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的中国,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劳动力的匮乏,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外出务工,而他们留守在家的子女已逐步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将子女寄养在亲戚或爷奶、外公外婆身边。使其成为留守儿童,同时,这些孩子大多受到长辈的溺爱。导致他们的思想品德较差,性格发展不健全,缺点比较多,感情也很脆弱。因此,如何加强对这些留守学生的管理,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如何关爱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刻不容缓的大问题,笔者对箐口小学留守儿童的生存发展现状进行了专题调查。在调查中发现,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身心发展,尤其是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成长等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
1 基本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发现:我校在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大多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这也说明外出务工人员在外出之前都希望尽量地把孩子安顿好,但在对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等祖辈管理教育留守儿童的状况时,有78%的人认为教育管理有些吃力,有22%的人认为“无所谓,基本不管”,只要孩子有饭吃、有衣穿、有零用钱花就行了。况且,部分父母外出打工极少打电话回家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寄点生活费就行。长此以往,父母和孩子也会不自觉地疏远,亲子关系也得不到增强。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留守儿童对父母外出务工是支持的。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对目前的家庭生活比较满意,这与父母外出务工给农村家庭带来了更好的经济收入直接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有95%的留守儿童认为“为了使全家的生活更好,我支持他们外出务工”。在“你最想对父母说什么”问题中,有46%的留守儿童选择“希望父母注意身体和人身安全,将来一定要报答他们”,22%的留守儿童“希望父母能回来,一家团聚”。还有32%的儿童“回不回来无所谓,有钱寄回来就行。”从调查中,我发现留守儿童并不希望父母外出打工,原因有:希望合家团聚,渴望父母的关怀与温暖;与父母缺乏心灵沟通;学习需要父母的辅导;觉得父母在外务工太苦、太累、不安全等等;也有的孩子表达了他们因父母不在家而遭受歧视、心里孤独、寂寞的感受。这些孩子是懂事的,他们对父母的理解和关心是其他同龄人所不能体会到的。而支持父母外出务工的儿童心里则更多是:没有父母在身边,自由得很,还有钱供自己支配。的确,父母不在身边也确实给这些孩子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2 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2.1 来自父母的爱匮乏
从调查中,我发现,尽管有85%的外出务工父母半个月或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但仍有9%的父母半年以上联系一次,有6%左右的父母一年基本上不与孩子联系。85%的外出父母一年返家一次,且都是年边回来年初又走,只有15%的父母开春种上庄稼后再走,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的。由于父母务工流动性大、时间长,给孩子的父爱或母爱严重缺失,家庭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致使大多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性格软弱无助,缺乏自信、孤独寂寞、逆反心理严重、缺乏沟通,对长辈的教育产生抵触,甚至与之对抗。调查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有16%的留守儿童认为与父母的感情越来越淡薄。而70%以上的儿童不愿接受代养人教育。有些在外务工父母为提高孩子的生活水平和学习条件,经常给家里寄钱、寄物,导致一些留守儿童花钱没有计划,存在乱花钱的状况,这很不利于学校对孩子进行艰苦奋斗的思想品德教育。另外,还有些家长在认识上产生偏差:认为不管学历高低,将来都要外出打工。因而在多数家长中形成一股“读书无用论”的歪风,他们对孩子的学习置若罔闻,任由孩子的学习“自生自灭”,只要混到初中毕业就可出去打工。
2.2 隔代教育、代养教育力不从心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为了发家致富,很多年轻夫妇到外地打工挣钱,他们将子女寄养在亲戚或祖父母、外祖父母身边。可他们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世界观、价值观往往与现实社会有一定的差距,教育子女就必然产生很多误差。如:
⑴不问青红皂白,孩子有求祖辈必应。
我班有一位学生叫郎军,父母离婚后,母亲改嫁他方,父亲外出打工,他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着,但独自住,平时爷爷奶奶各忙各的,任由孩子怎么着就怎么着。孩子说什么就依他什么。我们开始不知道,经过家访才明白,孩子最缺的就是家庭教育。爷爷奶奶在生活上用物质的全部满足代替对孩子的全面教育。眼下,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孩子们的生活需求也跟着增大了,爷爷奶奶对孩子们的生活需求总是无条件的满足,甚至明知孩子的要求是无理的,也不加以阻止,因为他们总想给孙辈最甜美的生活,因而加倍地在孩子们身上倾注溺爱之情。这种溺爱是当今社会的主流。就如郎军同学,他学习特不用功,以玩为乐,根本无心学习。对老师的教育是关闭的,有时还与老师的教育背道而驰,对这样的孩子,需要倾注的心血可想而知。满足他越多,他越不满足,离长辈的要求相去甚远,对他们的物质满足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起推波助澜之势。这种一味的满足,久而久之,会致使孩子缺乏生活的独立能力,缺乏心理的受挫能力,将来走出社会,他在生活的急流中可能摇摇欲坠。
⑵“望子成龙”心意过高而又不切实际。
在心理上,老一辈对孩子都是望子成龙的,不能实事求是地看待孩子,总认为自己的孩子应该比别人聪明。由于目标过高,不切实际,结果孩子根本达不到目标,久之,在孩子心中容易形成陰影,使孩子变得郁郁寡欢。即:既然根本无法达到的事,谁还愿意去追求呢。去年六(1班)有这么一个学生,父母不在身边,跟着爷爷奶奶过。这孩子天赋不算很好,曾在一年级时考过一次双百分,于是总觉得孩子很聪明,就要求孩子每次考试都要在全校的前三名,可到了六年级后,由于升学期望值过高、学习压力的增大,环境的改变,结果第一次测试就落到二十几名,爷爷急了,就给他下压,后来每况愈下,可他的爷爷还是一味的埋怨、怨声四起,结果他辍学变成社会小混混,吸烟、喝酒样样在行。因此,如果他的目标从来没有实现过,就容易使孩子们丧失自我,往往会弄得事与愿违。 ⑷设置对口教学方式,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长。增强服务家乡的意识和参与建设家乡的能力,让每位学生觉得有责任为家乡建设出力,以建设美丽富强的家乡为荣。
⑸开展每月“亲子沟通”活动,学校每月设立学生与外地父母沟通联系,应用学校办公电话让学生定期与父母沟通,缓解父母与学生之间的思念,以报告表现、互诉衷肠的形式加强亲子联系让家长在外务工放心,学生在校学习安心,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父母之爱,让学生体会到来自学校、老师的热烈关怀。
3.2 加强沟通,形成关爱合力
对于留守学生的教育,必须构建好“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覆盖到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个环节。
⑴加强与留守学生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学校要向留守学生及其家长公布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联系电话、详细通讯地址;家长也可以随时通过电话,知道孩子在校的情况;要通过书信与家长定期联系,通过下发《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学校工作和孩子学习的状况,并把家长务工情况告诉学生,;每学期要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通报学生在校学习情况,了解留守学生回家后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做到有的放矢地教育。
⑵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专家——蔡笑晚语:“道德素质的培养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好的道德素质是成才的先决条件。道德教育的责任不能推给学校,必须由家庭承担”。关心孩子,让孩子健康成长,成为社会上有用人才,不仅是父母应尽的义务,也是法律赋予父母的责任。孩子在幼儿时期,父母尤其是母亲不应该离开孩子。外出务工要尽量带孩子随身就读或把孩子寄养在有一定条件、有教育能力的人家里。同时,做到多与孩子联系,多询问孩子的身心健康,利用务工淡季尽可能地多回家与孩子见面,在孩子生日期间或传统节日之时捎寄些衣物、食品,让孩子体会到父爱和母爱,使孩子健康成长。
⑶对留守学生的监护人进行培训。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妇联、居委会、村委会和学校要充分利用乡镇成校、村小学、家长学校等阵地,通过举行培训班、召开座谈会等途径,加强对孩子家长或其监护人的教育和培训,使之转变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和监护孩子的水平。
⑷加强与社区、村民小组和家庭的合作。由乡政府、教育局、妇联牵头,整合社区、村民小组和家庭的力量,启动 “留守孩子关爱工程”,组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和“家庭教育研究会”。充分发挥“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家庭教育研究会”的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关心和创办留守学生托管中心。通过印发关爱农村孩子倡议书等形式,使社会各界都来关心教育,关心留守孩子,形成政府、社区(村)、学校、家庭四级联动的教育网络。
3.3 明确职责,营造良好环境
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成长问题是当前农村社会转型期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怀、参与,齐抓共管,为留守学生或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氛围。让农村留守孩子得到应有的教育、管理、照顾与关爱。同时,要结合农村留守儿童日益增多的现状,将学校如何转变办学理念,教师如何提高综合素质当作一件重要的工作长抓不懈。
3.4 转变监护人的观念,提高认识,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
时代在发展,教育人的方法也要与时俱进,要充分认识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努力给孩子们更多更好的教育。
首先要给予孩子更多的锻炼机会,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作,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不要凡事大人一手包揽。躲在树荫下的孩子光合作用不一定充足。
其次要克服偏袒行为,分清是非曲直。现在的孩子好动,易惹祸,发生了矛盾纠纷,长辈要调查研究,分清发生问题的责任界限,孩子往往是纯真的,只要你分清了是非,他们才肯说真话,只有掌握了实情,说话才能宽窄有度,处事才能稳稳当当。
第三、正确全面评价孩子:对其优点,要给予充分肯定,鼓励积极创新。对其缺点,多指导改正,思考适当解决或改进的方法,在哪儿跌倒就从哪儿爬起来。并且要不厌其烦,细致入微,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第四、創造和谐的家庭气氛,鼓励孩子利用电话和书信与父母联系和沟通,在教育孩子上,隔代长辈要和孩子父母保持同样态度,对于孩子汇报的情况,远在外地的父母不能偏听偏信,使两代人产生隔阂,从而影响对孩子的教育。
总之,留守学生存在的问题是多面性的,解决的方法也是多样化的,在实施教育时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要注意问题的特殊性,才能有效解决。才能让孩子在感受各方面浓浓的爱中努力学习,好思奋进,为建设家乡贡献力量而做好铺垫。
1 基本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发现:我校在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大多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这也说明外出务工人员在外出之前都希望尽量地把孩子安顿好,但在对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等祖辈管理教育留守儿童的状况时,有78%的人认为教育管理有些吃力,有22%的人认为“无所谓,基本不管”,只要孩子有饭吃、有衣穿、有零用钱花就行了。况且,部分父母外出打工极少打电话回家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寄点生活费就行。长此以往,父母和孩子也会不自觉地疏远,亲子关系也得不到增强。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留守儿童对父母外出务工是支持的。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对目前的家庭生活比较满意,这与父母外出务工给农村家庭带来了更好的经济收入直接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有95%的留守儿童认为“为了使全家的生活更好,我支持他们外出务工”。在“你最想对父母说什么”问题中,有46%的留守儿童选择“希望父母注意身体和人身安全,将来一定要报答他们”,22%的留守儿童“希望父母能回来,一家团聚”。还有32%的儿童“回不回来无所谓,有钱寄回来就行。”从调查中,我发现留守儿童并不希望父母外出打工,原因有:希望合家团聚,渴望父母的关怀与温暖;与父母缺乏心灵沟通;学习需要父母的辅导;觉得父母在外务工太苦、太累、不安全等等;也有的孩子表达了他们因父母不在家而遭受歧视、心里孤独、寂寞的感受。这些孩子是懂事的,他们对父母的理解和关心是其他同龄人所不能体会到的。而支持父母外出务工的儿童心里则更多是:没有父母在身边,自由得很,还有钱供自己支配。的确,父母不在身边也确实给这些孩子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2 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2.1 来自父母的爱匮乏
从调查中,我发现,尽管有85%的外出务工父母半个月或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但仍有9%的父母半年以上联系一次,有6%左右的父母一年基本上不与孩子联系。85%的外出父母一年返家一次,且都是年边回来年初又走,只有15%的父母开春种上庄稼后再走,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的。由于父母务工流动性大、时间长,给孩子的父爱或母爱严重缺失,家庭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致使大多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性格软弱无助,缺乏自信、孤独寂寞、逆反心理严重、缺乏沟通,对长辈的教育产生抵触,甚至与之对抗。调查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有16%的留守儿童认为与父母的感情越来越淡薄。而70%以上的儿童不愿接受代养人教育。有些在外务工父母为提高孩子的生活水平和学习条件,经常给家里寄钱、寄物,导致一些留守儿童花钱没有计划,存在乱花钱的状况,这很不利于学校对孩子进行艰苦奋斗的思想品德教育。另外,还有些家长在认识上产生偏差:认为不管学历高低,将来都要外出打工。因而在多数家长中形成一股“读书无用论”的歪风,他们对孩子的学习置若罔闻,任由孩子的学习“自生自灭”,只要混到初中毕业就可出去打工。
2.2 隔代教育、代养教育力不从心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为了发家致富,很多年轻夫妇到外地打工挣钱,他们将子女寄养在亲戚或祖父母、外祖父母身边。可他们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世界观、价值观往往与现实社会有一定的差距,教育子女就必然产生很多误差。如:
⑴不问青红皂白,孩子有求祖辈必应。
我班有一位学生叫郎军,父母离婚后,母亲改嫁他方,父亲外出打工,他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着,但独自住,平时爷爷奶奶各忙各的,任由孩子怎么着就怎么着。孩子说什么就依他什么。我们开始不知道,经过家访才明白,孩子最缺的就是家庭教育。爷爷奶奶在生活上用物质的全部满足代替对孩子的全面教育。眼下,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孩子们的生活需求也跟着增大了,爷爷奶奶对孩子们的生活需求总是无条件的满足,甚至明知孩子的要求是无理的,也不加以阻止,因为他们总想给孙辈最甜美的生活,因而加倍地在孩子们身上倾注溺爱之情。这种溺爱是当今社会的主流。就如郎军同学,他学习特不用功,以玩为乐,根本无心学习。对老师的教育是关闭的,有时还与老师的教育背道而驰,对这样的孩子,需要倾注的心血可想而知。满足他越多,他越不满足,离长辈的要求相去甚远,对他们的物质满足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起推波助澜之势。这种一味的满足,久而久之,会致使孩子缺乏生活的独立能力,缺乏心理的受挫能力,将来走出社会,他在生活的急流中可能摇摇欲坠。
⑵“望子成龙”心意过高而又不切实际。
在心理上,老一辈对孩子都是望子成龙的,不能实事求是地看待孩子,总认为自己的孩子应该比别人聪明。由于目标过高,不切实际,结果孩子根本达不到目标,久之,在孩子心中容易形成陰影,使孩子变得郁郁寡欢。即:既然根本无法达到的事,谁还愿意去追求呢。去年六(1班)有这么一个学生,父母不在身边,跟着爷爷奶奶过。这孩子天赋不算很好,曾在一年级时考过一次双百分,于是总觉得孩子很聪明,就要求孩子每次考试都要在全校的前三名,可到了六年级后,由于升学期望值过高、学习压力的增大,环境的改变,结果第一次测试就落到二十几名,爷爷急了,就给他下压,后来每况愈下,可他的爷爷还是一味的埋怨、怨声四起,结果他辍学变成社会小混混,吸烟、喝酒样样在行。因此,如果他的目标从来没有实现过,就容易使孩子们丧失自我,往往会弄得事与愿违。 ⑷设置对口教学方式,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长。增强服务家乡的意识和参与建设家乡的能力,让每位学生觉得有责任为家乡建设出力,以建设美丽富强的家乡为荣。
⑸开展每月“亲子沟通”活动,学校每月设立学生与外地父母沟通联系,应用学校办公电话让学生定期与父母沟通,缓解父母与学生之间的思念,以报告表现、互诉衷肠的形式加强亲子联系让家长在外务工放心,学生在校学习安心,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父母之爱,让学生体会到来自学校、老师的热烈关怀。
3.2 加强沟通,形成关爱合力
对于留守学生的教育,必须构建好“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覆盖到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个环节。
⑴加强与留守学生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学校要向留守学生及其家长公布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联系电话、详细通讯地址;家长也可以随时通过电话,知道孩子在校的情况;要通过书信与家长定期联系,通过下发《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学校工作和孩子学习的状况,并把家长务工情况告诉学生,;每学期要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通报学生在校学习情况,了解留守学生回家后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做到有的放矢地教育。
⑵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专家——蔡笑晚语:“道德素质的培养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好的道德素质是成才的先决条件。道德教育的责任不能推给学校,必须由家庭承担”。关心孩子,让孩子健康成长,成为社会上有用人才,不仅是父母应尽的义务,也是法律赋予父母的责任。孩子在幼儿时期,父母尤其是母亲不应该离开孩子。外出务工要尽量带孩子随身就读或把孩子寄养在有一定条件、有教育能力的人家里。同时,做到多与孩子联系,多询问孩子的身心健康,利用务工淡季尽可能地多回家与孩子见面,在孩子生日期间或传统节日之时捎寄些衣物、食品,让孩子体会到父爱和母爱,使孩子健康成长。
⑶对留守学生的监护人进行培训。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妇联、居委会、村委会和学校要充分利用乡镇成校、村小学、家长学校等阵地,通过举行培训班、召开座谈会等途径,加强对孩子家长或其监护人的教育和培训,使之转变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和监护孩子的水平。
⑷加强与社区、村民小组和家庭的合作。由乡政府、教育局、妇联牵头,整合社区、村民小组和家庭的力量,启动 “留守孩子关爱工程”,组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和“家庭教育研究会”。充分发挥“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家庭教育研究会”的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关心和创办留守学生托管中心。通过印发关爱农村孩子倡议书等形式,使社会各界都来关心教育,关心留守孩子,形成政府、社区(村)、学校、家庭四级联动的教育网络。
3.3 明确职责,营造良好环境
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成长问题是当前农村社会转型期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怀、参与,齐抓共管,为留守学生或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氛围。让农村留守孩子得到应有的教育、管理、照顾与关爱。同时,要结合农村留守儿童日益增多的现状,将学校如何转变办学理念,教师如何提高综合素质当作一件重要的工作长抓不懈。
3.4 转变监护人的观念,提高认识,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
时代在发展,教育人的方法也要与时俱进,要充分认识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努力给孩子们更多更好的教育。
首先要给予孩子更多的锻炼机会,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作,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不要凡事大人一手包揽。躲在树荫下的孩子光合作用不一定充足。
其次要克服偏袒行为,分清是非曲直。现在的孩子好动,易惹祸,发生了矛盾纠纷,长辈要调查研究,分清发生问题的责任界限,孩子往往是纯真的,只要你分清了是非,他们才肯说真话,只有掌握了实情,说话才能宽窄有度,处事才能稳稳当当。
第三、正确全面评价孩子:对其优点,要给予充分肯定,鼓励积极创新。对其缺点,多指导改正,思考适当解决或改进的方法,在哪儿跌倒就从哪儿爬起来。并且要不厌其烦,细致入微,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第四、創造和谐的家庭气氛,鼓励孩子利用电话和书信与父母联系和沟通,在教育孩子上,隔代长辈要和孩子父母保持同样态度,对于孩子汇报的情况,远在外地的父母不能偏听偏信,使两代人产生隔阂,从而影响对孩子的教育。
总之,留守学生存在的问题是多面性的,解决的方法也是多样化的,在实施教育时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要注意问题的特殊性,才能有效解决。才能让孩子在感受各方面浓浓的爱中努力学习,好思奋进,为建设家乡贡献力量而做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