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源泉,并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国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能力。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这必然会改变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背景下,对技能型人才、特别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会提出更高要求。本文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入手,分析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对我国人才素质的要求,对探求经济、教育、人才成长规律,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教育和人才素质培养规划都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关键词】产业结构 ; 人才素质 ; 要求
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未来趋势
我国产业结构经过三个阶段的调整,是以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规律为前提的调整,现已步入良性健康的发展轨道,其调整趋势必将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约束下实现其科学合理的调整目标。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层面来看,我国自1978年以来三次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日趋协调,符合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规律和趋势。从改革开放以来的三次产业的变动趋势不难看出,第一产业已由改革开放初期国内生产总值中近三分之一的占比下降到了当前的1O%左右,在以往的三十余年中其占比虽然有所反复。但就其大趋势,特别是1983年以来的趋势基本上为直线下降:第二產业在此三十余年间发展得较为稳定,且其比重一直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此外,第三产业一直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其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与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几近持平。
二、产业结构调整与人才素质的要求的关系
产业结构与人才之间并不是单纯地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是互动关系。产业结构与人才需求结构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人才需求的分布、类型、规格、数量和质量等,都会受到产业结构调整状况的制约和调节。而产业结构调整是否到位,是否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跟需要具有高素质的人才作为支撑,因此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与人才结构和素质的高级化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相互协调,而产业结构调整会拉动人才结构调整,促进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同时高素质人才培养也同样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二者之间互动是两种力量不断在动态中保持平衡的结果,各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都伴随着产业贡献的增加、人才素质的提高、人才需求量的加大。
三、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的人才素质的要求
(一)创造性精神
创造性精神是主体在创造活动中培养起来、表现出来、发展起来,有利于创新成功、有助于取得创造成果的各种精神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勇于探索、不断开拓的精神。具有创造精神的人,一个主要标志就是勇于探索和不断开拓。具有这种精神的人从不满足已知,乐于探索未知,把发现、创造看作自己神圣的天职。他们立志揭开大自然的奥秘,或努力钻研社会现象的本质。他们执着于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力求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新产品、新观念和新办法。2、奋力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创造精神需要以创造主体的奋力拼搏作为支点。没有奋力拼搏的精神就不会有创造成功的希望。创造实践活动还需要创造主体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要求创造者具备献身事业的优秀品格。创造者要有勇气面对一切困难,必须具有敢于冒险、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3、团结协作的精神。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科学研究需要团结协作的精神。现代科学的发展越来越需要群体的力量和集体的智慧,友爱合作的精神已成为个人成才和获得创造成果最重要的创造性精神之。
(二)创造性能力
创造性能力是主体在进行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能力及各种技能的综合表现,它既是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又是人的创造智力和创造品格的完美体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个体在创造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基本能力。善于观察的人通常一眼就能看出问题的症结所在,能够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2、想象能力。任何创造活动都是以想象为先导的。想象能力也是激励创造的动力,使人们可以借助想象能力预测克服困难的效果,设想创新创造成功的意义,从而振奋创造者的情绪,激发人的创造能力。3、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发散思维能力、收敛思维能力、联想思维能力、横向思维能力等。具有创造思维能力的人思维敏捷、流畅,能从多角度、多方位探索和解决问题,表现出极好的应变能力;同时思路开阔、灵活变通,思维结果也会与众不同,具有较高的新颖性和独创性。4、实际操作能力。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创造者要想要有所成就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一是实验技能,二是计算机能力。实验技能对于现代人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能力。实验是科学认识活动的基础,现代科学许多重大突破都得益于高超的实验技术。所以,要重视实验研究,注重实验技能的培养与掌握。5、学习能力。未来的社会将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现代社会,科技信息的快速发展要求现代人用开放的态度进行广泛的学习。具有自我超越的人会敏锐地警觉自己的力量不足和成长极限,他们通过不断学习力图突破这种极限,发展自身。
(三)创造性人格
创造性人格是与创造力密切相关的个性心理品质,决定着个体的人格活动与自主精神,是构成创造力的基本驱动因素。
1、 较强的自信心。人才在创造的过程中经常会遭遇挫折和打击。唯有坚定的信念和强烈的自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有水平获得成功才能产生创造的热情,激发其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动力。 2、坚强的意志与毅力。创造主体要实现远大的目标必然要遇到各种难以预料的困难和阻碍,会经历各种坎坷和失败,这就要求创造者必须拥有超凡的意志力,凭借坚忍不拔的坚强毅力才能使事业获得成功。3、高度的责任感。责任感是一个人对自己、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包括国家、社会、集体等,主动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情感。人只有有了责任感才能具有驱动自己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才能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才能真正得到人们的信赖和尊重。
参考文献:
[1]车承军等 应用型人才培养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责任 [J].黑龙江高教,2004,127(7):4445.
[2]冯有明.创新人才研究[M].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173—184.
[3]杨曼英.创新教育导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9.
[4]甘自恒.创造学原理和方法:广义创造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79.
【关键词】产业结构 ; 人才素质 ; 要求
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未来趋势
我国产业结构经过三个阶段的调整,是以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规律为前提的调整,现已步入良性健康的发展轨道,其调整趋势必将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约束下实现其科学合理的调整目标。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层面来看,我国自1978年以来三次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日趋协调,符合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规律和趋势。从改革开放以来的三次产业的变动趋势不难看出,第一产业已由改革开放初期国内生产总值中近三分之一的占比下降到了当前的1O%左右,在以往的三十余年中其占比虽然有所反复。但就其大趋势,特别是1983年以来的趋势基本上为直线下降:第二產业在此三十余年间发展得较为稳定,且其比重一直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此外,第三产业一直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其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与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几近持平。
二、产业结构调整与人才素质的要求的关系
产业结构与人才之间并不是单纯地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是互动关系。产业结构与人才需求结构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人才需求的分布、类型、规格、数量和质量等,都会受到产业结构调整状况的制约和调节。而产业结构调整是否到位,是否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跟需要具有高素质的人才作为支撑,因此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与人才结构和素质的高级化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相互协调,而产业结构调整会拉动人才结构调整,促进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同时高素质人才培养也同样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二者之间互动是两种力量不断在动态中保持平衡的结果,各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都伴随着产业贡献的增加、人才素质的提高、人才需求量的加大。
三、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的人才素质的要求
(一)创造性精神
创造性精神是主体在创造活动中培养起来、表现出来、发展起来,有利于创新成功、有助于取得创造成果的各种精神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勇于探索、不断开拓的精神。具有创造精神的人,一个主要标志就是勇于探索和不断开拓。具有这种精神的人从不满足已知,乐于探索未知,把发现、创造看作自己神圣的天职。他们立志揭开大自然的奥秘,或努力钻研社会现象的本质。他们执着于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力求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新产品、新观念和新办法。2、奋力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创造精神需要以创造主体的奋力拼搏作为支点。没有奋力拼搏的精神就不会有创造成功的希望。创造实践活动还需要创造主体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要求创造者具备献身事业的优秀品格。创造者要有勇气面对一切困难,必须具有敢于冒险、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3、团结协作的精神。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科学研究需要团结协作的精神。现代科学的发展越来越需要群体的力量和集体的智慧,友爱合作的精神已成为个人成才和获得创造成果最重要的创造性精神之。
(二)创造性能力
创造性能力是主体在进行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能力及各种技能的综合表现,它既是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又是人的创造智力和创造品格的完美体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个体在创造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基本能力。善于观察的人通常一眼就能看出问题的症结所在,能够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2、想象能力。任何创造活动都是以想象为先导的。想象能力也是激励创造的动力,使人们可以借助想象能力预测克服困难的效果,设想创新创造成功的意义,从而振奋创造者的情绪,激发人的创造能力。3、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发散思维能力、收敛思维能力、联想思维能力、横向思维能力等。具有创造思维能力的人思维敏捷、流畅,能从多角度、多方位探索和解决问题,表现出极好的应变能力;同时思路开阔、灵活变通,思维结果也会与众不同,具有较高的新颖性和独创性。4、实际操作能力。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创造者要想要有所成就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一是实验技能,二是计算机能力。实验技能对于现代人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能力。实验是科学认识活动的基础,现代科学许多重大突破都得益于高超的实验技术。所以,要重视实验研究,注重实验技能的培养与掌握。5、学习能力。未来的社会将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现代社会,科技信息的快速发展要求现代人用开放的态度进行广泛的学习。具有自我超越的人会敏锐地警觉自己的力量不足和成长极限,他们通过不断学习力图突破这种极限,发展自身。
(三)创造性人格
创造性人格是与创造力密切相关的个性心理品质,决定着个体的人格活动与自主精神,是构成创造力的基本驱动因素。
1、 较强的自信心。人才在创造的过程中经常会遭遇挫折和打击。唯有坚定的信念和强烈的自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有水平获得成功才能产生创造的热情,激发其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动力。 2、坚强的意志与毅力。创造主体要实现远大的目标必然要遇到各种难以预料的困难和阻碍,会经历各种坎坷和失败,这就要求创造者必须拥有超凡的意志力,凭借坚忍不拔的坚强毅力才能使事业获得成功。3、高度的责任感。责任感是一个人对自己、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包括国家、社会、集体等,主动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情感。人只有有了责任感才能具有驱动自己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才能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才能真正得到人们的信赖和尊重。
参考文献:
[1]车承军等 应用型人才培养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责任 [J].黑龙江高教,2004,127(7):4445.
[2]冯有明.创新人才研究[M].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173—184.
[3]杨曼英.创新教育导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9.
[4]甘自恒.创造学原理和方法:广义创造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