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颗钻石》是人教版第六册的一篇童话,课文首先写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地球上的一次大旱灾,使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使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突出了水在当时的重要性;然后写小姑娘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随着一次次让水,水罐也一次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地球上终于有了一股清澈又新鲜的水流。或许是故事中小姑娘的"爱心"深深地感动了我,于是在这次优质课比赛中我选了这篇课文。
为让学生更好的体会爱心对别人乃至对社会的意义,懂得要关心别人,用爱心更好地对待生活。对教案我做了一次又一次的修改,又课堂我做了一次又一次的调整。但到最后仍然以失败告终,想着自己的努力、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心中真是万分难受,但冷静下来细细一想,终于明白,最终让课失败的原因。
教学片断一:
通过昨天对课文的朗读,我们知道第二自然段开始讲一个小姑娘给她生病妈妈找水喝,拿着一个什么?(板书 空水罐)但这个水罐在接下去的故事中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变化?我们上节课已经把那四句话找出来了。谁来读读。
(板书 装满水银水罐金水罐七颗钻石)
看来这个水罐太怎么样了?(神奇)那你感觉到这样事情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生吗?老师猜想一定是有一个什么人,他对水罐施了魔法,在一旁帮着这个小姑娘,才让这个水罐一次又一次的变化,你们说老师说得有道理吗?咱们给这个故事添加一个人物,那是谁?(哈里波特、神仙、小仙女、天神、上帝)
现在你们就是哈里波特,那么是什么促使你们去帮助那个小姑娘的呢?也就是说你们被她的什么行为感动了呢?
抓住重点词、句按顺序逐一学习各部分内容:
小姑娘对母亲的爱(学完这一部分后总结学法);
小姑娘对小狗的爱;
母亲对小姑娘的爱;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让你们这些哈时波特把银水罐变成金水罐的?听老师讲一个故事。(音乐 小姑娘抱着一罐清水翻山越岭,终于回到了家,母亲已经奄奄一息,小姑娘一进家门便喊:"妈妈,妈妈!我回来了,你看我找到清清的水了,妈妈,快张张嘴,让女儿喂你一口水吧!"听到女儿的呼唤,母亲勉强的睁开了沉重的眼睛,露出了一丝慈爱的笑容说:"我反正快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
这一次你们是被谁感动的?(是小姑娘的母亲)是呀!在这样的大旱灾,在母亲的眼里,自己的孩子的生命、健康胜过一切,于是母亲选择了死亡,把水给了自己的女儿喝,你看!多了不起的母亲啊!
小姑娘对过路人的爱。
片断二: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我们知道第二自然段开始讲一个小姑娘给她生病妈妈找水喝,她拿着一个什么?(板书 空水罐)那么课文最后这个空水罐变成了什么?(七颗钻石)板书 空水罐----- 七颗钻石
此时,在老师的脑海中有一个大大的问号,谁来猜,老师脑中的大问号是什么?(是什么让空水罐变成七颗钻石的呢?)
对呀!那么到底是什么使空水罐变成七颗钻石的呢?(是爱)哦!这么快明白了,那么是谁对谁的爱呢?来!翻开书本,让我们自由读读课文2、3自然段。
交流。总结出小姑娘对母亲的爱,小姑娘对小狗的爱,小姑娘对过路人的爱,母爱。那么,在这些爱中哪一部分爱是让你最感动的呢?依照学生的选择学习各部分爱。(第一部分重点讲解,并总结出学法)
(小姑娘对母亲的爱、小姑娘对小狗的爱、母亲对小姑娘的爱、小姑娘对过路人的爱)
以上两个片断都是对课文二、三自然段的教学设计,上完第一个片断的教学学校老师给我的意见都是教学太死板,学生还是被你老师牵着鼻子走,你老师说到哪儿学生就得学到哪儿?感觉还是"一问一答"式的,没什么新异,细想也有道理,因为在自己备课的过程中也曾经想到过这些问题。于是就有了第二个片断的教学,在让学生有第一课时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对于这两个自然段的教学我就把选择"爱"的机会让给学生,让他们选择最让他们感动的"爱"先学,整堂课下来,果然课堂氛围浓厚,学生学得兴味盎然,自己教得也是轻松自如。(虽然学生选得也是按照书上的顺序学的)一堂课下来,得到了同事们的好评。
于是自己就定稿,比赛中决定按照第二个片断的教案去教学。或许问题就是出在学生正好是按照书上的顺序学这里,对于不按顺序学会不会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产生影响我也没有太多的去考虑,在四小比赛的那一在,学生们选得是选感受"小姑娘对小狗的爱",接着去感受"小姑娘对过路人的爱",然后去感受"小姑娘对母亲的爱",最后再去体会"母亲对小姑娘的爱"。在课堂中问题就发生了,当学生学"小姑娘对小狗的爱"这部分内容时,书中是这样写得"小姑娘往手掌里倒了一点儿水,小狗把它舔净了,变得欢喜起来。"由于学生没有深刻的去体会去前一部分内容,所以,学生在学这部分内容时觉得很肤浅,为什么这小姑娘只给小狗那么一点水,因为前面没有学,学生就不明白这"一点水"是小姑娘当时她自己都舍不得喝,自己都舍不得喝的水,但此时却给了小狗喝,足可以说明小姑娘对小狗的这种"关爱"……就这样,整个教学产生了一个恶性的循环,学生在对于每一个"爱"都理解的不刻深,整堂课下来,我成了舞台上的表演者,而我的学生们成了忠实的观众,却根本不能从字里行间里真正的去感悟、体会爱,只能被我"拖"着走!
课后,细细思量,在这一篇文章中,小姑娘之所以伟大,原因就在于她不仅爱自己的妈妈,还爱着身边的每一个人,甚至是每一种小动物。而爱"妈妈"这是人之常理,但爱身边的人却能引得旁人大声称赞,只有从最常理的爱去学习,才能突出后面的"爱"的伟大,课文并不是并列式的,它是一层一层递进式的,每一种爱都是建立在前面那种爱的基础之上的。但在课前,我并没有想到这一层面,让学生自由选择了"爱",最后终于导致了这一堂课的失败。
为让学生更好的体会爱心对别人乃至对社会的意义,懂得要关心别人,用爱心更好地对待生活。对教案我做了一次又一次的修改,又课堂我做了一次又一次的调整。但到最后仍然以失败告终,想着自己的努力、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心中真是万分难受,但冷静下来细细一想,终于明白,最终让课失败的原因。
教学片断一:
通过昨天对课文的朗读,我们知道第二自然段开始讲一个小姑娘给她生病妈妈找水喝,拿着一个什么?(板书 空水罐)但这个水罐在接下去的故事中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变化?我们上节课已经把那四句话找出来了。谁来读读。
(板书 装满水银水罐金水罐七颗钻石)
看来这个水罐太怎么样了?(神奇)那你感觉到这样事情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生吗?老师猜想一定是有一个什么人,他对水罐施了魔法,在一旁帮着这个小姑娘,才让这个水罐一次又一次的变化,你们说老师说得有道理吗?咱们给这个故事添加一个人物,那是谁?(哈里波特、神仙、小仙女、天神、上帝)
现在你们就是哈里波特,那么是什么促使你们去帮助那个小姑娘的呢?也就是说你们被她的什么行为感动了呢?
抓住重点词、句按顺序逐一学习各部分内容:
小姑娘对母亲的爱(学完这一部分后总结学法);
小姑娘对小狗的爱;
母亲对小姑娘的爱;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让你们这些哈时波特把银水罐变成金水罐的?听老师讲一个故事。(音乐 小姑娘抱着一罐清水翻山越岭,终于回到了家,母亲已经奄奄一息,小姑娘一进家门便喊:"妈妈,妈妈!我回来了,你看我找到清清的水了,妈妈,快张张嘴,让女儿喂你一口水吧!"听到女儿的呼唤,母亲勉强的睁开了沉重的眼睛,露出了一丝慈爱的笑容说:"我反正快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
这一次你们是被谁感动的?(是小姑娘的母亲)是呀!在这样的大旱灾,在母亲的眼里,自己的孩子的生命、健康胜过一切,于是母亲选择了死亡,把水给了自己的女儿喝,你看!多了不起的母亲啊!
小姑娘对过路人的爱。
片断二: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我们知道第二自然段开始讲一个小姑娘给她生病妈妈找水喝,她拿着一个什么?(板书 空水罐)那么课文最后这个空水罐变成了什么?(七颗钻石)板书 空水罐----- 七颗钻石
此时,在老师的脑海中有一个大大的问号,谁来猜,老师脑中的大问号是什么?(是什么让空水罐变成七颗钻石的呢?)
对呀!那么到底是什么使空水罐变成七颗钻石的呢?(是爱)哦!这么快明白了,那么是谁对谁的爱呢?来!翻开书本,让我们自由读读课文2、3自然段。
交流。总结出小姑娘对母亲的爱,小姑娘对小狗的爱,小姑娘对过路人的爱,母爱。那么,在这些爱中哪一部分爱是让你最感动的呢?依照学生的选择学习各部分爱。(第一部分重点讲解,并总结出学法)
(小姑娘对母亲的爱、小姑娘对小狗的爱、母亲对小姑娘的爱、小姑娘对过路人的爱)
以上两个片断都是对课文二、三自然段的教学设计,上完第一个片断的教学学校老师给我的意见都是教学太死板,学生还是被你老师牵着鼻子走,你老师说到哪儿学生就得学到哪儿?感觉还是"一问一答"式的,没什么新异,细想也有道理,因为在自己备课的过程中也曾经想到过这些问题。于是就有了第二个片断的教学,在让学生有第一课时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对于这两个自然段的教学我就把选择"爱"的机会让给学生,让他们选择最让他们感动的"爱"先学,整堂课下来,果然课堂氛围浓厚,学生学得兴味盎然,自己教得也是轻松自如。(虽然学生选得也是按照书上的顺序学的)一堂课下来,得到了同事们的好评。
于是自己就定稿,比赛中决定按照第二个片断的教案去教学。或许问题就是出在学生正好是按照书上的顺序学这里,对于不按顺序学会不会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产生影响我也没有太多的去考虑,在四小比赛的那一在,学生们选得是选感受"小姑娘对小狗的爱",接着去感受"小姑娘对过路人的爱",然后去感受"小姑娘对母亲的爱",最后再去体会"母亲对小姑娘的爱"。在课堂中问题就发生了,当学生学"小姑娘对小狗的爱"这部分内容时,书中是这样写得"小姑娘往手掌里倒了一点儿水,小狗把它舔净了,变得欢喜起来。"由于学生没有深刻的去体会去前一部分内容,所以,学生在学这部分内容时觉得很肤浅,为什么这小姑娘只给小狗那么一点水,因为前面没有学,学生就不明白这"一点水"是小姑娘当时她自己都舍不得喝,自己都舍不得喝的水,但此时却给了小狗喝,足可以说明小姑娘对小狗的这种"关爱"……就这样,整个教学产生了一个恶性的循环,学生在对于每一个"爱"都理解的不刻深,整堂课下来,我成了舞台上的表演者,而我的学生们成了忠实的观众,却根本不能从字里行间里真正的去感悟、体会爱,只能被我"拖"着走!
课后,细细思量,在这一篇文章中,小姑娘之所以伟大,原因就在于她不仅爱自己的妈妈,还爱着身边的每一个人,甚至是每一种小动物。而爱"妈妈"这是人之常理,但爱身边的人却能引得旁人大声称赞,只有从最常理的爱去学习,才能突出后面的"爱"的伟大,课文并不是并列式的,它是一层一层递进式的,每一种爱都是建立在前面那种爱的基础之上的。但在课前,我并没有想到这一层面,让学生自由选择了"爱",最后终于导致了这一堂课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