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语文课吹一股清凉之风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yu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由此可以看出,自古以来,“传道”就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先于“授业解惑”而被列于首位的。在语文教学中,很多语文老师注重的是课文的朗读、文章的结构分析、句意的理解,甚至于关键字的解析,很少与学生去探究课文的生活价值。语文课本上所选的文章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经典文章,很多课文就像许多老歌一样经久不衰、历久弥新,每读一次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与体会。但是,作为中学生,由于知识少、阅历浅,很多句意无法理解。因此,作为老师,除了进行必要的课本知识讲解外,还应把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以下仅从笔者的教学实践中选取几例作简要讨论。
  一、与学生谈美
  初中的少男少女正处于爱美的年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无可厚非。许多学生刚进初一都很单纯,自从进了初二,很多学生开始对美有了自己的看法。很多女生开始注重自己的外表,而男生则开始要求母亲给他们买名牌的运动装。如何让学生真正认识美,并使之从对美的追逐转向对学习的热衷,这是很多老师比较棘手的问题。如果只是利用班会课或晨会课进行简单的说教,方法比较单一,很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那么,如何明白而又不失真诚地解决这个有些困难的问题呢?笔者遇到了一个很好的契机。
  《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经典说明文,文章无论从语言到结构都堪称说明文中的经典。在讲解这篇课文时,笔者和学生共读了这样一段话: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条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笔者认为,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有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谈到自然之趣才是苏州园林美的精髓,很多学生难以理解,他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那么美的苏州园林竟然只美在它的不加修饰吗?”趁此机会笔者与学生谈起了什么叫美。有学生认为美是精致的妆容,是时尚的元素,是名牌时装,是财大气粗的气派……笔者用理解的眼神看着他们。是啊,这是一个多元的社会,一个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所感受的美也就只是如此。对于这些看法,笔者告诉学生:你们的说法是对的,但是又不够对。美其实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真正的美除了学生理解的外在的东西,它还应该有其丰富的内涵,美应该是一种气质,一种不加修饰与雕琢的自然之气。我们经常会说这样一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由此可见,美还可以是一种智慧的气质。现在学生正处在最美好的年龄段,本身就拥有这个世界上最美的东西,那就是青春。青春不需要人工的修饰,自然就是一种美,可以说,自然才是美到极致的一种体现。认识到了这点,很多女生都放下了她们盘得高高的辫子,藏起了随身携带的镜子。
  二、与学生谈乐观
  现在的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长期的宠爱式家庭教育,让他们遇到困难就束手无策。我们渴望生活永远阳光灿烂,但是生活中会有曲折的道路。那么,我们每个人就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乐观的心态。当然,空谈乐观,很乏味,也很苍白,我们的沟通需要机会。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是李大钊先生的一篇杂文,初读会被他的气势及文采所感染,再读则会品出其人格魅力。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旅途上的征人所经过的地方,有时是坦荡平原,有时是崎岖险路。老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笔者告诉学生,这篇文章中,这句话尤其感动人、鼓舞人,学生很不解。对此,笔者告诉学生:其实,我们的生活也像一次旅行,有时我们经历的是“坦荡平原”,生活很顺利,我们固然高兴。但是,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我们也会遇到崎岖险路,小到一次考试的失误,大到亲人的离别、工作的失败。那么,我们应该具有怎样的心态呢?我们可以从李大钊先生的文章中找到答案,那就是雄健的精神。当我们面对生活的不幸时,应该用雄健的精神去面对。想想看,如果我们旅行时看到的总是坦荡平原,有意思吗?如果我们每天面对事情的时候都只有一种心态,这个世界不就只有一种颜色了吗?生活不应该只有一种色彩,生活要多姿多彩才美丽,才能时时打开我们的心扉。让我们用雄健的精神去面对挫折吧,那时我们看到的不是乌云,也不是阴霾,而是健康的心态,青春的激情。
  三、与学生谈自律
  什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我约束。现在的学生普遍比以前活跃,但是很难约束自己的行为,有时明明知道某些事是不能做的,却还要去做。要学会制约学生首先要让学生在心理上认同自律。
  鲁迅是人们最为崇拜的文学家之一。他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在白色恐怖之下,他依然敢拿起文学的武器进行抗争,他看尽了夜的黑,却从不屈服于黑暗,他看透世事沧桑,却毅然愤然而前行。
  七年级语文课本选取了鲁迅先生的《风筝》。初读,学生无法理解。对此,笔者告诉学生:鲁迅人格伟大,是伟大的思想家,从哪里可以体现呢?是从鲁迅先生对人性的自我解剖中体现的。作为大哥的鲁迅先生,年少时曾经为了弟弟的前途着想踩坏了弟弟的一支风筝,他一直以为是为弟弟好。成年后,当他得知,玩具是孩子童年时的天使时,他知道自己错了。人到中年,他不忘给弟弟道歉,可弟弟已经全然忘却。鲁迅借此事来剖析人性,我们可从文中读出那个时代中国人的麻木和愚昧。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鲁迅对自己的要求严格。虽然只是风筝而已,但鲁迅先生在文中表现出的自责非常深刻,所用词语甚至有些让我们不忍。对比我们自己吧,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其实,我们真的应该向先生学习。我们是有自由、有理想、有活力的青年学生,我们应该学会自律而不再是他律,出现过错我们不应该推诿,不应该避重就轻,而应该多进行自我解剖,多进行自我反省,正确面对老师和父母的批评教育。
  教书和育人是分不开的,因此,语文课的意义也不应仅仅只是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篇篇生动感人的文章将文章的精髓传达给学生。让圣贤的光芒更多地照在我们老师的心中,播撒进学生的心田。
  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市第三中学(332000)
其他文献
在全国处于积极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教学的细节越来越受到教师的关注。重视课堂教学细节,就是不断使教学人文化、智慧化、合理化、精确化,追求教学的品味和境界。重视课堂教学细节,可以使课堂焕发生命力,促进每个学生有效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以下,本文将就如何从细节入手关注学生发展的问题进行具体讨论。  一、走下讲台,融入学生  工作伊始,语文指导老师语重心长告诫笔者:面对学生一定要严肃,这样才能镇住
期刊
语文学科最终的目的是学以致用,通过对文字的分析与把握,最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分析能力。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一些人和事,单从其说话的模式与态度,便能对其做出基本的性格与教养的评判,因为一个人的说话方式能够直接显露其综合素质。而初中学生在经历了小学的语言基础学习之后,便进入了语言的进一步美化探究与理性分析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的可塑性比较强,对语言的感知也非常敏锐,是锻炼学生表达能力与语言综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既要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这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创新理念也不断渗透到各种学科之中。因此,语文教学也需要创新。  一、“新”与“旧”的错误理解  自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许多新名词、新术语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什么“人文性”、“主体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什么“体验感悟”
期刊
想要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成效,就必须要注意学生的基础性差异,并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以这些差异为参考。笔者在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一直认真研究和分析这一现象,从制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到练习考核阶段都能兼顾到学生学习基础的高低和学习能力的强弱,并以此为重要抓手推进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分层编排小组成员  当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这一教学模式是初中语文教学活动非常成功的改
期刊
一直以来,关于中学语文课本是否删减鲁迅先生作品问题的争论此起彼伏,2009年更是掀起了“将鲁迅请出中学语文课本”的大浪潮。2013年8月,人教版新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删去鲁迅《风筝》一文,“鲁迅退出语文教材”的呼声再次响起。  曾经有一位中学生在其博客上这样写道:“其文笔已经陈旧不堪,甚至语句不通,互相矛盾。像什么‘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之类的话,实在是让常人难以接受。再
期刊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精粹,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学价值。目前入选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的古诗词大多语言生动、含义深邃、意境隽永、韵律优美,学生通过阅读和鉴赏,不仅提高了自身的文学素养,而且陶冶了道德情操。但是,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还存在一些教学误区。  误区一:以题代教,以答当析。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片面看重提问的功效,学生只要答对要点,就认为达标,从而使教学变成了提问,鉴赏变成了解题,学生掌握
期刊
生本教育理念是新时代新型的教育理念,“抛秧启示”是“生本教育”最著名的例子之一。将之类比到教育上来,学生就是我们的秧苗,“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就好比是传统的插秧方式,主观意愿很想获得丰收,但学生却并不领情。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应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把学生作为教学的最大资源,要以尊重学生发展的自然规律为教学前提,真正做到“教以生为本,学以悟为根”。笔者结合教学实
期刊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积极探索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使之更能贴近当下学生,实现生本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重对话。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从四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以供同行参考。  一、尊重主体,实现生本对话  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教学的主体,教
期刊
那是初三的最后一节课,我跟同学们说,我建了一个新浪博客,取名“相期邈云汉”,暑假你不愿写摘抄,就写作文,写悄悄话也可以,写完了传给我,我在博客上给你点评,帮你分析,那将成为咱们共同的家园,哪怕远隔千万里,也要“相期邈云汉”。  一、对哀愁的回应  假期开始不久,就不断有学生发来大作,俨然一副作家模样,我想这真是网络平台的优势,在传统作文课中,恐怕不会有这么多真性情的文章。而面对很多同学在“悄悄话”
期刊
进入初中后,很多学生感到语文学习远不像小学时那么轻松了,特别是作文,犹如拦路虎,成了他们沉重的负担。本文从当前初中学生的写作现状出发,以人教版教材为基础,通过融入意境、进入角色、设置线索、厚积薄发等四个方面,论述如何让学生找到写作的最佳感觉。  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新的《语文课程标谁》对初中生的写作要求是:能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