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常说,三四岁的小孩说话最“好玩”,意思是这么大的孩子语言及思维发展迅猛,会说很多话,但他们对很多事又似懂非懂,其语言常有滑稽可笑之处。孩子3周岁以前的表达会让人觉得可笑,主要是由于发音上的一些偏离特征(鼻音、翘舌音的不到位),而3周岁以后幼儿的言语偏离则有不同的表现,主要有三种类型:偏离语言规则、偏离事理逻辑、偏离成人思维定势。本文将重点介绍幼儿3周岁至4周岁半之间的言语偏离现象,其语例全部来自笔者对女儿周元言语的真实记录。
一、偏离语言规则
3岁以后,幼儿的语言能力有了迅速发展。幼儿是天生的语用创造大师,他们的创造一开始大都是尝试表达,往往是错的。这一种偏离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是有意的偏离,比如幼儿发现叫错名就非常可笑,例如,把“脚”说成“手”,把“猫”说成“狗”,把“妈妈”喊成“爸爸”。二是无意的偏离(由于幼儿认知能力有限),它包含偏离词语意义、偏离语法规则两类。
1.偏离词语意义
偏离词语的意义,就是幼儿常常按字面意思或字音理解或使用词语。
语例1:落汤鸡就是落在汤里的鸡。
语例2:冬瓜是不是东边的瓜?西瓜是不是西边的瓜?
幼儿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还很有限,他们对词语意义及其使用语境的理解不完全,他们很严肃地给词语做出了错误的解释。对这种情况,成人要欣赏其超常规的美,但也要适当干预,适当解释,告知孩子正确的意义及用法,帮助其提高认识,切不可一笑了之。
2.偏离语法规则
3岁左右的幼儿开始创造性地使用自己平时学到的词语。幼儿开始用不同的词去替代同一结构里的词,由一个词语类推出一系列的词语,体验词语的组合的极限,把词语当作积木,按照自己的逻辑搭来搭去,对语法规则的过度类推造出幽默之语。
语例3:妈妈说:“祝你上舞蹈班愉快!”她还了一句祝福语给妈妈:“祝你一定要带礼物给我!”
语例4:妈妈喊她周大元,她说周大妈。
语例5:爸爸说:“周大元到圆缓园(饭店名)。”她回道:“周大爸去爸爸爸。”
3~4岁的孩子特爱“顶嘴”,说反话,你说一个词,他回几个词。他听到别人说什么,他也想说。孩子时常说一些别人甚至他自己根本不理解的话,实际上,他只是在模仿结构。对幼儿这样的偏离语法规则,成人可以适度纠偏,但不要简单地认为孩子不礼貌或不听话,因为这是幼儿学习语言的一个必经阶段。
二、偏离事理逻辑
由于3~4岁的孩子认知能力有限,他们常会说出一些有悖事理的话。这些话从语法上来看没什么问题,但表达的是错误的信息,是认真的笑话、天真的错误。就好像他们会认真地画出方脸的猴子、绿色的太阳一样。
语例6:女儿看到妈妈穿印有女孩图案的T恤衫,说这是女孩的衣服,妈妈给我穿吧,妈妈说等你长大后再给你穿吧,她说我已经长大了,你看我多高啊。(她觉得90厘米就是高)
语例7:“妈妈,你看我的脸洗得多干净,真新。”(她以为干净的就是新的)
幼儿用正正经经的语调说出一些大家都知道的错误命题,但这样的表达符合孩子对客观世界认识的进程。因此,我们不要简单地停在错误命题本身,而是要理解话语产生的深层原因,适当纠正之余要欣赏孩子的表达,还要欣赏他们错话中幽默的美感。
三、偏离成人思维定势
幼儿思维和表达有其特殊性,常常偏离成人思维定势,让他们亦叹亦喜。这种偏离有三个方面的表现。
1.幼儿言语中含有丰富的想象
幼儿在物体和物体之间、物体和词语之间构建联系方面很有创造力。幼儿的这种认知逻辑的特殊性使孩子常充满想象力,这种能力让他把世界上的一切都看作是有生命的,一切事物都能吃饭、唱歌、跳舞、说话,而原本不可能的事情也可能发生。这超出成人的思维,是孩子特有的幽默感。
语例8:女儿剪了好多纸条放在爸爸的脚盆里,倒了一些水进去,然后把脚盆端到爸爸的面前,说:“爸爸,面条煮好了,请你的脚吃面条。”
语例9:女儿一不小心把牙签弄得满桌子都是,自知理亏,连忙往盒子里捡,可是放得不整齐,恰巧爸爸走过,女儿掩饰说:“爸爸,牙签发芽了!”
从以上例子中可以看出,幼儿的幽默感往往在他们的丰富想象中表现出来,在他们的话语大量运用拟人、比喻、夸张,而且这些修辞格的运用极其娴熟,仿佛经过专门训练,给成人带来非一般的体验。
2.幼儿言语体现贪吃、贪玩的心理
孩子常将注意力集中于容易理解的事物,所以他只想着他周围的人和事。他们的很多智慧用于保护或占有吃和玩的资源,其稚拙之态常常让成人觉得好笑。
语例10:妈妈说:“宝宝,我家有两块蛋糕,一块大的,一块小的,给谁吃啊?”女儿说:“给我吃。”妈妈说有两块呢。她说大的太大了,等宝宝长大再吃吧,小的现在吃。过一会她又说大蛋糕先吃掉一半,也就变成小蛋糕了。
语例11:女儿说:“妈妈坏,给妈妈吃皮,小姨小,吃小一点。宝宝乖,吃大一点。”
对幼儿以上的这类言语不能一味地责以自私,而应适当引导,给孩子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寻找自己的生活乐趣。培养孩子幽默感,最简便的方式就是让他们开心地玩。在游戏的过程中,他们会逐渐从自己的角度来理解社会规则。
3.幼儿言语超出了他们的年龄,让人觉得幽默
(1)单纯的模仿。
语例12:妈妈在家整理房间,女儿看见说:“弄得乱七八糟的,爸爸回来打你哟。”
语例13:妈妈总是鼓励她说:“我知道你很能干的。”一天早上,她大叫妈妈来帮她拉裤子。妈妈说:“我很忙,我没劲。”女儿说:“我知道你很有劲的。”
幼儿就是喜欢单纯的模仿,不过,他们这种类型的言语提醒成人,要注意自己的言语表达,孩子的话就是一面闪亮的镜子,又像录音机,有时他们太像成人了,让成人不得不时时反省自己。
(2)智性的幽默。
有时候幼儿言语应答极快,包含智慧,超出他们年龄的平均水平,有时甚至让大人自叹不如。孩子的语言幽默可以帮助他们释放压力,排解抑郁。大多数幼儿已经学会并乐于说幽默的话取悦他人、获得控制感(责问大人,或跟大人开玩笑,捉弄大人)或彰显自我优势。
语例14:女儿偷偷把一个东西挂在妈妈脖子上,突然大声尖叫道:“哎呀,妈妈,你肩膀上是什么呀?”妈妈说:“是红豆项链。”她笑着说:“我还以为是一条大虫子呢。”
语例15:在商店,女儿不肯离开,妈妈便拿她开玩笑:“你不走,就把你卖给商店阿姨,好不好?”她立马教训妈妈:“东西才能卖呢,人不能卖,你还不知道啊?”
语例16:女儿看到超市货架上的海苔,要吃。妈妈哄她:“肚子饿了才能吃海苔。”女儿说:“等你付过钱,我的肚子就饿了。”
听着孩子的童稚但又很有智慧的话语,我们一边笑,一边不得不赞叹孩子言语的奇妙。他们将自己智慧融化在言语里,这时候的幽默已经不再是浅层次的,它已经符合语言大家钱钟书对幽默的定义了:“它是一种高卓的机智,是对世事达观洞悉、心力活跃超越了一般快乐戏谑的表现形式。”
语言是一个经过无数代人制成的塑模,当思想注入其中成型时,也必然会改变思想的形状。幼儿的语言往往会偏离语言规则、事理逻辑、幼儿的年龄阶段,但却因此带有诗意的个性,带有幽默感。我们要理解孩子语言中的偏离之美。当孩子说“请听我说个笑话”的时候,大人们应该放下手里的的活,欣赏孩子精心设计的语言游戏,或者听听他们大智大美的语言。大人们要有一颗不泯的童心,放下权威,以孩子的思维来解读他们的奇思妙想;要让孩子永葆一份天真去探索语言、探索世界,让他们大胆地把正在学习的词语投入使用,不要总是说“大人讲话,小孩不要插嘴”“别胡说八道”。如果能倾听孩子貌似错误的言语,我们就能进入孩子的心灵,孩子的言语幽默之美便会保留下来,他们将来很有可能会成为言语风趣之人,甚至是喜剧大师。如果我们武断地打断孩子看似偏离的声音,那么与孩子的交流将变得困难,孩子的童心会渐渐泯灭,他们很有可能会成为言语无味之人。
(作者单位:三江学院文新院,江苏南京,210013)
一、偏离语言规则
3岁以后,幼儿的语言能力有了迅速发展。幼儿是天生的语用创造大师,他们的创造一开始大都是尝试表达,往往是错的。这一种偏离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是有意的偏离,比如幼儿发现叫错名就非常可笑,例如,把“脚”说成“手”,把“猫”说成“狗”,把“妈妈”喊成“爸爸”。二是无意的偏离(由于幼儿认知能力有限),它包含偏离词语意义、偏离语法规则两类。
1.偏离词语意义
偏离词语的意义,就是幼儿常常按字面意思或字音理解或使用词语。
语例1:落汤鸡就是落在汤里的鸡。
语例2:冬瓜是不是东边的瓜?西瓜是不是西边的瓜?
幼儿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还很有限,他们对词语意义及其使用语境的理解不完全,他们很严肃地给词语做出了错误的解释。对这种情况,成人要欣赏其超常规的美,但也要适当干预,适当解释,告知孩子正确的意义及用法,帮助其提高认识,切不可一笑了之。
2.偏离语法规则
3岁左右的幼儿开始创造性地使用自己平时学到的词语。幼儿开始用不同的词去替代同一结构里的词,由一个词语类推出一系列的词语,体验词语的组合的极限,把词语当作积木,按照自己的逻辑搭来搭去,对语法规则的过度类推造出幽默之语。
语例3:妈妈说:“祝你上舞蹈班愉快!”她还了一句祝福语给妈妈:“祝你一定要带礼物给我!”
语例4:妈妈喊她周大元,她说周大妈。
语例5:爸爸说:“周大元到圆缓园(饭店名)。”她回道:“周大爸去爸爸爸。”
3~4岁的孩子特爱“顶嘴”,说反话,你说一个词,他回几个词。他听到别人说什么,他也想说。孩子时常说一些别人甚至他自己根本不理解的话,实际上,他只是在模仿结构。对幼儿这样的偏离语法规则,成人可以适度纠偏,但不要简单地认为孩子不礼貌或不听话,因为这是幼儿学习语言的一个必经阶段。
二、偏离事理逻辑
由于3~4岁的孩子认知能力有限,他们常会说出一些有悖事理的话。这些话从语法上来看没什么问题,但表达的是错误的信息,是认真的笑话、天真的错误。就好像他们会认真地画出方脸的猴子、绿色的太阳一样。
语例6:女儿看到妈妈穿印有女孩图案的T恤衫,说这是女孩的衣服,妈妈给我穿吧,妈妈说等你长大后再给你穿吧,她说我已经长大了,你看我多高啊。(她觉得90厘米就是高)
语例7:“妈妈,你看我的脸洗得多干净,真新。”(她以为干净的就是新的)
幼儿用正正经经的语调说出一些大家都知道的错误命题,但这样的表达符合孩子对客观世界认识的进程。因此,我们不要简单地停在错误命题本身,而是要理解话语产生的深层原因,适当纠正之余要欣赏孩子的表达,还要欣赏他们错话中幽默的美感。
三、偏离成人思维定势
幼儿思维和表达有其特殊性,常常偏离成人思维定势,让他们亦叹亦喜。这种偏离有三个方面的表现。
1.幼儿言语中含有丰富的想象
幼儿在物体和物体之间、物体和词语之间构建联系方面很有创造力。幼儿的这种认知逻辑的特殊性使孩子常充满想象力,这种能力让他把世界上的一切都看作是有生命的,一切事物都能吃饭、唱歌、跳舞、说话,而原本不可能的事情也可能发生。这超出成人的思维,是孩子特有的幽默感。
语例8:女儿剪了好多纸条放在爸爸的脚盆里,倒了一些水进去,然后把脚盆端到爸爸的面前,说:“爸爸,面条煮好了,请你的脚吃面条。”
语例9:女儿一不小心把牙签弄得满桌子都是,自知理亏,连忙往盒子里捡,可是放得不整齐,恰巧爸爸走过,女儿掩饰说:“爸爸,牙签发芽了!”
从以上例子中可以看出,幼儿的幽默感往往在他们的丰富想象中表现出来,在他们的话语大量运用拟人、比喻、夸张,而且这些修辞格的运用极其娴熟,仿佛经过专门训练,给成人带来非一般的体验。
2.幼儿言语体现贪吃、贪玩的心理
孩子常将注意力集中于容易理解的事物,所以他只想着他周围的人和事。他们的很多智慧用于保护或占有吃和玩的资源,其稚拙之态常常让成人觉得好笑。
语例10:妈妈说:“宝宝,我家有两块蛋糕,一块大的,一块小的,给谁吃啊?”女儿说:“给我吃。”妈妈说有两块呢。她说大的太大了,等宝宝长大再吃吧,小的现在吃。过一会她又说大蛋糕先吃掉一半,也就变成小蛋糕了。
语例11:女儿说:“妈妈坏,给妈妈吃皮,小姨小,吃小一点。宝宝乖,吃大一点。”
对幼儿以上的这类言语不能一味地责以自私,而应适当引导,给孩子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寻找自己的生活乐趣。培养孩子幽默感,最简便的方式就是让他们开心地玩。在游戏的过程中,他们会逐渐从自己的角度来理解社会规则。
3.幼儿言语超出了他们的年龄,让人觉得幽默
(1)单纯的模仿。
语例12:妈妈在家整理房间,女儿看见说:“弄得乱七八糟的,爸爸回来打你哟。”
语例13:妈妈总是鼓励她说:“我知道你很能干的。”一天早上,她大叫妈妈来帮她拉裤子。妈妈说:“我很忙,我没劲。”女儿说:“我知道你很有劲的。”
幼儿就是喜欢单纯的模仿,不过,他们这种类型的言语提醒成人,要注意自己的言语表达,孩子的话就是一面闪亮的镜子,又像录音机,有时他们太像成人了,让成人不得不时时反省自己。
(2)智性的幽默。
有时候幼儿言语应答极快,包含智慧,超出他们年龄的平均水平,有时甚至让大人自叹不如。孩子的语言幽默可以帮助他们释放压力,排解抑郁。大多数幼儿已经学会并乐于说幽默的话取悦他人、获得控制感(责问大人,或跟大人开玩笑,捉弄大人)或彰显自我优势。
语例14:女儿偷偷把一个东西挂在妈妈脖子上,突然大声尖叫道:“哎呀,妈妈,你肩膀上是什么呀?”妈妈说:“是红豆项链。”她笑着说:“我还以为是一条大虫子呢。”
语例15:在商店,女儿不肯离开,妈妈便拿她开玩笑:“你不走,就把你卖给商店阿姨,好不好?”她立马教训妈妈:“东西才能卖呢,人不能卖,你还不知道啊?”
语例16:女儿看到超市货架上的海苔,要吃。妈妈哄她:“肚子饿了才能吃海苔。”女儿说:“等你付过钱,我的肚子就饿了。”
听着孩子的童稚但又很有智慧的话语,我们一边笑,一边不得不赞叹孩子言语的奇妙。他们将自己智慧融化在言语里,这时候的幽默已经不再是浅层次的,它已经符合语言大家钱钟书对幽默的定义了:“它是一种高卓的机智,是对世事达观洞悉、心力活跃超越了一般快乐戏谑的表现形式。”
语言是一个经过无数代人制成的塑模,当思想注入其中成型时,也必然会改变思想的形状。幼儿的语言往往会偏离语言规则、事理逻辑、幼儿的年龄阶段,但却因此带有诗意的个性,带有幽默感。我们要理解孩子语言中的偏离之美。当孩子说“请听我说个笑话”的时候,大人们应该放下手里的的活,欣赏孩子精心设计的语言游戏,或者听听他们大智大美的语言。大人们要有一颗不泯的童心,放下权威,以孩子的思维来解读他们的奇思妙想;要让孩子永葆一份天真去探索语言、探索世界,让他们大胆地把正在学习的词语投入使用,不要总是说“大人讲话,小孩不要插嘴”“别胡说八道”。如果能倾听孩子貌似错误的言语,我们就能进入孩子的心灵,孩子的言语幽默之美便会保留下来,他们将来很有可能会成为言语风趣之人,甚至是喜剧大师。如果我们武断地打断孩子看似偏离的声音,那么与孩子的交流将变得困难,孩子的童心会渐渐泯灭,他们很有可能会成为言语无味之人。
(作者单位:三江学院文新院,江苏南京,21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