的理论与技能,在教学中才会不停地向前;只有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创造性的思维才能面对教学情景中的突变,做到随机应变,处世不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