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认知是高中地理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区域性是地理学的重要特性,区域可持续发展是高中必修3和初中区域地理的有机整合。地理高考中常以某个区域作为载体考查学生的地理知识和能力。由于高考中区域地理试题分数比重大,试题难度也很大,常常成为我们文综考试中的拦路虎。本文以三江源区为例,谈谈区域的分析方法。
分析区域通常围绕着四个方面的问题展开,分别是“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四个问题中蕴含的地理内容包括区域特征、区域联系和差异、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渗透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综合思维方法。
一、在哪里(where)
在进行区域地理学习时,首先要对区域进行定位,也就是回答“在哪里”。区域的位置可从宏观到微观的视角分析其绝对位置、相对位置、区域轮廓特征等几个方面。绝对位置主要是指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相对位置主要指某区域相对于其他地理事物的位置。三江源区是黄河、长江、澜沧江三大江发源地,位于我国青藏高原东南部,青海省南部,经纬度约90~100°E,31~35°N;深处我国西南内陆,远离海洋。
二、有什么(what)
确定了“在哪里”之后,第二步需要思考“有什么”,包括该区域的自然和人文要素两方面的内容,从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分析该区域的区位条件。如三江源地区,其自然地理特征有:地形以高原山地地貌为主,山脉绵延、地势高耸、地形复杂;气候为独特的高原山地气候,气温低,降水量少,太阳辐射强,日照丰富,昼夜温差较大;湿地众多,水源丰富,有“中华水塔”之称;在资源方面,三江源地区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特点最显著的地区。其人文地理特征主要是:农业以畜牧业为主,人口稀少;交通落后,工业几乎为空白。
三、为什么(why)
区域学习的第三步,是分析“为什么”,也就是区域内地理事物的联系和差异。
在分析区域内部的联系和差异时要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原理。區域内部联系是多方面的,有自然要素之间的联系,也有人文要素之间的联系,当然也包括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之间的联系。当然,不管哪方面的联系,都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角度去分析。
首先由三江源区位置入手,分析其气候、地形、水文、土壤、自然资源等特征。其次,从自然地理特征再推得人文地理特征,而自然地理条件差异也会导致其人文地理特征的差异。三江源区海拔高,高原上分布有一系列山脉,这些山脉既是河流分水岭,也是河流发源地,湖泊和湿地众多,水源充足;生物多样性丰富;但由于气温低,降水少,所以形成了高山草甸和高寒荒漠、高寒冰川景观,土壤发育比较差,环境恶劣,生态脆弱,导致人口较少,交通落后,区域闭塞,主要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区;高寒草甸决定了农业主要以畜牧业为主;工业生产几乎为零;但特殊的位置和景观带动了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同时,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导致人们的生产方式比较粗放、原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很大。比如,不合理的放牧导致的草原退化、虫鼠猖獗,湿地萎缩;不合理的采矿、伐木、可食用植物的肆意采摘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伴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冰川、雪山萎缩,三江源区众多江河、湖泊和湿地缩,也加剧了土地荒漠化和草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所有这些既不利于对三江源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也严重影响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区的生存和发展。
四、怎么办(how)
区域学习最要关注的是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就是解决“怎么办”的问题。每一个区域面临的问题不同,因此每个区域的解决措施也是不能生搬硬套的。三江源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而人类不合理活动是主要原因。所以,采取的对策也主要是针对人类活动来分析。如针对过度放牧,应该休牧育草,合理放牧;针对乱捕乱采应该采取禁猎禁采措施;针对植被破坏应该实施天然林和牧场保护工程等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
区域地理学习始于“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四方面,但又不能止于这四方面。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除了要全面综合地了解各区域自身的特征,还要具有全局观念,考虑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关系、区域开发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区域发展的意义等等。比如,三江源区自然环境的破坏对河流中下游地区会有什么影响呢?这就涉及到区域间的联系。
分析区域通常围绕着四个方面的问题展开,分别是“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四个问题中蕴含的地理内容包括区域特征、区域联系和差异、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渗透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综合思维方法。
一、在哪里(where)
在进行区域地理学习时,首先要对区域进行定位,也就是回答“在哪里”。区域的位置可从宏观到微观的视角分析其绝对位置、相对位置、区域轮廓特征等几个方面。绝对位置主要是指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相对位置主要指某区域相对于其他地理事物的位置。三江源区是黄河、长江、澜沧江三大江发源地,位于我国青藏高原东南部,青海省南部,经纬度约90~100°E,31~35°N;深处我国西南内陆,远离海洋。
二、有什么(what)
确定了“在哪里”之后,第二步需要思考“有什么”,包括该区域的自然和人文要素两方面的内容,从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分析该区域的区位条件。如三江源地区,其自然地理特征有:地形以高原山地地貌为主,山脉绵延、地势高耸、地形复杂;气候为独特的高原山地气候,气温低,降水量少,太阳辐射强,日照丰富,昼夜温差较大;湿地众多,水源丰富,有“中华水塔”之称;在资源方面,三江源地区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特点最显著的地区。其人文地理特征主要是:农业以畜牧业为主,人口稀少;交通落后,工业几乎为空白。
三、为什么(why)
区域学习的第三步,是分析“为什么”,也就是区域内地理事物的联系和差异。
在分析区域内部的联系和差异时要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原理。區域内部联系是多方面的,有自然要素之间的联系,也有人文要素之间的联系,当然也包括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之间的联系。当然,不管哪方面的联系,都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角度去分析。
首先由三江源区位置入手,分析其气候、地形、水文、土壤、自然资源等特征。其次,从自然地理特征再推得人文地理特征,而自然地理条件差异也会导致其人文地理特征的差异。三江源区海拔高,高原上分布有一系列山脉,这些山脉既是河流分水岭,也是河流发源地,湖泊和湿地众多,水源充足;生物多样性丰富;但由于气温低,降水少,所以形成了高山草甸和高寒荒漠、高寒冰川景观,土壤发育比较差,环境恶劣,生态脆弱,导致人口较少,交通落后,区域闭塞,主要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区;高寒草甸决定了农业主要以畜牧业为主;工业生产几乎为零;但特殊的位置和景观带动了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同时,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导致人们的生产方式比较粗放、原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很大。比如,不合理的放牧导致的草原退化、虫鼠猖獗,湿地萎缩;不合理的采矿、伐木、可食用植物的肆意采摘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伴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冰川、雪山萎缩,三江源区众多江河、湖泊和湿地缩,也加剧了土地荒漠化和草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所有这些既不利于对三江源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也严重影响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区的生存和发展。
四、怎么办(how)
区域学习最要关注的是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就是解决“怎么办”的问题。每一个区域面临的问题不同,因此每个区域的解决措施也是不能生搬硬套的。三江源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而人类不合理活动是主要原因。所以,采取的对策也主要是针对人类活动来分析。如针对过度放牧,应该休牧育草,合理放牧;针对乱捕乱采应该采取禁猎禁采措施;针对植被破坏应该实施天然林和牧场保护工程等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
区域地理学习始于“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四方面,但又不能止于这四方面。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除了要全面综合地了解各区域自身的特征,还要具有全局观念,考虑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关系、区域开发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区域发展的意义等等。比如,三江源区自然环境的破坏对河流中下游地区会有什么影响呢?这就涉及到区域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