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藏族民间故事是藏族人民在藏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加工而形成的,具有浓烈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能满足不同年龄、性别和不同性格的儿童的要求,深受儿童喜爱。藏族民间故事承载了藏民族传统文化,对儿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许多藏族民间故事由于种种原因从它的载体到它所表达的人文精神正濒临失传与流散的情况,对此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一、儿童对藏族民间故事的需求;二、藏族民间故事对于儿童成长的意义;三、目前我们藏区幼儿园课程体系的内在缺陷;四、藏区幼儿园课程资源中如何对藏族民间故事进行挖掘、开发与利用。
教育人类学认为:要对教育作出正确理解,必须考虑一个在教育方面有意义的关系范围的广泛开拓,这种开拓要超过以往把教育视为一种孤立现象所探讨的范围。这一理念在今日我们思考学前教育课程视野拓展的时候仍然深具意义。藏族民间故事为藏区幼儿园课程提供了广阔的教育空间。
藏族主要聚居于西藏藏族自治区,四川、云南、青海、甘肃等省10个藏族自治州、两个自治县、一个自治乡,总共387万余人(1982)。藏族文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都极丰富。民间文学包括民歌、神话、传说、故事、叙事诗、长歌、英雄史诗等;作家文学包括传记、诗、长短篇小说等。
(一)藏族十分丰富的民间故事是儿童社会化成长的重要精神食粮。尤其牵涉到民族历史、部落历史、英雄历史及具有图腾崇拜、创世神话等类的民间故事,更是藏族十分重视,世代口头传承的。有一些故事,如《格萨尔王传》、《阿克登巴的故事》、《猕猴与岩罗刹女的传说》几乎是家喻户晓。
(二)藏族民间故事是儿童接触和学习民族文化、认识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的重要途径藏族文学有两大类,一是民间文学,即民间口头流传的故事;二是文化文学,即书面记录整理的故事。藏族一般称故事为“钟”。民间故事,是藏族人民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集体创作和不断加工的一种文学珍品。著名的有《猕猴变人的故事》、《麻雀的故事》、《尸语故事》、《玛桑故事》、《藏王求婚》、《尼曲桑布的故事》等。这些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西藏社会的现实,倾吐了人民内心深处的爱与憎,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
《格萨尔王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天灾人祸遍及藏区,妖魔鬼怪横行,黎民百姓遭受荼毒。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为了普渡众生出苦海,向阿弥陀佛请求派天神之子下凡降魔。神子推巴噶瓦发愿到藏区,做黑头发藏人的君王--格萨尔王。为了让格萨尔能够完成降妖伏魔、抑强扶弱、造福百姓的神圣使命,史诗的作者们赋予他特殊的品格和非凡的才能,把他塑造成神、龙、念(藏族原始宗教里的一种厉神)三者合一的半人半神的英雄。格萨尔降临人间后多次遭到陷害,但由于他本身的力量和诸天神的保护,不仅未遭毒手,反而将害人的妖魔和鬼怪杀死。格萨尔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为民除害,造福百姓。5岁时,格萨尔与母亲移居黄河之畔,8岁时,岭部落也迁移至此。12岁上,格萨尔在部落的赛马大会上取得胜利,并获得王位,同时娶森姜珠牡为妃。从此,格萨尔开始施展天威,东讨西伐,征战四方,降伏了入侵岭国的北方妖魔,战胜了霍尔国的白帐王、姜国的萨丹王、门域的辛赤王、大食的诺尔王、卡切松耳石的赤丹王、祝古的托桂王等,先后降伏了凡十个“宗”(藏族古代的部落和小帮国家)在降伏了人间妖魔之后,格萨尔功德圆满,与母亲郭姆、王妃森姜珠牡等一同返回天界。
(三)藏族民間故事具有地方性、生活性、趣味性、随机性、简便性。
阿古顿巴是藏族民间故事中的机智人物。他和维吾尔族的阿凡提、蒙古族的巴拉根仓一样,早已超出了本民族的界限,成为各民族群众共同喜爱的艺术典型。
“阿古登巴”是藏语的译音,通常译作叔叔。“登巴”是他的名字,意为滑稽。如果把“阿古登巴”直接译成汉语,就是“滑稽的叔叔”,据说阿古登巴实有其人。《阿古登巴的故事》在藏族地区流传很广,精选了广泛流传在藏区的阿古登巴共九十余个故事。阿古登巴的故事幽默、风趣、智慧,能使人在这些笑话、趣事中获得乐趣,受到教育,悟出人生的一些哲理来。
(四)藏区幼儿园对藏族民间故事的挖掘、整理、开发和利用。
现实的缺乏——藏区幼儿园课程体系的内在缺陷。藏族民间故事将传统文化与儿童的现实生活状态相连,是幼儿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藏区幼儿园对藏族民间故事的利用相当有限。而藏区幼儿园现存课程体系存在的内在缺陷又使其对藏族民间故事的接纳和融合成为必需。
首先是藏区幼儿园缺乏地方特色,大一统的教育内容与儿童的现实生活脱节。儿童无法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和体会教育的内容;无法将幼儿园与家庭、社会之间的生活和生存状态看成相互融合的整体,从而感受其间内在的关联;难以形成对社会的真实的统一的看法,因此在认识现实世界时有时会产生一定的困惑。因此,将教育内容与儿童实际生存状态和现实生活接轨势在必行,对藏族民间故事教育资源的开发可以为这种连接提供天然的途径。
其次是教师的教育理念局限于将藏族民间故事看成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忽略了儿童在藏族民间故事中的本体价值。如在藏族民间故事的指导中强调藏族民间故事都必须要有意识地让儿童学到什么,而不是让儿童在自身的体验、感受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中成长;强调让藏族民间故事充分成为教育的手段,片面追求将教育内容镶嵌在藏族民间故事中,而不管藏族民间故事自身内在的含义,从而降低了儿童对藏族民间故事的认识和理解,使儿童出现对藏族民间故事不认同状态。藏族民间故事由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来自生活,所以备受儿童喜爱,具有易于为儿童所接受的特点,因此,在发挥藏族民间故事的本体价值上具有突出的优势。
综上所述,有必要在藏区幼儿园的课程中整合藏族民间故事的文化教育资源,促进藏区幼儿园课程体系对藏族民间故事的接纳、融合以及对藏族民间故事的挖掘、整理、研究、开发与利用。
首先,应对藏族民间故事的教育价值加以梳理,对藏族民间故事的文化传承作用、运作机制以及藏族民间故事何以能成为藏区幼儿园重要的教育资源,其可能性和可行性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充分挖掘和整理藏族民间故事。
其次,将藏族民间故事研究与儿童成长的大的文化背景相连,将藏族民间故事作为藏民族文化资源加以开发利用,以期对学前教育的发展有更大的参考价值。对所收集到的藏族民间故事应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进行深入研究,既将其放到藏区幼儿园以外的更广阔的教育空间中考察其对一个人一生的个体生命成长有何重要的价值,同时又研究藏区幼儿园中儿童的实际生存状态,并尽力在两者之间去寻求一个契合点,探求藏族民间故事在藏区幼儿园操作环节中的实际开发与利用。
再次,教师应精心选择与儿童生活紧密相关,文化底蕴深厚,能吸引儿童,感染儿童,使他们获得有益经验的藏族民间故事加入到课程内容之中,使课程容量增大。藏民族文化教育资源丰富,题材新颖,富有美感和儿童情趣,可以有效地实现藏区幼儿园课程体系对藏族民间故事的接纳和融合。同时,藏区幼儿园课程活动设计和所选教材应考虑到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儿童的需要。应鼓励乡土教材,地方教材,具有藏民族文化特色或藏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的教材的编写、采用与实施。
总之,藏族民间故事是藏区幼儿园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可以改变藏区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方法和途径,在我们的幼儿工作中应加以合理的利用。
作者简介
姓名:陈 英(1977-10)女;民族:藏 族;籍贯:四川省炉霍县;最高学历:本科;职称:一级教师八级 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作者单位:四川省甘孜州炉霍县县幼儿园)
教育人类学认为:要对教育作出正确理解,必须考虑一个在教育方面有意义的关系范围的广泛开拓,这种开拓要超过以往把教育视为一种孤立现象所探讨的范围。这一理念在今日我们思考学前教育课程视野拓展的时候仍然深具意义。藏族民间故事为藏区幼儿园课程提供了广阔的教育空间。
藏族主要聚居于西藏藏族自治区,四川、云南、青海、甘肃等省10个藏族自治州、两个自治县、一个自治乡,总共387万余人(1982)。藏族文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都极丰富。民间文学包括民歌、神话、传说、故事、叙事诗、长歌、英雄史诗等;作家文学包括传记、诗、长短篇小说等。
(一)藏族十分丰富的民间故事是儿童社会化成长的重要精神食粮。尤其牵涉到民族历史、部落历史、英雄历史及具有图腾崇拜、创世神话等类的民间故事,更是藏族十分重视,世代口头传承的。有一些故事,如《格萨尔王传》、《阿克登巴的故事》、《猕猴与岩罗刹女的传说》几乎是家喻户晓。
(二)藏族民间故事是儿童接触和学习民族文化、认识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的重要途径藏族文学有两大类,一是民间文学,即民间口头流传的故事;二是文化文学,即书面记录整理的故事。藏族一般称故事为“钟”。民间故事,是藏族人民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集体创作和不断加工的一种文学珍品。著名的有《猕猴变人的故事》、《麻雀的故事》、《尸语故事》、《玛桑故事》、《藏王求婚》、《尼曲桑布的故事》等。这些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西藏社会的现实,倾吐了人民内心深处的爱与憎,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
《格萨尔王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天灾人祸遍及藏区,妖魔鬼怪横行,黎民百姓遭受荼毒。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为了普渡众生出苦海,向阿弥陀佛请求派天神之子下凡降魔。神子推巴噶瓦发愿到藏区,做黑头发藏人的君王--格萨尔王。为了让格萨尔能够完成降妖伏魔、抑强扶弱、造福百姓的神圣使命,史诗的作者们赋予他特殊的品格和非凡的才能,把他塑造成神、龙、念(藏族原始宗教里的一种厉神)三者合一的半人半神的英雄。格萨尔降临人间后多次遭到陷害,但由于他本身的力量和诸天神的保护,不仅未遭毒手,反而将害人的妖魔和鬼怪杀死。格萨尔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为民除害,造福百姓。5岁时,格萨尔与母亲移居黄河之畔,8岁时,岭部落也迁移至此。12岁上,格萨尔在部落的赛马大会上取得胜利,并获得王位,同时娶森姜珠牡为妃。从此,格萨尔开始施展天威,东讨西伐,征战四方,降伏了入侵岭国的北方妖魔,战胜了霍尔国的白帐王、姜国的萨丹王、门域的辛赤王、大食的诺尔王、卡切松耳石的赤丹王、祝古的托桂王等,先后降伏了凡十个“宗”(藏族古代的部落和小帮国家)在降伏了人间妖魔之后,格萨尔功德圆满,与母亲郭姆、王妃森姜珠牡等一同返回天界。
(三)藏族民間故事具有地方性、生活性、趣味性、随机性、简便性。
阿古顿巴是藏族民间故事中的机智人物。他和维吾尔族的阿凡提、蒙古族的巴拉根仓一样,早已超出了本民族的界限,成为各民族群众共同喜爱的艺术典型。
“阿古登巴”是藏语的译音,通常译作叔叔。“登巴”是他的名字,意为滑稽。如果把“阿古登巴”直接译成汉语,就是“滑稽的叔叔”,据说阿古登巴实有其人。《阿古登巴的故事》在藏族地区流传很广,精选了广泛流传在藏区的阿古登巴共九十余个故事。阿古登巴的故事幽默、风趣、智慧,能使人在这些笑话、趣事中获得乐趣,受到教育,悟出人生的一些哲理来。
(四)藏区幼儿园对藏族民间故事的挖掘、整理、开发和利用。
现实的缺乏——藏区幼儿园课程体系的内在缺陷。藏族民间故事将传统文化与儿童的现实生活状态相连,是幼儿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藏区幼儿园对藏族民间故事的利用相当有限。而藏区幼儿园现存课程体系存在的内在缺陷又使其对藏族民间故事的接纳和融合成为必需。
首先是藏区幼儿园缺乏地方特色,大一统的教育内容与儿童的现实生活脱节。儿童无法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和体会教育的内容;无法将幼儿园与家庭、社会之间的生活和生存状态看成相互融合的整体,从而感受其间内在的关联;难以形成对社会的真实的统一的看法,因此在认识现实世界时有时会产生一定的困惑。因此,将教育内容与儿童实际生存状态和现实生活接轨势在必行,对藏族民间故事教育资源的开发可以为这种连接提供天然的途径。
其次是教师的教育理念局限于将藏族民间故事看成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忽略了儿童在藏族民间故事中的本体价值。如在藏族民间故事的指导中强调藏族民间故事都必须要有意识地让儿童学到什么,而不是让儿童在自身的体验、感受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中成长;强调让藏族民间故事充分成为教育的手段,片面追求将教育内容镶嵌在藏族民间故事中,而不管藏族民间故事自身内在的含义,从而降低了儿童对藏族民间故事的认识和理解,使儿童出现对藏族民间故事不认同状态。藏族民间故事由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来自生活,所以备受儿童喜爱,具有易于为儿童所接受的特点,因此,在发挥藏族民间故事的本体价值上具有突出的优势。
综上所述,有必要在藏区幼儿园的课程中整合藏族民间故事的文化教育资源,促进藏区幼儿园课程体系对藏族民间故事的接纳、融合以及对藏族民间故事的挖掘、整理、研究、开发与利用。
首先,应对藏族民间故事的教育价值加以梳理,对藏族民间故事的文化传承作用、运作机制以及藏族民间故事何以能成为藏区幼儿园重要的教育资源,其可能性和可行性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充分挖掘和整理藏族民间故事。
其次,将藏族民间故事研究与儿童成长的大的文化背景相连,将藏族民间故事作为藏民族文化资源加以开发利用,以期对学前教育的发展有更大的参考价值。对所收集到的藏族民间故事应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进行深入研究,既将其放到藏区幼儿园以外的更广阔的教育空间中考察其对一个人一生的个体生命成长有何重要的价值,同时又研究藏区幼儿园中儿童的实际生存状态,并尽力在两者之间去寻求一个契合点,探求藏族民间故事在藏区幼儿园操作环节中的实际开发与利用。
再次,教师应精心选择与儿童生活紧密相关,文化底蕴深厚,能吸引儿童,感染儿童,使他们获得有益经验的藏族民间故事加入到课程内容之中,使课程容量增大。藏民族文化教育资源丰富,题材新颖,富有美感和儿童情趣,可以有效地实现藏区幼儿园课程体系对藏族民间故事的接纳和融合。同时,藏区幼儿园课程活动设计和所选教材应考虑到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儿童的需要。应鼓励乡土教材,地方教材,具有藏民族文化特色或藏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的教材的编写、采用与实施。
总之,藏族民间故事是藏区幼儿园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可以改变藏区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方法和途径,在我们的幼儿工作中应加以合理的利用。
作者简介
姓名:陈 英(1977-10)女;民族:藏 族;籍贯:四川省炉霍县;最高学历:本科;职称:一级教师八级 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作者单位:四川省甘孜州炉霍县县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