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说明文教学应避免刻板、无趣。《中国石拱桥》一课教学,尝试用情境任务驱动,让学生在情境化活动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应用和迁移。这节课,利用情境驱动,体现高远的立意;借助多元比较,引领学生思辨整合;通过读写结合,彰显迁移至上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情境任务;说明文教学;《中国石拱桥》
《中国石拱桥》是统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读课文,是桥梁专家茅以昇所写的一篇语言平实、特征鲜明的事物说明文。该单元的语文要素目标为: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的;体会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如何避免说明文教学的刻板、无趣?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活动?本课教学尝试用情境任务驱动,让学生在情境化活动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应用和迁移。
一、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自古以来,杭州的桥依水而生、依城而建。马可波罗曾说,行在杭城,环城诸水,有石桥一万二千座,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最华贵的城市。今天,我们也会因为桥,认识一位外国朋友——方舟。让我们先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他。
(教师播放视频。)
师这位外国友人不仅喜欢杭州的龙井,还对杭州的桥很感兴趣。亚运会即将来临,为了更好地宣传杭州文化,作为志愿者的你会如何向方舟介绍家乡的拱宸桥呢?一起来看他发出的请求。
(教师播放视频,方舟发出了这样的请求:“Hello,Im Greg Fountain.我来自英国。亚运会期间,我很想来杭州看看。我对杭州的京杭大运河和桥十分感兴趣,到时候我会住在杭州运河边上。保俶塔实验学校的亚运会志愿者们,你们能向我介绍一下杭州的拱宸桥吗?”)
师今天,就让我们从桥梁专家茅以昇的《中国石拱桥》中学习介绍的方法。
[说明: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热情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通过创设“向方舟介绍拱宸桥”的情境,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
(二)交流思维导图,学习说明思路
师在预习中,老师请大家用思维导图理清了文章的行文思路,并尝试说明文章的说明顺序。在批改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许多精彩的思维导图,(教师呈现学生的课前预习思维导图,略)有同学用树状图梳理,有同学还画上了桥梁来凸显主题。现在,就请一位同学上台展示预学成果。
生我将整篇文章分成总、分、总三个部分。总述的是第1—第3自然段,总体介绍了桥的外形、世界石拱桥的历史和中国石拱桥的历史。在分述部分,作者举了两个例子,分别是赵州桥和卢沟桥。第4—第5自然段讲述了赵州桥的地理位置、建造时间、修缮过程、外形和古人评价。第6—第8自然段讲述了卢沟桥的地理位置、建造时间、外形、设计以及它形式优美,还呈现了他人的评价。最后的总述部分,讲述了我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以及我国现代桥梁事业的飞速发展。我把每座桥梁的建造时间都用波浪线画出来后发现,整篇文章在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时候用了从古到今的时间顺序。这就是我的思维导图,(学生出示思维导图,略)请大家补充质疑。
师通过她的思维导图和汇报,我们可以发现文章是“总—分—总”的结构。而且,她还指出文章用了从古到今的时间顺序,预习得十分认真,让我们把掌声送给她。(学生鼓掌)那么,她的思维导图有没有可以改进的空间?
生我认为,说第1—第3自然段讲了世界石拱桥的历史和中国石拱桥的历史,表述得不够准确。第2自然段说的应该是世界石拱桥的特点,历史悠久是其中一个特点。
师很好,大家如果无疑义,在第2、第3自然段边上写上我们刚才所讲的关键词。
(教师板书:历史悠久。)
生在介绍第1—第3自然段时,作者使用了一定的说明顺序:先介绍世界石拱桥的特点,再引出一个分支介绍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最后拿赵州桥和卢沟桥举例。我觉得作者用了从总体到部分的说明顺序。
师我们聚焦第1自然段和第3自然段,(教师出示内容)请同学们关注这样几个概念词——“石拱桥”“我国的石拱桥”“赵州桥”和“卢沟桥”。如果我们用三个圈来代表这几个概念,圈的范围从大到小依次应该是“石拱桥”“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和卢沟桥”。作者的介紹范围在缩小,先讲中国石拱桥的共性,再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特性,用了从一般到特殊的说明顺序。同学们还有补充吗?
(教师板书:概念词。)
生我觉得第4个标题写得有一些问题,应该改为“我国的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第9自然段有一个总起句——“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 “为什么”三个字,让我知道了这一段要讲的是中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所以,我觉得第9自然段之前讲的是成就,第9自然段讲的是原因。从这两部分的关系中,我发现文章用了从结果到原因的逻辑顺序。
师很好,你关注了这一作为过渡句的设问句,(教师板书:过渡句)它在文中起到过渡的作用。你的分析能从文章中找到依据,表述条理清晰,非常棒!同学们有没有关注到,第9自然段内部也有一定的说明顺序?
生我们可以看到第9自然段里面有三个词,“首先”“其次”“再其次”,作者用这三个词,统领我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我觉得作者在这里用了从主要到次要的说明顺序。
师你真棒!通过层次词,(教师板书:层次词)发现作者用了从主要到次要的说明顺序来解释我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发现作者在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时候,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顺序,(教师板书:说明顺序)还通过一些时间词、概念词、过渡句、层次词将文章的结构条理清晰地呈现出来。老师希望介绍拱宸桥的时候,同学们也能用上这些小妙招。
[说明:课前,请学生用思维导图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并尝试发现文章的说明顺序。本环节选取学生预学过程中的思维导图作为教学资源。在学生自主梳理、生生评价交流、教师适时介入引导补充的过程中,学生总结石拱桥的特点、行文思路和说明顺序。] (三)比较差异,品析语言
师接下来,让我们聚焦第5自然段,看看作者是如何介绍一座桥的。请同学们拿出老师下发的学习单(内容略),找出语段(其间标有序号)中与课文第5自然段的不同之处,在课文中标出,并分析不能改动的理由。我们来比一比:谁找得多,找得快。现在开始!
生第①句,老师改的是“全长50多米,中间略窄,宽约9米”,原文是“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约9米”,数据比较严谨。50多米比较模糊,可能是55米、56米,原文的用词更具体、准确。
(教师板书:数据准确。)
师感谢你发现这个点,大家把掌声送给他。
生第②句,老师把文中的句子改为“而是像一卧虹”,我觉得弓和虹是很不一样的。弓是比较扁平的,虹更加像半圆。用弓来打比方的话,(教师板书:打比方)和原文中“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的描述相符合,在外形上比较准确。而且弓是一种兵器,给人坚固、有力之感。这和石拱桥坚固的特点也是吻合的。
师很好,你认为用弓来打比方,不仅做到了外形相似,还能突出中国石拱桥坚固的特点。
(教师板书:结构坚固。)
生老师在第⑤句中删掉了一句引用“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这不能删。注解中本诗的意思是“看起来好像是穿出云层的新月,又好像是入涧饮水的长虹”,这里用引用的说明方法,(教师板书:引用)更能体现赵州桥和四周景色的和谐。作者引用唐代诗人的这句诗,是想突出桥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的特点。
师嗯,非常不错,你关注到了文中的注解,认为引用这句诗更具有说服力,能凸显桥与四周景色搭配得十分和谐。
生我觉得这句诗会让读者更有画面感,也让文章更有意境、更有美感。所以我觉得这句诗不能删去。
生“出”和“饮”都是动词,这里引用这句诗,不仅富有画面感,还让画面富有动感。
师这位同学一定对古诗的炼字特别有研究,发现了古诗中的动词之妙,真不错。同学们品读的角度很多,让我们来朗读一下,感受原文语言带给我们的诗意、画面感和动感。
(学生朗读。)
生原文是“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而这里把“两肩上”改成了“两边上”。我觉得,“两肩”更加生动,让我们感觉好像是大拱背负着两个小拱,是拟人的修辞,(教师板书:拟人)更加生动,也能够体现赵州桥设计的巧妙。
生我有补充,用“两肩”有一种扛东西的感觉,可以体现赵州桥坚固的特点,而用“两边”就没有这种感觉。
生我也有补充,这两个句子给人的画面感也是不同的,“两边”会让人想象两个小拱是在大拱的两边,一边一个;而“两肩”就感觉是在大拱的上面,这恰恰就是它前所未有的创新设计。
师这位同学提到画面感,老师刚好根据这句话,画了4幅图,(教师出示4幅大拱与小拱的位置关系图,见图1)大家看一下,下面哪幅图与作者的表述相符?
生我觉得是第④幅图,因为它刚好是在大拱的上面,而不是像第③幅图一样,两个小拱在中间,也不是像第①幅图、第②幅图那样直接在两边。第①幅图、第②幅图就是改过之后的画面了。
生原文中说“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各”字很重要。第④幅图两边只有一个小拱。所以我觉得第②幅图比较符合。
师好的,这位同学注意到了“各”字,把这个字圈画出来。
生我觉得把第②幅图和第④幅图结合一下,在第④幅图的两边再各画一个拱,就符合了。
师“两边再各画一个拱”,学了作者的语言,你的语言也变得准确了。确实,刚才那4幅画都具有迷惑性,让我们来看看真实的赵州桥是什么样子的。(教师出示正确的图片)看着图片,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他的语言太精练、太准确了!用了 “两肩”和 “各”,把大拱与小拱的位置和数量、赵州桥的创造性设计都讲清楚了。让我们再次在朗读中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简练。
(学生朗读。)
师 我们通过对比阅读发现,作者通过准确的用词和多种说明方法,(教师板书“用词准确”和各种说明方法)以及从主到次的说明顺序,清楚地介绍赵州桥。希望同学们在介绍拱宸桥时,能够用上学到的方法。
[說明:在文本关键处通过删、增、换、调等方式设置比较点,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利用图片支架、问题支架、活动支架,学习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如此,学生从阅读的角度反观写作,其思维从对知识的简单接受转向对写作策略的深层探究。]
(四)观点辨析,揣摩选材
师杭航同学想更好地介绍拱宸桥。他在搜索资料的时候,看到了一段和断桥有关的文字,觉得这段文字可以替换文中介绍卢沟桥的文字。老师读一读这段文字,请同学们思考:这样替换合理吗?
(教师读。)
生我们可以看到赵州桥是单拱石桥,卢沟桥是联拱石桥,两者分属不同的石拱桥种类。而断桥也是单拱石桥,如果选用断桥,文章就只有一种拱桥了。而用卢沟桥,就能让我们知道中国石拱桥的形式多样。
师你关注到了石拱桥的种类,赵州桥和卢沟桥各代表了一种石拱桥的类型,以它们为例,各具代表性,能够相互补充。那老师能不能把断桥和赵州桥换一下?这样类型就不重复了呀?
生我觉得也不行。赵州桥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建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老的石桥。它历史悠久,相比断桥而言,更具代表性。
师真棒,你关注到了赵州桥历史悠久的特点和它在中国桥梁史上的地位。
生原文说卢沟桥在我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历史上,也是值得纪念的。断桥只是一个观景的地方,而卢沟桥不仅有观景价值,还有特殊的历史意义,所以不能替换。
师很好,你抓住了卢沟桥的历史意义。
生课文用了从古到今的时间顺序,从旅人桥到赵州桥再到卢沟桥。断桥的修建时间和赵州桥一样,都是唐朝。如果选断桥,时间线上重叠了;而选卢沟桥,各个时期都能涵盖。 师你从我们提到的时间顺序上来阐述不能替换的理由,真棒!这边的同学还有发现。来,你说——
生课文中这样介绍卢沟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也就是说,介绍卢沟桥有一个目的——说明石拱桥坚固的特征。而断桥更多是从观景价值的角度来介绍的。两者的介绍角度不同。
师很好,你发现了两段材料介绍的侧重点不同。那老师想再问一下:我们介绍观景价值行不行?放到整篇文章中,为什么卢沟桥更合适?
生因为虽然卢沟桥也写到了观景价值,但我觉得坚固是中国石拱桥非常重要的共性特征,卢沟桥能够凸显这一点,而断桥的介绍语段不包含这部分内容。用卢沟桥来举例,更具有典型性。
师真好!这位同学又给了我们一点启发,在说明事物的时候,举例要具有典型性。希望同学们在选择拱宸桥介绍材料的时候,也要注意选材的典型性。刚才,我们通过三个活动,学习了介绍的方法。接下来,我们就要开始实践,为外国友人方舟介绍拱宸桥了。
[说明:提供可多元解读的语段,设计具有思辨性、开放性的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深刻性。学生自主释疑,在生生互动和教师引导中,细读教材,反复比较,理解文章选材的典型。]
(五)运用所学,组材介绍
师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些有关拱宸桥的内容介绍。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在提供的材料中自主选择需要的内容,并运用所学知识,组成一篇说明顺序合理、能够突出拱宸桥特征的介绍语段,向方舟介绍拱宸桥。请组长到老师这里领取拱宸桥文字资料信封和小组合作单。现在开始小组讨论。
(学生小组讨论。)
师刚才同学们都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方舟已经很期待大家的介绍了。哪一组志愿者愿意先来介绍呢?有请你们小组。
生(A组的组员1)现在,我是志愿者,(指另一位组员)他是方舟。方舟,听说你在亚运会期间要来杭州,并且想要了解杭州的拱宸桥。下面就让我们组来向你介绍。你知道杭州的拱宸桥吗?
生(A组的组员2)我不知道啊!
生(A组的组员1)那就由我来讲一讲吧!拱宸桥,它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区大关桥之北……
生(A组的组员2)我们学习课文中赵州桥的介绍顺序,依次介绍了拱宸桥的位置、名字由来、历史地位和结构特点。其中,讲它的维修历史时我们用了从远及近的时间顺序。然后,我们在选择材料时没有参照课文的第7自然段,因为这是大多数桥都有的特点,不能突出拱宸桥自身的特点。我们还加入了一些口语化的内容,这样会更有对话感,避免让方舟感觉枯燥。这就是我们小组的展示与汇报,请其他组补充、质疑。谢谢大家!
(学生鼓掌。)
生(B组代表)首先,我觉得你们的汇报排序较为合理,而我们组有一些不同。我们并没有直接开始介绍,而是把文中第1自然段化用为开头,增加趣味性,也是做一个引入。同时,我们在介绍拱宸桥的名字前,学习课文第9自然段,用一个设问句“我们为什么叫它拱宸桥呢?”来引出下文,这样句式就富有变化。在介绍拱宸桥外形时,我们还加入了总起句“拱宸桥十分雄伟”,这样能够使介绍的结构更加清晰。
生(C组代表)我们组没有介绍和丧权辱国的条约有关的内容,我们觉得在和外国友人介绍时选用此条不合适。
生(D组代表)我们也同意这一组的观点。我们知道方舟想来看亚运会,这是友好的国际交流。如果我们提这段历史,就会把气氛搞得很尴尬。
生(A组的组员2)我现在有点同意你们的观点了。
师好,我们的小组讨论先进行到这里。我们再次把掌声送给刚才展示和发表观点的同学。通过刚才的展示,老师发现同学们已经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了。除此之外,同学们还关注到了说明目的,为了更好地向国际友人方舟介绍,同学们加入了一些口语化的内容。
[说明:提供语段素材,在有限时间内聚焦学生发散的思维,驱动他们将课堂所学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运用前三环节所学知识,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在学生自主整合信息、思考归纳、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语言实践能力,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六)回扣文本,体会情感
师再回到课文中,其实作者在运用说明这一表达方式时,他也有他的目的。文章当中的这些句子已经显露端倪,(教师出示能体现作者自豪情感的句子)那么,在这篇说明文中,作者不仅介绍了中国石拱桥,他还想传递什么信息?
生作者除了介绍中国石拱桥,他还想告诉我们中国石拱桥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是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他对此也深感自豪。
师真棒!正是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推动着我们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和复兴。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有了一座又一座伟大的桥梁,(教师出示课文中各座桥的名字和地位)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作——
生中国石拱桥。
(教师板书课题:中国石拱桥。)
师作者在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时候带着一种自豪的感情。最后,让我们带着自豪、骄傲的语气再来读一读课文的标题。好一个——
生(齐)中国石拱桥!
师大拇指竖起来赞一赞它!好一个——
生(齊)中国石拱桥!
(教师绘制板书图,略。)
师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希望同学们在向外国友人介绍的时候也带着这种民族自豪感!下课!
[说明:回扣文本,让学生在词句中体会作者传递出的民族自豪感。]
(七)课后作业
请学生通过实地参观、借助网络搜集资料等方式了解杭州的各类桥梁,并向方舟介绍杭州的古桥。具体的作业内容如下:
课后搜集有关杭州古代桥梁的介绍资料,形成一篇介绍杭州古桥梁的文稿,向即将来杭的外国友人介绍杭州的古桥。要求:①选材典型,要能突出杭州桥梁的特点和成就;②运用说明顺序,做到结构严谨、条理清晰;③用词准确、凝练,兼顾语言的生动形象。 [说明: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关注写作要求,在指定维度内进行言语实践,在写作实践中巩固课堂所学。]
二、教学评析
这节课是如何让刻板、无趣的说明文教学课堂华丽转身的呢?答案是:情境任务的设置。
(一)情境驱动,立意高远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教读课,原本的教学目标是教会学生把握说明顺序,理清说明对象的特征,能分析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能关注作者说明事物时的语言特点。执教者在上课伊始就抛出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情境任务,让学生以亚运会志愿者的身份,尝试向外国友人介绍大运河畔的拱宸桥。文中提到的两座桥——赵州桥与卢沟桥,虽然是我国非常著名的石拱桥,但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学生没有强烈的了解欲望。情境任务中的拱宸桥才是学生所熟知的家乡的古桥。因此,学生在贴近生活的情境任务驱动下,学习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不仅如此,这一情境任务的设置,还将原来的课文学习变成了完成情境任务的一个支架,引导学生向桥梁专家学习如何介绍拱宸桥的方法,从而让课堂学习从知识指向向纵深的能力培养开掘。
(二)多元比较,思辨整合
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发现作者介绍事物的密码?执教者采用的是丰富多样的比较。将赵州桥这一段进行删、增、换、调,巧妙地让学生去发现课文与改写文段的不同之处并思考“为什么”,从而将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說明语言的准确性整合在一个大的比较阅读任务框架中,避免了师问生答的零碎化与“扶着学”的僵化的学习模式,将发现与思考的乐趣还给了学生。尤其是对断桥能否替换卢沟桥这一观点的辨析,诱导学生仔细阅读作者对卢沟桥的介绍,将自己熟悉的断桥与卢沟桥进行同中求异的思维辨析,从而深刻领会作者选择事例的独具匠心。这便为完成拱宸桥的介绍任务提供了能力支架。
(三)读写结合,迁移至上
如果说前面的课文学习是为了完成情境任务,那么最后情境任务的完成度,则是来检验学生在本节课上知识的掌握程度与能力迁移的强弱。足够的小组合作学习时间,保证了生生互动互助。教师提供的材料是无序的,需要学生排出恰当的顺序;众多材料中有内容重复的,也有不适合情境的,需要学生依据情境学会取舍。学生将之前阅读环节所总结的“说明策略”形成知识体系,在介绍拱宸桥语段写作环节加以运用,读写紧密结合。此外,因为是口头介绍,学生还需要在介绍时加入口语化的语言,注意解说的对象是外国友人,与课文的书面语言有很大的不同。这就要求学生具有灵活的语言运用能力。在运用所学介绍时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调整表达方式,这是知识在新情境下的迁移运用。这样的活动也给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但学生镇定自若地站上讲台,面对全场三四百人,侃侃而谈,将家乡的古桥介绍得有条不紊,魅力四射。
关键词:情境任务;说明文教学;《中国石拱桥》
《中国石拱桥》是统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读课文,是桥梁专家茅以昇所写的一篇语言平实、特征鲜明的事物说明文。该单元的语文要素目标为: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的;体会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如何避免说明文教学的刻板、无趣?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活动?本课教学尝试用情境任务驱动,让学生在情境化活动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应用和迁移。
一、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自古以来,杭州的桥依水而生、依城而建。马可波罗曾说,行在杭城,环城诸水,有石桥一万二千座,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最华贵的城市。今天,我们也会因为桥,认识一位外国朋友——方舟。让我们先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他。
(教师播放视频。)
师这位外国友人不仅喜欢杭州的龙井,还对杭州的桥很感兴趣。亚运会即将来临,为了更好地宣传杭州文化,作为志愿者的你会如何向方舟介绍家乡的拱宸桥呢?一起来看他发出的请求。
(教师播放视频,方舟发出了这样的请求:“Hello,Im Greg Fountain.我来自英国。亚运会期间,我很想来杭州看看。我对杭州的京杭大运河和桥十分感兴趣,到时候我会住在杭州运河边上。保俶塔实验学校的亚运会志愿者们,你们能向我介绍一下杭州的拱宸桥吗?”)
师今天,就让我们从桥梁专家茅以昇的《中国石拱桥》中学习介绍的方法。
[说明: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热情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通过创设“向方舟介绍拱宸桥”的情境,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
(二)交流思维导图,学习说明思路
师在预习中,老师请大家用思维导图理清了文章的行文思路,并尝试说明文章的说明顺序。在批改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许多精彩的思维导图,(教师呈现学生的课前预习思维导图,略)有同学用树状图梳理,有同学还画上了桥梁来凸显主题。现在,就请一位同学上台展示预学成果。
生我将整篇文章分成总、分、总三个部分。总述的是第1—第3自然段,总体介绍了桥的外形、世界石拱桥的历史和中国石拱桥的历史。在分述部分,作者举了两个例子,分别是赵州桥和卢沟桥。第4—第5自然段讲述了赵州桥的地理位置、建造时间、修缮过程、外形和古人评价。第6—第8自然段讲述了卢沟桥的地理位置、建造时间、外形、设计以及它形式优美,还呈现了他人的评价。最后的总述部分,讲述了我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以及我国现代桥梁事业的飞速发展。我把每座桥梁的建造时间都用波浪线画出来后发现,整篇文章在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时候用了从古到今的时间顺序。这就是我的思维导图,(学生出示思维导图,略)请大家补充质疑。
师通过她的思维导图和汇报,我们可以发现文章是“总—分—总”的结构。而且,她还指出文章用了从古到今的时间顺序,预习得十分认真,让我们把掌声送给她。(学生鼓掌)那么,她的思维导图有没有可以改进的空间?
生我认为,说第1—第3自然段讲了世界石拱桥的历史和中国石拱桥的历史,表述得不够准确。第2自然段说的应该是世界石拱桥的特点,历史悠久是其中一个特点。
师很好,大家如果无疑义,在第2、第3自然段边上写上我们刚才所讲的关键词。
(教师板书:历史悠久。)
生在介绍第1—第3自然段时,作者使用了一定的说明顺序:先介绍世界石拱桥的特点,再引出一个分支介绍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最后拿赵州桥和卢沟桥举例。我觉得作者用了从总体到部分的说明顺序。
师我们聚焦第1自然段和第3自然段,(教师出示内容)请同学们关注这样几个概念词——“石拱桥”“我国的石拱桥”“赵州桥”和“卢沟桥”。如果我们用三个圈来代表这几个概念,圈的范围从大到小依次应该是“石拱桥”“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和卢沟桥”。作者的介紹范围在缩小,先讲中国石拱桥的共性,再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特性,用了从一般到特殊的说明顺序。同学们还有补充吗?
(教师板书:概念词。)
生我觉得第4个标题写得有一些问题,应该改为“我国的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第9自然段有一个总起句——“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 “为什么”三个字,让我知道了这一段要讲的是中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所以,我觉得第9自然段之前讲的是成就,第9自然段讲的是原因。从这两部分的关系中,我发现文章用了从结果到原因的逻辑顺序。
师很好,你关注了这一作为过渡句的设问句,(教师板书:过渡句)它在文中起到过渡的作用。你的分析能从文章中找到依据,表述条理清晰,非常棒!同学们有没有关注到,第9自然段内部也有一定的说明顺序?
生我们可以看到第9自然段里面有三个词,“首先”“其次”“再其次”,作者用这三个词,统领我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我觉得作者在这里用了从主要到次要的说明顺序。
师你真棒!通过层次词,(教师板书:层次词)发现作者用了从主要到次要的说明顺序来解释我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发现作者在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时候,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顺序,(教师板书:说明顺序)还通过一些时间词、概念词、过渡句、层次词将文章的结构条理清晰地呈现出来。老师希望介绍拱宸桥的时候,同学们也能用上这些小妙招。
[说明:课前,请学生用思维导图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并尝试发现文章的说明顺序。本环节选取学生预学过程中的思维导图作为教学资源。在学生自主梳理、生生评价交流、教师适时介入引导补充的过程中,学生总结石拱桥的特点、行文思路和说明顺序。] (三)比较差异,品析语言
师接下来,让我们聚焦第5自然段,看看作者是如何介绍一座桥的。请同学们拿出老师下发的学习单(内容略),找出语段(其间标有序号)中与课文第5自然段的不同之处,在课文中标出,并分析不能改动的理由。我们来比一比:谁找得多,找得快。现在开始!
生第①句,老师改的是“全长50多米,中间略窄,宽约9米”,原文是“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约9米”,数据比较严谨。50多米比较模糊,可能是55米、56米,原文的用词更具体、准确。
(教师板书:数据准确。)
师感谢你发现这个点,大家把掌声送给他。
生第②句,老师把文中的句子改为“而是像一卧虹”,我觉得弓和虹是很不一样的。弓是比较扁平的,虹更加像半圆。用弓来打比方的话,(教师板书:打比方)和原文中“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的描述相符合,在外形上比较准确。而且弓是一种兵器,给人坚固、有力之感。这和石拱桥坚固的特点也是吻合的。
师很好,你认为用弓来打比方,不仅做到了外形相似,还能突出中国石拱桥坚固的特点。
(教师板书:结构坚固。)
生老师在第⑤句中删掉了一句引用“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这不能删。注解中本诗的意思是“看起来好像是穿出云层的新月,又好像是入涧饮水的长虹”,这里用引用的说明方法,(教师板书:引用)更能体现赵州桥和四周景色的和谐。作者引用唐代诗人的这句诗,是想突出桥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的特点。
师嗯,非常不错,你关注到了文中的注解,认为引用这句诗更具有说服力,能凸显桥与四周景色搭配得十分和谐。
生我觉得这句诗会让读者更有画面感,也让文章更有意境、更有美感。所以我觉得这句诗不能删去。
生“出”和“饮”都是动词,这里引用这句诗,不仅富有画面感,还让画面富有动感。
师这位同学一定对古诗的炼字特别有研究,发现了古诗中的动词之妙,真不错。同学们品读的角度很多,让我们来朗读一下,感受原文语言带给我们的诗意、画面感和动感。
(学生朗读。)
生原文是“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而这里把“两肩上”改成了“两边上”。我觉得,“两肩”更加生动,让我们感觉好像是大拱背负着两个小拱,是拟人的修辞,(教师板书:拟人)更加生动,也能够体现赵州桥设计的巧妙。
生我有补充,用“两肩”有一种扛东西的感觉,可以体现赵州桥坚固的特点,而用“两边”就没有这种感觉。
生我也有补充,这两个句子给人的画面感也是不同的,“两边”会让人想象两个小拱是在大拱的两边,一边一个;而“两肩”就感觉是在大拱的上面,这恰恰就是它前所未有的创新设计。
师这位同学提到画面感,老师刚好根据这句话,画了4幅图,(教师出示4幅大拱与小拱的位置关系图,见图1)大家看一下,下面哪幅图与作者的表述相符?
生我觉得是第④幅图,因为它刚好是在大拱的上面,而不是像第③幅图一样,两个小拱在中间,也不是像第①幅图、第②幅图那样直接在两边。第①幅图、第②幅图就是改过之后的画面了。
生原文中说“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各”字很重要。第④幅图两边只有一个小拱。所以我觉得第②幅图比较符合。
师好的,这位同学注意到了“各”字,把这个字圈画出来。
生我觉得把第②幅图和第④幅图结合一下,在第④幅图的两边再各画一个拱,就符合了。
师“两边再各画一个拱”,学了作者的语言,你的语言也变得准确了。确实,刚才那4幅画都具有迷惑性,让我们来看看真实的赵州桥是什么样子的。(教师出示正确的图片)看着图片,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他的语言太精练、太准确了!用了 “两肩”和 “各”,把大拱与小拱的位置和数量、赵州桥的创造性设计都讲清楚了。让我们再次在朗读中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简练。
(学生朗读。)
师 我们通过对比阅读发现,作者通过准确的用词和多种说明方法,(教师板书“用词准确”和各种说明方法)以及从主到次的说明顺序,清楚地介绍赵州桥。希望同学们在介绍拱宸桥时,能够用上学到的方法。
[說明:在文本关键处通过删、增、换、调等方式设置比较点,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利用图片支架、问题支架、活动支架,学习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如此,学生从阅读的角度反观写作,其思维从对知识的简单接受转向对写作策略的深层探究。]
(四)观点辨析,揣摩选材
师杭航同学想更好地介绍拱宸桥。他在搜索资料的时候,看到了一段和断桥有关的文字,觉得这段文字可以替换文中介绍卢沟桥的文字。老师读一读这段文字,请同学们思考:这样替换合理吗?
(教师读。)
生我们可以看到赵州桥是单拱石桥,卢沟桥是联拱石桥,两者分属不同的石拱桥种类。而断桥也是单拱石桥,如果选用断桥,文章就只有一种拱桥了。而用卢沟桥,就能让我们知道中国石拱桥的形式多样。
师你关注到了石拱桥的种类,赵州桥和卢沟桥各代表了一种石拱桥的类型,以它们为例,各具代表性,能够相互补充。那老师能不能把断桥和赵州桥换一下?这样类型就不重复了呀?
生我觉得也不行。赵州桥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建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老的石桥。它历史悠久,相比断桥而言,更具代表性。
师真棒,你关注到了赵州桥历史悠久的特点和它在中国桥梁史上的地位。
生原文说卢沟桥在我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历史上,也是值得纪念的。断桥只是一个观景的地方,而卢沟桥不仅有观景价值,还有特殊的历史意义,所以不能替换。
师很好,你抓住了卢沟桥的历史意义。
生课文用了从古到今的时间顺序,从旅人桥到赵州桥再到卢沟桥。断桥的修建时间和赵州桥一样,都是唐朝。如果选断桥,时间线上重叠了;而选卢沟桥,各个时期都能涵盖。 师你从我们提到的时间顺序上来阐述不能替换的理由,真棒!这边的同学还有发现。来,你说——
生课文中这样介绍卢沟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也就是说,介绍卢沟桥有一个目的——说明石拱桥坚固的特征。而断桥更多是从观景价值的角度来介绍的。两者的介绍角度不同。
师很好,你发现了两段材料介绍的侧重点不同。那老师想再问一下:我们介绍观景价值行不行?放到整篇文章中,为什么卢沟桥更合适?
生因为虽然卢沟桥也写到了观景价值,但我觉得坚固是中国石拱桥非常重要的共性特征,卢沟桥能够凸显这一点,而断桥的介绍语段不包含这部分内容。用卢沟桥来举例,更具有典型性。
师真好!这位同学又给了我们一点启发,在说明事物的时候,举例要具有典型性。希望同学们在选择拱宸桥介绍材料的时候,也要注意选材的典型性。刚才,我们通过三个活动,学习了介绍的方法。接下来,我们就要开始实践,为外国友人方舟介绍拱宸桥了。
[说明:提供可多元解读的语段,设计具有思辨性、开放性的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深刻性。学生自主释疑,在生生互动和教师引导中,细读教材,反复比较,理解文章选材的典型。]
(五)运用所学,组材介绍
师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些有关拱宸桥的内容介绍。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在提供的材料中自主选择需要的内容,并运用所学知识,组成一篇说明顺序合理、能够突出拱宸桥特征的介绍语段,向方舟介绍拱宸桥。请组长到老师这里领取拱宸桥文字资料信封和小组合作单。现在开始小组讨论。
(学生小组讨论。)
师刚才同学们都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方舟已经很期待大家的介绍了。哪一组志愿者愿意先来介绍呢?有请你们小组。
生(A组的组员1)现在,我是志愿者,(指另一位组员)他是方舟。方舟,听说你在亚运会期间要来杭州,并且想要了解杭州的拱宸桥。下面就让我们组来向你介绍。你知道杭州的拱宸桥吗?
生(A组的组员2)我不知道啊!
生(A组的组员1)那就由我来讲一讲吧!拱宸桥,它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区大关桥之北……
生(A组的组员2)我们学习课文中赵州桥的介绍顺序,依次介绍了拱宸桥的位置、名字由来、历史地位和结构特点。其中,讲它的维修历史时我们用了从远及近的时间顺序。然后,我们在选择材料时没有参照课文的第7自然段,因为这是大多数桥都有的特点,不能突出拱宸桥自身的特点。我们还加入了一些口语化的内容,这样会更有对话感,避免让方舟感觉枯燥。这就是我们小组的展示与汇报,请其他组补充、质疑。谢谢大家!
(学生鼓掌。)
生(B组代表)首先,我觉得你们的汇报排序较为合理,而我们组有一些不同。我们并没有直接开始介绍,而是把文中第1自然段化用为开头,增加趣味性,也是做一个引入。同时,我们在介绍拱宸桥的名字前,学习课文第9自然段,用一个设问句“我们为什么叫它拱宸桥呢?”来引出下文,这样句式就富有变化。在介绍拱宸桥外形时,我们还加入了总起句“拱宸桥十分雄伟”,这样能够使介绍的结构更加清晰。
生(C组代表)我们组没有介绍和丧权辱国的条约有关的内容,我们觉得在和外国友人介绍时选用此条不合适。
生(D组代表)我们也同意这一组的观点。我们知道方舟想来看亚运会,这是友好的国际交流。如果我们提这段历史,就会把气氛搞得很尴尬。
生(A组的组员2)我现在有点同意你们的观点了。
师好,我们的小组讨论先进行到这里。我们再次把掌声送给刚才展示和发表观点的同学。通过刚才的展示,老师发现同学们已经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了。除此之外,同学们还关注到了说明目的,为了更好地向国际友人方舟介绍,同学们加入了一些口语化的内容。
[说明:提供语段素材,在有限时间内聚焦学生发散的思维,驱动他们将课堂所学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运用前三环节所学知识,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在学生自主整合信息、思考归纳、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语言实践能力,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六)回扣文本,体会情感
师再回到课文中,其实作者在运用说明这一表达方式时,他也有他的目的。文章当中的这些句子已经显露端倪,(教师出示能体现作者自豪情感的句子)那么,在这篇说明文中,作者不仅介绍了中国石拱桥,他还想传递什么信息?
生作者除了介绍中国石拱桥,他还想告诉我们中国石拱桥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是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他对此也深感自豪。
师真棒!正是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推动着我们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和复兴。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有了一座又一座伟大的桥梁,(教师出示课文中各座桥的名字和地位)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作——
生中国石拱桥。
(教师板书课题:中国石拱桥。)
师作者在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时候带着一种自豪的感情。最后,让我们带着自豪、骄傲的语气再来读一读课文的标题。好一个——
生(齐)中国石拱桥!
师大拇指竖起来赞一赞它!好一个——
生(齊)中国石拱桥!
(教师绘制板书图,略。)
师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希望同学们在向外国友人介绍的时候也带着这种民族自豪感!下课!
[说明:回扣文本,让学生在词句中体会作者传递出的民族自豪感。]
(七)课后作业
请学生通过实地参观、借助网络搜集资料等方式了解杭州的各类桥梁,并向方舟介绍杭州的古桥。具体的作业内容如下:
课后搜集有关杭州古代桥梁的介绍资料,形成一篇介绍杭州古桥梁的文稿,向即将来杭的外国友人介绍杭州的古桥。要求:①选材典型,要能突出杭州桥梁的特点和成就;②运用说明顺序,做到结构严谨、条理清晰;③用词准确、凝练,兼顾语言的生动形象。 [说明: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关注写作要求,在指定维度内进行言语实践,在写作实践中巩固课堂所学。]
二、教学评析
这节课是如何让刻板、无趣的说明文教学课堂华丽转身的呢?答案是:情境任务的设置。
(一)情境驱动,立意高远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教读课,原本的教学目标是教会学生把握说明顺序,理清说明对象的特征,能分析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能关注作者说明事物时的语言特点。执教者在上课伊始就抛出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情境任务,让学生以亚运会志愿者的身份,尝试向外国友人介绍大运河畔的拱宸桥。文中提到的两座桥——赵州桥与卢沟桥,虽然是我国非常著名的石拱桥,但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学生没有强烈的了解欲望。情境任务中的拱宸桥才是学生所熟知的家乡的古桥。因此,学生在贴近生活的情境任务驱动下,学习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不仅如此,这一情境任务的设置,还将原来的课文学习变成了完成情境任务的一个支架,引导学生向桥梁专家学习如何介绍拱宸桥的方法,从而让课堂学习从知识指向向纵深的能力培养开掘。
(二)多元比较,思辨整合
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发现作者介绍事物的密码?执教者采用的是丰富多样的比较。将赵州桥这一段进行删、增、换、调,巧妙地让学生去发现课文与改写文段的不同之处并思考“为什么”,从而将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說明语言的准确性整合在一个大的比较阅读任务框架中,避免了师问生答的零碎化与“扶着学”的僵化的学习模式,将发现与思考的乐趣还给了学生。尤其是对断桥能否替换卢沟桥这一观点的辨析,诱导学生仔细阅读作者对卢沟桥的介绍,将自己熟悉的断桥与卢沟桥进行同中求异的思维辨析,从而深刻领会作者选择事例的独具匠心。这便为完成拱宸桥的介绍任务提供了能力支架。
(三)读写结合,迁移至上
如果说前面的课文学习是为了完成情境任务,那么最后情境任务的完成度,则是来检验学生在本节课上知识的掌握程度与能力迁移的强弱。足够的小组合作学习时间,保证了生生互动互助。教师提供的材料是无序的,需要学生排出恰当的顺序;众多材料中有内容重复的,也有不适合情境的,需要学生依据情境学会取舍。学生将之前阅读环节所总结的“说明策略”形成知识体系,在介绍拱宸桥语段写作环节加以运用,读写紧密结合。此外,因为是口头介绍,学生还需要在介绍时加入口语化的语言,注意解说的对象是外国友人,与课文的书面语言有很大的不同。这就要求学生具有灵活的语言运用能力。在运用所学介绍时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调整表达方式,这是知识在新情境下的迁移运用。这样的活动也给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但学生镇定自若地站上讲台,面对全场三四百人,侃侃而谈,将家乡的古桥介绍得有条不紊,魅力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