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公民素养是社会对每个公民的要求,是现代公民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重要职责。本文阐述了培养初中生道德与法治学科现代公民素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论述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培养现代公民素养的途径,即巧借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通过注重引领课堂变革、夯实教学跟踪服务、设置有效作业等途径培养学生现代公民素养。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公民素养;重要性;培养途径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强化现代公民素养教育功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 从国家层面上看,创新教育新模式,提升现代公民素养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构建公民核心素养体系便是试图从顶层设计上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2. 从学校和学生层面上看,强化现代公民素养教育显得刻不容缓。近年来,老百姓在自媒体和微信等平台热衷于对道德良知、教育公平、就业公平、司法公正的争论,“老人跌倒该不该救”、“中国式过马路”这些原本不需要讨论的问题,却成为时下热议的话题,也不时出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试卷上。整个社会还欠缺如道德与法治课所倡导的共同信仰或价值,道德与法治教师这“小马”拉社会这“大车”显得力不从心。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培养现代公民素养的途径
(一)聚焦课堂教学,找准着力点
1. 態度引领,弘扬正能量
态度是用乘方来连接知识与能力的,态度决定成败。巧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培养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需要教师更新教学观,也需要学生更新学习观。因此,老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供机会和条件让学生自主研修,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也是培养学生现代公民素养的必要途径。
例一:自主合作整理课程资源。在学习初三道德与法治第三课《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前,老师布置学生收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的成果,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整理课程资源,自主动手制作PPT,让小组代表上讲台展示解说,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充分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讲授《灿烂的中华文化》时,老师布置学生在课前收集茂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资料,在课堂上互相交流传阅,通过亲身收搜,增长见识,加深印象,培养热爱家长的情怀。
2. 拓展迁移,知行统一
拓展迁移是教材知识的补充和延伸。道德与法治课有很强的时效性和地域性,道德与法治教育越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教育教学的效果越好。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拓展迁移,把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区生活与课本知识有机结合,力求知行统一。
例二:编制思维导图。在学习《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时,让学生自主编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思维导图——我国的最基本国情——具体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现阶段我国的总任务——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通过编制思维导图,使知识更系统性,更直观,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提升,思维在动手动脑中活跃起来。
3. 善于放手,自我前行
新课程标准倡导以生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善于放手”,只有促进自我前行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例三:把课堂还给学生。许多时候,老师都习惯“霸着”课堂,把课堂作为老师展出口才的舞台,往往说得兴起而激情洋溢,学生们呆呆看着老师表演。笔者尝试改变教学策略,创设情境,采用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把课堂还给学生”。例如,在学习《珍爱生命》这一课时,笔者以“我们身边的动植物伙伴”为主题,组织了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活动中,同学们组成小组,结合本地生态环境实际,分别对当地动、植物物种及具体生存状态展开调查,观察每个物种及每个生命体的独特生活习性、生命特征,体会生命世界的神奇,并写出调查(研究)报告。这种方式取得的效果是:学生深刻认识了生命的可贵,从此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同时还激发情感的共鸣,这种在活动中生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于青少年来说弥足珍贵。
(二)夯实教学跟踪服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 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以致用
笔者在新授课结束前两分钟,通常结合生活情境明理导行,给学生布置一定的社会实践任务,把学科核心素养融入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和生活领域中去。这样,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比如组织学生参加茂名市“热爱家乡,感恩茂名”摄影比赛、茂名义工网的社会公益活动、扶危济困捐款捐物活动、为小东江一江两岸的整治提合理化建议、对茂名红树林的生长情况调查、社区垃圾分类的政策落实情况等活动,在为政府献计献策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培育了学生的公民意识。
2.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提供成长平台
现代公民素质教育不是独立于思品课内容以外的孤立的教育,精心研究课程标准、教材,把公民素养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同时,更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的提供成长平台。比如参加国际模拟联合国大会、组织五个小科技教育活动、模拟法庭活动、演讲与口才、博闻半小时等特色活动,也可以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提升初中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
(三)科学设置课后作业,轻松学习
作业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学活动的延续和补充,更是发挥学生创造力、张扬个性的渠道之一。在新课程理念下,科学设置作业要坚持几个原则:(1)激励原则,使学生“我想做”;(2)个性原则,使学生“我要做”;(3)尊重原则,使学生“我能做”;(4)贴近原则,使学生“我爱做”;(5)合作原则,使学生“一起做”。
例四:彰显学生个性的作业设置。在学完《告别依赖,走向自立》一课后,笔者布置学生回家完成一道家庭作业:为父母做一顿饭,要求做规定的菜式,如西红柿鸡蛋汤、猪肉炒菜心、红烧豆腐与白饭。由学生自己到市场去买菜,饭菜要自己完成,请父母品尝并打分评价,最后学生还要写心得。独特的作业布置,让学生尝试了自立,也让学生在情感上获得体验。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公民素养;重要性;培养途径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强化现代公民素养教育功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 从国家层面上看,创新教育新模式,提升现代公民素养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构建公民核心素养体系便是试图从顶层设计上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2. 从学校和学生层面上看,强化现代公民素养教育显得刻不容缓。近年来,老百姓在自媒体和微信等平台热衷于对道德良知、教育公平、就业公平、司法公正的争论,“老人跌倒该不该救”、“中国式过马路”这些原本不需要讨论的问题,却成为时下热议的话题,也不时出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试卷上。整个社会还欠缺如道德与法治课所倡导的共同信仰或价值,道德与法治教师这“小马”拉社会这“大车”显得力不从心。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培养现代公民素养的途径
(一)聚焦课堂教学,找准着力点
1. 態度引领,弘扬正能量
态度是用乘方来连接知识与能力的,态度决定成败。巧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培养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需要教师更新教学观,也需要学生更新学习观。因此,老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供机会和条件让学生自主研修,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也是培养学生现代公民素养的必要途径。
例一:自主合作整理课程资源。在学习初三道德与法治第三课《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前,老师布置学生收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的成果,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整理课程资源,自主动手制作PPT,让小组代表上讲台展示解说,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充分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讲授《灿烂的中华文化》时,老师布置学生在课前收集茂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资料,在课堂上互相交流传阅,通过亲身收搜,增长见识,加深印象,培养热爱家长的情怀。
2. 拓展迁移,知行统一
拓展迁移是教材知识的补充和延伸。道德与法治课有很强的时效性和地域性,道德与法治教育越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教育教学的效果越好。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拓展迁移,把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区生活与课本知识有机结合,力求知行统一。
例二:编制思维导图。在学习《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时,让学生自主编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思维导图——我国的最基本国情——具体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现阶段我国的总任务——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通过编制思维导图,使知识更系统性,更直观,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提升,思维在动手动脑中活跃起来。
3. 善于放手,自我前行
新课程标准倡导以生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善于放手”,只有促进自我前行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例三:把课堂还给学生。许多时候,老师都习惯“霸着”课堂,把课堂作为老师展出口才的舞台,往往说得兴起而激情洋溢,学生们呆呆看着老师表演。笔者尝试改变教学策略,创设情境,采用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把课堂还给学生”。例如,在学习《珍爱生命》这一课时,笔者以“我们身边的动植物伙伴”为主题,组织了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活动中,同学们组成小组,结合本地生态环境实际,分别对当地动、植物物种及具体生存状态展开调查,观察每个物种及每个生命体的独特生活习性、生命特征,体会生命世界的神奇,并写出调查(研究)报告。这种方式取得的效果是:学生深刻认识了生命的可贵,从此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同时还激发情感的共鸣,这种在活动中生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于青少年来说弥足珍贵。
(二)夯实教学跟踪服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 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以致用
笔者在新授课结束前两分钟,通常结合生活情境明理导行,给学生布置一定的社会实践任务,把学科核心素养融入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和生活领域中去。这样,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比如组织学生参加茂名市“热爱家乡,感恩茂名”摄影比赛、茂名义工网的社会公益活动、扶危济困捐款捐物活动、为小东江一江两岸的整治提合理化建议、对茂名红树林的生长情况调查、社区垃圾分类的政策落实情况等活动,在为政府献计献策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培育了学生的公民意识。
2.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提供成长平台
现代公民素质教育不是独立于思品课内容以外的孤立的教育,精心研究课程标准、教材,把公民素养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同时,更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的提供成长平台。比如参加国际模拟联合国大会、组织五个小科技教育活动、模拟法庭活动、演讲与口才、博闻半小时等特色活动,也可以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提升初中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
(三)科学设置课后作业,轻松学习
作业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学活动的延续和补充,更是发挥学生创造力、张扬个性的渠道之一。在新课程理念下,科学设置作业要坚持几个原则:(1)激励原则,使学生“我想做”;(2)个性原则,使学生“我要做”;(3)尊重原则,使学生“我能做”;(4)贴近原则,使学生“我爱做”;(5)合作原则,使学生“一起做”。
例四:彰显学生个性的作业设置。在学完《告别依赖,走向自立》一课后,笔者布置学生回家完成一道家庭作业:为父母做一顿饭,要求做规定的菜式,如西红柿鸡蛋汤、猪肉炒菜心、红烧豆腐与白饭。由学生自己到市场去买菜,饭菜要自己完成,请父母品尝并打分评价,最后学生还要写心得。独特的作业布置,让学生尝试了自立,也让学生在情感上获得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