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林风眠先生在中国现代绘画教育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他的绘画艺术是在长期的争议和贬抑中逐渐得到公认的。在融合中西的探索上,林风眠有着从里到外的一致性。作为一位教育家,林风眠在培养专门艺术人才,倡导艺术运动,促进社会美育为宗旨的思想引导下,率先冲破临摹的传统之风,在强调基础训练的前提下,提倡创作自由,逐渐形成了一条调合中西艺术的新途径,对中国美术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他早年为中国艺术教育界提出的兼容并包、融合中西,就是典型的精神范例,并且拓展出一条创造东方新兴艺术的艰难之路。
关键词:林风眠 中西融合 艺术思想 教育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林风眠(1900-1991),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自幼喜爱绘画,19岁赴法勤工俭学。他先在蒂戒美术学校进修西洋画,后又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深造。1925年回国后,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1927年,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创办国立艺术院(后来的浙江美术学院),任校长。解放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林风眠于70年代定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取得极大成功。
林风眠擅长描写仕女人物、京剧人物、渔村风情和女性人体,以及各类静物画和有房子的风景画。从作品内容上看,有一种悲凉、孤寂、空旷、抒情的风格;从形式上看,一是正方构图,二是无标题。他的画特点鲜明,观者一望即知。他试图努力打破中西艺术界限,造就一种共通的艺术语言。他无愧于是一位富于创新意义的艺术大师,对许多后辈画家产生过极深远的影响。林风眠是整个20世纪中国美术界的精神领袖。林风眠是中西融合这一艺术理想的倡导者、开拓者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吸收了西方印象主义以后的现代绘画的营养,与中国传统水墨和境界相结合,并融入了个人的人生经历,是已经接近了东西方和谐和精神融合的理想的画家。受到学界泰斗蔡元培的赏识与提携,成为我国第一所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前身)的首任院长。林风眠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主要奠基者之一,主张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教育思想,不拘一格广纳人才。培养出李可染、吴冠中、王朝闻、艾青、赵无极、赵春翔、朱德群等一大批艺术名家。
一 中西融合思想产生的基础
蔡元培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日起,就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他的新思想和新主张,为中国教育从陈旧传统的体制迈出新的革命步伐,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蔡元培在担任教育总长和北京大学校长期间,成立了画法研究会等多种研究群体,为实现自己的美育理想而四处奔走。他亲自主持工作,在很短的时间内,一批艺术家集中在他的身旁。
1919年,蔡元培疾声呼吁,发表《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的文章,其中观点明确具体、立场鲜明:
“文化进步的国民,既然实施科学教育,尤要普及美术教育。专门练习的,既有美术学校、音乐学校、美术工艺学校,优伶学校等,大学校叉设有文学、美学、美术史、乐理等讲座与研究所。普及社会的有公开的美术馆或博物院,中间陈列品或由私人捐赠,或用公款购置,都是非常珍贵的。有临时的展览会,有音乐会,有国立或私立的剧院……演剧的人多是受过专业教育,有理想有责任心的。市中大道,不但分行植树,并且间以花畦,逐次移植应时的花。几条大街的交叉点,必设广场,有大树,有喷泉,有花坛,有雕刻品……所以不论那一种人,都有时时刻刻有接触美术的机会……建筑雕刻,没有人研究。在嚣杂的剧院中,演那简单的音乐、卑鄙的戏曲。在市街上散步,上见飞扬的尘土,横冲直撞的马车,商铺门上贴着无聊的春联,地摊上出售那恶俗的花纸。在这种环境中生活,怎么能引起活泼高尚的感情呢?所以我很望致力于文化运动诸君,不要忘了美育。”
1922年,蔡元培与马寅初、陶行之等人筹备发起的中华教育改进社在山东召开第一次会议,并提出设立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会的议案。由于蔡元培的美育思想突出,被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聘请为学校董事会主席。1924年,在法国巴黎留学的林风眠、刘海粟、林文铮等人,在斯特拉斯堡筹办旅欧中国留学生美术展览会,蔡元培被推举为名誉会长。1927年,蔡元培在南京主持中华民国大学院,创建了全国艺术教育委员会,聘请林风眠为艺术教育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年底,他筹备的《筹备国立艺木大学之提案》获得准可。1928年3月,中国第一所现代美术学院——国立西湖艺术院正式成立。这所由林风眠创建的学校,也是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创建的。
1917年,蔡元培在北京神州学会作《以美育代宗教》演讲,集中体现了他的美育思想。文章通过研究古今中外美术与宗教的关系而明确指出:文艺复兴以后,各种美术,渐离宗教而尚人文。着重分析了基督教、回教和佛教等诸教的许多弊端,阐述了美育乃依附于宗教的的实质。他认为,宗教早已丧失了陶养人类的作用,而成为唯己是尊的刺激感情的宗教专制的虚伪程度。因此,蔡元培主张,感激刺感情之弊,而专尚陶养感情之术,则莫如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便有高尚纯洁的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盖以美为普遍性,绝无人我差别之见能参人其中。在他看来,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却是强制的;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却是保守的;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却是有界的。所以宗教不能为纯粹的美感,更不能以宗教充美育,只能以美育代宗教。
蔡元培认为,只有美育可以代宗教,美术不能代宗教。美育是广义的,而美术则意义太窄。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实际上是包括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美的种种社会现状,是从近代欧洲美学和康德美学综合演化而来,宗旨是人道主义和反封建思想。尤其是在美术教育中,以借鉴西方为主并融合中西。他的美育思想影响了20世纪初艺术家的发展和新型美术学校的教育思想及办学方针,尤其是他将美育放置于新兴教育的重要地位,明确了现代教育的主要思想和方向——德、智、体、美一体化的理论,给长期的封建桎梏以巨大冲击,结束了以宗教代宗教的历史。他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实际上就是将美育视为自由进步的象征和人性的自我解放,对20世纪初期新艺术教育的蓬勃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蔡元培在“五四”运动和中国近代美术史上的地位和重要性是无可非议的,如果没有他的杰出贡献,中国近代美术可能完全出现另一种形态。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是中国油画的纲领。20世纪早期的艺术家,几乎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蔡元培思想的影响和熏陶,奠定了他们的思想基础和艺术的方向。因此,可以说蔡元培对中西融合这一艺术思想的发展起到了实际作用,并使这一思想在当时的中国,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教育基础。
二 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
林风眠受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影响,承五四新文化运动之波澜,倡导新艺术运动,积极担负起以美育代宗教,提高和完善民众道德,进而促成社会改造与进步的重任。他锐意革新艺术教育,请木匠出身的画家齐白石登上讲台,聘请法国教授克罗多讲授西画,并提出了“提倡全民族的各阶级共享的艺术”等口号,全国艺坛为之欢呼。他提倡兼收并蓄,调和中西艺术,并身体力行,创造出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高度个性化的抒情画风,为中国现代绘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和风格典范,也是20世纪实践中西文化融合具有革新开拓精神的先驱。
“介绍西洋美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林风眠的这一办学思想和艺术思想,可以说萌发于留学法国之时,清晰于北京办国立艺专及搞艺术运动之时,到杭州办国立艺术研究院时期就更加明确,不但自己要朝着这个方向走,而且要朝着这个方向培养学生。
从1926年到1939年这13年间,林风眠先后主持北平和杭州两所重要艺术学府的领导工作。他以“我下地狱”的决心推动新艺术运动向前发展的同时,潜心艺术教育的创建和组织工作。在“培养专门艺术人才,倡导艺术运动,促进社会美育为宗旨”的思想引导下,率先冲破临摹的传统之风,在强调基础训练的前提下,提倡创作自由,逐渐形成了一条调合中西艺术的新途径。如他早年为中国艺术教育界提出的兼容并包、融合中西,就是典型的精神范例,并且拓展出一条创造东方新兴艺术的艰难之路。
林风眠在以欧洲现代艺术为基点的教育上,显示出非常独特的教育体系。在国立北平艺专的教学和创建国立杭州艺专时,都显露出他的与众不同和独到之处。特别是1928年受蔡元培委派,主持国立杭州艺专的工作,聚拢了中国当时留学法国的精英人物,可谓盛况空前,影响深远。可以这样说,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林风眠的艺术教育观最近似于欧洲,在他的骨子里,远离了中国传统教育的束缚,而形成了一种自由的精神。
三 根据学生特点,发挥学生特长
林风眠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具有扎实和牢固的绘画功底,特别是在基础训练上,强调学生的写实能力。对于初学绘画的人,他反复强调:“要打好基础,我主张对自然的研究开始,训练自己的观察力,画自己的东西,比方画鸳鸳,你要研究它的嘴巴、脚,画人体,要研究他的脸孔等,由这些来训练基础,要很严格的。等基础好了,要画什么都会画得来。” 他反对按部就班的教学方法,而是根据每个学生的基础、气质、特点和爱好等综合素质,进行选择性指导。郑朝回忆道,林先生的教学法好像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成套的教学法。说来也许使你失望,他来上课是很随便的,很民主的,一个一个看过来,提出意见,和你商量,有的多说几句,不大动手改画。
在课堂上,林风眠主张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由创造力,他不厌其烦地去启发并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和实践。他最大的特点是注意发挥学生的个性——因人而异,因地制宜。但在现实中,林风眠的教育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如果没有抗日战火,林风眠的教育思想会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结果。1949年以后,由于局势的变化,林风眠将主要精力转到绘画上,继续着他对中西调合的探索实践。因此,他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位置和影响,主要在绘画上。他以自己的艺术实践体现出对中西绘画的深刻了解。从他大量的粉彩和水墨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虽然他关注西方艺术,但能从西方绘画的角度重新认识中国绘画的价值和生命力。可以说,林风眠创建了一种全新的绘画样式。从这个角度上说,在中西调合上,还没有一个人超越林风眠。
林风眠在艺术教育上的思想和行为,有着徐悲鸿的严谨和刘海粟的自由。正如刘曦林所说:“促进社会美育,以学校为艺术运动的中心,沟通中西的‘新学',师法自然与自由创造的基础训练。”前面己经说过,林风眠在教学上的思想和方法最接近西方现代艺术观念,同时也最远离传统师徒相传的观念。他在北京和杭州两所学校的教学中,否定脱离时代潮流的传统技艺观念,要求学院式教育与社会运动相联系,技法训练与艺术教育相联系,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相联系。这是林风眠几十年在艺术教育上的三大支撑,他以此来培养学生自由的创造精神。林风眠的大半生岁月中,以自己的艺术实践亲历创造新艺术之路,并在孤独中创造了一个独特的绘画世界。他的中西融合的思想和艺术观念,影响了后来许多人。
参考文献:
[1] 潘天寿:《中国绘画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2] 《林风眠与20世纪中国美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3] 《林风眠研究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
[4] 朱朴:《林风眠》,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
[5] 《林风眠研究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
[6] 陶咏白:《中国油画1700-1985》,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
[7] 水天中、郎绍君:《20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简介:
王星,男,1977—,河北保定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艺术学,工作单位: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马岚,女,1975—,河北保定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美术学,工作单位:保定学院。
关键词:林风眠 中西融合 艺术思想 教育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林风眠(1900-1991),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自幼喜爱绘画,19岁赴法勤工俭学。他先在蒂戒美术学校进修西洋画,后又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深造。1925年回国后,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1927年,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创办国立艺术院(后来的浙江美术学院),任校长。解放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林风眠于70年代定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取得极大成功。
林风眠擅长描写仕女人物、京剧人物、渔村风情和女性人体,以及各类静物画和有房子的风景画。从作品内容上看,有一种悲凉、孤寂、空旷、抒情的风格;从形式上看,一是正方构图,二是无标题。他的画特点鲜明,观者一望即知。他试图努力打破中西艺术界限,造就一种共通的艺术语言。他无愧于是一位富于创新意义的艺术大师,对许多后辈画家产生过极深远的影响。林风眠是整个20世纪中国美术界的精神领袖。林风眠是中西融合这一艺术理想的倡导者、开拓者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吸收了西方印象主义以后的现代绘画的营养,与中国传统水墨和境界相结合,并融入了个人的人生经历,是已经接近了东西方和谐和精神融合的理想的画家。受到学界泰斗蔡元培的赏识与提携,成为我国第一所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前身)的首任院长。林风眠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主要奠基者之一,主张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教育思想,不拘一格广纳人才。培养出李可染、吴冠中、王朝闻、艾青、赵无极、赵春翔、朱德群等一大批艺术名家。
一 中西融合思想产生的基础
蔡元培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日起,就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他的新思想和新主张,为中国教育从陈旧传统的体制迈出新的革命步伐,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蔡元培在担任教育总长和北京大学校长期间,成立了画法研究会等多种研究群体,为实现自己的美育理想而四处奔走。他亲自主持工作,在很短的时间内,一批艺术家集中在他的身旁。
1919年,蔡元培疾声呼吁,发表《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的文章,其中观点明确具体、立场鲜明:
“文化进步的国民,既然实施科学教育,尤要普及美术教育。专门练习的,既有美术学校、音乐学校、美术工艺学校,优伶学校等,大学校叉设有文学、美学、美术史、乐理等讲座与研究所。普及社会的有公开的美术馆或博物院,中间陈列品或由私人捐赠,或用公款购置,都是非常珍贵的。有临时的展览会,有音乐会,有国立或私立的剧院……演剧的人多是受过专业教育,有理想有责任心的。市中大道,不但分行植树,并且间以花畦,逐次移植应时的花。几条大街的交叉点,必设广场,有大树,有喷泉,有花坛,有雕刻品……所以不论那一种人,都有时时刻刻有接触美术的机会……建筑雕刻,没有人研究。在嚣杂的剧院中,演那简单的音乐、卑鄙的戏曲。在市街上散步,上见飞扬的尘土,横冲直撞的马车,商铺门上贴着无聊的春联,地摊上出售那恶俗的花纸。在这种环境中生活,怎么能引起活泼高尚的感情呢?所以我很望致力于文化运动诸君,不要忘了美育。”
1922年,蔡元培与马寅初、陶行之等人筹备发起的中华教育改进社在山东召开第一次会议,并提出设立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会的议案。由于蔡元培的美育思想突出,被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聘请为学校董事会主席。1924年,在法国巴黎留学的林风眠、刘海粟、林文铮等人,在斯特拉斯堡筹办旅欧中国留学生美术展览会,蔡元培被推举为名誉会长。1927年,蔡元培在南京主持中华民国大学院,创建了全国艺术教育委员会,聘请林风眠为艺术教育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年底,他筹备的《筹备国立艺木大学之提案》获得准可。1928年3月,中国第一所现代美术学院——国立西湖艺术院正式成立。这所由林风眠创建的学校,也是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创建的。
1917年,蔡元培在北京神州学会作《以美育代宗教》演讲,集中体现了他的美育思想。文章通过研究古今中外美术与宗教的关系而明确指出:文艺复兴以后,各种美术,渐离宗教而尚人文。着重分析了基督教、回教和佛教等诸教的许多弊端,阐述了美育乃依附于宗教的的实质。他认为,宗教早已丧失了陶养人类的作用,而成为唯己是尊的刺激感情的宗教专制的虚伪程度。因此,蔡元培主张,感激刺感情之弊,而专尚陶养感情之术,则莫如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便有高尚纯洁的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盖以美为普遍性,绝无人我差别之见能参人其中。在他看来,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却是强制的;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却是保守的;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却是有界的。所以宗教不能为纯粹的美感,更不能以宗教充美育,只能以美育代宗教。
蔡元培认为,只有美育可以代宗教,美术不能代宗教。美育是广义的,而美术则意义太窄。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实际上是包括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美的种种社会现状,是从近代欧洲美学和康德美学综合演化而来,宗旨是人道主义和反封建思想。尤其是在美术教育中,以借鉴西方为主并融合中西。他的美育思想影响了20世纪初艺术家的发展和新型美术学校的教育思想及办学方针,尤其是他将美育放置于新兴教育的重要地位,明确了现代教育的主要思想和方向——德、智、体、美一体化的理论,给长期的封建桎梏以巨大冲击,结束了以宗教代宗教的历史。他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实际上就是将美育视为自由进步的象征和人性的自我解放,对20世纪初期新艺术教育的蓬勃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蔡元培在“五四”运动和中国近代美术史上的地位和重要性是无可非议的,如果没有他的杰出贡献,中国近代美术可能完全出现另一种形态。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是中国油画的纲领。20世纪早期的艺术家,几乎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蔡元培思想的影响和熏陶,奠定了他们的思想基础和艺术的方向。因此,可以说蔡元培对中西融合这一艺术思想的发展起到了实际作用,并使这一思想在当时的中国,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教育基础。
二 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
林风眠受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影响,承五四新文化运动之波澜,倡导新艺术运动,积极担负起以美育代宗教,提高和完善民众道德,进而促成社会改造与进步的重任。他锐意革新艺术教育,请木匠出身的画家齐白石登上讲台,聘请法国教授克罗多讲授西画,并提出了“提倡全民族的各阶级共享的艺术”等口号,全国艺坛为之欢呼。他提倡兼收并蓄,调和中西艺术,并身体力行,创造出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高度个性化的抒情画风,为中国现代绘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和风格典范,也是20世纪实践中西文化融合具有革新开拓精神的先驱。
“介绍西洋美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林风眠的这一办学思想和艺术思想,可以说萌发于留学法国之时,清晰于北京办国立艺专及搞艺术运动之时,到杭州办国立艺术研究院时期就更加明确,不但自己要朝着这个方向走,而且要朝着这个方向培养学生。
从1926年到1939年这13年间,林风眠先后主持北平和杭州两所重要艺术学府的领导工作。他以“我下地狱”的决心推动新艺术运动向前发展的同时,潜心艺术教育的创建和组织工作。在“培养专门艺术人才,倡导艺术运动,促进社会美育为宗旨”的思想引导下,率先冲破临摹的传统之风,在强调基础训练的前提下,提倡创作自由,逐渐形成了一条调合中西艺术的新途径。如他早年为中国艺术教育界提出的兼容并包、融合中西,就是典型的精神范例,并且拓展出一条创造东方新兴艺术的艰难之路。
林风眠在以欧洲现代艺术为基点的教育上,显示出非常独特的教育体系。在国立北平艺专的教学和创建国立杭州艺专时,都显露出他的与众不同和独到之处。特别是1928年受蔡元培委派,主持国立杭州艺专的工作,聚拢了中国当时留学法国的精英人物,可谓盛况空前,影响深远。可以这样说,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林风眠的艺术教育观最近似于欧洲,在他的骨子里,远离了中国传统教育的束缚,而形成了一种自由的精神。
三 根据学生特点,发挥学生特长
林风眠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具有扎实和牢固的绘画功底,特别是在基础训练上,强调学生的写实能力。对于初学绘画的人,他反复强调:“要打好基础,我主张对自然的研究开始,训练自己的观察力,画自己的东西,比方画鸳鸳,你要研究它的嘴巴、脚,画人体,要研究他的脸孔等,由这些来训练基础,要很严格的。等基础好了,要画什么都会画得来。” 他反对按部就班的教学方法,而是根据每个学生的基础、气质、特点和爱好等综合素质,进行选择性指导。郑朝回忆道,林先生的教学法好像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成套的教学法。说来也许使你失望,他来上课是很随便的,很民主的,一个一个看过来,提出意见,和你商量,有的多说几句,不大动手改画。
在课堂上,林风眠主张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由创造力,他不厌其烦地去启发并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和实践。他最大的特点是注意发挥学生的个性——因人而异,因地制宜。但在现实中,林风眠的教育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如果没有抗日战火,林风眠的教育思想会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结果。1949年以后,由于局势的变化,林风眠将主要精力转到绘画上,继续着他对中西调合的探索实践。因此,他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位置和影响,主要在绘画上。他以自己的艺术实践体现出对中西绘画的深刻了解。从他大量的粉彩和水墨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虽然他关注西方艺术,但能从西方绘画的角度重新认识中国绘画的价值和生命力。可以说,林风眠创建了一种全新的绘画样式。从这个角度上说,在中西调合上,还没有一个人超越林风眠。
林风眠在艺术教育上的思想和行为,有着徐悲鸿的严谨和刘海粟的自由。正如刘曦林所说:“促进社会美育,以学校为艺术运动的中心,沟通中西的‘新学',师法自然与自由创造的基础训练。”前面己经说过,林风眠在教学上的思想和方法最接近西方现代艺术观念,同时也最远离传统师徒相传的观念。他在北京和杭州两所学校的教学中,否定脱离时代潮流的传统技艺观念,要求学院式教育与社会运动相联系,技法训练与艺术教育相联系,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相联系。这是林风眠几十年在艺术教育上的三大支撑,他以此来培养学生自由的创造精神。林风眠的大半生岁月中,以自己的艺术实践亲历创造新艺术之路,并在孤独中创造了一个独特的绘画世界。他的中西融合的思想和艺术观念,影响了后来许多人。
参考文献:
[1] 潘天寿:《中国绘画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2] 《林风眠与20世纪中国美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3] 《林风眠研究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
[4] 朱朴:《林风眠》,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
[5] 《林风眠研究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
[6] 陶咏白:《中国油画1700-1985》,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
[7] 水天中、郎绍君:《20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简介:
王星,男,1977—,河北保定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艺术学,工作单位: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马岚,女,1975—,河北保定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美术学,工作单位:保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