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由此可以看出,自古以来,“传道”就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先于“授业解惑”而被列于首位的。在语文教学中,很多语文老师注重的是课文的朗读、文章的结构分析、句意的理解,甚至于关键字的解析,很少与学生去探究课文的生活价值。语文课本上所选的文章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经典文章,很多课文就像许多老歌一样经久不衰、历久弥新,每读一次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与体会。但是,作为中学生,由于知识少、阅历浅,很多句意无法理解。因此,作为老师,除了进行必要的课本知识讲解外,还应把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以下仅从笔者的教学实践中选取几例作简要讨论。
一、与学生谈美
初中的少男少女正处于爱美的年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无可厚非。许多学生刚进初一都很单纯,自从进了初二,很多学生开始对美有了自己的看法。很多女生开始注重自己的外表,而男生则开始要求母亲给他们买名牌的运动装。如何让学生真正认识美,并使之从对美的追逐转向对学习的热衷,这是很多老师比较棘手的问题。如果只是利用班会课或晨会课进行简单的说教,方法比较单一,很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那么,如何明白而又不失真诚地解决这个有些困难的问题呢?笔者遇到了一个很好的契机。
《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经典说明文,文章无论从语言到结构都堪称说明文中的经典。在讲解这篇课文时,笔者和学生共读了这样一段话: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条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笔者认为,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有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谈到自然之趣才是苏州园林美的精髓,很多学生难以理解,他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那么美的苏州园林竟然只美在它的不加修饰吗?”趁此机会笔者与学生谈起了什么叫美。有学生认为美是精致的妆容,是时尚的元素,是名牌时装,是财大气粗的气派……笔者用理解的眼神看着他们。是啊,这是一个多元的社会,一个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所感受的美也就只是如此。对于这些看法,笔者告诉学生:你们的说法是对的,但是又不够对。美其实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真正的美除了学生理解的外在的东西,它还应该有其丰富的内涵,美应该是一种气质,一种不加修饰与雕琢的自然之气。我们经常会说这样一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由此可见,美还可以是一种智慧的气质。现在学生正处在最美好的年龄段,本身就拥有这个世界上最美的东西,那就是青春。青春不需要人工的修饰,自然就是一种美,可以说,自然才是美到极致的一种体现。认识到了这点,很多女生都放下了她们盘得高高的辫子,藏起了随身携带的镜子。
二、与学生谈乐观
现在的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长期的宠爱式家庭教育,让他们遇到困难就束手无策。我们渴望生活永远阳光灿烂,但是生活中会有曲折的道路。那么,我们每个人就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乐观的心态。当然,空谈乐观,很乏味,也很苍白,我们的沟通需要机会。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是李大钊先生的一篇杂文,初读会被他的气势及文采所感染,再读则会品出其人格魅力。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旅途上的征人所经过的地方,有时是坦荡平原,有时是崎岖险路。老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笔者告诉学生,这篇文章中,这句话尤其感动人、鼓舞人,学生很不解。对此,笔者告诉学生:其实,我们的生活也像一次旅行,有时我们经历的是“坦荡平原”,生活很顺利,我们固然高兴。但是,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我们也会遇到崎岖险路,小到一次考试的失误,大到亲人的离别、工作的失败。那么,我们应该具有怎样的心态呢?我们可以从李大钊先生的文章中找到答案,那就是雄健的精神。当我们面对生活的不幸时,应该用雄健的精神去面对。想想看,如果我们旅行时看到的总是坦荡平原,有意思吗?如果我们每天面对事情的时候都只有一种心态,这个世界不就只有一种颜色了吗?生活不应该只有一种色彩,生活要多姿多彩才美丽,才能时时打开我们的心扉。让我们用雄健的精神去面对挫折吧,那时我们看到的不是乌云,也不是阴霾,而是健康的心态,青春的激情。
三、与学生谈自律
什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我约束。现在的学生普遍比以前活跃,但是很难约束自己的行为,有时明明知道某些事是不能做的,却还要去做。要学会制约学生首先要让学生在心理上认同自律。
鲁迅是人们最为崇拜的文学家之一。他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在白色恐怖之下,他依然敢拿起文学的武器进行抗争,他看尽了夜的黑,却从不屈服于黑暗,他看透世事沧桑,却毅然愤然而前行。
七年级语文课本选取了鲁迅先生的《风筝》。初读,学生无法理解。对此,笔者告诉学生:鲁迅人格伟大,是伟大的思想家,从哪里可以体现呢?是从鲁迅先生对人性的自我解剖中体现的。作为大哥的鲁迅先生,年少时曾经为了弟弟的前途着想踩坏了弟弟的一支风筝,他一直以为是为弟弟好。成年后,当他得知,玩具是孩子童年时的天使时,他知道自己错了。人到中年,他不忘给弟弟道歉,可弟弟已经全然忘却。鲁迅借此事来剖析人性,我们可从文中读出那个时代中国人的麻木和愚昧。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鲁迅对自己的要求严格。虽然只是风筝而已,但鲁迅先生在文中表现出的自责非常深刻,所用词语甚至有些让我们不忍。对比我们自己吧,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其实,我们真的应该向先生学习。我们是有自由、有理想、有活力的青年学生,我们应该学会自律而不再是他律,出现过错我们不应该推诿,不应该避重就轻,而应该多进行自我解剖,多进行自我反省,正确面对老师和父母的批评教育。
教书和育人是分不开的,因此,语文课的意义也不应仅仅只是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篇篇生动感人的文章将文章的精髓传达给学生。让圣贤的光芒更多地照在我们老师的心中,播撒进学生的心田。
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市第三中学(332000)
一、与学生谈美
初中的少男少女正处于爱美的年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无可厚非。许多学生刚进初一都很单纯,自从进了初二,很多学生开始对美有了自己的看法。很多女生开始注重自己的外表,而男生则开始要求母亲给他们买名牌的运动装。如何让学生真正认识美,并使之从对美的追逐转向对学习的热衷,这是很多老师比较棘手的问题。如果只是利用班会课或晨会课进行简单的说教,方法比较单一,很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那么,如何明白而又不失真诚地解决这个有些困难的问题呢?笔者遇到了一个很好的契机。
《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经典说明文,文章无论从语言到结构都堪称说明文中的经典。在讲解这篇课文时,笔者和学生共读了这样一段话: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条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笔者认为,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有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谈到自然之趣才是苏州园林美的精髓,很多学生难以理解,他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那么美的苏州园林竟然只美在它的不加修饰吗?”趁此机会笔者与学生谈起了什么叫美。有学生认为美是精致的妆容,是时尚的元素,是名牌时装,是财大气粗的气派……笔者用理解的眼神看着他们。是啊,这是一个多元的社会,一个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所感受的美也就只是如此。对于这些看法,笔者告诉学生:你们的说法是对的,但是又不够对。美其实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真正的美除了学生理解的外在的东西,它还应该有其丰富的内涵,美应该是一种气质,一种不加修饰与雕琢的自然之气。我们经常会说这样一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由此可见,美还可以是一种智慧的气质。现在学生正处在最美好的年龄段,本身就拥有这个世界上最美的东西,那就是青春。青春不需要人工的修饰,自然就是一种美,可以说,自然才是美到极致的一种体现。认识到了这点,很多女生都放下了她们盘得高高的辫子,藏起了随身携带的镜子。
二、与学生谈乐观
现在的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长期的宠爱式家庭教育,让他们遇到困难就束手无策。我们渴望生活永远阳光灿烂,但是生活中会有曲折的道路。那么,我们每个人就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乐观的心态。当然,空谈乐观,很乏味,也很苍白,我们的沟通需要机会。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是李大钊先生的一篇杂文,初读会被他的气势及文采所感染,再读则会品出其人格魅力。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旅途上的征人所经过的地方,有时是坦荡平原,有时是崎岖险路。老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笔者告诉学生,这篇文章中,这句话尤其感动人、鼓舞人,学生很不解。对此,笔者告诉学生:其实,我们的生活也像一次旅行,有时我们经历的是“坦荡平原”,生活很顺利,我们固然高兴。但是,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我们也会遇到崎岖险路,小到一次考试的失误,大到亲人的离别、工作的失败。那么,我们应该具有怎样的心态呢?我们可以从李大钊先生的文章中找到答案,那就是雄健的精神。当我们面对生活的不幸时,应该用雄健的精神去面对。想想看,如果我们旅行时看到的总是坦荡平原,有意思吗?如果我们每天面对事情的时候都只有一种心态,这个世界不就只有一种颜色了吗?生活不应该只有一种色彩,生活要多姿多彩才美丽,才能时时打开我们的心扉。让我们用雄健的精神去面对挫折吧,那时我们看到的不是乌云,也不是阴霾,而是健康的心态,青春的激情。
三、与学生谈自律
什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我约束。现在的学生普遍比以前活跃,但是很难约束自己的行为,有时明明知道某些事是不能做的,却还要去做。要学会制约学生首先要让学生在心理上认同自律。
鲁迅是人们最为崇拜的文学家之一。他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在白色恐怖之下,他依然敢拿起文学的武器进行抗争,他看尽了夜的黑,却从不屈服于黑暗,他看透世事沧桑,却毅然愤然而前行。
七年级语文课本选取了鲁迅先生的《风筝》。初读,学生无法理解。对此,笔者告诉学生:鲁迅人格伟大,是伟大的思想家,从哪里可以体现呢?是从鲁迅先生对人性的自我解剖中体现的。作为大哥的鲁迅先生,年少时曾经为了弟弟的前途着想踩坏了弟弟的一支风筝,他一直以为是为弟弟好。成年后,当他得知,玩具是孩子童年时的天使时,他知道自己错了。人到中年,他不忘给弟弟道歉,可弟弟已经全然忘却。鲁迅借此事来剖析人性,我们可从文中读出那个时代中国人的麻木和愚昧。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鲁迅对自己的要求严格。虽然只是风筝而已,但鲁迅先生在文中表现出的自责非常深刻,所用词语甚至有些让我们不忍。对比我们自己吧,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其实,我们真的应该向先生学习。我们是有自由、有理想、有活力的青年学生,我们应该学会自律而不再是他律,出现过错我们不应该推诿,不应该避重就轻,而应该多进行自我解剖,多进行自我反省,正确面对老师和父母的批评教育。
教书和育人是分不开的,因此,语文课的意义也不应仅仅只是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篇篇生动感人的文章将文章的精髓传达给学生。让圣贤的光芒更多地照在我们老师的心中,播撒进学生的心田。
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市第三中学(33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