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国粹之一的"对联"历史、种类以及要求的阐述,从中表现出对联艺术的存在是历史的必然,是中国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是令我们为之骄傲的中国古文化。
关键词:历史必然 综合产物 丰富多彩 礼物与桥梁
布袋无双,破颜垂笑尔等,莫待龙华三会;
法门不二,大腹能容来人,全凭念佛一心。
这是贴在杭州灵隐寺山门前的对联,短短两句话就将弥勒佛的特征与善行广召天下,这就是对联的艺术所在。对联是我国所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是中国的特产,是中国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所以称其为中国的国粹之一,也有人称它为中国的古文化之一。对联虽无小说、散文的详尽,但所表现的情感与思想却丝毫不逊色于它们,并且还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对联并非将几个词随意组合变可形成。
一、历史的必然 智慧的集结
两千多年前雏形的产生直至如今的独当一面,对联验证了中国的历史变迁,这并非它的运势使然,而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社会的前进与进步,必然带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我国几千年来经历了无数个朝代的变迁,对联艺术就伴随着朝代的更替和时代的变迁存在了下来。
先秦时期的雏形产生就预示着对联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到了商周时期很多文献中,较为工整的对句就更多了《诗经·七月》中的"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老子》中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论语》中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些都是比较工整的对句。
到了秦汉时期对句更是层出不穷,特别是在汉赋中,产生了"骈句"。司马相如《上林赋》中的"置酒乎昊天之台,张乐乎胶葛之宇。"《史记》中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汉赋中的骈句为魏晋南北朝时的骈文、俳赋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吊魏武帝文》中的"资高明之质,而不免卑浊之累;局长安之势,而终婴倾离之患。" 《洛神赋》中的"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查之,灼若芙蕖出绿波。" 至此对联的框架渐趋清晰了。直至隋唐时期格律诗的产生对对联的正式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极其讲究对仗、声调的平仄、结构的相同、词性的相同,这些要求都被对联全部吸收过来。
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任何一样事物的形成都是要经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过程。对联艺术的形成也是中国人民在经历一代代的传递与继承中修饰完善而成的,可以说它是集历代文人雅士的智慧而延承下来的,是历代智慧的凝集。
二、面面的涉猎 中国的特产
称对联为艺术是因为它在多种学科领域都有所涉及,所以说它是一门综合学科的产物。从哲学角度来讲,对联是对立统一规律的认识、遵循和运用,是一分为二与合二为一的结合。(1)老子认为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2)其中就表明了有无、难易、高下、前后、正反等一系列矛盾的概念。对联的存在就是自然界的对立统一规律的反映。我们在对联中经常可以看到天地、长短、前后这样的对词。尤其在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对子歌》不但平仄相同,而且琅琅上口,以其中一句为例:
平对仄,仄对平,平仄两分明。有无与虚实,死活并重轻。上去入声皆仄韵,东西南字是平声;
实对虚,虚对实,轻重莫偏枯。留心勤事业,满腹富诗书。古人已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3)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的对立统一规律反映在对联当中。对联不仅是自然界对立统一规律的反映,也是社会的对立统一规律的反映;是人类生命统一规律的表现;是人类思维发展对立统一规律的表现。所以说对联可以训练我们思考的多样性和思维的条理性,可促进我们辨证地全面地看问题,这就是对联与哲学。
从美学方面讲,对联是艺术美的创造,是对称平衡形式美的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喜欢并看重偶数,讲究对称平衡。从美学上讲对称平衡是形式美,对联的对称不仅仅是上下联字的数量相等造成的,还是上下联的语言结构相同实现的。好的对联从内容到形式,会给人以 "视之则锦绘,听之则丝簧,味之则甘腴,佩之则芬芳"的多种多样的美感享受。(4)
从文学、书法角度看,对联是最为短小精悍的文学体裁。对联虽短但并不弱,简单的两句话便可表达强烈的情感。如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期间,在谈判时给我国出了一幅上联:
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
充分显露出了对我国人民的歧视也向我们炫耀了他们的"壮举"。我国的谈判人员马上对上了下联: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用蔑视的口吻谴责八国联军的恶行。(5)气势之凶远胜过于千篇万篇散文、小说所表现的。所以说对联只是短小的文学体裁但决不弱小。对联与书法正如文学与艺术,都说文艺正是指文学、艺术不分家,对联与书法也是一脉相承的。被我国封为"楹联之权舆"的那句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的作者孟昶,就是一位知名的书法家。一副好的对联再配之以或雄健有力或柔美工整的笔锋,就更增添了对联的审美价值。
对联艺术是集众科之所成,所以是世界的文学珍宝,而且它又是中国的"特产",这也就更增添了我们的骄傲之感。为什么是特产呢?原因在于中国的汉字。中国汉字统一、整齐,每一个字都是由音、形、义三者结合而成的,缺一不可。能够将各成体系的三个范畴合而为一,从中恰恰能够反映中国人民的智慧所在。
三、精致的礼物 友谊的桥梁
对联不仅仅可以作为我们个人观赏之用,还是用来馈赠友人与亲人的精致礼品.所以就有了喜联、挽联、贺联等等一系列对联的产生。文人雅士之间常以对联互赠以表倾慕之情,由此一来对联也自然而然成了人们交友联谊的工具。说对联之所以是一种交友联谊的工具,是因为对联不仅仅是一种文体也是一种智慧的象征。对联的要求很严格,上下联必须对偶,并且要求词性相同、平仄相对。要忌上重下轻、切忌乱脚、更要防止三平尾与三仄尾或孤平。要对一副对联任何一个方面都要周全,不可有一丝偏颇。正如徐悲鸿先生为毛泽东主席六十大寿所撰写的寿联:
言论文章,放之四海皆准;
功勋事业,长与日月争光。
就是上上之选。
对联的形成并非单纯的对字,而是需要对联家要有敏感的触觉、越人的经历、无限的积累,所以说对联是文人墨客们寻找知己的窗口,因为只有拥有同样的文学触觉的人才能够以联会友。陈寅恪1933年在《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中提出:"对对子能表现中国语文特性之多方面,可以测验应试者之国文程度与思想条理,能辩人识人。"还提到了"做对联能测验读书之多少与语藏之贫富。"北宋丞相吕蒙正,因家境贫寒无法继续求学,鼓书一对联悬于自家门外,只求有识之士能够"拔刀相助",此对联为:
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横批:南北
后国有几位学者路过此地看过对联后颇为同情马上伸出援手接济少时的吕蒙正,吕蒙正发奋图强,后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之栋梁,他没有忘记曾经对他伸出援手的几位挚友。其实对联是有一定寓意的,那就是:缺衣(一)少食(十),没有(东西)。
对联虽是识人交友的桥梁,但有人也不免借由对联虚显个人之"才气",总认为自己才华出众,弄些华而不实的东西来藐视众人,就认为自己的超凡,误以为自己是圣贤,时时持着恃才傲物的态度来为人处世。对联艺术的形成与发展是智慧的一种必然积累,是对联家心、遇、感、智等等众多因素的统一,而非只是一个枯死的文架子。
对联艺术的存在是中国人民为世界创造的奇迹,是一种智慧与民族凝聚力的体现。它是我国文学艺术园林中的一处圣地。它的悠久历史与丰富的种类无时无刻不在表现中国人民的伟大智慧,它的变化多端和它作为连接人与人之间的桥梁更涂显了对联的灵性与光茫。对联是集天地智慧之灵气而形成的,它是我国几千年来所累积下来的特产物,是多种科学观结合的产物,是智慧的体现,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以汉字书国人之新
凭对联显大国之傲
关键词:历史必然 综合产物 丰富多彩 礼物与桥梁
布袋无双,破颜垂笑尔等,莫待龙华三会;
法门不二,大腹能容来人,全凭念佛一心。
这是贴在杭州灵隐寺山门前的对联,短短两句话就将弥勒佛的特征与善行广召天下,这就是对联的艺术所在。对联是我国所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是中国的特产,是中国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所以称其为中国的国粹之一,也有人称它为中国的古文化之一。对联虽无小说、散文的详尽,但所表现的情感与思想却丝毫不逊色于它们,并且还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对联并非将几个词随意组合变可形成。
一、历史的必然 智慧的集结
两千多年前雏形的产生直至如今的独当一面,对联验证了中国的历史变迁,这并非它的运势使然,而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社会的前进与进步,必然带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我国几千年来经历了无数个朝代的变迁,对联艺术就伴随着朝代的更替和时代的变迁存在了下来。
先秦时期的雏形产生就预示着对联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到了商周时期很多文献中,较为工整的对句就更多了《诗经·七月》中的"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老子》中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论语》中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些都是比较工整的对句。
到了秦汉时期对句更是层出不穷,特别是在汉赋中,产生了"骈句"。司马相如《上林赋》中的"置酒乎昊天之台,张乐乎胶葛之宇。"《史记》中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汉赋中的骈句为魏晋南北朝时的骈文、俳赋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吊魏武帝文》中的"资高明之质,而不免卑浊之累;局长安之势,而终婴倾离之患。" 《洛神赋》中的"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查之,灼若芙蕖出绿波。" 至此对联的框架渐趋清晰了。直至隋唐时期格律诗的产生对对联的正式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极其讲究对仗、声调的平仄、结构的相同、词性的相同,这些要求都被对联全部吸收过来。
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任何一样事物的形成都是要经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过程。对联艺术的形成也是中国人民在经历一代代的传递与继承中修饰完善而成的,可以说它是集历代文人雅士的智慧而延承下来的,是历代智慧的凝集。
二、面面的涉猎 中国的特产
称对联为艺术是因为它在多种学科领域都有所涉及,所以说它是一门综合学科的产物。从哲学角度来讲,对联是对立统一规律的认识、遵循和运用,是一分为二与合二为一的结合。(1)老子认为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2)其中就表明了有无、难易、高下、前后、正反等一系列矛盾的概念。对联的存在就是自然界的对立统一规律的反映。我们在对联中经常可以看到天地、长短、前后这样的对词。尤其在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对子歌》不但平仄相同,而且琅琅上口,以其中一句为例:
平对仄,仄对平,平仄两分明。有无与虚实,死活并重轻。上去入声皆仄韵,东西南字是平声;
实对虚,虚对实,轻重莫偏枯。留心勤事业,满腹富诗书。古人已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3)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的对立统一规律反映在对联当中。对联不仅是自然界对立统一规律的反映,也是社会的对立统一规律的反映;是人类生命统一规律的表现;是人类思维发展对立统一规律的表现。所以说对联可以训练我们思考的多样性和思维的条理性,可促进我们辨证地全面地看问题,这就是对联与哲学。
从美学方面讲,对联是艺术美的创造,是对称平衡形式美的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喜欢并看重偶数,讲究对称平衡。从美学上讲对称平衡是形式美,对联的对称不仅仅是上下联字的数量相等造成的,还是上下联的语言结构相同实现的。好的对联从内容到形式,会给人以 "视之则锦绘,听之则丝簧,味之则甘腴,佩之则芬芳"的多种多样的美感享受。(4)
从文学、书法角度看,对联是最为短小精悍的文学体裁。对联虽短但并不弱,简单的两句话便可表达强烈的情感。如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期间,在谈判时给我国出了一幅上联:
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
充分显露出了对我国人民的歧视也向我们炫耀了他们的"壮举"。我国的谈判人员马上对上了下联: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用蔑视的口吻谴责八国联军的恶行。(5)气势之凶远胜过于千篇万篇散文、小说所表现的。所以说对联只是短小的文学体裁但决不弱小。对联与书法正如文学与艺术,都说文艺正是指文学、艺术不分家,对联与书法也是一脉相承的。被我国封为"楹联之权舆"的那句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的作者孟昶,就是一位知名的书法家。一副好的对联再配之以或雄健有力或柔美工整的笔锋,就更增添了对联的审美价值。
对联艺术是集众科之所成,所以是世界的文学珍宝,而且它又是中国的"特产",这也就更增添了我们的骄傲之感。为什么是特产呢?原因在于中国的汉字。中国汉字统一、整齐,每一个字都是由音、形、义三者结合而成的,缺一不可。能够将各成体系的三个范畴合而为一,从中恰恰能够反映中国人民的智慧所在。
三、精致的礼物 友谊的桥梁
对联不仅仅可以作为我们个人观赏之用,还是用来馈赠友人与亲人的精致礼品.所以就有了喜联、挽联、贺联等等一系列对联的产生。文人雅士之间常以对联互赠以表倾慕之情,由此一来对联也自然而然成了人们交友联谊的工具。说对联之所以是一种交友联谊的工具,是因为对联不仅仅是一种文体也是一种智慧的象征。对联的要求很严格,上下联必须对偶,并且要求词性相同、平仄相对。要忌上重下轻、切忌乱脚、更要防止三平尾与三仄尾或孤平。要对一副对联任何一个方面都要周全,不可有一丝偏颇。正如徐悲鸿先生为毛泽东主席六十大寿所撰写的寿联:
言论文章,放之四海皆准;
功勋事业,长与日月争光。
就是上上之选。
对联的形成并非单纯的对字,而是需要对联家要有敏感的触觉、越人的经历、无限的积累,所以说对联是文人墨客们寻找知己的窗口,因为只有拥有同样的文学触觉的人才能够以联会友。陈寅恪1933年在《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中提出:"对对子能表现中国语文特性之多方面,可以测验应试者之国文程度与思想条理,能辩人识人。"还提到了"做对联能测验读书之多少与语藏之贫富。"北宋丞相吕蒙正,因家境贫寒无法继续求学,鼓书一对联悬于自家门外,只求有识之士能够"拔刀相助",此对联为:
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横批:南北
后国有几位学者路过此地看过对联后颇为同情马上伸出援手接济少时的吕蒙正,吕蒙正发奋图强,后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之栋梁,他没有忘记曾经对他伸出援手的几位挚友。其实对联是有一定寓意的,那就是:缺衣(一)少食(十),没有(东西)。
对联虽是识人交友的桥梁,但有人也不免借由对联虚显个人之"才气",总认为自己才华出众,弄些华而不实的东西来藐视众人,就认为自己的超凡,误以为自己是圣贤,时时持着恃才傲物的态度来为人处世。对联艺术的形成与发展是智慧的一种必然积累,是对联家心、遇、感、智等等众多因素的统一,而非只是一个枯死的文架子。
对联艺术的存在是中国人民为世界创造的奇迹,是一种智慧与民族凝聚力的体现。它是我国文学艺术园林中的一处圣地。它的悠久历史与丰富的种类无时无刻不在表现中国人民的伟大智慧,它的变化多端和它作为连接人与人之间的桥梁更涂显了对联的灵性与光茫。对联是集天地智慧之灵气而形成的,它是我国几千年来所累积下来的特产物,是多种科学观结合的产物,是智慧的体现,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以汉字书国人之新
凭对联显大国之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