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从语文教学的整体性、相关性、层次性、有序性出发,及时灵活地调节各教学要素、教学环节组合方式,从而使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处于良好、有效、有体系的运行状态,才能最终实现中小学阅读教学协调的、连续的发展,使学生阅读能力得到逐步、稳定、可持续的提高。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衔接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23-097-1
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衔接问题指的是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定脱节现象。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教学目标、过程、方法上是有差异的,在教学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很好的进行衔接,会最终导致学生对阅读失去兴趣、教师教学艰涩,致使整个阅读方面的教学陷入困境。
初中段语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延伸和深化。由于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习方式等各方面因素发生变化,初中语文教学与小学语文教学之间形成了一个比较大的跨度和差异。正是这种跨度和差异影响着中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初中语文的教学效率。因此我们必须要从这种跨度和差异中寻找规律,寻找共性,寻找其衔接点,探讨衔接过渡阶段的语文教学规律,特别是阅读教学规律,进而调整改善管理与教学方式,使学生有一个较为舒缓、轻松的过渡。
一、教学目标对阅读教学衔接的影响
从《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目标来看,中小学的阅读教学要求基本上是连贯一致,由浅入深,目标明确。但要求的差异性也是很明显的。比如对表达方式,小学要求是“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式”,初中的要求是“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小学的要求是“领悟”,中学的要求是“了解”,这是有本质区别的,初中阅读比小学更有深度、高度,无论是阅读内容还是渠道都有了大的提高和拓展。中小学的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都应该十分注意这些差异。
二、教学内容对阅读教学衔接的影响
小学生升入初中后,往往觉得很多内容小学学过,初中还在学。再加上教师在教学时又没有注意到这点在教学方式上作适当调整。教材内容的重复和教师的漠视,使学生产生了厌学的心理。另外小学课本范文以记叙文居多,有着很强的故事性、趣味性、生活气息浓厚,往往很快吸引学生,是学生产生阅读兴趣。而初中语文的范文加入了科学性强的说明文和逻辑性强的议论文,文章思维缜密,知识性更强,趣味性减弱,内容加深,知识点增多。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往往学生阅读兴趣就会减弱。
三、教学手段对阅读教学衔接的影响
目前的阅读教学从“满堂灌”到“满堂问”,不论教什么课文,不论深浅、难易,一律从头讲到尾或者通过“问”来教学,都是封闭式,以教师的内容分析为主,偏重文章结构和文学分析,偏重于思想分析。究其原因是教师留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很少,学生在课堂上思考不够,没有思考的主动性、积极性,思考的欲望已被我们惯用的一元化讲解给泯灭了。
四、课堂教学对阅读教学衔接的影响
1.教学目标定位随意。小学高年级教师只是把握本学段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并没有关注初一年级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初一年级的教师也没有关注小学高年级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导致撞车与“二次重复”,或者提高难度,导致学生难以适应。在确定教学目标上人为的把机械地割裂开来,脱节也就难免出现,甚至出现比较严重的现象。
2.教材内容处理偏差。一是课本所收集的文章数量、篇幅不同;二是小学课本的内容多以趣味性、简单的情节性、常识性乃至学生自己作品出现;三是在教材的内容要求上,小学教师通常要求学生多识记和浅层次的理解,思维难度不大,初中要求就大大提高,知识点除有大量记忆之外,更侧重于分析理解、概括,抽象思维难度加大;四是教材内容体例编排上,中小学语文教材都采用单元主题式,学生难免出现不适应和厌烦的状况。
3.教学方式运用不当。小学教师一般讲解的很细,多采用直观法、谈话法进行教学,较多地依靠记忆和辨别,且重复较多,教学方法上多采用朗读为主。初中则强调自我读书,自学能力,学习不仅是学会知识,而且要学会方法,达到运用所学方法灵活处理问题的目的。
初一新生习惯了小学教师的这种认知性阅读教法,若初中教师不了解这点,不用适合他们实际的学法指导他们,不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心理需要适当调整自己教学的方式方法,不加强教法上的衔接,而是一开始就采用中学中常用的质疑、探究、合作和自学等教学方法,学生肯定一时无法适应,所以笔者在给初一新生授课时第一个月仍主要沿用认知性阅读教学方法,只稍微渗入一些理解性阅读的教学方法。理解性阅读就是学生通過认读,在大致了解文章中的人、事、景、物、情、理的基础上,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想象、联想、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活动,抽象出文中各局部的本质,直至最后概括出全篇的中心。在认知基础上对课文思想内容与写法的领会和把握,是认知的发展和深入,是阅读的关键环节。理解过程即思维过程,如果只认知不理解,就失去了阅读教学的意义。由此可见,阅读教学绝不能仅仅着眼于书面文字,而是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全面地审视和把握作品的显性意义和直观图景,品味、感悟作品的内在意蕴和情趣,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总之,笔者通过对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既对小学语文教学有参考、借鉴作用,又对中学语文教学有预警、提醒作用,同时缓解小升初学生的各种不适应障碍,帮助他们顺利渡过衔接期,更快地适应任务繁重而节奏快速的初中语文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崔一心.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略论[J].德州学院学报,2005(06).
[2]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第2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衔接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23-097-1
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衔接问题指的是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定脱节现象。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教学目标、过程、方法上是有差异的,在教学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很好的进行衔接,会最终导致学生对阅读失去兴趣、教师教学艰涩,致使整个阅读方面的教学陷入困境。
初中段语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延伸和深化。由于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习方式等各方面因素发生变化,初中语文教学与小学语文教学之间形成了一个比较大的跨度和差异。正是这种跨度和差异影响着中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初中语文的教学效率。因此我们必须要从这种跨度和差异中寻找规律,寻找共性,寻找其衔接点,探讨衔接过渡阶段的语文教学规律,特别是阅读教学规律,进而调整改善管理与教学方式,使学生有一个较为舒缓、轻松的过渡。
一、教学目标对阅读教学衔接的影响
从《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目标来看,中小学的阅读教学要求基本上是连贯一致,由浅入深,目标明确。但要求的差异性也是很明显的。比如对表达方式,小学要求是“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式”,初中的要求是“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小学的要求是“领悟”,中学的要求是“了解”,这是有本质区别的,初中阅读比小学更有深度、高度,无论是阅读内容还是渠道都有了大的提高和拓展。中小学的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都应该十分注意这些差异。
二、教学内容对阅读教学衔接的影响
小学生升入初中后,往往觉得很多内容小学学过,初中还在学。再加上教师在教学时又没有注意到这点在教学方式上作适当调整。教材内容的重复和教师的漠视,使学生产生了厌学的心理。另外小学课本范文以记叙文居多,有着很强的故事性、趣味性、生活气息浓厚,往往很快吸引学生,是学生产生阅读兴趣。而初中语文的范文加入了科学性强的说明文和逻辑性强的议论文,文章思维缜密,知识性更强,趣味性减弱,内容加深,知识点增多。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往往学生阅读兴趣就会减弱。
三、教学手段对阅读教学衔接的影响
目前的阅读教学从“满堂灌”到“满堂问”,不论教什么课文,不论深浅、难易,一律从头讲到尾或者通过“问”来教学,都是封闭式,以教师的内容分析为主,偏重文章结构和文学分析,偏重于思想分析。究其原因是教师留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很少,学生在课堂上思考不够,没有思考的主动性、积极性,思考的欲望已被我们惯用的一元化讲解给泯灭了。
四、课堂教学对阅读教学衔接的影响
1.教学目标定位随意。小学高年级教师只是把握本学段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并没有关注初一年级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初一年级的教师也没有关注小学高年级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导致撞车与“二次重复”,或者提高难度,导致学生难以适应。在确定教学目标上人为的把机械地割裂开来,脱节也就难免出现,甚至出现比较严重的现象。
2.教材内容处理偏差。一是课本所收集的文章数量、篇幅不同;二是小学课本的内容多以趣味性、简单的情节性、常识性乃至学生自己作品出现;三是在教材的内容要求上,小学教师通常要求学生多识记和浅层次的理解,思维难度不大,初中要求就大大提高,知识点除有大量记忆之外,更侧重于分析理解、概括,抽象思维难度加大;四是教材内容体例编排上,中小学语文教材都采用单元主题式,学生难免出现不适应和厌烦的状况。
3.教学方式运用不当。小学教师一般讲解的很细,多采用直观法、谈话法进行教学,较多地依靠记忆和辨别,且重复较多,教学方法上多采用朗读为主。初中则强调自我读书,自学能力,学习不仅是学会知识,而且要学会方法,达到运用所学方法灵活处理问题的目的。
初一新生习惯了小学教师的这种认知性阅读教法,若初中教师不了解这点,不用适合他们实际的学法指导他们,不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心理需要适当调整自己教学的方式方法,不加强教法上的衔接,而是一开始就采用中学中常用的质疑、探究、合作和自学等教学方法,学生肯定一时无法适应,所以笔者在给初一新生授课时第一个月仍主要沿用认知性阅读教学方法,只稍微渗入一些理解性阅读的教学方法。理解性阅读就是学生通過认读,在大致了解文章中的人、事、景、物、情、理的基础上,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想象、联想、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活动,抽象出文中各局部的本质,直至最后概括出全篇的中心。在认知基础上对课文思想内容与写法的领会和把握,是认知的发展和深入,是阅读的关键环节。理解过程即思维过程,如果只认知不理解,就失去了阅读教学的意义。由此可见,阅读教学绝不能仅仅着眼于书面文字,而是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全面地审视和把握作品的显性意义和直观图景,品味、感悟作品的内在意蕴和情趣,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总之,笔者通过对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既对小学语文教学有参考、借鉴作用,又对中学语文教学有预警、提醒作用,同时缓解小升初学生的各种不适应障碍,帮助他们顺利渡过衔接期,更快地适应任务繁重而节奏快速的初中语文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崔一心.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略论[J].德州学院学报,2005(06).
[2]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第2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