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术教师积累资料的必要性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__luc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教多年来,使自己体会到:作为美术教师不仅要有饱满的工作热情,而且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和较强的工作能力,才能适应学校工作。如果不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那就很难被学校师生所接受。因为美术教师除了要完成教学任务之外,还要做一些其他工作。如大型活动宣传、兴趣小组辅导、板报宣传、校园美化以及各学科教学挂图绘制等等,都是美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只靠在学校所学的那些专业知识和技能是不适应的,在学校学习内容是有限的,而工作中的任务是多样的。所以一方面,我们要注意在职提高,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就是要根据学校工作特点积累美术方面的资料。本人在这一方面经过多年的实践体会到了收集、积累资料的必要性。
  收集积累美术资料的好处在于:第一,可以补充美术教学资料的不足,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趣味性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二,可以满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多方面需求,第三,可以帮助教师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业务素质,从而更好胜任美术教师工作。
  积累资料要注意实用性;广泛性和经常性。所谓实用性,就是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和教法的需要进行收集;所谓广泛性,指属于美术范围,学校教育教学有可能需要的都是收集的对象;所谓经常性,是指要坚持经常,不能忽冷忽热,要随时发现,随时收集,做到日积月累。
  收集积累资料的途径:一是订阅一些美术刊物,购买美术专业书籍、画册;二是在其他它类的刊物中,寻找和自己有关的资料,有时在旧书摊也会找到物美价廉的好东西;三是收集报纸上的美术资料,它具有形式新、内容新的特点,尤其是版画、速写、漫画等画种上印刷品最清楚。
  下面谈谈我的一点做法以及如何使用积累的美术资料。
  为了搞好自己的美术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在业余时间收集很,多报纸美术资料,因为报纸美术大多质量较高,内容较新,而且画种多样,理论水平也较高,还使我们了解美术动态等。几年来自己从《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辽宁日报》、《解放军报》等收集了几千幅美术作品和一些理论文章,形成了一定规模,为了便于学习,把作品按画品种分门别类,装订成册,有《油画与水粉》、《版画集》、《漫画集》、《速写集》、《书法篆刻》、《刊头》等等共40多本,每本都有近100幅作品,这些成了自己“编辑”的《美术教学参考资料》,可以说是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给美术教学带来方便。
  美术课教学特点就是要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教育感染学生,才能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接受知识,所以自己从这一点出发,在美术教学中,将收集的资料和教材有机地结合,通过欣赏、讲解、展览等形式加以运用,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促进了教学任务的完成。例如,在开学初我们除了要讲本学期的一些要求外,还要对他们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的教育。所以就把收集到书画界成才的实例讲给他们,如《画坛新苗》、《小书法家》、《战士画家》、《充满艰辛的收获》等文章对他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增强学好美术的信心和勇气,坚定立志成才的志向和克服困难的信心,为本学期奠定很好的思想基础。
  漫画作品欣赏是教材中艺术欣赏的一部分,多数同学是喜欢的,但他们只是“知其然,不知所以然”。所以在欣赏过程中,首先要讲一讲漫画在书刊的应用情况是如何构思的,以及漫画创作步骤,尤其要他们知道怎样夸张,比喻等。为了使他们获得感性认识,我们把现实生活中电视中的形象相比较,把收集到的著名人物如赵丽荣、葛优、申军谊、赵本山等一些漫画形象,让他们欣赏。让他们知道漫画和其他画种的不同,从而增加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积累的资料有的可以作为美术教学参考之用,有的可以做为教学中的直观教具,更具吸引力和趣味性。如雕塑欣赏课中,为了使学生了解这门艺术在城市建设、园林美化、缅怀伟人等方面所起的作用,自己把以前积累一些国家、城市、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雕塑、照片和图片介绍给学生,使他们知道雕塑这门艺术的真正价值,教学的例子很多很多。
  学校的大小型活动,美术教师大多担当宣传与美化的繁重任务,怎样才能达到速度快、质量好的效果,积累就显的很有必要了。如果不注意平时的积累,到时可就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了”。所以我平时遇到有价值的资料就收集起来,就是目前暂时用不上也不要紧。
  为其他学科画一些教学挂图是我们经常遇到的事,这是为学校教学服务的一项有益工作。
  几年来我收集和购买一部分资料如《名人形象》、《祖国名胜》、《北京风光》图片、《现代兵器》、《三国人物》图片等,遇到问题迎刃而解。一次一位教师上公开课需要画一幅教学挂图。他自己没有,另外又找不到,我就利用自己资料帮他解决这一难题。
  在校园美化绿化过程中,美术教师更是发挥着其他教师不能替代的作用。为了美化校园环境,学校在门前要建一座假山,但多数教师都没干过,心里没谱,后来采纳了我的建议,使假山布局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层次清晰,它周围的铁围栏也是自己精心设计的采用高度概括的形式,设计了16种图案,富有学校特色,耐人寻味。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做为美术教师收集和积累美术资料是非常必要的,是非常有益的。它对于提高美术课的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活跃课余生活,开拓艺术视野;加强美术教师的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开展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新课程强调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变化。营造教学情境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有效平台和良好的环境。创设情境就是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教学进入情感领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凭借情境,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地结合起
期刊
当前,幼儿散文在幼儿园的语言教育活动中普遍存在着幼儿难学,教师难教的状况。散文教学也走入了种种误区:如:片面强调幼儿会读会背,然而散文抽象概括的语言要背就必然会抹杀幼儿的兴趣;又如片面强调散文中词汇的丰富,然而散文中的词汇更多的是朦胧的、可意会而不可解释的,往往会让你越教越糊涂……  如何改进这种现象?新《纲要》理念指导我们要从研究教师的教转向幼儿如何来学,我们从观察幼儿学习散文的兴趣点、分析幼儿
期刊
  目的:探讨寻常型银屑病阳虚外寒证的形成因素,为寻常型银屑病阳虚外寒证的治疗及预防提供重要的依据。   方法:本研究设立两个对照组探究寻常型银屑病阳虚外寒证形成的因
新课程改革是全方面的改革,是观念的改动。“互动式”教学在这样的背景下赋予了它新的意义。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也强调互动,但那主要是形式,可称为互动式学习。老师教,学生学。教师为主体,学生也为主体。其内涵完全不是科学意义上的互动性学习。因为我们所说的互动性教学活动与传统意义上的互动式学习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主要表现如下:  (1)互动性学习强调在体育教学中以学生发展需要为中心,而不是以运动项目或教师为中心
期刊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巧妙、灵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弥补传统教学在情境营造、时空转换、情感渗透、思维创新等方面的不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思维、记忆、注意等方面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现代媒体形象直观,融形、声、色、光、动、静于一体,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色彩鲜艳、声音清晰的感知材料,同时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课文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让课文中的
构建历史课的“和谐课堂”就是要改变以往机械、沉闷、僵化的课堂气氛,代之以民主、自由、合作、进取的教学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心情才能愉悦,好奇心和求知欲才不会被压抑,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才能得到培养。因为和谐能够产生动力,产生最佳效益。在历史教育教学中也不例外,我结合十几年来的教育教学体验,就如何构筑和谐民主的历史课堂,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构筑和谐民主
期刊
  目的:客观评价化痰散瘀法基本方联合化疗对中晚期食管癌患者临床症状、卡氏评分、瘤体变化、骨髓毒性方面的影响。   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痰瘀互结型中晚期食管癌患
几年前的春晚上, 《卖拐》成了最受欢迎的小品,赵本山的“大忽悠” 形象固然活靈活现, 范伟演的“大头厨师”更让人忍俊不禁。天下真有那么傻的人吗?大家都不相信,以为这是艺术的夸张,不过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很快让我们看到身边“大头厨师”大有人在。  大凡骗人上当,最难的就是首先要引人注目。当年姜太公钓鱼,不知在渭水边守候了多少个日夜才等来周文王。现在是讲求效率的时代,自然不能等到头发白了再出手。于是变钓
【摘要】在日常绘画评论作品中,人们在论其好坏时,往往是看其功底,再根据各自的无意识创作部分来辨别创作难度和美感的,也有的是看其势态变化的好坏。  【关键词】美术创作;有意识;无意识  人类在漫长的 历史 长河中创造了无数光辉灿烂的 艺术 珍品,艺术家每创造出一件艺术品,就为我们生活的世界增添了一件独特的、全新的或前所未有的东西。《审美心理描述》的作者这样告诉我们,同时提出这样一个 问题 ,那就是:
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语文课中的“双基”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其中的“工具性”就蕴含了“双基”的教学与训练。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好“双基”,我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找到“双基”。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理念、新的追求、新的方法、新的手段都不同程度地走进课堂。在课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