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语文课中的“双基”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其中的“工具性”就蕴含了“双基”的教学与训练。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好“双基”,我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找到“双基”。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理念、新的追求、新的方法、新的手段都不同程度地走进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贯彻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的同时,一些教师却对语文的“双基”没有落实到位。片面地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活动课,削弱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和技能的训练,淡化了语文课的“语文味”。
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仍然是按“知识的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其中,“知识与能力”蕴含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当然,语文课程标准赋予了“双基”新的内涵:(1)获取语文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有初步的人类优秀文化积累,初步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初步具备听、说、读、写能力等;(2)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与人合作,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等。
二、让“三维目标整体推进”。
(1)“双基”属于语文素养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其教学任务是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言,形成基本的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习作能力。最终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2)“双基”教学任务的完成,有赖于适当的“方法”,重过程还要讲究方法。过程走得好,方法要得当,忽视了“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就不能有效落实。(3)语文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掌握一种工具,语文课程标准还应重视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学生学得是否有兴趣,是否有主动性,都关系着“双基”教学的训练。
因此,“双基”的落实,必须让“三维目标整体推进”来实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三、关注课文的言语表达形式。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要达到这两项要求必须要以现代汉语的理解和表达为轴心。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阶段目标要求,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关注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人的情境”,“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背诵优秀的诗文”,引导学生“向往美好的情境”,“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习作时要尝试应用“有新鲜感的词句”,鼓励“有创意的表达”,“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阅读和习作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是建立在语文实践中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优美的基础上。因此,语文课应当关注语文的语言表达形式,通过语言的表达形式的学习,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从而落实“双基”。
总之,课程改革改与不改,怎么改,“双基”都不能忽视,要扎实、有效地落实好“双基”。这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实践与总结。
一、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找到“双基”。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理念、新的追求、新的方法、新的手段都不同程度地走进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贯彻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的同时,一些教师却对语文的“双基”没有落实到位。片面地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活动课,削弱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和技能的训练,淡化了语文课的“语文味”。
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仍然是按“知识的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其中,“知识与能力”蕴含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当然,语文课程标准赋予了“双基”新的内涵:(1)获取语文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有初步的人类优秀文化积累,初步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初步具备听、说、读、写能力等;(2)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与人合作,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等。
二、让“三维目标整体推进”。
(1)“双基”属于语文素养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其教学任务是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言,形成基本的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习作能力。最终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2)“双基”教学任务的完成,有赖于适当的“方法”,重过程还要讲究方法。过程走得好,方法要得当,忽视了“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就不能有效落实。(3)语文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掌握一种工具,语文课程标准还应重视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学生学得是否有兴趣,是否有主动性,都关系着“双基”教学的训练。
因此,“双基”的落实,必须让“三维目标整体推进”来实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三、关注课文的言语表达形式。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要达到这两项要求必须要以现代汉语的理解和表达为轴心。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阶段目标要求,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关注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人的情境”,“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背诵优秀的诗文”,引导学生“向往美好的情境”,“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习作时要尝试应用“有新鲜感的词句”,鼓励“有创意的表达”,“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阅读和习作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是建立在语文实践中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优美的基础上。因此,语文课应当关注语文的语言表达形式,通过语言的表达形式的学习,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从而落实“双基”。
总之,课程改革改与不改,怎么改,“双基”都不能忽视,要扎实、有效地落实好“双基”。这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实践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