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一课的教学,给我带来很大的感觸,也促使进一步的思考。
一、学情分析的必要性
在设计几何知识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往往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或实际应用中进行学习,这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但我认为,在继承数学课好的传统的基础上,不妨突破常规,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大胆实践,用新的思路进行学习设计。
因为有3年的接触交流,我很了解本班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探索和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关键是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通过《周长》的教学,本班学生95%都能理解周长的定义,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也能清楚掌握。而且在《周长》一课学习计算图形周长时,一半多学生都能够自觉地运用图形的特征进行简便计算,只有1/3的学生运用将四条边的长度逐次相加的概念。因此本课的学习,学生的知识基础还是不错的。
若单一按照常规设计教学,整节课就很沉闷,学生只是机械地完成习题的计算而已。于是在设计学习活动时,我改变单一的探究—练习—应用三环节,以学生最感兴趣的魔术作为课前热身活动,让学生感受几何知识的无穷奥秘。整个探究活动围绕一张长方形纸展开,运用一张小小纸的变化,探究新知、新知训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活动的不断探索与创造,感知数学的趣味,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我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和对教材的详细分析,使整节课的设计有理有据。事实证明,正是心中有底,本节课才能有条不紊,顺利展开。
二、教学设计的合理性
我认为,学习方案的制定虽然是教师设计的活动,但关注的是学生。不管是什么教学内容,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怎样学?因此根据本课几何知识的特点,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本课围绕“巧妙设计,在兴趣中学习;动手操作,在交流中感悟;练习拓展,在思考中提升”三个目标展开。
我们常说要让学生能主动学习,主动的前提是要有兴趣。数学兴趣并不是靠形式培养出来的,而是靠数学思想本身的魅力。我针对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数学学科的特征,整堂课的设计充分展现数学知识本身所蕴含的趣味。课前活动我要求学生观看刘谦魔术,一下子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随着魔术的变化,学生不时发出惊叹声。所有的探究活动都围绕一张长方形的纸展开,从计算长方形周长,到变化成两个不同图形,再到运用它组合或分解,小小一张纸变化出不同的习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逐层深入学习。由于时间关系,课结束前的折纸搭世博会模型环节,我只简单讲了要求,让学生欣赏未完成的世博模型,感受几何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与美。没想到,课后很多学生折好长方体给我,要求搭建模型。而最令人想不到的是先给的竟然是班级中的几个后进生,太让我感动了,这说明本课的设计是成功的。
45分钟一节课,动手操作的时间过多过少都会影响学习效果,教师怎样把握是个难题。但教师始终要注意操作活动不能表面化和形式化,让动手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本课一开始的动手量长方形的边,让学生体会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特征,为公式推导准备;折出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既巩固长方形周长计算,又引出正方形的探究;拼大正方形操作,直观展示整道题的过程,帮助学生思考。每次操作都没有花费过多时间,但又有不同的目的与要求,对教学都有帮助。
一堂课不只要热闹,还要看学生的学习有没有深度。在学生掌握了周长计算方法后,单一的模仿练习不但会使学生失去练习巩固的兴趣,而且会使学生失去思考的能力,形成套用公式的习惯。因此本课除基础练习外,其他习题都有所提高,但习题量不多,主要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训练思维。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习题设计还是恰到好处的。正方形计算公式推导出来后,是不是所有的正方形都适用的疑问,在拓展题拼搭大正方形中得到了验证。最后的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计算,我利用边的平移转化成规则图形计算。学生纷纷大胆猜想,兴趣非常浓厚。
三、思考
1.兴趣重要还是时间重要?课前刘谦魔术的观看是很花时间的,是不是有看的必要?我思考很久还是决定要看。数学联系生活实际的想法对学生已经不陌生,教学从很多具体情境引入展开,学生习以为常。但在魔术中的运用是第一次,播放效果真的非常强烈,学生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但也由于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势必影响整节课的教学时间。我考虑很久,就放在正式教学活动前让学生欣赏,既不会浪费教学时间,又为展开新课教学引起学生兴趣起到重要作用。但是这个引入环节到底算不算在这节完整课里呢?大家是有不同看法的。
2.课堂生成重要还是设计重要?本班学生对几何知识的学习很有兴趣,周长与长方形图形特征等知识基础较好,本课的引入环节,长方形的探究都很顺利,但在正方形探究环节,学生除了常见的4边依次相加和边数乘以边长两种方法外,还提出利用长方形的特征进行计算的方法。在学情分析时,我也考虑到这个问题,但在其他班级教学时,学生都没有想到用这方法计算周长。听到这些方法时,我犹豫了一下,若给学生时间进行探讨,势必影响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后面的练习可能需要调整。但我还是决定让学生交流探讨,因为正方形是长方形特殊的一种,两个图形之间是有紧密联系的,利用长方形对边相等特征进行计算是合理的。当然在一一交流后,还是要优化。我让学生对每种方法进行对比,找出最符合正方形特征的计算方法是哪一种。由于这里花费了不少时间,后面的教学环节只能进行压缩,只能练习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计算一题。收尾设计的世博模型拼搭只能简单讲讲。我觉得很遗憾,这个结尾设计既联系生活又拓展平面认识到立体运用,效果非常好。课堂实际生成是最真实的,若不照顾学生需要,硬按原有教学设计进行,教学设计是完成了,但学生的想法却被遏制,谈何以学生为主?
本节课的教学对我来说是一个大胆的尝试,改变原有的教学设计,另辟蹊径,很有新意。但也有很大遗憾,因为顾及学生的课堂生成,后续环节只能忍痛割爱。教学这么多年来,时间的把控让我一直很困惑,是不是一节成功的课必须准时完成?如果能把一节课上到学生都不觉得时间长,不急着要下课,那算不算是成功呢?
一、学情分析的必要性
在设计几何知识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往往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或实际应用中进行学习,这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但我认为,在继承数学课好的传统的基础上,不妨突破常规,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大胆实践,用新的思路进行学习设计。
因为有3年的接触交流,我很了解本班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探索和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关键是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通过《周长》的教学,本班学生95%都能理解周长的定义,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也能清楚掌握。而且在《周长》一课学习计算图形周长时,一半多学生都能够自觉地运用图形的特征进行简便计算,只有1/3的学生运用将四条边的长度逐次相加的概念。因此本课的学习,学生的知识基础还是不错的。
若单一按照常规设计教学,整节课就很沉闷,学生只是机械地完成习题的计算而已。于是在设计学习活动时,我改变单一的探究—练习—应用三环节,以学生最感兴趣的魔术作为课前热身活动,让学生感受几何知识的无穷奥秘。整个探究活动围绕一张长方形纸展开,运用一张小小纸的变化,探究新知、新知训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活动的不断探索与创造,感知数学的趣味,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我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和对教材的详细分析,使整节课的设计有理有据。事实证明,正是心中有底,本节课才能有条不紊,顺利展开。
二、教学设计的合理性
我认为,学习方案的制定虽然是教师设计的活动,但关注的是学生。不管是什么教学内容,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怎样学?因此根据本课几何知识的特点,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本课围绕“巧妙设计,在兴趣中学习;动手操作,在交流中感悟;练习拓展,在思考中提升”三个目标展开。
我们常说要让学生能主动学习,主动的前提是要有兴趣。数学兴趣并不是靠形式培养出来的,而是靠数学思想本身的魅力。我针对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数学学科的特征,整堂课的设计充分展现数学知识本身所蕴含的趣味。课前活动我要求学生观看刘谦魔术,一下子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随着魔术的变化,学生不时发出惊叹声。所有的探究活动都围绕一张长方形的纸展开,从计算长方形周长,到变化成两个不同图形,再到运用它组合或分解,小小一张纸变化出不同的习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逐层深入学习。由于时间关系,课结束前的折纸搭世博会模型环节,我只简单讲了要求,让学生欣赏未完成的世博模型,感受几何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与美。没想到,课后很多学生折好长方体给我,要求搭建模型。而最令人想不到的是先给的竟然是班级中的几个后进生,太让我感动了,这说明本课的设计是成功的。
45分钟一节课,动手操作的时间过多过少都会影响学习效果,教师怎样把握是个难题。但教师始终要注意操作活动不能表面化和形式化,让动手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本课一开始的动手量长方形的边,让学生体会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特征,为公式推导准备;折出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既巩固长方形周长计算,又引出正方形的探究;拼大正方形操作,直观展示整道题的过程,帮助学生思考。每次操作都没有花费过多时间,但又有不同的目的与要求,对教学都有帮助。
一堂课不只要热闹,还要看学生的学习有没有深度。在学生掌握了周长计算方法后,单一的模仿练习不但会使学生失去练习巩固的兴趣,而且会使学生失去思考的能力,形成套用公式的习惯。因此本课除基础练习外,其他习题都有所提高,但习题量不多,主要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训练思维。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习题设计还是恰到好处的。正方形计算公式推导出来后,是不是所有的正方形都适用的疑问,在拓展题拼搭大正方形中得到了验证。最后的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计算,我利用边的平移转化成规则图形计算。学生纷纷大胆猜想,兴趣非常浓厚。
三、思考
1.兴趣重要还是时间重要?课前刘谦魔术的观看是很花时间的,是不是有看的必要?我思考很久还是决定要看。数学联系生活实际的想法对学生已经不陌生,教学从很多具体情境引入展开,学生习以为常。但在魔术中的运用是第一次,播放效果真的非常强烈,学生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但也由于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势必影响整节课的教学时间。我考虑很久,就放在正式教学活动前让学生欣赏,既不会浪费教学时间,又为展开新课教学引起学生兴趣起到重要作用。但是这个引入环节到底算不算在这节完整课里呢?大家是有不同看法的。
2.课堂生成重要还是设计重要?本班学生对几何知识的学习很有兴趣,周长与长方形图形特征等知识基础较好,本课的引入环节,长方形的探究都很顺利,但在正方形探究环节,学生除了常见的4边依次相加和边数乘以边长两种方法外,还提出利用长方形的特征进行计算的方法。在学情分析时,我也考虑到这个问题,但在其他班级教学时,学生都没有想到用这方法计算周长。听到这些方法时,我犹豫了一下,若给学生时间进行探讨,势必影响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后面的练习可能需要调整。但我还是决定让学生交流探讨,因为正方形是长方形特殊的一种,两个图形之间是有紧密联系的,利用长方形对边相等特征进行计算是合理的。当然在一一交流后,还是要优化。我让学生对每种方法进行对比,找出最符合正方形特征的计算方法是哪一种。由于这里花费了不少时间,后面的教学环节只能进行压缩,只能练习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计算一题。收尾设计的世博模型拼搭只能简单讲讲。我觉得很遗憾,这个结尾设计既联系生活又拓展平面认识到立体运用,效果非常好。课堂实际生成是最真实的,若不照顾学生需要,硬按原有教学设计进行,教学设计是完成了,但学生的想法却被遏制,谈何以学生为主?
本节课的教学对我来说是一个大胆的尝试,改变原有的教学设计,另辟蹊径,很有新意。但也有很大遗憾,因为顾及学生的课堂生成,后续环节只能忍痛割爱。教学这么多年来,时间的把控让我一直很困惑,是不是一节成功的课必须准时完成?如果能把一节课上到学生都不觉得时间长,不急着要下课,那算不算是成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