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国文学相关的座谈会议中,就曾提出过有关中华美学精神的话题讨论。在当今社会文化发展中,中华美学精神为文学艺术的建设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业。虽然,我国对于中华美学精神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其内涵。但是,在中华美学精神中所蕴含的历史沉淀与价值理论是最有文化价值的。那么,谈到中华美学精神的基本特质,就要追溯到其长久以来的发展历史,通过理解与分析中华美学精神的历史发展过程,来分析中华美学精神的基本特质。
【关键词】:中华美学;美学精神;基本特质;艺术审美;
前言:
在我国的文学座谈会议中,习总书记曾经说过:“要弘扬与传承中华美学的精神,就必须结合每一个文化发展时期的特点来进一步弘扬与传承该历史阶段的中华文化美学。”而从目前我国关于美学理论文化的建设看,不仅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文化课题,更具有着浓厚的主题内涵,是非常值得当前人们去深度思考与分析的。中华美学精神,既是一种优秀的远古文化,又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文明精神。它来自于历史沉淀的过去,却又呈现在如今甚至未来;它即存在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又存活在人类当下的精神审美文化生活里。它是中华集体民族文化的实际精神,是审美意识的灵魂所在。中华美学精神并不是固态化的特质,而是实体化的特质,它涵盖着众多的文化审美领域,如音乐、书画、园林建筑、文学等都被其囊括着。充分的彰显出了中华美学精神的发展轨迹与独特魅力。本文主要从我国美学发展的历史渊源,来对中华美学精神的四个基本特质进行分析。
一、中华美学精神特质之“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
在我国传统的哲学观念中,天人合一是最为基本的哲学观念,人和自然和睦相处的思维模式就此形成。从而给予中华的审美观念,增添了宇宙生命感知与思想感性创造色彩。而这种基本的哲学观念,就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基本特质之一。所谓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它与西方国家美学精神观念最大的不同,就是其蕴含着较高价值的宇宙观。说到天人合一哲学观念中的宇宙观,就要追溯到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中的先秦时期,它是人类哲学观念的开端,而核心的宇宙观鱼价值观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阐述的。特别是在后期的道家学说与儒家学说中,对这一核心观念都有更为详尽的阐述。
以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为中华美学精神的基本特质,是在宇宙自然的形成中,通过吸纳宇宙中万物的生命力所孕育出的生命感。对于中华美学文化活动,特别是文学艺术的审美活动中,由于侵染主体的脉动作业映射出审美情境,让宇宙万物与审美写照相连。如苏轼的《沧浪诗话》:“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境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衣沾不足惜,但只愿无违。”这些古人的阐述都能够促使人感受到宇宙自然万物中生命的脉细与造化。通过对古典文化的审美探析,让人们更加灵活审美艺术的独到之处,这也是我国中华美学精神基本特质的重要表现。
二、中华美学精神特质之高度统一的真善美
在中华美学精神的基本特质中,高度统一的真善美是最核心的特质。它不仅能够有效的凸显中华美学精神的特性,还能够彰显中华美学精神的优秀价值观念。在高度统一的真善美中,真并非是常理所阐述的真,而是从人物内心所表现出来的真;而善也并非是行为上的善,而是发自内心的向善;美也并非是表面上的美,而是通过真与善所彰显出的特质,并同美关联起来,凸显出来的客观、真实的美。通过高度统一的真善美,规范人们精神文化活动的类别范畴。
在美学发展的早期阶段,西方美学就有过关于真善美统一的学说阐述。德国的康德,就是该学说的早期阐述者。他认为在自然中任何万物在道德与秩序上都是统一的,只有真善美的高度统一,才能够让人类的审美观念深刻体味到大自然超越道德与自由的统一。而在我国的美学发展历史中,最早对真善美统一进行阐述的是我国儒家学派的代表人孔子。“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就是孔子最早阐述有关于真善美统一想学说。陆机的《文赋》,是以音乐为例子,围绕着真善美的统一来彰显音乐所富有的感染力,并深入的阐述了通过真善美的高度统一赋予音乐最高的和谐度。
三、中华美学精神特质之感性与理性动态
在中华美学精神的基本特质中,感性与理性的动态有着重要的精神作用。虽然,感性与理性的动态面对中华美学精神文化时,常常会出现高度的精神敏感状态。但是,其本身的内在联系是非常牢靠的。其实,深究中华美学的自身精神,就蕴含着较强的感性与理性。因此,在中华美学精神中也就必然会存在感性与理性的动态特质。如在孔子的《诗经》中:“多识鸟巢之名。”王夫之:“心之懂几,物之动几。”还要皮亚杰关于中华美学精神中,感性与理性动态的深度阐述。他认为在人类进行美学审美时,动态化的感性与理性是一种特质的美学精神反应,它能够赋予美学更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与色彩。
在我国的中华美学文化理论中,不仅涵盖着具有教化思想理论的儒家思想理论,还涵盖着与其相悖的抽象逻辑理论。这種理论是与教化理论齐头并进发展起来的,对于传统的教化思想理论起到批判的作用。对于中华美学文化精神的发展有着一定的意义。徐铉在《萧庶子时序》中阐述:“人之所以灵者,情也。请之所以通者,言也,其或情之深,思之远,郁积乎中,不可言尽者,则发诗。”黄震《文件注释序》中阐述:“诗本情,情本性,性本天。”这些都是对中华美学精神特质中,有关感性与理性动态的深度阐述。在中华美学的特质中不仅感性与理性的动态一直存在着,而且还一直保持着和谐的状态,共同促进中华美学精神不断的发展。
四、中华美学精神特质之超越现实的意境
超越现实的意境是通过对现实意境与现象的一种追求超越,是一种美学艺术的变现形式。它在中华美学精神特质中,是最为突出的一种基本特质。在西方国家,他们对于超越现实的意境,是通过以模仿为主的美学审美意识来表现的。那么,说到模仿为主的美学审美意识,就要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古希腊时期是模仿为主的美学审美意识的开端时期,在这个时期注重的是对艺术品的美学模仿。人们通过对众多的美学模仿作品进行分析评价,进而选出美学模仿效果最好的作品,作为典型的美学审美模仿品。而在中国,最早提出关于超越现实的意境阐述的就是《易传》,其中包含了观物去象的基本内容,也就是现实含义的超越现实的意境。可以说超越现实的意境,早就跟随者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进程发展开来。并存在与中华美学精神的基本特质之中。我国的叶郎学者曾经说过:“中华美学不仅否认了外在的实体美,还在一定程度上否认了直观的纯粹美。中华美学中真实的美其实就在于超乎寻常的意境之中。”通过这一深度的论述,让人们对美有了更加深层的认知与理解,特别对于中华美学精神的基本特质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在王维的《人间词话》中也有关于意境的阐述,“何以境界”就是最精短的阐明了境界至上的美学审美。这就不难看出,早在古时,文学大家在进行文学创造时,就以超越意境为主要的美学艺术手段,并通过广义的阐述分析来说明其意境存在的美学效果。
在中华美学精神的范畴中,意境是最为核心的艺术特质。而意境的存在又脱离不开意象的美学效应。因此,通过意境中所蕴含的意象美学艺术特色,让意境的美学效果更加突出。杜牧的诗词中曾阐述:“十年一觉扬州梦”,通过阐述他离开扬州后基于扬州的美轮美奂景象流连忘返,因此,在后续的时间里常常会梦到自己重游扬州的意境。意境内外,都生动的体现出了超越现实的意境,也就是我国中华美学精神基本特质。
五、结语
对于人类美学的文明发展史,中华美学精神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它通过自身所蕴含的特质,丰富了人类对美学文化的审美观念与精神。中华美学精神的基本特质,不仅具有浓厚的历史韵味,还具有强烈的时代审美文化意义。它在当下我国文学的发展中,起到关键性的指导作用。本文通过分析中华美学精神的四个基本特质。不仅开拓了我们对中华美学的研究视野,还扩展了我们对博大精深的中华美学艺术思维,让我们对美学精神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认知。
参考文献:
[1]张晶.试论中华美学精神的基本特质[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803:3-10.
[2]刘金玲.中国古典美学基本特征的现代阐释[D].广西师范大学,2008.
[3]董学文.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弘扬中华美学精神[N].中国艺术报,2015-1-21.
[4]夏潮,等.彰显中华美学精神促进文艺繁荣兴盛:“中华美学精神”专题
研讨会专家观点摘登[N].光明日报,2014-12-26.
【关键词】:中华美学;美学精神;基本特质;艺术审美;
前言:
在我国的文学座谈会议中,习总书记曾经说过:“要弘扬与传承中华美学的精神,就必须结合每一个文化发展时期的特点来进一步弘扬与传承该历史阶段的中华文化美学。”而从目前我国关于美学理论文化的建设看,不仅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文化课题,更具有着浓厚的主题内涵,是非常值得当前人们去深度思考与分析的。中华美学精神,既是一种优秀的远古文化,又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文明精神。它来自于历史沉淀的过去,却又呈现在如今甚至未来;它即存在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又存活在人类当下的精神审美文化生活里。它是中华集体民族文化的实际精神,是审美意识的灵魂所在。中华美学精神并不是固态化的特质,而是实体化的特质,它涵盖着众多的文化审美领域,如音乐、书画、园林建筑、文学等都被其囊括着。充分的彰显出了中华美学精神的发展轨迹与独特魅力。本文主要从我国美学发展的历史渊源,来对中华美学精神的四个基本特质进行分析。
一、中华美学精神特质之“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
在我国传统的哲学观念中,天人合一是最为基本的哲学观念,人和自然和睦相处的思维模式就此形成。从而给予中华的审美观念,增添了宇宙生命感知与思想感性创造色彩。而这种基本的哲学观念,就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基本特质之一。所谓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它与西方国家美学精神观念最大的不同,就是其蕴含着较高价值的宇宙观。说到天人合一哲学观念中的宇宙观,就要追溯到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中的先秦时期,它是人类哲学观念的开端,而核心的宇宙观鱼价值观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阐述的。特别是在后期的道家学说与儒家学说中,对这一核心观念都有更为详尽的阐述。
以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为中华美学精神的基本特质,是在宇宙自然的形成中,通过吸纳宇宙中万物的生命力所孕育出的生命感。对于中华美学文化活动,特别是文学艺术的审美活动中,由于侵染主体的脉动作业映射出审美情境,让宇宙万物与审美写照相连。如苏轼的《沧浪诗话》:“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境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衣沾不足惜,但只愿无违。”这些古人的阐述都能够促使人感受到宇宙自然万物中生命的脉细与造化。通过对古典文化的审美探析,让人们更加灵活审美艺术的独到之处,这也是我国中华美学精神基本特质的重要表现。
二、中华美学精神特质之高度统一的真善美
在中华美学精神的基本特质中,高度统一的真善美是最核心的特质。它不仅能够有效的凸显中华美学精神的特性,还能够彰显中华美学精神的优秀价值观念。在高度统一的真善美中,真并非是常理所阐述的真,而是从人物内心所表现出来的真;而善也并非是行为上的善,而是发自内心的向善;美也并非是表面上的美,而是通过真与善所彰显出的特质,并同美关联起来,凸显出来的客观、真实的美。通过高度统一的真善美,规范人们精神文化活动的类别范畴。
在美学发展的早期阶段,西方美学就有过关于真善美统一的学说阐述。德国的康德,就是该学说的早期阐述者。他认为在自然中任何万物在道德与秩序上都是统一的,只有真善美的高度统一,才能够让人类的审美观念深刻体味到大自然超越道德与自由的统一。而在我国的美学发展历史中,最早对真善美统一进行阐述的是我国儒家学派的代表人孔子。“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就是孔子最早阐述有关于真善美统一想学说。陆机的《文赋》,是以音乐为例子,围绕着真善美的统一来彰显音乐所富有的感染力,并深入的阐述了通过真善美的高度统一赋予音乐最高的和谐度。
三、中华美学精神特质之感性与理性动态
在中华美学精神的基本特质中,感性与理性的动态有着重要的精神作用。虽然,感性与理性的动态面对中华美学精神文化时,常常会出现高度的精神敏感状态。但是,其本身的内在联系是非常牢靠的。其实,深究中华美学的自身精神,就蕴含着较强的感性与理性。因此,在中华美学精神中也就必然会存在感性与理性的动态特质。如在孔子的《诗经》中:“多识鸟巢之名。”王夫之:“心之懂几,物之动几。”还要皮亚杰关于中华美学精神中,感性与理性动态的深度阐述。他认为在人类进行美学审美时,动态化的感性与理性是一种特质的美学精神反应,它能够赋予美学更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与色彩。
在我国的中华美学文化理论中,不仅涵盖着具有教化思想理论的儒家思想理论,还涵盖着与其相悖的抽象逻辑理论。这種理论是与教化理论齐头并进发展起来的,对于传统的教化思想理论起到批判的作用。对于中华美学文化精神的发展有着一定的意义。徐铉在《萧庶子时序》中阐述:“人之所以灵者,情也。请之所以通者,言也,其或情之深,思之远,郁积乎中,不可言尽者,则发诗。”黄震《文件注释序》中阐述:“诗本情,情本性,性本天。”这些都是对中华美学精神特质中,有关感性与理性动态的深度阐述。在中华美学的特质中不仅感性与理性的动态一直存在着,而且还一直保持着和谐的状态,共同促进中华美学精神不断的发展。
四、中华美学精神特质之超越现实的意境
超越现实的意境是通过对现实意境与现象的一种追求超越,是一种美学艺术的变现形式。它在中华美学精神特质中,是最为突出的一种基本特质。在西方国家,他们对于超越现实的意境,是通过以模仿为主的美学审美意识来表现的。那么,说到模仿为主的美学审美意识,就要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古希腊时期是模仿为主的美学审美意识的开端时期,在这个时期注重的是对艺术品的美学模仿。人们通过对众多的美学模仿作品进行分析评价,进而选出美学模仿效果最好的作品,作为典型的美学审美模仿品。而在中国,最早提出关于超越现实的意境阐述的就是《易传》,其中包含了观物去象的基本内容,也就是现实含义的超越现实的意境。可以说超越现实的意境,早就跟随者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进程发展开来。并存在与中华美学精神的基本特质之中。我国的叶郎学者曾经说过:“中华美学不仅否认了外在的实体美,还在一定程度上否认了直观的纯粹美。中华美学中真实的美其实就在于超乎寻常的意境之中。”通过这一深度的论述,让人们对美有了更加深层的认知与理解,特别对于中华美学精神的基本特质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在王维的《人间词话》中也有关于意境的阐述,“何以境界”就是最精短的阐明了境界至上的美学审美。这就不难看出,早在古时,文学大家在进行文学创造时,就以超越意境为主要的美学艺术手段,并通过广义的阐述分析来说明其意境存在的美学效果。
在中华美学精神的范畴中,意境是最为核心的艺术特质。而意境的存在又脱离不开意象的美学效应。因此,通过意境中所蕴含的意象美学艺术特色,让意境的美学效果更加突出。杜牧的诗词中曾阐述:“十年一觉扬州梦”,通过阐述他离开扬州后基于扬州的美轮美奂景象流连忘返,因此,在后续的时间里常常会梦到自己重游扬州的意境。意境内外,都生动的体现出了超越现实的意境,也就是我国中华美学精神基本特质。
五、结语
对于人类美学的文明发展史,中华美学精神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它通过自身所蕴含的特质,丰富了人类对美学文化的审美观念与精神。中华美学精神的基本特质,不仅具有浓厚的历史韵味,还具有强烈的时代审美文化意义。它在当下我国文学的发展中,起到关键性的指导作用。本文通过分析中华美学精神的四个基本特质。不仅开拓了我们对中华美学的研究视野,还扩展了我们对博大精深的中华美学艺术思维,让我们对美学精神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认知。
参考文献:
[1]张晶.试论中华美学精神的基本特质[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803:3-10.
[2]刘金玲.中国古典美学基本特征的现代阐释[D].广西师范大学,2008.
[3]董学文.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弘扬中华美学精神[N].中国艺术报,2015-1-21.
[4]夏潮,等.彰显中华美学精神促进文艺繁荣兴盛:“中华美学精神”专题
研讨会专家观点摘登[N].光明日报,2014-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