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与婚姻观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06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的代表作。奥斯丁在这部小说中通过四对青年男女对待终身大事的不同处理,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本文将分析小说中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他们的婚姻关系,从而说明性格对婚姻观的影响。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 婚姻 财产 社会地位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简·奥斯丁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正如她自己所说,是在“两寸象牙上细细的雕刻”。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用幽默讽刺的笔法真实地描绘了英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中产阶级的生活,从日常平凡的事件中揭示出普遍而深刻的道德涵义,并且在英国文学中第一次全面地探讨了妇女的处境和地位问题。
  奥斯丁是一个擅长刻画人物的作家。她笔下的人物,个个都是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好像可以从书本中走出来。如《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和达西、简和宾利、夏绿蒂和柯林斯以及丽迪娅和魏克翰,每个人物都个性分明。本文将分析这四对青年男女的性格特征和他们的婚姻关系,从而说明性格对他们的婚姻观的影响。
  
  二 性格与婚姻
  
  1 粗俗的柯林斯和平庸的夏绿蒂:名利婚姻
  柯林斯是一个自大庸俗、贪婪的小伙子。从他写给班内特先生的信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为了继承即将得到的财产是多么得狂妄自大,同时也可以看出他对贵妇人凯瑟琳夫人是怎样得顶礼膜拜。根据英国当时的法律,班内特先生去世后柯林斯将继承浪博恩的遗产,这也就意味着班内特先生的五个女儿将没有足够的钱维持生活,除非她们能够幸运地嫁给有钱的丈夫。对此,柯林斯是清楚的,但他在信中却自以为是地安慰道:“请先生放心,我愿向令媛做出一切可能的补偿。”而他的补偿方式就是和班内特先生其中的一个女儿结婚。他自认为这是个绝妙的计划,既十分妥善得体,又充分显示了他的慷慨豪爽。当然,漂亮美丽的简,无疑是他的第一选择。不过,他很快又作了变更。原因是当他从班内特太太口中得知简就要定婚了,于是柯林斯又将结婚对象从简转向伊丽莎白。因为伊丽莎白无论是年龄还是美貌,都仅次于简,当然第二个就要轮到她,虽然他们之间没有爱情,但结婚对柯林斯来说只不过是“我认为每个生活得宽裕的牧师(像我本人),理当给教区在婚姻方面树立一个榜样”和“我有幸奉为恩主的那位贵妇人特别劝嘱我要结婚。”可见柯林斯的婚姻观是多么的荒唐,性格是多么的庸俗和顺从,他永远不会拥有自己的爱情观,他之所以准备结婚,仅仅因为这是贵妇人凯瑟琳给的特殊的建议。被伊丽莎白拒绝后,他迅速地和夏绿蒂结婚。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对夏绿蒂并非真爱和忠诚。对于他而言,只要能有个妻子,无论是伊丽莎白还是夏绿蒂都无所谓。
  夏绿蒂是位虚荣平庸的姑娘。她所以答应嫁给笨拙的柯林斯,只是为了能有个“归宿”,有个能确保她不致挨冻受饥的“保险箱”,婚后,尝不到任何天伦之乐,她倒也“无所谓”。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妇女的可悲命运。小说中很多方面都可以看到她对婚姻的态度,她认为“婚姻幸福完全是个机遇问题。双方的脾气即使彼此非常熟悉,或者非常相似,也不会给双方增添丝毫的幸福。”她承认自己不是一个浪漫主义者,“我只要求有个舒适的家。就柯林斯先生的性格、亲属关系和社会地位来看,我相信嫁给他是能够获得幸福的,可能性之大,不会亚于大多数人结婚时夸耀的那样。”这就是她的婚姻观。婚后,尽管夏绿蒂和柯林斯过着舒适的物质生活,但他们之间没有爱情。在夏绿蒂写给伊丽莎白关于她婚姻生活的信中,她的口气是非常愉快的,围绕着她的似乎只有舒适,但她在信中却只字没提她婚姻生活的好坏。她知道伊丽莎白已经看低她,因为柯林斯在三天内向别人求了两次婚,而且柯林斯又是个自高自大、心胸狭窄的蠢汉。哪个女人肯嫁给他,一定是头脑糊涂。夏绿蒂对婚姻的态度,充分透露了她平庸的性格以及她的婚姻观,这种婚姻实际上是掩盖在华丽外衣下的社会悲剧。夏绿蒂的婚姻纯粹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毫无幸福可言。夏绿蒂是令人怜悯的,而柯林斯是可怜可鄙的,“他们的目前婚姻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社会的名利而完全放弃个人的尊严。”
  2 放荡的魏克翰和空虚的丽迪娅:情欲婚姻
  魏克翰是个道德败坏的游手好闲的浪荡子,但他外表风度翩翩,谈吐文雅,魅力十足。起初,魏克翰对伊丽莎白百般地献殷勤,然而当他得知金小姐有一万镑的财产时,他就迅速地将爱转向了金小姐。这种贪婪和庸俗的性格与他华丽的外表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他只是把爱情作为获取财富的一种工具。他与丽迪娅私奔时,之所以从布莱顿逃路,完全是为了赌债所逼,虽然丽迪娅无钱无势,轻狂虚荣,而他又根本不喜欢丽迪娅,但却很乐意在出逃的路上有个女人陪伴他。
  丽迪娅是一个发育良好的健壮的姑娘。由于深受母亲的宠爱,很小就步入了社交界。她生性活泼,天生有些不知天高地厚。虽然年纪小,但满脑子想着谈情说爱和如何招人爱慕,只要附近梅里顿一来军官,她就会跑去勾搭。她心中最完美的情景就是自己坐在军官的帐篷里,情意绵绵地跟至少六个军官卖弄风情。从这里可以看出丽迪娅是一个头脑空虚的人,同时也说明了她是个轻狂的女子。
  由于丽迪娅美貌而年轻,头脑空虚,所以她从不把爱情当作一件严肃和需要慎重考虑的事情。她寻求肉体的欲望和无节制的性生活,这决定了她以性为中心的婚姻。因为她的愚昧,所以仅仅被魏克翰华丽的外表所迷住,却看不到他真正的本质。最终因为贪恋美貌和感情冲动的缘故,跟着他私奔了,后经达西搭救,两人才苟全成亲,但婚后不久即“情淡爱驰”,男的常去城里寻欢作乐,女的躲到姐姐家里寻求慰藉。可见,草率和没有爱恋的婚姻最终是不能幸福的。
  3 单纯的宾利和温和的简:幸福婚姻
  宾利在小说中是位受欢迎的角色。宾利仪表堂堂,而且和颜悦色,落落大方,丝毫没有矫揉造作的架势,他无论在外表和性格上都是受人称赞的。他第一次出现在内瑟菲尔德庄园的舞会时,通过他的举止读者就可以了解他的个性。他生气勃勃,无拘无束,每曲舞都跳,只恨舞会散得太早,说他自己要在内瑟菲尔德庄园再开一次舞会,如此好的性子,自然会赢得众人的好感。这种个人魅力理所当然赢得简的爱慕,简认为“他是个典型的好青年,有见识,脾气好,人又活泼,我从来没见过这么讨人喜欢的举止!那么端庄,那么富有教养!”宾利爱上简是在第一次舞会的时候,他们浪漫的爱情安静而顺利地发展着。他对简的感情是真挚的,当简生病的时候,可以明显地看出他对简的担忧:
  “问候得最热切,最周到的,还要数宾利,他是那样满怀喜悦,关怀备至。开头半个小时都花在添火上面,唯恐病人因为换了屋子而受不了。简遵照宾利的要求,移到火炉的另一边去,以便离开门口远一些。宾利随即坐到她身边,光顾得跟她说话,简直不理睬别人。”
  从这些细节读者可以感受到宾利对简的热情关怀和真爱。
  尽管宾利温和谦逊,但他却缺乏坚强和决心。当他与简浪漫的爱情顺利进展时,他突然与简有过一段时间的分离,这一次分离差点结束了他们的爱情。造成分离的原因还源于他与达西的关系。宾利对达西的友情坚信不移,对他的见解也推崇备至。虽然宾利对简的爱恋也是显而易见的,但他是如此的温和和软弱,以致他相信达西说的话,达西断然告诉他简对他并无情意。在达西的劝说下,宾利开始怀疑简对他的感情,甚至在他离开她的时候都没有道别。最后一切误会澄清,宾利又回到简的身边,这还是因为得到了达西的帮助。宾利优柔寡断和举棋不定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幸福是受其他人控制的。
  简是小说中最温和、善良和谦逊的人物。她的性格在小说中的许多地方都能反映。正如伊丽莎白对她所说:
  “你知道,你通常太容易对人产生好感了。你从来看不出别人的短处。相反,在你眼里,天下人都是好的,都很可爱。我生平从没听见你说过别人的坏话。”
  从这里可以看出简是善良和单纯的。正因为她的这种性格,她与受人欢迎的宾利相爱了。虽然她对宾利十分爱慕,但她安详和不表露于外的感情几乎葬送了她的幸福。简总是过于娴静,即使她的内心燃烧着浪漫的激情,但她的神态和举止都不会让人觉察得出她的异常。因此达西从她的表情和行为上都觉察不到她对宾利的爱,以致他以为宾利会陷入一场没有回报的爱情,所以他阻止和分离了他们的爱。
  当知道宾利离开她时,简十分压抑。但她假装一切没事,也没有说出她的任何悲伤。她软弱和屈从的个性也因此暴露无遗。虽然宾利和简最终结婚,并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但这多亏达西和伊丽莎白的帮助。宾利和简虽然都是受人欢迎的人物,但在面对爱情与婚姻时,他们都缺少个人见解和判断力,他们没有进一步肯定自己的价值和去抵抗社会世俗的观念。所以他们只能消极地接受上天给他们安排的一切,面对困难时,没有足够的勇气去解决。
  4 正直的达西和理智的伊丽莎白:完美婚姻
  在小说描述的婚姻中,作者肯定了这种婚姻,那就是建立在爱情上的幸福婚姻。达西首次出现时,给读者们展现的是一位十分英俊潇洒的人物形象,但也是个冷漠,傲慢的人。达西第一次在舞会中出现时,立即引起了全场的注意,因为他身材魁梧,眉清目秀,举止高雅。后来,大家发现他自高自大,目中无人,不好逢迎,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也就一落千丈。而事实上,他是个好人,一个正直的人,一个真正具有魅力的人,一个为了真爱肯改变自己的人。他佩服伊丽莎白的睿智和性情,对她产生了浓烈的爱情,并且平稳而迅速。小说中,他首次向伊丽莎白求婚是整部小说的高潮。由于长期受到感情压抑的煎熬,他便不顾伊丽莎白的家庭和社会地位的低微,决定向伊丽莎白求婚,这对于他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他对伊丽莎白的爱胜过了社会地位和个人理念。但他的求婚却被伊丽莎白拒绝了,因为他选择了一种傲慢无礼的方式向她表白,他觉得伊丽莎白出身低微,但他自己降格以求,家庭方面的障碍使得他的理智与心愿还是两相矛盾。所以伊丽莎白满脸通红,气愤地拒绝了他的求婚。
  达西稳重的性格和高尚的爱决定了他的爱不是一时的冲动。求婚的失败,使达西醒悟过来,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他接受了伊丽莎白的指责,真诚地改正了缺点和错误。为了赢得伊丽莎白的好印象,他邀请她和她舅舅、舅妈一起参观彭伯利。在参观的过程中,达西举止谦恭,言谈文雅,令伊丽莎白感到迷惑和吃惊。因为这样的达利是她没有见过的,与以前她所认识的那个傲慢、自大的达利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她不知道怎么想才是,也不知道怎么解释这件事。可见,爱可以使一个人有着惊人的、意想不到的改变,而达西正是那种愿意为了爱情而付出并改变自己的人。
  通过丽迪娅和魏克翰私奔的事件我们可以更深地了解达西的性格。他尽一切可能地挽救丽迪娅和魏克翰私奔所带来的麻烦,他密谋帮魏克翰还清了债务并协助他们结婚。他说他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出于保护妹妹的私心而没有及早揭露魏克翰的卑鄙行径,否则决不会有哪位姑娘能爱上他,把他当成知心。因此,达西认为他有义务出面调停。这就是他令人感动和敬佩的真正动机,当然,我们也不排除这是因为爱伊丽莎白并为她排忧解难的表现。
  伊丽莎白拒绝了自负的柯林斯的求婚,以这作为一面镜子,第一次反映了她的婚姻观和性格。伊丽莎白作为中产阶级女子,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命运是很悲苦的。“妇女必须依靠结婚才有生活保障,并给自己安排一个最可靠的储藏室。”伊丽莎白也一样,如果她没有幸运地嫁给一位富翁,她也不会有足够的钱来维持今后的生活,对于这一点,她也完全了解。但是她仍断然违背了母亲让她嫁给柯林斯的意愿,原因是他们之间不存在着爱情。
  达西第一次向她求婚时,伊丽莎白曾说:“哪怕天下的男人都死光了,我也不愿意嫁给你。”从整个作品描写来看,伊丽莎白并不是不爱达西,她之所以拒绝求婚,是认为达西太傲慢了,这说明伊丽莎白要求的是被人尊重,有独立的人格,平等的权利和自由的意志。她认为爱情不是买卖,也不是高攀,而是两颗真挚的心的结合,所以她耐心的等待,一直到达西以平等的态度向伊丽莎白表示了真情并相爱之后,两人才结为伉俪。伊丽莎白向达西的挑战,实际上是当时的妇女向英国传统的婚姻制度、门第观念等腐朽的社会现象的强烈抗议,是她们要求自己的人格独立的意识表现。
  小说中的贵妇人凯瑟琳夫人为了阻止伊丽莎白与达西攀亲,以便达到自己的女儿嫁给达西的目的,不辞辛劳,亲自出马威吓伊丽莎白,让她不要接受达西的求婚。但倔强的伊丽莎白并没有被仗势欺人的凯瑟琳夫人吓倒,为了捍卫自己的幸福和人格尊严,伊丽莎白对凯瑟琳夫人做了勇敢的反抗和斗争。她针锋相对,毫无顾忌,大义凛然,迫使凯瑟琳夫人败兴而归。殊不知正是她这次奔走为两位默默相恋的青年通了信息,促成了他们的美满结合。
  在这四种婚姻中,柯林斯攀权附贵,夏绿蒂平庸愚昧,他们的婚姻是有金钱而无爱情的;魏克翰放荡成性,恶习重重,丽迪娅轻狂愚昧,他们的婚姻是纯粹建立在美貌和情欲基础上的;宾利和简虽然都拥有个人魅力,高贵,文雅,通情达理,但是在爱情的道路上,他们在面对困难挫折时,却缺少见解,勇气和自信。简在爱情方面,过于克制不善于流露,这表明了她在肯定个人的价值观时缺乏自信,更没有勇气抵抗社会世俗观念。宾利同样缺乏自信心,容易听信好友的见解和安排,造成了他与简一段时间的分离,他们的弱点是令人同情的。他们的婚姻虽然是顺利的,但欠缺完美;不像宾利和简,伊丽莎白和达西更强烈地希望得到对方的爱,即使在严峻的社会环境下还依然反抗。为了爱,他们都能坚强地站起来反抗森严的社会观念。面对爱情,达西能抛开传统观念的偏见,愿意和班内特一家建立关系。作为中产阶级女子,伊丽莎白反抗权贵人物对她的傲慢无礼,极力追求爱情和人格的平等,最后实现了美满的婚姻。
  
  三结语
  
  “可以说,奥斯丁的每一部小说都是这样一段有关年轻人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的历史。对于恋爱与婚姻,奥斯丁并不苛刻地追求完美,她的理想是讲究实际的,即:除了感情,人同样需要良好的教育与和谐的家庭生活。”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通过描写四种不同的婚姻,表现出乡镇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并透过性格谈婚姻观:没有爱情的婚姻决不会幸福,批判了出于一时情欲冲动而轻率从事的婚姻;承认财产和社会地位在婚姻中的作用,但反对单纯地为了金钱而结婚。奥斯丁小说中的故事虽然平淡,但是她善于在日常平凡事物中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不论是伊丽莎白、达西那种作者认为值得肯定的人物,还是魏克翰、柯林斯这类遭到讽刺挖苦的对象,都写得真实动人。同时,奥斯丁在对话艺术上讲究幽默、讽刺,常以风趣诙谐的语言来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这种艺术创新使她的作品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注:本文系2009年度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200911LX
  469《社会性别视阈里的中西女性文学与文化研究》。
  
  参考文献:
  [1] 简·奥斯丁,王科一译:《傲慢与偏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 颉敬东:《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版。
  [3] 徐豪:《试论〈傲慢与偏见〉中达西的形象》,《河池师专学报》(文科版),1986年第1期。
  [4] 张定铨、吴刚:《新编简明英国文学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简介:龙奇玉,女,1974—,广西柳城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教学,工作单位: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借助《红楼梦》中的言语描写,通过大量例证分析了现场语境的各种客观因素,具体地说,也就是时间、空间、自然景观等因素对红楼言语产生的影响,及其与言语得体之间不同寻常的关系,揭示了现场语境的客观因素对于言语交际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现场语境 客观因素 红楼言语  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    语境对言语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现场语境的客观因素对红楼言语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定程度
期刊
摘要《舞》是日本文坛巨匠森鸥外的一篇短篇力作,是作者以自己留学时期的真实体验为题材的抒情小说。作品以其独特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丰太郎这一角色,对主人公人物形象的刻画可谓入木三分。作品透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明确提出了日本近代“自我”觉醒的主题,揭示了日本近代知识分子的可怜、可泣、软弱、苦闷的现实。  关键词:森鸥外 丰太郎 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森鸥
期刊
摘要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的结合,给传统翻译理论和实践观念带来了强烈的冲击。翻译理论引入性别,使得翻译变得更加复杂。女性主义对翻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翻译实践、翻译理论和翻译批评三个方面。在翻译文本与性别的关系态度上,“性别歧视”不可取,过分强调女权主义的极端态度,也同样不该倡导。  关键词:翻译 性别 女性主义 冲击 影响 忠实原文  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数字艺术以及图像模拟技术的产生与发展,是当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科技与艺术相融合的必然结果。它们以高科技技术手段为基础,结合一定的艺术造型思维表现方法,通过数字化的表述方式最终体现。图像模拟技术的应用与当代体验经济的形势相适应,将有力地推动数字艺术领域艺术形式与艺术产业创新的大发展,客观上促进了数字艺术教育相关人才培养方面的需求。构建图像模拟技术项目,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实践模式,是当前
期刊
摘要从古至今,文人骚客总是离不开酒。因酒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功效,而醉中作画,可神思飞逸,浮想联翩,挥笔画去,一气呵成。酒在一定程度上又能够“悦志悦神”,文人们常常在酣醉后“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醉酒吟诗,超然物外,寄情翰墨,亦是人生坎坷、仕途不利的文人生活写照。  关键词:酒 中国文人 中国书画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从古至今,文人骚客总是离不开酒。他们或“对酒
期刊
摘要由于壁画艺术在创作风格上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所以壁画艺术未来的发展方向注定也是多元的,无论在艺术风格还是创作理念上,都会产生很大的变化,这其中带有许多的探索性质和更多的可能性。作为壁画艺术工作者,必须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不断创新思维,“与时俱进”,不拘泥于某种风格和形式,大胆尝试,表达自我,这样才能保证自身不会被时代发展的潮流所淹没。  关键词:壁画艺术 创作思维 多元化 建筑环境 灵感 意识
期刊
摘要抽象绘画作为20世纪西方美术的主流,建立在传统具象绘画的叛离和反动之上,但它却不能取代具象绘画,具象绘画也不会因此过时和被抛弃。20世纪西方美术实质上是抽象和具象同构的形态,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语言,它们在对立中互补,并相互渗透完善,显示出新的生机活力。  关键词:20世纪西方美术 抽象 具象 对立 同构 互补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作为时代产物的20世纪西方美术,不可避免
期刊
摘要作为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第一个重要团体——“桥社”的艺术家们,主张表现“精神的美”和传达“内在的信息”,以表现艺术家对于事物感情上的反应为目的,来强调事物的内在特征。他们用艺术家的敏感刻画社会现实,统一创作与生活现实,描绘了时代与环境的压抑投射在内心的痛苦与挣扎。这些画家的作品即便是今天,依然保持着不衰的艺术魅力,其背后本质,无疑是人道主义思想。  关键词:艺术 “桥社” 表现主义 人道主义  中
期刊
摘要林风眠先生在中国现代绘画教育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他的绘画艺术是在长期的争议和贬抑中逐渐得到公认的。在融合中西的探索上,林风眠有着从里到外的一致性。作为一位教育家,林风眠在培养专门艺术人才,倡导艺术运动,促进社会美育为宗旨的思想引导下,率先冲破临摹的传统之风,在强调基础训练的前提下,提倡创作自由,逐渐形成了一条调合中西艺术的新途径,对中国美术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他早年为中国艺术教育
期刊
摘要钢琴曲《弄臣》是李斯特根据威尔第的同名歌剧改编而成的一首乐曲。本文对李斯特钢琴改编曲《弄臣》进行了艺术分析,探索他在改编曲中,以鲜明的钢琴语汇展现了人物的不同性格,高难度的技巧对乐曲进行装饰和润色,以及对歌剧的器乐化处理等方面的钢琴特色,体现了作曲家丰富的个性和人格魅力。这首乐曲在展现了李斯特传承原作经典的同时,也诠释了他自己的革新理念,开辟了钢琴领域中新的钢琴语汇,极大地发挥了钢琴在舞台表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