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二战以后的欧洲电影格局开始了多元化的电影思潮,开其先声的便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来自意大利的电影创作者高举欧洲现实主义的鲜明旗帜,给世界影坛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而此时的中国电影也开始一段历史性的跨越。本文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30年代的中国电影,从历史背景和当时的电影语境角度、新现实主义的美学角度以及视听语言角度去比较分析,通过两个具体的个案《偷自行车的人》和《马路天使》来论证30年代的中国电影是否出现过新现实主义。
关键词: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偷自行车的人 马路天使 新现实主义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众多作品中,被誉为新现实主义扛鼎之作的便是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无独有偶的是,有学者提出大洋彼岸的一个东方国家在上世纪的30年代诞生的一部电影——《马路天使》,在美学、思想以及艺术表现上都有着与《偷自行车的人》共同之处。下面以新现实主义的理论立场,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偷自行车的人》与《马路天使》这两部影片做一些比较与分析。
一 从电影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当时的电影语境的角度看
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诞生于1948年,影片以淡淡的笔墨涂抹了一个无结果的故事,以一个小人物的个人悲剧命脉来联通整个社会更为深刻的悲剧。
袁牧之的《马路天使》诞生于中国的1937年。当时的中国电影创作氛围极为活跃,创作情绪也十分高涨,出现不同创作路径与方向的电影创作人以及大量优秀的电影作品。
比较分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当时所面临的现实背景是战争结束后留下的心里阴影,以及更大的现实问题——面对战后破碎的家园,面临着失业、贫困,人民生活痛苦不堪。面对着战后的残损与现实,是一种冷静严峻的思考与经战争洗礼后更为坚毅的信念;是反法西斯在意大利这块土地上以战争的形式结束以后,又以一场在电影领域要求现实主义精神复归的反法西斯主义运动,从本质上说即是具有反法西斯主义性质。
而1937年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国内抗战爆发时期,全中国人民都在经历着一场更为残酷更为激奋的战争。30年代的中国社会,日本帝国主义正向中国发动侵华战争,面对着国破家亡的民族危难,中国人民承受着肉体与心灵上的巨大创伤,尤其是生活在底层的劳苦大众。这个时候的电影人更多的是将眼光放在历史的现实中。左翼电影为当时电影界的主流,其余的电影流派也都努力关注社会中个人的悲欢离合,去表现一种时代与社会人生。这一时期的电影主流意识从本质上说也是具有反法西斯性质的。
《偷自行车的人》被称作是新现实主义的扛鼎之作,它正是已近乎纪实的方式反映了当时意大利社会的一个现实状况——失业。而《马路天使》描写的是上海底层的小人物们真实而不幸的遭遇以及不屈的抗争精神,是对当时黑暗社会中现实的生存状态的一种真实反映。
二 从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原则角度看
新现实主义的突出贡献,即是将现实主义美学推向成熟。新现实主义美学原则由新现实主义这一电影流派的理论创作者西柴列·柴伐梯尼总结提出:
1、不虚构,不要典型化,不塑造英雄人物。2、重视日常,重视细节,反对离奇曲折的故事。3、走出摄影棚,到街道上去拍摄。4、编导合一,不要职业演员。5、使用自然语言,特别是方言。
在现实主义美学的理论框架下,这种全新体系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
比较分析:作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最具代表性的成熟之作《偷自行车的人》,有着鲜明的纪实风格,以一件小事反映当时意大利深刻的社会问题,描写一个普通失业工人的故事,表现了关注普通人生活的情怀。这部影片完美的体现了新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与精神实质。
袁牧之的《马路天使》也是在深入接触社会底层的劳动群众后创作出来的,作品流露着浓重的人道主义情感。从美学角度看,这部影片在“喜”这个表层的背后却隐喻着浓厚的悲剧格调,用鲜明的戏剧手法与之融合,反映严肃深刻的社会性主题。影片向观众展示了30年代上海下层社会的真实面貌,因此也是完全符合和体现关注普通人、表现他们的挣扎与穷苦人的不幸,这符合反映现实和表现生活本真形态的现实主义美学的要求。
三 从视听语言的角度看
《偷自行车的人》整个影片是以竭力表现现实为依托,在拍摄、剪辑与画面处理上都是以“平民化”的方式推进与处理的。在真实的街道中拍摄,自然光线与自然的环境音的运用,加之非职业演员本真的自我表演以及方言的使用,一切视听都是以真实自然为基底,尽量避免带有戏剧性的色彩。
《马路天使》中对声音的运用方面,除了大量使用有声源音乐,在烘托当时社会环境的同时,增加了真实感。影片中还有大量的抒发感情、刻画性格、创造意境的配乐,都与内容紧密结合,显得自然真实不造作,也是为揭示和表现主题而服务的。
《马路天使》被誉为“荒芜的中国影坛上的一朵奇葩”,它与新现实主义所处的历史背景相同,都是面临战争抑或经历过战争后的社会现实,它们的性质都是具有反法西斯性的。它们都完成了紧贴现实、表现浓重的当代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新现实主义的首要特征的任务。
综上所述,《马路天使》描写普通人的生活,关注普通人的生活与愿望,表现挣扎于战争废墟的穷苦人的不幸生活,体现了新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可以说,《马路天使》从本质上是具有新现实主义性质的。也可以以此来说明,在电影领域中,新现实主义的思想内涵其实早于意大利10年就已经在中国土壤中萌芽,但是只有奇葩式的孤独毕竟不成气候,偶然诚然只能是偶然,毕竟萌芽需要沃土,萌芽需要长大。
参考文献:
[1] 邵牧君:《西方电影史概论》,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版。
[2] 柯灵:《电影艺术》,1984年第5期。
作者简介:董千玮,女,1987—,江苏连云港人,浙江传媒学院影视艺术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电影学。
关键词: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偷自行车的人 马路天使 新现实主义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众多作品中,被誉为新现实主义扛鼎之作的便是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无独有偶的是,有学者提出大洋彼岸的一个东方国家在上世纪的30年代诞生的一部电影——《马路天使》,在美学、思想以及艺术表现上都有着与《偷自行车的人》共同之处。下面以新现实主义的理论立场,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偷自行车的人》与《马路天使》这两部影片做一些比较与分析。
一 从电影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当时的电影语境的角度看
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诞生于1948年,影片以淡淡的笔墨涂抹了一个无结果的故事,以一个小人物的个人悲剧命脉来联通整个社会更为深刻的悲剧。
袁牧之的《马路天使》诞生于中国的1937年。当时的中国电影创作氛围极为活跃,创作情绪也十分高涨,出现不同创作路径与方向的电影创作人以及大量优秀的电影作品。
比较分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当时所面临的现实背景是战争结束后留下的心里阴影,以及更大的现实问题——面对战后破碎的家园,面临着失业、贫困,人民生活痛苦不堪。面对着战后的残损与现实,是一种冷静严峻的思考与经战争洗礼后更为坚毅的信念;是反法西斯在意大利这块土地上以战争的形式结束以后,又以一场在电影领域要求现实主义精神复归的反法西斯主义运动,从本质上说即是具有反法西斯主义性质。
而1937年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国内抗战爆发时期,全中国人民都在经历着一场更为残酷更为激奋的战争。30年代的中国社会,日本帝国主义正向中国发动侵华战争,面对着国破家亡的民族危难,中国人民承受着肉体与心灵上的巨大创伤,尤其是生活在底层的劳苦大众。这个时候的电影人更多的是将眼光放在历史的现实中。左翼电影为当时电影界的主流,其余的电影流派也都努力关注社会中个人的悲欢离合,去表现一种时代与社会人生。这一时期的电影主流意识从本质上说也是具有反法西斯性质的。
《偷自行车的人》被称作是新现实主义的扛鼎之作,它正是已近乎纪实的方式反映了当时意大利社会的一个现实状况——失业。而《马路天使》描写的是上海底层的小人物们真实而不幸的遭遇以及不屈的抗争精神,是对当时黑暗社会中现实的生存状态的一种真实反映。
二 从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原则角度看
新现实主义的突出贡献,即是将现实主义美学推向成熟。新现实主义美学原则由新现实主义这一电影流派的理论创作者西柴列·柴伐梯尼总结提出:
1、不虚构,不要典型化,不塑造英雄人物。2、重视日常,重视细节,反对离奇曲折的故事。3、走出摄影棚,到街道上去拍摄。4、编导合一,不要职业演员。5、使用自然语言,特别是方言。
在现实主义美学的理论框架下,这种全新体系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
比较分析:作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最具代表性的成熟之作《偷自行车的人》,有着鲜明的纪实风格,以一件小事反映当时意大利深刻的社会问题,描写一个普通失业工人的故事,表现了关注普通人生活的情怀。这部影片完美的体现了新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与精神实质。
袁牧之的《马路天使》也是在深入接触社会底层的劳动群众后创作出来的,作品流露着浓重的人道主义情感。从美学角度看,这部影片在“喜”这个表层的背后却隐喻着浓厚的悲剧格调,用鲜明的戏剧手法与之融合,反映严肃深刻的社会性主题。影片向观众展示了30年代上海下层社会的真实面貌,因此也是完全符合和体现关注普通人、表现他们的挣扎与穷苦人的不幸,这符合反映现实和表现生活本真形态的现实主义美学的要求。
三 从视听语言的角度看
《偷自行车的人》整个影片是以竭力表现现实为依托,在拍摄、剪辑与画面处理上都是以“平民化”的方式推进与处理的。在真实的街道中拍摄,自然光线与自然的环境音的运用,加之非职业演员本真的自我表演以及方言的使用,一切视听都是以真实自然为基底,尽量避免带有戏剧性的色彩。
《马路天使》中对声音的运用方面,除了大量使用有声源音乐,在烘托当时社会环境的同时,增加了真实感。影片中还有大量的抒发感情、刻画性格、创造意境的配乐,都与内容紧密结合,显得自然真实不造作,也是为揭示和表现主题而服务的。
《马路天使》被誉为“荒芜的中国影坛上的一朵奇葩”,它与新现实主义所处的历史背景相同,都是面临战争抑或经历过战争后的社会现实,它们的性质都是具有反法西斯性的。它们都完成了紧贴现实、表现浓重的当代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新现实主义的首要特征的任务。
综上所述,《马路天使》描写普通人的生活,关注普通人的生活与愿望,表现挣扎于战争废墟的穷苦人的不幸生活,体现了新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可以说,《马路天使》从本质上是具有新现实主义性质的。也可以以此来说明,在电影领域中,新现实主义的思想内涵其实早于意大利10年就已经在中国土壤中萌芽,但是只有奇葩式的孤独毕竟不成气候,偶然诚然只能是偶然,毕竟萌芽需要沃土,萌芽需要长大。
参考文献:
[1] 邵牧君:《西方电影史概论》,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版。
[2] 柯灵:《电影艺术》,1984年第5期。
作者简介:董千玮,女,1987—,江苏连云港人,浙江传媒学院影视艺术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电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