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庆先生《感悟语文》诗云:“诵读亦椽笔,绘景复传情。语调曲尽妙,何须假丹青?”《黄河的主人》一文的教学,笔者紧紧扣住一个“读”字,将诵读活动贯串于教学的全过程,引领孩子涵泳品味,含英咀华,循文入境;从文字的意义到生活的形象展开联想,领略“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大河气势,体悟主人公勇敢智慧、镇静机敏的精神风范。
一、 诵读开头,领略黄河的磅礴气势
高尔基曾经说过:“最难的是开始,就是第一句话,如同音乐一样,全曲的音调都是由它给予的”。诵读,要强调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读出情感来。“黄河滚滚。”这四字开头句,可谓气薄云天,韵味悠远,唱响了全篇的主旋律。“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中华民族的摇篮。这样的开篇句,不能像蜻蜓点水那样一掠而过,而是要扎扎实实地下一番吟诵功夫。读前,要有一个铺陈拓展、情感孕育的过程。“黄河”二字应读得情感深厚、凝重;“滚滚”二字的重叠,前轻后重、前短后长,要有起伏感。诵读全句,尚需找准轻重音,标出停顿号,注意音强、音高、语速的变化,要让视听感受融入书声之中。
课文第二句的“那”字,指代明确,承接自然,顺畅地展现出主人公生活、搏击的活动舞台;形象地呈现了“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壮观场景;自如地把学生视线引向“令人胆战心惊”的凶险境地。这一开头,以他人的见景胆寒作反衬,为主人公的处险不惊,镇定自若,“如履平地”的精神风貌埋下伏笔。我引导孩子咂摸体味“那”字的意蕴,把握好“那”字的音调、语气、停顿;用心揣摩“那”字与本句中“令”字的语意转承,情感铺垫;配合开头段的诵读,有机出示黄河奔流的动态课件,调动学生视听,启开想象,在舒缓抑扬,跌宕起伏的吟诵声中,感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宏伟气势,意会文章脉络的延伸贯通。
二、 含英咀华,体悟艄公的精神风范
“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这一感叹句为课文的第4自然段。它独自成段,承载着主人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是全篇的情感枢纽,牵动着全文的情感流向。“这就是”三字,作者因何而发?首先,引导孩子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观察文中插图,找准观察点,循着作者的观察线路,品读“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感受这是作者心底迸出的“惊呼”,那个“就”字凸显了所见惊奇,是对“强磁力”刺激的回应;其次,引导孩子自读、自悟课文第3自然段,体会这“惊呼”还源于“再定睛一瞧,啊,那上面还有人哩……这六个人,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的一种担心、一种惊诧;接着,出示“羊皮筏子”鼓浪前行的画面,凝思遐想,咀嚼品味,入情入境;继而,个体吟诵展示,男女生组合轮诵:“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让文字、标点符号转化为作者的心声,字字传情,声声达意。
“羊皮筏子”,拨动作者心弦;诵读活动,再现艄公风采。课堂上拓开一片空间,学生自主吟诵课文5~8自然段。他们敞开胸襟,或低声轻吟,或大声朗诵,或批注圈画,或低语交流。字里行间,含英咀华,品味吟咏。有的从作者“提心吊胆”的情态入手,比照揣摩,诵出艄公的“专心致志”“小心注视”“大胆地破浪前行”的凛然风姿;有的从乘客的“谈笑风生”,体察联想,诵出乘客们从容自如、安全舒适的漂流乐趣;有的从“一根不粗不细的竹篙”细节,品味人的潜能,诵出艄公无畏的胆略和高超的技艺;还有的咀嚼“凭”字的深层蕴含,感悟生存之道,诵出艄公战胜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自强、自立的主人翁精神风貌。
三、 熟读背诵,熏陶感染积淀
从开头的“黄河滚滚”到结尾的“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同学们穿梭于字里行间,与作者同行,与艄公同游,与文本进行心灵互通。熟读成诵的过程,是悉心寻找作者的观察点,揣摩作者表达思路,感受作者审美体验的过程;也是对字音字义,遣词造句,段落层次,布局谋篇等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扎实训练的过程;更是不断反思,自我评价,练心励志,熏陶感染的过程。
有学生在背诵过程中摸索到一条记忆线路,他高兴地说:“放松情绪,一遍一遍地诵,就能一步一步地走近作者,和作者一起看、一起听、一起议,书也就自然入脑了”。有学生扣住关键句——“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向前推移,记诵“羊皮筏子”出现的过程;向后延伸,记诵“羊皮筏子”上艄公的活动场景,一节一节背,一节一节连,喻之为“串糖葫芦”。也有学生以段与段之间的关键字作纽带,如从第2自然段的“突然”一词,引出“什么东西”;从第3自然段的一个“再”字,引出“水面漂流”;从第4自然的“这就是”,引出“羊皮筏子”……这样,一个引出一个,由点到线,背起来顺畅自然。还有学生在背诵过程自我反思,从“如履薄冰”与“如履平地”的疏忽中辨析、推敲,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良苦用心:这不仅仅是一词之差,而是胆战心惊与安然自若两种精神状态的迥然之别,“如履平地”蕴含着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
(作者单位:仪征市扬子学校)
一、 诵读开头,领略黄河的磅礴气势
高尔基曾经说过:“最难的是开始,就是第一句话,如同音乐一样,全曲的音调都是由它给予的”。诵读,要强调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读出情感来。“黄河滚滚。”这四字开头句,可谓气薄云天,韵味悠远,唱响了全篇的主旋律。“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中华民族的摇篮。这样的开篇句,不能像蜻蜓点水那样一掠而过,而是要扎扎实实地下一番吟诵功夫。读前,要有一个铺陈拓展、情感孕育的过程。“黄河”二字应读得情感深厚、凝重;“滚滚”二字的重叠,前轻后重、前短后长,要有起伏感。诵读全句,尚需找准轻重音,标出停顿号,注意音强、音高、语速的变化,要让视听感受融入书声之中。
课文第二句的“那”字,指代明确,承接自然,顺畅地展现出主人公生活、搏击的活动舞台;形象地呈现了“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壮观场景;自如地把学生视线引向“令人胆战心惊”的凶险境地。这一开头,以他人的见景胆寒作反衬,为主人公的处险不惊,镇定自若,“如履平地”的精神风貌埋下伏笔。我引导孩子咂摸体味“那”字的意蕴,把握好“那”字的音调、语气、停顿;用心揣摩“那”字与本句中“令”字的语意转承,情感铺垫;配合开头段的诵读,有机出示黄河奔流的动态课件,调动学生视听,启开想象,在舒缓抑扬,跌宕起伏的吟诵声中,感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宏伟气势,意会文章脉络的延伸贯通。
二、 含英咀华,体悟艄公的精神风范
“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这一感叹句为课文的第4自然段。它独自成段,承载着主人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是全篇的情感枢纽,牵动着全文的情感流向。“这就是”三字,作者因何而发?首先,引导孩子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观察文中插图,找准观察点,循着作者的观察线路,品读“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感受这是作者心底迸出的“惊呼”,那个“就”字凸显了所见惊奇,是对“强磁力”刺激的回应;其次,引导孩子自读、自悟课文第3自然段,体会这“惊呼”还源于“再定睛一瞧,啊,那上面还有人哩……这六个人,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的一种担心、一种惊诧;接着,出示“羊皮筏子”鼓浪前行的画面,凝思遐想,咀嚼品味,入情入境;继而,个体吟诵展示,男女生组合轮诵:“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让文字、标点符号转化为作者的心声,字字传情,声声达意。
“羊皮筏子”,拨动作者心弦;诵读活动,再现艄公风采。课堂上拓开一片空间,学生自主吟诵课文5~8自然段。他们敞开胸襟,或低声轻吟,或大声朗诵,或批注圈画,或低语交流。字里行间,含英咀华,品味吟咏。有的从作者“提心吊胆”的情态入手,比照揣摩,诵出艄公的“专心致志”“小心注视”“大胆地破浪前行”的凛然风姿;有的从乘客的“谈笑风生”,体察联想,诵出乘客们从容自如、安全舒适的漂流乐趣;有的从“一根不粗不细的竹篙”细节,品味人的潜能,诵出艄公无畏的胆略和高超的技艺;还有的咀嚼“凭”字的深层蕴含,感悟生存之道,诵出艄公战胜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自强、自立的主人翁精神风貌。
三、 熟读背诵,熏陶感染积淀
从开头的“黄河滚滚”到结尾的“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同学们穿梭于字里行间,与作者同行,与艄公同游,与文本进行心灵互通。熟读成诵的过程,是悉心寻找作者的观察点,揣摩作者表达思路,感受作者审美体验的过程;也是对字音字义,遣词造句,段落层次,布局谋篇等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扎实训练的过程;更是不断反思,自我评价,练心励志,熏陶感染的过程。
有学生在背诵过程中摸索到一条记忆线路,他高兴地说:“放松情绪,一遍一遍地诵,就能一步一步地走近作者,和作者一起看、一起听、一起议,书也就自然入脑了”。有学生扣住关键句——“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向前推移,记诵“羊皮筏子”出现的过程;向后延伸,记诵“羊皮筏子”上艄公的活动场景,一节一节背,一节一节连,喻之为“串糖葫芦”。也有学生以段与段之间的关键字作纽带,如从第2自然段的“突然”一词,引出“什么东西”;从第3自然段的一个“再”字,引出“水面漂流”;从第4自然的“这就是”,引出“羊皮筏子”……这样,一个引出一个,由点到线,背起来顺畅自然。还有学生在背诵过程自我反思,从“如履薄冰”与“如履平地”的疏忽中辨析、推敲,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良苦用心:这不仅仅是一词之差,而是胆战心惊与安然自若两种精神状态的迥然之别,“如履平地”蕴含着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
(作者单位:仪征市扬子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