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课程之源 至成长之乐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huan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印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北京市丰台区丰台第二幼儿园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以“至乐文化”为基础,提出“关注生命,立足生长,源于生活,富有生趣”的课程主张,坚持“为积极的人生奠基”的核心价值,既注重儿童的兴趣,又从儿童长远发展、社会未来发展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准确把握儿童自发成长的时机,做儿童喜欢且有意义的课程。
  丰台二幼“至乐课程”的源起,要追溯到1987年建园。那时候二幼确立了“一切为了孩子,服务一切家长”的办园宗旨,为“至乐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2年,二幼着力园所文化的建设,研读中国传统经典,提出培养“健康、快乐、主动发展的幸福儿童”。2004年,随着园所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化,丰台二幼逐步形成了“乐教育”文化体系。2010年,我们以市级示范园验收为契机,对“乐教育”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完成了由“乐教育”向“至乐教育”的转变,虽一字之差,却反映了二幼人对“乐”更深刻的理解和追求。“至乐”,不仅是一个目标,更是一个过程,是我们对教育促进儿童一生可持续发展、对教师职业的成长与幸福更为深度的思考。
  由此,我们形成了“浸润爱、延展趣、陶冶美”的园本特色活动课程,也形成了《生活劳动课程方案》《节日活动方案》《社团活动记录》等园本特色活动课程资源。
  基于对园所自身条件的梳理,综合多方面因素,形成了今天我园的“至乐课程”体系。
  参赞化育,让课程活起来
  我们“至乐课程”的动力机制是“参赞化育”。这四个字,并不是二幼独创的,而是来自《中庸》的“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对此,我们的解读是这样的:参——参与,每一个成员都参与了新世界的创生;赞——赞助,每一个成员都赞助了共同体的运行;化——转化,每一个成员的活动都在转化自己生存的环境;育——孕育,每一个成员都在共生的环境中孕育自己的新生。“参—赞—化—育”这一机制说明在教育中所有参与者都是具有生命力的,都是积极的、主动的,儿童、教师、家庭、社会每一个成员都是充满个性的动力单元,在这个生生不息的过程中,所有成员都在进行新的创造。在“参—赞—化—育”动力机制的推动下,课程能量呈几何倍数增强。
  多元整合,让幼儿动起来
  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以园所“至乐文化”为基础,提出“关注生命,立足生长,源于生活,富有生趣”的课程主张,将课程定位为多元、整合、自主、开放。
  多元:课程构成多元,游戏、生活、学习等幼儿一日生活中多种活动都是课程。
  整合:我们注重课程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连接;协调整合各课程板块的内容、目标和安排;加强家庭、社区等人力、物质资源的整合;重视学习过程的整合,让幼儿经历学习的整个过程,培养幼儿的综合素养。
  自主:课程建构来源于幼儿,教师和幼儿可以根据需要不断生成课程;同时幼儿可以自主选择课程和参与方式。
  开放:建立开放的教室,幼儿可以走班活动,博物馆、艺术馆、植物园等都可以成为幼儿行走的课堂。
  参与体验,成就自主发展
  杜威认为:课程是儿童参与其中体验的过程,而参与和体验是儿童经验改组和生长的最佳途径。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因此,“至乐课程”的实施就是师生当下相互作用的积极的活动及活动过程。“至乐课程”倡导:从生活出发,从游戏出发,从自主出发,从趣味出发。
  “至乐课程”的实施,从幼儿来说,就是建构自我认知的过程,可以概括为幼儿学习五步骤:问题与需求—假设与计划—探索与表征—回顾与反思—提升与迁移。这五步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建立起自己的认知,形成自我独特的学习能力,实现自我价值。
  教师对于幼儿的支持也体现在其中,可以概括为教师课程实施五步骤:捕捉幼儿兴趣,研读真实需求;确立有效价值,筛选有益内容;设计焦点活动,预设支持环境;强化情感体验,激励创新探索;灵活调节进程,成就自主发展。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觉察每一位幼儿的需要,依照幼儿成长的天性和教育之间的平衡点,尽可能地转化为幼儿活动的环境资源,不断地调整活动的目标、内容和形式,从而为幼儿提供充分选择的机会和条件。这是教师追随和支持幼儿一起共同经历学习,共同构建对自己、对世界、对自己和世界关系的认识和态度的过程。
  课程创生,双向互助前行
  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实施者,课程创生应是教师追求生命价值的自觉行动。在课程管理中,我们坚持运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结合的方式,开展课程的领导和管理。
  我们建立了课程管理的组织机制。在园長领导下,我们成立了园长、保教主任、教研组长组成的课程核心小组,对课程进行顶层设计、上位思考和架构,做好课程的总体构想和规划。
  我们还成立了4个课程建设小组:课程发展小组、课程实施小组、课程资源小组、课程监测小组,明确了各小组的职责。课程建设各小组在共同的课程目标指引下,相互配合,分工协作,形成双向互助关系。课程管理就是通过这样一个循环、有序的嵌套式流程顺畅运行。
  作为课程建设的中坚力量,在课程管理中我们充分尊重并发挥教师自身的能量,相信教师、支持教师、依靠教师。
  建立完善的课程管理制度,保证课程质量。我们建立了课程的日常管理制度和保障教师发挥自主性的“教师十一项自主权利公约”,对教师适当地放手与赋权,鼓励教师进行课程实践研究,激发与支持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大胆创造,使教师在课程建设中发现自己、发展自己、实现自己,获得职业的成就感,成为推动课程完善和发展的共同建构者,实现调控和放权的有效平衡。
  尊重教师个性,发挥教师独特作用。我们充分尊重教师的个体差异,鼓励教师依据自身的研究与特长,把教育研究与课程实践相结合,并落实在儿童的发展上。我们鼓励教师将自己的兴趣爱好转化为幼儿社团活动、班级特色,由此我们有了“插片建构课程”“稚美童音”合唱团;我们建立骨干教师自主研究小组,“美术教育”“音乐教育”等研究小组由此活跃在园所的各个班级……在这样的管理机制下,引导教师关注自己,挖掘自身优势,思考自身发展与课程建设之间的关系,实现教师由“让我成长”向“我要成长”的转变,有效地激励了教师主动研究。教师的潜能与智慧被激发出来,课程变得多姿多彩。
  研究与互助,形成团队合力。课程的建构离不开团队的扶持。二幼在课程建构的过程中,组建了多层次、多形式的专业发展共同体。在不同的共同体中,每个人都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价值。我们全体教师参与,共同建构起我园五大领域课程活动方案。我们还建立了各年龄班的“集体备课小组”,每周进行课程的集体研究、调整、修改……
  在“至乐课程”的实践中,我们将继续深入探索和实践。
  (作者单位:北京市丰台区丰台第二幼儿园)
  责任编辑:欧阳秀娟
其他文献
2月,为期两周的“世界公民素养”网络课程在西交利物浦大学启动,旨在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抗疫之道”。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如何给学生上好这堂“人生大课”?作为中外合作大学的执行校长,席酉民对教育的“现在”与“未来”有什么样的思考?本刊记者就此采访了席酉民。  教育不等同于教学,“融合”是大趋势  记者:有人说疫情是一面镜子,既照出了真善美,也照出了假恶丑。对此,您认为西交利物浦大学开展“世界公民素养
期刊
传统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了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及文化自信对国家文化发展的作用,要求我们时刻坚持文化自信,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育工作者,将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使之在校园生根、发芽、传承、创新,是我们应尽的责任。我们要立足传统文化资源,加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树立新时期文化自信,以学校特色文化推动教育教学发展。厦门集美中学附属滨水学
期刊
偶像崇拜是当今青少年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他们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有好有坏。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逆流而行,阻止青少年对于偶像的崇拜,却可以尽己所能地去引导他们,让他们认识到什么样的人值得崇拜、我们该崇拜的究竟是什么,让偶像崇拜真正成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力量。  让“疫”线英雄成为青少年的真偶像  当下,影视、体育、综艺等领域的明星成为青少年偶像崇拜的主体。青少年往往更
期刊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进一步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作出全面部署。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在哪里?如何建设一支素质强、专业化的充满活力的督学队伍?如何开创教育督导新局面?本刊采访了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谈松华和教育部教育督导团办公室原副巡视员、国家督学程锦慧。  《教育家》:《意见》提出的主要目标是:到2022年,基本建
期刊
“水果不仅需要阳光,也需要凉夜,寒冷的雨水能使其成熟。人的性格陶冶不仅需要欢乐,也需要考验和困难。”美国作家布莱克笔下的文字,娓娓道出让孩子接受挫折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然而对于幼儿来说,哪些是挫折?家长和幼儿园应该给予孩子哪些适当的挫折教育?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的边界在哪里?为此,本刊记者专访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心理教研室主任、教授周念丽,梳理清晰脉络,循着生命成长的逻辑,为幼儿全面发展引路。 
期刊
孩子 沿着我的歌声来吧  在教室邊沿 你与我邂逅  在李白杜甫身旁你轻轻叫我  老师  ——摘自黄明勇《坚守我的歌》  成都七中督学、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教育部国培高端研修项目四川工作坊主持人、四川省教育厅四川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特聘专家、四川省教育学会学术委员、成都市首批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黄明勇身上的标签很多,但他最在意的只有一个——语文老师。  “不教书,心里头就不踏实”  “
期刊
“90后”教师已经逐渐成为中小学教师的“中流砥柱”,他们的生活状态、职业认同和专业素养不仅事关自身的发展,而且影响教育的未来。为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全面了解“90后”教师队伍的现状,《教育家》杂志与相关城市教科院于2020年6月—2020年9月开展了“90后”教师现状调查。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为1990年1月1日至1999年12月31
期刊
受疫情影响,孩子们长时间蜗居家中,生活容易变得没有规律、做事拖沓随意,影响居家学习效果。家长们为此忧虑不已,甚至引发亲子矛盾。近期,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对全国7万余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自觉性和自律性是影响居家学习和网络学习的重要因素,37%的学生对自己居家学习期间的自觉性和自律性“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对孩子而言,自我管理能力不仅仅是居家学习的必备能力,更是一项非常重要
期刊
家长或教师大概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孩子本来高涨的热情,遇到困难就减退了;输了游戏,满脸挂着大写的“不高兴”;不擅长的事情,做到一半就想放弃,即便擅长,拿不到第一也意兴阑珊,背上了“想赢怕输”的思想包袱。  有一句话叫“小时候输不起的孩子,长大以后也赢不了”。那么,“输不起”就是未来堪忧的前奏吗?怎样界定“输不起”的行为呢?怕输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们选出一个家长经历的、颇具代表性的突发事件,希望通过学
期刊
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各类学校正常开学及教学工作造成严重影响。2月以来,各地中小学按照“停课不停学”的部署要求,先后以不同形式开启常态化在线教育教学工作。几乎全体教师都在短时间内参与其中,或直接成为“网络主播”,或依托平台资源开展线上教学,或组织学生线上学习研讨,或进行心理辅导,等等。教师的教学活动摆脱原有课堂载体,资料传递、教学组织、师生互动等都依托互联网完成,加上时间、空间等环境的特殊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