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新课标”明确地要求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要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现在的教材配合着“新课标”的要求,为发展学生思维提供了广阔的在课堂教育中灵活运用的空间。语文课堂教学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必须在教给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透彻理解“新课标”要求,活用好教材内容,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的实践中,我十分重视这方面的尝试,下面谈一下在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借助学生爱好激趣,发展学生思维
小学生阶段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小学生总是喜欢自己觉得有趣的事物。如果我们教育工作者在课堂教育中很好地利用教材,引发其学习兴趣,那么你的课堂教学就已成功了一半。小学语文教材中充满着学生喜欢的情趣素材。因此每一节课我都尽量开掘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以趣引趣,因势利导,引发学生思维。
如在教《鸟的天堂》一文时,我抓住学生对鸟的兴趣,用“那歌声真好听”这句话设计这样的训练:首先对同学们说“请闭上眼睛,欣赏这‘真好听的歌声’,并联系课文内容和中心,想想鸟儿这好听的歌声唱的是什么?”接着播放一段百鸟齐鸣的鸟叫声乐曲,乐曲播放完后,学生的兴趣被引发起来了,大家七嘴八舌地争相发言。有的说:“小鸟在谈论和赞美着它们生活环境的美丽。”有的说:“小鸟在赞美大榕树又大又茂盛,给它们幸福的家。”有个学生竟扮成小鸟的角色唱道:“这是我们的乐园,是我们的天堂!”引来大家的掌声。在教写状物的文章时,像这样可以以趣引思的题材俯拾皆有,我总能活用这些教材,用于引发同学们的思维达到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这样既放得开也收得拢,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领会文章中心思想,又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潜移默化中就形成了学生善于思维的良好学习习惯,为培养思维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二、结合教材内容设疑,引导学生发散、多向思维
传统的语文教育的一个特征就是,问题答案的死板,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多向性,也就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应该突破这一点,培养学生发散的、多向的创新性思维能力。这关键在于老师对课堂和教材的深刻的理解和掌握。首先老师要让学生明白从不同角度去看同一事物,就有不同的发现,就像苏轼写秦岭的诗词说的那样——“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其次,老师应该想方设法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民主的课堂气氛,为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合作、探究,为发散多向思维创设良好的氛围;然后,老师要做好学生学习的“导向”,拓宽学生思路,引导学生从多角度、不同方位,从更深更广的范围思考问题,鼓励学生不拘泥于答案是否与老师的相同、是否正确,只要觉得有理有据,就可以说出来。这样才能让学生放得开,才能引发学生的各种各样的思维,学生的多向创新性思维才培养得出来。比如,在教《“糟糕透了”和“精彩极了”》一文时,我在营造了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后,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的思考问题,课堂气氛活跃,尤其是读了课文最后一段后,我在引导同学们开展质疑的时候,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慈母、严父哪种爱更重要?”我首先肯定了这个同学善于动脑筋,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然后就请同学们思考。经过思考,很多同学都认为:“从这里可以看出慈母是一种慈祥的爱,鼓励式的爱;严父是一种严厉的爱,严格要求的爱。这两种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目的是完成一致的,那就希望孩子健康成长。”我肯定了这答案后,接着又问道:“还有别的理解吗?”在我启发下,有同学提出:“我认为还可以这样理解: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要有阳关大道,也要有荆棘挡路,才能成就真正精彩的人生。”回答得太棒了,他从父母对子女不同的爱的表现中联想到人生哲理!这就是从不同角度发散出来的创新思维。我觉得把握好课堂把握好教材,从不懈地培养多向思维这个方向坚持下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一定能培养出来。
三、借教材的情景,引发创新性思维
各年级的语文教材,內容丰富,各种题材、各种形式都有,非常有利于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利用教材,引导、启发、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后一句“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教学这一句的时候可以通过比较,从多方面、不同角度讨论两个“幸福”的含义,让学生自由地发挥自己创造性的思维。深刻地理解作者把幻想和现实作对比,说明小女孩尽管有着美妙幸福的幻想,但结局却是悲惨的社会根源。这就告诉我们,在吃人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小女孩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要过上“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幸福生活,只有穷人团结起来,推翻吃人的社会制度。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在理解了文章的中心思想的同时也培养了创新性的思维。
实践证明,作为语文教师,只要认真贯彻“新课标”精神,深刻地研究教材,活用好新教材的内容,就可以从很多方面启发和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长期坚持下去,在潜移默化中就能培养出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更优秀的一代人才。
参考文献:
[1]杜草甬.叶圣陶论语文教育[M].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
[2]王智.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J].甘肃教育,2010(02)
一、借助学生爱好激趣,发展学生思维
小学生阶段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小学生总是喜欢自己觉得有趣的事物。如果我们教育工作者在课堂教育中很好地利用教材,引发其学习兴趣,那么你的课堂教学就已成功了一半。小学语文教材中充满着学生喜欢的情趣素材。因此每一节课我都尽量开掘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以趣引趣,因势利导,引发学生思维。
如在教《鸟的天堂》一文时,我抓住学生对鸟的兴趣,用“那歌声真好听”这句话设计这样的训练:首先对同学们说“请闭上眼睛,欣赏这‘真好听的歌声’,并联系课文内容和中心,想想鸟儿这好听的歌声唱的是什么?”接着播放一段百鸟齐鸣的鸟叫声乐曲,乐曲播放完后,学生的兴趣被引发起来了,大家七嘴八舌地争相发言。有的说:“小鸟在谈论和赞美着它们生活环境的美丽。”有的说:“小鸟在赞美大榕树又大又茂盛,给它们幸福的家。”有个学生竟扮成小鸟的角色唱道:“这是我们的乐园,是我们的天堂!”引来大家的掌声。在教写状物的文章时,像这样可以以趣引思的题材俯拾皆有,我总能活用这些教材,用于引发同学们的思维达到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这样既放得开也收得拢,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领会文章中心思想,又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潜移默化中就形成了学生善于思维的良好学习习惯,为培养思维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二、结合教材内容设疑,引导学生发散、多向思维
传统的语文教育的一个特征就是,问题答案的死板,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多向性,也就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应该突破这一点,培养学生发散的、多向的创新性思维能力。这关键在于老师对课堂和教材的深刻的理解和掌握。首先老师要让学生明白从不同角度去看同一事物,就有不同的发现,就像苏轼写秦岭的诗词说的那样——“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其次,老师应该想方设法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民主的课堂气氛,为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合作、探究,为发散多向思维创设良好的氛围;然后,老师要做好学生学习的“导向”,拓宽学生思路,引导学生从多角度、不同方位,从更深更广的范围思考问题,鼓励学生不拘泥于答案是否与老师的相同、是否正确,只要觉得有理有据,就可以说出来。这样才能让学生放得开,才能引发学生的各种各样的思维,学生的多向创新性思维才培养得出来。比如,在教《“糟糕透了”和“精彩极了”》一文时,我在营造了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后,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的思考问题,课堂气氛活跃,尤其是读了课文最后一段后,我在引导同学们开展质疑的时候,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慈母、严父哪种爱更重要?”我首先肯定了这个同学善于动脑筋,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然后就请同学们思考。经过思考,很多同学都认为:“从这里可以看出慈母是一种慈祥的爱,鼓励式的爱;严父是一种严厉的爱,严格要求的爱。这两种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目的是完成一致的,那就希望孩子健康成长。”我肯定了这答案后,接着又问道:“还有别的理解吗?”在我启发下,有同学提出:“我认为还可以这样理解: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要有阳关大道,也要有荆棘挡路,才能成就真正精彩的人生。”回答得太棒了,他从父母对子女不同的爱的表现中联想到人生哲理!这就是从不同角度发散出来的创新思维。我觉得把握好课堂把握好教材,从不懈地培养多向思维这个方向坚持下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一定能培养出来。
三、借教材的情景,引发创新性思维
各年级的语文教材,內容丰富,各种题材、各种形式都有,非常有利于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利用教材,引导、启发、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后一句“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教学这一句的时候可以通过比较,从多方面、不同角度讨论两个“幸福”的含义,让学生自由地发挥自己创造性的思维。深刻地理解作者把幻想和现实作对比,说明小女孩尽管有着美妙幸福的幻想,但结局却是悲惨的社会根源。这就告诉我们,在吃人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小女孩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要过上“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幸福生活,只有穷人团结起来,推翻吃人的社会制度。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在理解了文章的中心思想的同时也培养了创新性的思维。
实践证明,作为语文教师,只要认真贯彻“新课标”精神,深刻地研究教材,活用好新教材的内容,就可以从很多方面启发和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长期坚持下去,在潜移默化中就能培养出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更优秀的一代人才。
参考文献:
[1]杜草甬.叶圣陶论语文教育[M].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
[2]王智.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J].甘肃教育,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