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红”的符号演绎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p7110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大众传媒的兴起与迅速发展,我们正处于一个由语言文字为中心的文化向以形象为中心的文化转型的时期,这种文化转型在消费社会中为视觉营销提供了契机和温床。本文以营销语境为立足点,以符号学的角度解读当下视觉营销中的“中国元素”之“中国红”的演绎。
  关键词:视觉文化 视觉营销 中国红 符号
  中图分类号:G254 文献标识码:A
  
  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提出:“对于媒体而言,重要的不是内容,而是媒体本身,是媒体的形式决定着媒体的内容。”时至今日,我们发现在当下纷繁芜杂的社会景象中,无处不在的形象——电影、图像、电脑以及互联网等主流传播媒介,正在策动着一场文化巨变,引起了整个人类社会文化解读方式的全方位改变。
  视觉文化或图像文化已逐渐成为现代文化的主导形态。这种文化的巨变依托消费社会的成型而产生,营销竞争的加剧直接促成了视觉文化的发展,而视觉文化氛围的形成,又影响着营销中视觉说服的形式与作用。本文选取了一种当下典型的视觉元素——“中国红”,探讨其在视觉营销中的符号演绎。
  
  一 文化的转向,视觉营销的契机
  
  1、从语言文化到视觉文化
  正如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所指出的那样:“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视觉转向”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成为了一种不争的事实。由此,带动了理论界的“文化转向”和“视觉文化研究”的兴起。每一个敏感于文化风向变化的人,都可以切身体会到,图像崇拜和视觉盛行已经成为当今文化的盛景,视觉僭越文字的霸权已经无处不在!
  然而,“语言”媒介的抽象性特点和阅读的方式,决定了读者一般采用静观、冥想的方式,理性思维占据主导,而“视觉文化”时代,面对汹涌而来的视觉之流,受众主体却如迈克?费瑟斯通所说“……他(或她)仅仅陶醉于那些由众多画面跌连闪现的屏幕图像,所造成的紧张与感官刺激。”那么,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是不是标志着受众主体的感性意识,彻底地颠覆语言文化时代的理性思维呢?
  2、视觉文化中“看”的重新释义
  理所当然,视觉文化与“看”是不可分的,为了便于讨论,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询“看”这一行为所具有的本质内涵。
  首先,“看”并非是一个机械地接受刺激活动的被动过程,而是必须在有意识的前提下才具备“意义”。比如拉康的“镜像”理论中讲到,经历“镜像”阶段之后,人才能观看自身,六至十八个月的儿童利用反映于镜子之中的身影确认自己的形象,使他逐渐摆脱了“支离破碎的身体”,而获得自己身体的基本统一性。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他才说“否则,人与猩猩便毫无区别”。因此,“看”绝对不是一种脱离了社会意识的纯粹感性活动,而是只有处于这一“外在镜像”中,“看”才得以确立,也即具有命名的能力,这就使得“看”带上了“语言”的痕迹。
  其次,“看”作为具体的行为,画家贡布里希有个著名的论断:绘画是一种活动,所以艺术家的倾向是看他画的东西,而不是画他所看到的东西。这一论断潜隐着他关于 “看”的一种认识——看,是看他想看的东西。这就使得“看”带上了“思维”的痕迹。
  因此,“看”与“语言”、“概念”等有着天生的伴生关系,它的内部也包含着“语言”、“思维”的痕迹,“视觉文化”并非是指与“语言”毫无关联的由纯“视觉形象”构成的文化,而是具有由“语言”和“形象”所共同组成的形态特征。
  换言之,视觉元素不仅仅是构成形象的因素,更是一种符号。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和外显的模式中,借助于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和传播。这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视觉符号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营销中的应用,已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简单视觉刺激,而是逐渐倾向于通过深入消费者的心理,去影响他们的消费行为。
  3、营销链条的视觉说服
  在当下的消费社会中,色彩斑斓的商品,附加于商品之上的流动意义和宣扬个人价值、视觉震撼强烈、带有强烈后现代色彩的广告等诉诸视觉的营销活动,成为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图像和一切与视觉有关感官刺激物,形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资源和符号情景。在这样的信息环境中,视觉成为了意义创造和竞争的载体,人们通过“看”去感知——无论是感性形象还是深层意义。
  当视觉文化在消费社会中占据主导,当视觉符号表意功能得到普遍认可,当消费主体在视觉文化中形成符号、心理意象相关的价值判断标准和认知规律,营销链条中的视觉说服便有了滋长的广阔空间。不同的符号元素乃至体系,以目标消费者的精神需求为导向,通过背后不同的意义与之串联和贯通,在营销说服中担当着不同的角色。
  
  二 “中国红”在视觉营销中的演绎
  
  如今的视觉营销中,刮起了一阵“中国风”——“中国元素”风靡全球,形成一个无可取代的视觉系统,在营销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中国红”在近期的营销竞争中更是不容忽视——无论本土品牌长虹引领“07中国红”,还是国外品牌索尼第三代液晶电视新品发布中,全力打造“中国红”;无论是可口可乐在本身品牌识别体系中,寻求色彩与“中国红”的不谋而合,还是百事可乐蓝风的突然转向——“敢为中国红”,“中国红”在中国消费社会营销语境中,何以至如此之“红”?
  1、视觉文化激起“中国红”营销亮点
  (1)视觉文化——一种大众文化
  视觉文化是电子媒介时代的产物,机械复制性就决定了它是一种大众文化。于是,一向受到贬抑的大众文化因与“视觉文化”精神的天然合拍,随着视觉霸权时代的来临进入了文化的中心地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话语权。
  从朱门红墙到红木箱柜;从本命年的腰带、佩玉的流苏到寿星的寿服寿桃;从舞龙灯的绣球到锣鼓唢呐的饰物;从深闺女儿的红头绳、香囊到扭秧歌的舞绸;从铭刻着权力的印泥到记录着功勋的锦旗;从过年过节悬挂的灯笼到家家户户张贴的春联、倒福和窗花;从闻名遐迩的“红、绿、黄”唐三彩到景德镇最负盛名的“祭红”瓷……“中国红”一路走来,以农耕文化为依托,以家族意识为核心,根植于大众,在大众文化中滋养生息。
  属于大众文化的“中国红”在视觉营销中,拥有它得天独厚、不可动摇的话语权。
  (2)视觉文化对受众的高度依赖性
  视觉文化产品的商业功利性,决定了它的经济价值高于其他价值,只有被受众认同的视觉文化产品,才能带来经济效益,因此对观看者——受众,具有高度的依赖性。成功营销的关键在于努力寻求与受众认同相契合的商品的核心价值点。
  尚红习俗的演变,记载着中国人的心路历程,经过世代承启、沉淀、深化和扬弃,传统精髓逐渐嬗变为中国文化的底色——“中国红”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图腾和精神皈依。
  2、“中国红”在营销中的符号学释义
  结合符号学原理对该符号体系作进一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红”整个符号体系背后的意义生成机制,与其他符号体系有所区别,这也决定了其最终的胜利。
  (1)编码——“中国红”符号及其外延
  符号学家罗兰·巴尔特认为,外延义为意义的第一序列:能指即符号本身,所指则是所要表达的内容。
  ①符号能指对文化的展示
  从表现内容看,无论是长虹的“07长虹——中国红”、方正的“点亮中国红”、还是百事的“敢为中国红”,抑或包装,抑或设计元素中的绛色表现,以独特的形式语言,赋予国际国内品牌新颖生动的视觉张力,也呈现了品牌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②符号外延对情感的表达
  视觉营销中恰到好处地借用了“中国红”符号的暗示性意义,表达隐藏的文化内涵。符号的暗示性意义指的是符号的引申意义,它与符号的明示性意义相对应,属于意义的外围部分。
  红,对于中国来说,是个含义丰富的颜色。长虹的“中国红”,一是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领悟和理解,传达传统的喜庆与吉祥,二是表达延续着“以产业报国,民族昌盛为己任”的热血开拓精神;百事的“敢为中国红”,呼唤着个人意识的觉醒,延续蓝色计划,以新的红色情结继续演绎激进、叛逆的时代革命精神。
  精神传统也好,叛逆也罢,“中国红”终究弥漫着浓得化不开的积极入世情结,象征着热忱、奋进、团结的民族品格。
  (2)释码——“中国红”符号的内涵
  罗兰·巴尔特解释说,内涵义属于第二序列的意义表达系统,它使用第一序列符号(能指和所指)作为它的能指,并在此基础上附加另外的意义,即新的所指,由此形成新的符号,这就是符号的“换挡加速”过程,其逐步深入到更多的层次,成为符号自身的完善和“符号化”,而这种意义生成的指示活动就是“神话”。
  ①符号内涵导向受众审美趣味
  “语言文化”往往导向对“韵味”的审美追求,而“视觉文化”因其“形象”的过量生产,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着强大的视觉之流,紧张与感官刺激往往会取代冥想与体悟,由此往往会造成“韵味”的失落,取而代之的是“震惊”与“惊艳”。
  “中国红”符号所产生的内涵,氤氲着古色古香的秦汉气息;延续着盛世气派的唐宋遗风;沿袭着灿烂辉煌的魏晋脉络;流转着独领风骚的元明清神韵。充满视觉张力的红,在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宏大叙事背景下,正如伊芙特·皮洛所说的“成为渗透着神话激情想象的,可延伸的舞台”,“暗含着一种诗的境界,一个独立于故事线索的贯串思想”。在视觉艺术和语言艺术之间找到了平衡点,从而更完美地展现了作为视觉艺术的特点,发扬了视觉艺术的优势,张扬了“视觉文化”的精神。
  ②符号内涵实现社会经验和集体情感的凝聚化与对象化
  内涵是由指示的推断和延伸构成,不同文化背景受众因其文化差异,对同一品牌营销的符号释码,可能不尽相同。因此,只有解决好编码和释码的问题,才能确保国际跨文化的有效传播。跨文化的编码、释码——这不仅意味着要将一种语言文字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还意味着要以对象国受众,能够接受的话语方式和表现形式进行传播。
  而对于中国受众来说,最能够接受的话语方式和表现形式就是“中国元素”了。而“中国红”,以其独特的优势和丰富的符号内涵,实现了社会经验与集体情感的凝聚化与对象化。百事的“敢为中国红”,是国际品牌营销的一个极具意义的案例。
  回想百事与可口的漫长营销较量中,1963年——美国社会历史性变革的一年,百事感觉到了社会变革的暗流涌动,第一次明确地将年轻人定为目标消费群体,并将“激情、年轻、活力”等特征词汇与自己的品牌绑定;同样出于对历史和差异化品牌定位等营销手段的深刻认识,1998年,百事斥资5亿打造蓝色计划。而2007年9月百事突然转向,打破百年蓝色传统,“敢为中国红”符号现象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战略思考?2008年中国奥运年,百事的品牌精神定位仍然是“激进、叛逆与突破”,却为何第一次在中国演绎得如此的亲民?所有的思考和突破,都在于“中国红”符号内涵实现的社会经验和集体情感的凝聚化与对象化。
  尽管时代更替,但人们的基本价值原则却不会变更和消失——它们是在社会经验的不断累积,和文化积淀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始终以变化的形态保持着一种内在的延续性。从受众的心理角度来说,不同文化的接受者也存在着一种共性心理倾向,在接触外界信息时他们往往更倾向于接受那些反映共同情感、共同观念的信息。
  “中国红”,正是经过世代承启、沉淀、深化和扬弃,深嵌中国人灵魂,高度概括着龙的传人生生不息的历史,成为当之无愧的集体情感精髓。中国受众戴着“有色眼镜”,透过“中国红”所蕴含的集体情感,“看”他们所想看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商务印书馆,2000年。
   [2] 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92年。
   [3] 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
   [4] 杜声锋:《拉康结构及其精神分析》,台湾远流出版社,1999年。
   [5] 贡布里希:《艺术与幻觉》,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年。
   [6]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7] 伊芙特·皮洛:《世俗神话——电影的野性思维》,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年。
  
   作者简介:杨筱 ,女,1985—,成都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传播学专业2007级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广告。
其他文献
摘要 童话故事最显著的特征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赋予动物、植物或无生命的物品以人的感情,并隐喻含教,从而达到倡导人类树立勇敢、热情、善良、乐观的品性,反对卑鄙、怯懦、邪恶、虚伪的人性的目的。格林童话《小精灵》也毫不例外地体现了这一特征,尤其故事中魔力与自我创造力关系的隐喻极富深意。笔者在本文中将从深层次一一探究其背后隐意。  关键词:《小精灵》 隐喻 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荀子是中国先秦思想集大成者,他信崇孔子以儒家为本,兼涉百家,独成荀学。荀子是首位提出“化性起伪”去除“人性之恶”,把“礼”与“法”结合起来,以法入礼,据礼制法的哲学家。荀学精髓“隆礼重法”思想开儒法合流之先河,影响极为深远,对于现代社会的建设管理仍然有值得借鉴之处。  关键词:荀子 人性恶 礼法 隆礼重法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事频繁,分
期刊
摘要 《谢铎及茶陵诗派》从明代茶陵诗派二号人物谢铎的个案研究,推进到茶陵诗派整体研究,为茶陵诗派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全书文献翔实、考论精湛、结论审慎明确,对丰富明代前中期文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谢铎 茶陵诗派 明代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林家骊教授近年来在明代文学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谢铎及茶陵诗派》(以下简称《诗派》)是他的最新成果,全书有以下几
期刊
摘要 西方近现代美学思想呈现出力图摆脱哲学,进而与现代科学相吻合的趋势,关注点已从哲学的附属转变为依托实验、精神分析、符号研究、意向研究等领域。本文试图在熟悉这些领域后,梳理出不同的概念架构,进而探索当代美学思想与东方式思维结合的新研究方法与途径——深度把握时代性、凸显民族性来建构美学。  关键词:西方 近现代 美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I109 文献标识码:A    西方美学自柏拉图客观唯心主义美
期刊
摘要 本文首先从昌耀写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哈拉库图》文本入手分析了这首诗;其次,在考察了昌耀的个人生命行程之后,笔者认为《哈拉库图》的创作与当时整个中国社会的文化背景及一些人物事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种联系为我们更进一步地理解《哈拉库图》这首诗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昌耀 《哈拉库图》 生命感伤  中图分类号:I227 文献标识码:A     《哈拉库图》这首诗是昌耀最重要的作品
期刊
摘要 众所周知,在日本的明治时代,幸田露伴、森鸥外、夏目漱石等著名作家都有很深的汉文学素养。但是,随着近代化的推进,在日本知识分子中间出现了远离汉文学的倾向。提起大正作家和中国的关联时,首先浮现在我们脑海里的作家是谷崎润一郎、佐藤春夫、芥川龙之介、木下 太郎等人,其数目比明治时代已经少了很多。在大正时代,上述作家和中国有着很深的联系。然而,日本自从明治维新以来,包括很多文学家在内的社会各界都开始追
期刊
摘要 新写实小说以崭新的艺术形态和文化品格,以及作家所特有的社会责任感与忧患意识,以写实性的创作原则,摹写小人物的灰色人生,呈现现代社会的人生悲剧形态,力求在生活原始形态的真实呈现中,渗透式的展现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与制约,从而达到对生活本质的揭示与把握。  关键词:新写实小说 平民世界 灰色人生 悲剧意蕴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以前所未有的深
期刊
摘要 《庄子》的哲学思想可以概括为“法天贵真”,即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尊重万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庄子》的音乐思想最彻底揭示了音乐的本源,《庄子》音乐思想中的理想之乐,是高雅浪漫和理想化的,是一种纯音乐。  关键词:哲学 浪漫 理想 自然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音乐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于19世纪后半叶在欧洲才逐步建立起来,而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发源,则可以追溯到史前
期刊
摘要 从杨亚洲获得社会与市场双重认可的部分电视剧分析可以看到:在日常生活场景中,叙述平凡女性情感生活,附和传统伦理观念,维护家庭人伦稳定,是“家居”媒体艺术——电视剧创作一种合适的文化定位与选择。  关键词:家庭 电视剧 日常生活 平凡女性 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从一种新媒介的产生,到最终这种媒介被人类内化,不知不觉间变成为我们生存的必备环境与背景,这个过程是在潜
期刊
摘要 史诗人物的解读,不应只是从文学的角度去分析其性格和行为,而应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多角度的审视,分析其身上所体现的历史性、民族性、宗教性、神性、人民性等文化特征,这样才能对史诗人物有一个客观真实的认识,也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类自我塑造、不断自我完善的艰难历程。  关键词:史诗 英雄人物 构成要素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一 历史性要素    对于藏族史诗《格萨尔》所反映的时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