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输不起”怎么办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x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长或教师大概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孩子本来高涨的热情,遇到困难就减退了;输了游戏,满脸挂着大写的“不高兴”;不擅长的事情,做到一半就想放弃,即便擅长,拿不到第一也意兴阑珊,背上了“想赢怕输”的思想包袱。
  有一句话叫“小时候输不起的孩子,长大以后也赢不了”。那么,“输不起”就是未来堪忧的前奏吗?怎样界定“输不起”的行为呢?怕输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们选出一个家长经历的、颇具代表性的突发事件,希望通过学者的专业分析,提出可供参考的解读与解法。
  桃子今年4岁半了,很喜欢尝试新事物。上个周末,我带她路过一家陶艺馆,桃子兴奋地想要体验,负责老师告诉我,3岁以上就能玩,我便让她参与了。老师教过基本技巧后,桃子便正式“操练”起来。我本来想着桃子没玩过,可能不会太顺利,没想到她做得有模有样,几分钟就做出一只碗的造型。我盘算着可以换个造型试试,就按自己的想法改了改,“桃子,我们做个杯子吧。”没改还好,一改却出了问题。
  “不!我就要碗。”桃子坚持“做一只碗”的念头,小手却不像之前那么灵巧了,陶土怎么也回不到原来的形状了。
  “我不会做!”桃子生气地往后退。我见状赶忙安抚:“桃子,你第一次做已经做得很不错了,不用非要追求完美呀!”“不要做了!我不想在这玩了。”我又赶忙试图转移她的注意力到其他小朋友身上,想激励她继续尝试:“你看看周围的哥哥姐姐,大家都没做好呢,但是都在努力做呀。你再试试好不好?”
  “不好!我就是不会!”桃子的眼圈开始红了。看到她这副样子,想着平时里她就有些“输不起”,一旦没得到第一名就非常失落,我有些着急了。我提出回家,她却提出要玩其他游戏。“不行,不能你想不玩就不玩,想去哪就去哪!”情绪激动的我开始声音“高八度”。
  结果,桃子开始坐地大哭,在場多少双眼睛齐刷刷看向了我们,让我尴尬至极。我安抚了她两次,但是并没起到作用,气得我抱起她赶快离开,边走边彻底爆发:“以后不敢再带你来玩了!”
  ◎如何看待案例中孩子怕输和家长印象里孩子“输不起”的表现?
  张玲玲:如上两种行为都体现了孩子对结果追求完美。完美往往来自外界评价,即孩子希望自己的行为结果获得周围人的肯定。这种现象与当前核心家庭的结构、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很大关系。孩子是家庭关注的核心,一颦一笑都会得到成人过多的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变化也会得到许多赞赏,其中存在成人夸大的肯定,让孩子从小形成一种认识,自己做的所有事都能并且都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当他们参与同伴互动时,如果自己做得不如同伴好,就会产生挫败感。如果不能得到成人的正确引导,孩子则会出现所谓的“怕输”的情况。此外,孩子长期与成人相处,缺少与同伴相处的机会,也会让孩子有这种表现。孩子与成人之间的关系属于垂直关系,具有互补性,即孩子寻求帮助,成人提供帮助。因此在与成人相处过程中,孩子总是处于一种接受帮助的地位,长期如此,会让孩子认为自己很多方面是做不好的,对于成人过多干预自己的事情会反感。例如案例中的桃子正在专注做碗,并享受自己的“小成就”时,被母亲打断建议做其他的事情,桃子是很反感的,认为自己又没有做好,或者认为自己做得没有母亲做得好。
  韩映虹:虽然这位家长的策略有一定失当之处,但需要肯定的是,这位家长是一位有责任、有理性、时刻关注孩子教育与成长的好家长。尤其是家长既愿意花时间陪伴孩子,又毫不犹豫地花钱满足孩子的兴趣与需求,这是值得肯定的。小桃子又是聪明可爱,喜欢尝试学习新事物且好胜心强。但本来周末开开心心的亲子活动为什么结果不尽如人意呢?开始环节非常顺利,因为家长对孩子没有什么期待,只是让孩子体验,随便玩玩,而结果却超出家长的想象,孩子居然做出碗的造型!这时,家长开始有期待了,按照自己的想法换造型做杯子。孩子主动的体验、游戏变成被动完成家长提出的任务。如果孩子配合家长做杯子就会冒着极有可能失败的风险,所以,孩子选择了放弃与逃避来自我保护,无论家长怎么软硬兼施就是不合作,最后以失败告终。
  如果我是那位家长,当孩子开始做出碗的时候,我会十分惊讶地说:哇!小桃子好厉害,这么快就能做出个小碗!这是你做出的第一只小碗,你愿意装饰一下,给它起个名字,再把你的名字刻上去吗?我们把它烧出来带回家吧!如果孩子也很兴奋,我会进一步征求她的意见,你还愿意再玩一玩吗?看看还能做出什么东西来?(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只能先去做,然后,看它像什么。还不会按照设定的样式去塑型)。假如在第二个环节,当孩子说“不要做,我不想在这玩了”,那么我可能会说这个太好玩儿了,我也想做个和你一样的碗,然后去做并且故意做不出来,问孩子,这个太难了,你能帮帮我吗?有的时候,家长示弱反而会激发孩子极大的学习热情。
  陈雅川:受外在评价标准的影响,孩子的“输不起”,更多源于家长自身太在意输赢。学龄前儿童的自我评价开端于2-3岁,4岁迅速发展,直到5岁左右才有可能逐步客观。由于受认识水平的限制,儿童的自我评价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并带有很强的主观情绪性。所以,儿童不仅可以从父母的言行举止中,直接模仿学习行为方式,也同样可以通过父母的言行举止,间接体验各类情绪情感。比如宝宝摔倒了,积极乐观的父母会保持关注,同时淡定微笑地张开怀抱鼓励孩子,意思是:“没关系,宝宝自己可以爬起来的!”这个时候,孩子接收到的情绪能力就是勇气和自信;而消极负面的父母可能第一时间惊慌失措地跑过去大声追问:“怎么样,有没有摔疼哪里?吓死妈妈了!”这种情况下孩子接收到的情绪能量就是恐惧与脆弱。又如案例中的母亲,如果更多关注孩子玩耍过程本身,就不会在意孩子是否会捏出碗或其他东西。父母越在意结果,紧张和焦虑就越会传导给孩子,孩子内化这种情绪,自然表现出“怕输”。其实,并不是孩子“怕输”,而是父母自己“输不起”。
  ◎如何帮助孩子建立更加准确的自我意识,提高抗挫能力?
  张玲玲:第一,要将孩子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孩子。成人有时候以“我是为你好”为借口,完全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打断孩子,或者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看似善意的行为却在无意中伤害孩子。我曾经在地铁中观察到一对年轻父母与孩子互动的画面。孩子2岁左右,坐在婴儿车中品尝着棒棒糖,爸爸看到品尝美味的孩子也很开心,便开始以逗孩子为乐,不断从孩子手中抢来棒棒糖,当孩子努力抢回棒棒糖或者想哭时,年轻的爸爸再开心地把棒棒糖还给孩子。如此往来五六个回合之后,爸爸再抢棒棒糖时,孩子已经不再努力去抢回了,而是烦躁地哭闹起来。如果长此以往,在消极情绪中,孩子很难专注做事情,也不容易将事情做好,从而产生更大的挫败感。   第二,需要给孩子充分的活动空间,让孩子自主探索。孩子正是在一次次的试错中,认识和发展自己能力的。作为父母和教师,需要给孩子明确的规则,即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孩子在设定的范围内可以自由地探索。
  第三,多提供孩子与同龄人进行交往的机会。同龄人之间的关系属于水平关系,在平等互惠的同伴关系中,孩子的心理是放松的,因为他不需要迎合成人的期许,因此不会过多关注行为的结果,而是投入行为过程之中,感受探索过程的快乐。同时,孩子能够更客观地看待自己的能力。
  第四,从个体心理发展阶段来说,这个年龄的孩子正处于发展主动性、避免内疚感的阶段,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欲,由于能力所限,自然会遇到挫折。这时候成人需要更多的耐心观察,适时给予方法的指导与心理的支持。
  陈雅川:总体而言,由于幼儿的自我评价能力还很差,成人对幼儿的评价在幼儿个性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成人须对儿童做出适当评价,对儿童行为做过高或过低的评价对儿童都是有害的。具体说来:第一,帮助孩子维持适当的自尊水平,帮其定制适宜的、通过努力可达成的目标;第二,获得成功时,以过程导向的表扬代替结果导向的表揚,避免孩子对“寻求认可”上瘾;第三,若失败,引导孩子归因于自我的努力程度还不够,客观分析外部条件,忌粗暴评价其能力不足,如“很笨”“不听话”等。
  然而,更重要的其实是父母自己的生活态度。教养不仅仅是一些理论、技巧,还可以是一种期待与孩子共同成长的美好愿望。我们总是高估管教的手段,却低估了爱的力量。只有父母达观地面对人生,才有可能引导孩子乐观地迎接成长。修正自己的心,活在当下,一颗从容笃定的心,就是父母送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也是孩子抵御挫折最坚实的护甲。
  高抗挫力并不是简单机械的勇往直前、永不言败,人的任何感受本质上都是真实的,且应当被自己和他人所正视。故而儿童抗挫力的培养应该同时具备两个指向:一方面鼓励孩子,面对挑战和未知,勇于尝试,不怕失败;另一方面在背后给予孩子强有力支撑,告诉他无论什么时候,父母、教师都会和他在一起,永远支持他。前者助力儿童不断获得成功经验,不断提升效能感。后者则强化着儿童与父母的情感联结,确信“我有”“我值得”,巩固生命之初从父母无条件的爱中所获得的安全感、归属感。健康的抗挫力应是一种“前有出路,后有靠山,可进可退,永有可期”的状态。
  ◎不同的孩子面对挫折产生的情绪不同,如上述案例中的情况,父母应该如何做?
  韩映虹:其实现实生活中与上述案例类似的现象非常普遍,如孩子对弹钢琴很感兴趣,弹起来也不错,可当家长给他花重金买来钢琴请来老师教他弹,没几天他就不干了,又对画画感兴趣了。作为家长,当孩子面临困难与挫折时,该如何面对?
  首先,要克服功利思想,不能急躁,分析孩子卡在哪里,如果目标任务是孩子无法实现的,就要降低要求或将其分解成几个呈梯度的小目标,使孩子通过努力可以达到。最好和孩子商量达成一致,孩子认可后必须坚持不达目的不罢休。其次,绝不能用攀比的方式来激励孩子,如“你是最棒的”“恭喜你得第一”等。而是通过引导孩子关注自己的成功作为激励,或即使没有成功但孩子已经坚持很长时间了,也要给予鼓励。最后,家长要给孩子树立模仿的榜样,做事有始有终,身教胜于言教。
  张玲玲:挫折往往伴随着消极的情绪反应。有的孩子会通过外显的行为来宣泄自己的情绪,例如,摔东西、打人、大哭等;也有的孩子是通过内在反应来表现,例如焦虑、抑郁、内疚、羞怯等。成人需要共情孩子的感受,并用话语或者肢体动作表达对孩子的理解,例如“刚才没有做好有些伤心”“这个泥陶做起来有些困难,你刚才很尽力了”,或者用一个大大的拥抱安慰孩子,这样孩子以后遇到困难也会主动寻求帮助。待孩子的情绪平静下来之后,再一起商量解决的办法。
  养育孩子是一件艰苦的工作,没有一套如魔法般的教养公式能确保孩子的良好发展。当独一无二的父母遇上独一无二的孩子时,需要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互相适应,尤其是父母。当孩子“固执己见”,甚至任性、叛逆时,需要父母付出极大的耐心,进而使孩子形成对父母和家庭的安全感,长大后才会较少出现难以管教的行为。
  责任编辑:欧阳秀娟 赵伯月
其他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时势造英雄。在新冠肺炎这场没有硝烟的特殊战“疫”中,英雄无处不在,先锋拼搏在前。如何落实好“英雄教育”,用英雄们的言行举止与内在精神去引领青少年学生成长,是当下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谁是英雄:重识“英雄教育”本真  崇尚英雄是中华民族的基因禀赋。我们一直将英雄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锻造学生价值观、人
期刊
1996年,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南郊、国家级风景区万峰林之侧,一所“政府+企业”联合办学的新型学校——兴义八中拔地而起。建校仅23年,兴义八中已成为贵州省一类示范性普通高中,享誉黔滇桂,跻身全国百强高中之列。获全国文明校园、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国家基础教育外语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在23年时间里,兴义八中共有192名学生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近年来,兴义八中高考成绩逐年提升
期刊
2月,为期两周的“世界公民素养”网络课程在西交利物浦大学启动,旨在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抗疫之道”。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如何给学生上好这堂“人生大课”?作为中外合作大学的执行校长,席酉民对教育的“现在”与“未来”有什么样的思考?本刊记者就此采访了席酉民。  教育不等同于教学,“融合”是大趋势  记者:有人说疫情是一面镜子,既照出了真善美,也照出了假恶丑。对此,您认为西交利物浦大学开展“世界公民素养
期刊
传统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了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及文化自信对国家文化发展的作用,要求我们时刻坚持文化自信,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育工作者,将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使之在校园生根、发芽、传承、创新,是我们应尽的责任。我们要立足传统文化资源,加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树立新时期文化自信,以学校特色文化推动教育教学发展。厦门集美中学附属滨水学
期刊
偶像崇拜是当今青少年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他们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有好有坏。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逆流而行,阻止青少年对于偶像的崇拜,却可以尽己所能地去引导他们,让他们认识到什么样的人值得崇拜、我们该崇拜的究竟是什么,让偶像崇拜真正成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力量。  让“疫”线英雄成为青少年的真偶像  当下,影视、体育、综艺等领域的明星成为青少年偶像崇拜的主体。青少年往往更
期刊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进一步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作出全面部署。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在哪里?如何建设一支素质强、专业化的充满活力的督学队伍?如何开创教育督导新局面?本刊采访了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谈松华和教育部教育督导团办公室原副巡视员、国家督学程锦慧。  《教育家》:《意见》提出的主要目标是:到2022年,基本建
期刊
“水果不仅需要阳光,也需要凉夜,寒冷的雨水能使其成熟。人的性格陶冶不仅需要欢乐,也需要考验和困难。”美国作家布莱克笔下的文字,娓娓道出让孩子接受挫折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然而对于幼儿来说,哪些是挫折?家长和幼儿园应该给予孩子哪些适当的挫折教育?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的边界在哪里?为此,本刊记者专访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心理教研室主任、教授周念丽,梳理清晰脉络,循着生命成长的逻辑,为幼儿全面发展引路。 
期刊
孩子 沿着我的歌声来吧  在教室邊沿 你与我邂逅  在李白杜甫身旁你轻轻叫我  老师  ——摘自黄明勇《坚守我的歌》  成都七中督学、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教育部国培高端研修项目四川工作坊主持人、四川省教育厅四川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特聘专家、四川省教育学会学术委员、成都市首批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黄明勇身上的标签很多,但他最在意的只有一个——语文老师。  “不教书,心里头就不踏实”  “
期刊
“90后”教师已经逐渐成为中小学教师的“中流砥柱”,他们的生活状态、职业认同和专业素养不仅事关自身的发展,而且影响教育的未来。为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全面了解“90后”教师队伍的现状,《教育家》杂志与相关城市教科院于2020年6月—2020年9月开展了“90后”教师现状调查。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为1990年1月1日至1999年12月31
期刊
受疫情影响,孩子们长时间蜗居家中,生活容易变得没有规律、做事拖沓随意,影响居家学习效果。家长们为此忧虑不已,甚至引发亲子矛盾。近期,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对全国7万余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自觉性和自律性是影响居家学习和网络学习的重要因素,37%的学生对自己居家学习期间的自觉性和自律性“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对孩子而言,自我管理能力不仅仅是居家学习的必备能力,更是一项非常重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