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广西教育学院承担的“国培计划”(2010)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综合实践活动培训班为期15天(2010年12月5日至19日)的培训工作顺利结束。每位学员都较好地完成了“三个一”作业,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们是从广西14个市选拔出来的农村骨干教师。笔者回顾“国培计划”的培训管理工作,总结得出四点经验:高度重视、精心筹备,培训质量有保证;有思培训、凸显“造血”,学员学习有收获;严格管理、快乐学习,培训生活有乐趣;后续培训、丰富多彩,搭建平台共提高。
一、高度重视、精心筹备,培训质量有保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我国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的培训得到重视。在倡导教育公平的今天,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的培训放到了重中之重的位置。综合实践课程培训也是广西教育学院承担的培训项目之一,在此项培训开展之前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1.明确培训思路
秉承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一切为了学员的发展”的宗旨,用“新理念、新知识”打造综合实践活动培训课程的平台,让学员在培训中学习,在学习中收获;用“有思”培训的理念创新培训模式,让学员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会思”;用问题研究促进成果物化的途径,让学员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
2.组建培训团队
拥有一个资深的培训团队是完成“国培计划”综合实践课程培训的关键。整合了广西区内外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资源,组成了学识渊博的优秀导师团队,在导师团队中有西南大学副校长陈时见教授、华中师范大学课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郭元祥教授等,来自不同系统的导师有着各自的优势,这就组合成一个完美的专业引领团队。同时,还成立了管理团队,配备了班主任和生活管理员。
3.完善实施体系
一个完善的实施体系确保了实施培训步骤的清晰化和条理化,也是实现培训效果的一个根本保障。这次参加培训的96位学员中,仅有5人“教”过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要在15天的培训中,让学员由“生手”一下变成“熟手”,培训的难度有多大可想而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不像学科课程的内容那样规范化、系统化,可以说,只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具有潜在教育价值的任何主题都可以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因此,培训专题的科学设置尤为关键,我们深入一线听取教师的意见、与教师座谈、发放培训课程问卷调查表等,广泛征求学校领导和教师对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建议与要求,在充分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按照系统化原则,设置了16个专题和3个实践体验活动。
二、有思培训、凸显“造血”,学员学习有收获
接受“国培计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的任务后,我们通过不断地审视和反思后认识到:教师无论参加哪种形式的培训,都要面对从理论到实践的转换问题,而以往的培训是以“专家”讲授为主,对教师的已有经验、教师的创造性和行动能力关注不够,教师没有真正“卷入”培训活动中,其结果是难以给受训教师形成“造血”机能,这就造成了在理论与实践的转换上,有一个很难逾越的鸿沟。为了探寻教师培训的新模式,我们进行了调研,调查结果显示,83%的教师认为应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和经验,借助专业引领,触及情感,引发思考,生成问题,达成共识,推动实践的培训是最有效的培训。为此,我们达成了三点共识:一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中,主讲教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提供者、标准答案的发布者,而是参与者,必须与学员一起学习,共同提高。“学员”也发生了角色上的变化,他们既是培训参与者,也是培训内容和形式的主动创造者,也是主讲教师的合作伙伴。二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中,要激发和培养参与者自我发展的愿望与能力。关注参与者的主动建构,鼓励参与者调动已有的经验,在合作交流中生成新的经验,贡献自己的智慧。三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中,强调问题情境下的高层次学习,激发参与者积极思考,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提高。
在培训中,我们理论结合实际,强化“做中学”的同时,尝试着由“输血型”的培训转向“造血型”的培训。“造血型”的培训旨在“创建和谐氛围,搭建分享平台,在集体中分享,在分享中升华”。所谓升华,就是创新自我,重塑组织。学员不能把自己当作一个知识接受的容器,而是用理性的思维,实践的思考去审视、吸收。授课的导师从如何激活学员“有思”的角度去准备专题讲座,让学员在参与互动、交流研讨、合作学习、反思构建等模式中,产生碰撞,达到“会思”,凸现“造血”功能。
为了强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的“造血”功能,我们采用了“头脑风暴+合作学习+交流展示”的培训模式,要求每位导师在授课期间要留出1/3的时间与学员沟通,倡导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所以学习期间我们特意穿插了多次小组交流和全班的交流。学员从第一次分组交流时的茫然、小心翼翼、缺乏自信心,到第二次分组交流时的踊跃发言,第三次、第四次大胆分享,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的成果。在导师的引领下,无论是富有地方特色的小组名字,还是组织有序的合作探讨,学员们越来越大胆自信,精彩纷呈地汇报分享。最后,大家明白了,原来综合实践活动是这么组织的,综合实践课是一门“做”的课程。
不少学员在学习心得中都不约而同地感慨,“专家的讲座就像是一顿丰盛的大餐,精美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如果用两个词来形容,那真是目不暇接、异彩纷呈”。
学员雷若云说:“这次培训,请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权威性顶尖专家讲解综合实践活动的发展方向,让我们一线教师受益匪浅,开拓了视野,拓宽了知识面,让自己站在了更高的角度上来看自己的职业,也看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乐观的前景。形式多样的培训内容丰富:有一线教师的上课实录来弥补理论的空洞,有专家的理论为我们导航,有同仁的精辟点评,有专家的即时评说,有课后反思研讨,有困惑的解答,有鲜明热烈的现场研讨……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我未曾料想的。”学员周林桂说:“综合实践活动,在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之前,我只知道这是一门新课程,对于这门课程的认识基本上只源于‘顾名思义’的程度。是陈时见、郭元祥、黄丽林、唐丽、徐巧英、黎君、于钟民、肖弋、陈菊、李庆忠、李白燕、陆绍桓、李兵、黄新宁等老师如火的激情传授点燃了我学习这门学科的热情,掀起综合实践活动的红盖头,让我领略了这门学科的独特风情。教学课例研讨、实践技能训练等从理论视角切入,结合具体课例,甚至实践深入浅出地解读纲要的内容,拨开了我心头的迷雾,了解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理念,使我更清楚地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意义及必要性。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综合实践活动对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起的重要作用。没有参与研修,我不会知道这里的精彩纷呈;没有学习体验,我也不会知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风光无限。”
三、严格管理、快乐学习,培训生活有乐趣
近百人的班级,连续十几天的紧张学习,没有严格的纪律和完善的管理机制是很难保证效果的。培训期间,为了加强培训班的生活管理和教学管理,培训班设立了管理小组,建立严格的考勤制度、学员作业档案制度和学员结业成绩考核制度,下发了《学员手册》并制定了《学员公约》。班主任天天跟班听课和管理,两位生活管理员与学员同吃同住,每天晚上10点钟准时查房。
在严格管理的同时又注意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想方设法从学员的需求去考虑,尽力帮助学员解决实际困难,真诚服务关注发展。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费尽心思,找到了较为合适的培训场地,并从饮食、住宿、教学设施等多方面精心筹谋,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例如在学习生活方面,我们为每位学员准备了材料袋和必要的文具用品,在培训结束前向学员发放刻有讲课教师上课录像的光盘。在培训过程中,不断听取学员的意见,不断改进服务质量,确保学员在紧张的学习期间能学好、吃好、住好。在文化娱乐方面,安排学员到广西教育学院的计算机房上网,给学员发放上网费让他们在课余时间也能上网学习;买笔、墨、纸、颜料等给有书法、绘画爱好的学员;带学员到青秀山开展拓展训练……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学员的文化生活,又增进了集体成员之间的友谊。此外,课余时间学员自发进行文艺排练,在汇报总结会上,他们进行了一场精彩的文艺演出。
四、后续培训、丰富多彩,搭建平台共提高
这次培训的一大特点是增加了网络平台在线交流,为学员提供了网络课程资源。因此,我们设立公共电子邮箱将培训教师的上课课件、教学录像、活动照片和各种学习资料上传到网络,不受时空限制供学员使用。此外,还设有学员QQ群和博客论坛,学员不仅可以提交各种作业,分享优秀教学资源,还可以参与网上交流,反馈各种信息。利用这个网络平台,方便了教师和学员的交流互动,使学员可以和我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还将利用网络这个平台,本着“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一如既往地提供热诚服务、千方百计满足学员的后续培训和学习要求,使学员感到温暖与充实,乐学、想学。
对于“国培计划”(2010)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培训,我们有以下四点体会:
一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需要有强有力的管理机制。“国培计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组织管理、项目策划、培训运作都需要强有力的工作机制作为管理层面和技术层面的支撑。因此,需要建立健全实施组织机构。首先,承担单位要成立“国培计划”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事务),负责培训的管理,组织和协调培训的实施,并对培训实施过程进行指导监督、专业引领和检查评估。其次,实行学科项目首席专家负责制,由首席专家组织学科导师团队承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项目的具体执行。最后,实行班级管理小组负责制和班委负责制的民主管理模式。通过建立学习小组,设立班委会,制定有关条例,实行班级管理小组负责制和班委负责制的民主管理模式。小组长负责组织交流、讨论,搜集组员各方面的意见,班委会负责出勤考核、纪律监督、活动策划。保证了学员都能够遵守学习纪律,认真听课,积极参与讨论,认真完成导师布置的作业。
二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需要有教育资源丰富研修基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不仅需要有一支与时俱进的学习型培训团队作为专业引领,还需要形成培训的合力。本次培训,以南宁市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成绩显著的中小学校、广西民族博物馆、青秀山拓展训练基地等作为课程培训实习基地,大大提高了培训效果。
三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需要有学员主人翁的责任感。这次培训,我们对学员的表现满意,这个满意是学员们用“责任”两个字交出的答卷,学员给了我们许多的惊喜和感动。参加培训的96位学员中,95%的老师不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是一张白纸,通过培训学员们把握了这门课程的育人价值,学会构建和实施有意义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员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精辟的诠释让我们惊喜:综合实践活动,“你”是面向学生的生活领域的经验性、实践性的课程,“你”不是“可教的”课程,而是“可做的”课程,这就是学员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张白纸上画出的绚丽的图案。此外,课堂上看着学员们抢话筒,听着学员们认真发表精辟的见解让我们感动;在拓展训练中学员们你追我赴,互助互爱的团队精神让我们感动;读着学员们那些因获得信心、希望和力量而满怀感激的总结让我们感动。
四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需要有“诚心、真心、热心”的培训服务。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关键之一。这次培训,我们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用“诚心、真心、热心”为学员服务,让学员享受培训的幸福。没有最好的团队培训,只有不断改进,不断创新,励志做到最好的团队培训。“诚心、真心、热心”的培训服务,得到了学员的认可。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员对项目的满意度达98%。
总之,让学员们通过此次培训,在师德修养、个人素质及业务能力等方面得到真正的提高是我们的心愿,我们已经做到。每一次总结并不是终点,而是又一个新的开始,我们将不断探索,日臻完善,为广西基础教育的师资培训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广西教育学院,广西南宁,530023)
一、高度重视、精心筹备,培训质量有保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我国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的培训得到重视。在倡导教育公平的今天,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的培训放到了重中之重的位置。综合实践课程培训也是广西教育学院承担的培训项目之一,在此项培训开展之前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1.明确培训思路
秉承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一切为了学员的发展”的宗旨,用“新理念、新知识”打造综合实践活动培训课程的平台,让学员在培训中学习,在学习中收获;用“有思”培训的理念创新培训模式,让学员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会思”;用问题研究促进成果物化的途径,让学员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
2.组建培训团队
拥有一个资深的培训团队是完成“国培计划”综合实践课程培训的关键。整合了广西区内外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资源,组成了学识渊博的优秀导师团队,在导师团队中有西南大学副校长陈时见教授、华中师范大学课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郭元祥教授等,来自不同系统的导师有着各自的优势,这就组合成一个完美的专业引领团队。同时,还成立了管理团队,配备了班主任和生活管理员。
3.完善实施体系
一个完善的实施体系确保了实施培训步骤的清晰化和条理化,也是实现培训效果的一个根本保障。这次参加培训的96位学员中,仅有5人“教”过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要在15天的培训中,让学员由“生手”一下变成“熟手”,培训的难度有多大可想而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不像学科课程的内容那样规范化、系统化,可以说,只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具有潜在教育价值的任何主题都可以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因此,培训专题的科学设置尤为关键,我们深入一线听取教师的意见、与教师座谈、发放培训课程问卷调查表等,广泛征求学校领导和教师对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建议与要求,在充分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按照系统化原则,设置了16个专题和3个实践体验活动。
二、有思培训、凸显“造血”,学员学习有收获
接受“国培计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的任务后,我们通过不断地审视和反思后认识到:教师无论参加哪种形式的培训,都要面对从理论到实践的转换问题,而以往的培训是以“专家”讲授为主,对教师的已有经验、教师的创造性和行动能力关注不够,教师没有真正“卷入”培训活动中,其结果是难以给受训教师形成“造血”机能,这就造成了在理论与实践的转换上,有一个很难逾越的鸿沟。为了探寻教师培训的新模式,我们进行了调研,调查结果显示,83%的教师认为应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和经验,借助专业引领,触及情感,引发思考,生成问题,达成共识,推动实践的培训是最有效的培训。为此,我们达成了三点共识:一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中,主讲教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提供者、标准答案的发布者,而是参与者,必须与学员一起学习,共同提高。“学员”也发生了角色上的变化,他们既是培训参与者,也是培训内容和形式的主动创造者,也是主讲教师的合作伙伴。二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中,要激发和培养参与者自我发展的愿望与能力。关注参与者的主动建构,鼓励参与者调动已有的经验,在合作交流中生成新的经验,贡献自己的智慧。三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中,强调问题情境下的高层次学习,激发参与者积极思考,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提高。
在培训中,我们理论结合实际,强化“做中学”的同时,尝试着由“输血型”的培训转向“造血型”的培训。“造血型”的培训旨在“创建和谐氛围,搭建分享平台,在集体中分享,在分享中升华”。所谓升华,就是创新自我,重塑组织。学员不能把自己当作一个知识接受的容器,而是用理性的思维,实践的思考去审视、吸收。授课的导师从如何激活学员“有思”的角度去准备专题讲座,让学员在参与互动、交流研讨、合作学习、反思构建等模式中,产生碰撞,达到“会思”,凸现“造血”功能。
为了强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的“造血”功能,我们采用了“头脑风暴+合作学习+交流展示”的培训模式,要求每位导师在授课期间要留出1/3的时间与学员沟通,倡导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所以学习期间我们特意穿插了多次小组交流和全班的交流。学员从第一次分组交流时的茫然、小心翼翼、缺乏自信心,到第二次分组交流时的踊跃发言,第三次、第四次大胆分享,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的成果。在导师的引领下,无论是富有地方特色的小组名字,还是组织有序的合作探讨,学员们越来越大胆自信,精彩纷呈地汇报分享。最后,大家明白了,原来综合实践活动是这么组织的,综合实践课是一门“做”的课程。
不少学员在学习心得中都不约而同地感慨,“专家的讲座就像是一顿丰盛的大餐,精美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如果用两个词来形容,那真是目不暇接、异彩纷呈”。
学员雷若云说:“这次培训,请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权威性顶尖专家讲解综合实践活动的发展方向,让我们一线教师受益匪浅,开拓了视野,拓宽了知识面,让自己站在了更高的角度上来看自己的职业,也看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乐观的前景。形式多样的培训内容丰富:有一线教师的上课实录来弥补理论的空洞,有专家的理论为我们导航,有同仁的精辟点评,有专家的即时评说,有课后反思研讨,有困惑的解答,有鲜明热烈的现场研讨……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我未曾料想的。”学员周林桂说:“综合实践活动,在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之前,我只知道这是一门新课程,对于这门课程的认识基本上只源于‘顾名思义’的程度。是陈时见、郭元祥、黄丽林、唐丽、徐巧英、黎君、于钟民、肖弋、陈菊、李庆忠、李白燕、陆绍桓、李兵、黄新宁等老师如火的激情传授点燃了我学习这门学科的热情,掀起综合实践活动的红盖头,让我领略了这门学科的独特风情。教学课例研讨、实践技能训练等从理论视角切入,结合具体课例,甚至实践深入浅出地解读纲要的内容,拨开了我心头的迷雾,了解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理念,使我更清楚地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意义及必要性。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综合实践活动对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起的重要作用。没有参与研修,我不会知道这里的精彩纷呈;没有学习体验,我也不会知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风光无限。”
三、严格管理、快乐学习,培训生活有乐趣
近百人的班级,连续十几天的紧张学习,没有严格的纪律和完善的管理机制是很难保证效果的。培训期间,为了加强培训班的生活管理和教学管理,培训班设立了管理小组,建立严格的考勤制度、学员作业档案制度和学员结业成绩考核制度,下发了《学员手册》并制定了《学员公约》。班主任天天跟班听课和管理,两位生活管理员与学员同吃同住,每天晚上10点钟准时查房。
在严格管理的同时又注意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想方设法从学员的需求去考虑,尽力帮助学员解决实际困难,真诚服务关注发展。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费尽心思,找到了较为合适的培训场地,并从饮食、住宿、教学设施等多方面精心筹谋,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例如在学习生活方面,我们为每位学员准备了材料袋和必要的文具用品,在培训结束前向学员发放刻有讲课教师上课录像的光盘。在培训过程中,不断听取学员的意见,不断改进服务质量,确保学员在紧张的学习期间能学好、吃好、住好。在文化娱乐方面,安排学员到广西教育学院的计算机房上网,给学员发放上网费让他们在课余时间也能上网学习;买笔、墨、纸、颜料等给有书法、绘画爱好的学员;带学员到青秀山开展拓展训练……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学员的文化生活,又增进了集体成员之间的友谊。此外,课余时间学员自发进行文艺排练,在汇报总结会上,他们进行了一场精彩的文艺演出。
四、后续培训、丰富多彩,搭建平台共提高
这次培训的一大特点是增加了网络平台在线交流,为学员提供了网络课程资源。因此,我们设立公共电子邮箱将培训教师的上课课件、教学录像、活动照片和各种学习资料上传到网络,不受时空限制供学员使用。此外,还设有学员QQ群和博客论坛,学员不仅可以提交各种作业,分享优秀教学资源,还可以参与网上交流,反馈各种信息。利用这个网络平台,方便了教师和学员的交流互动,使学员可以和我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还将利用网络这个平台,本着“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一如既往地提供热诚服务、千方百计满足学员的后续培训和学习要求,使学员感到温暖与充实,乐学、想学。
对于“国培计划”(2010)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培训,我们有以下四点体会:
一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需要有强有力的管理机制。“国培计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组织管理、项目策划、培训运作都需要强有力的工作机制作为管理层面和技术层面的支撑。因此,需要建立健全实施组织机构。首先,承担单位要成立“国培计划”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事务),负责培训的管理,组织和协调培训的实施,并对培训实施过程进行指导监督、专业引领和检查评估。其次,实行学科项目首席专家负责制,由首席专家组织学科导师团队承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项目的具体执行。最后,实行班级管理小组负责制和班委负责制的民主管理模式。通过建立学习小组,设立班委会,制定有关条例,实行班级管理小组负责制和班委负责制的民主管理模式。小组长负责组织交流、讨论,搜集组员各方面的意见,班委会负责出勤考核、纪律监督、活动策划。保证了学员都能够遵守学习纪律,认真听课,积极参与讨论,认真完成导师布置的作业。
二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需要有教育资源丰富研修基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不仅需要有一支与时俱进的学习型培训团队作为专业引领,还需要形成培训的合力。本次培训,以南宁市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成绩显著的中小学校、广西民族博物馆、青秀山拓展训练基地等作为课程培训实习基地,大大提高了培训效果。
三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需要有学员主人翁的责任感。这次培训,我们对学员的表现满意,这个满意是学员们用“责任”两个字交出的答卷,学员给了我们许多的惊喜和感动。参加培训的96位学员中,95%的老师不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是一张白纸,通过培训学员们把握了这门课程的育人价值,学会构建和实施有意义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员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精辟的诠释让我们惊喜:综合实践活动,“你”是面向学生的生活领域的经验性、实践性的课程,“你”不是“可教的”课程,而是“可做的”课程,这就是学员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张白纸上画出的绚丽的图案。此外,课堂上看着学员们抢话筒,听着学员们认真发表精辟的见解让我们感动;在拓展训练中学员们你追我赴,互助互爱的团队精神让我们感动;读着学员们那些因获得信心、希望和力量而满怀感激的总结让我们感动。
四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需要有“诚心、真心、热心”的培训服务。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关键之一。这次培训,我们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用“诚心、真心、热心”为学员服务,让学员享受培训的幸福。没有最好的团队培训,只有不断改进,不断创新,励志做到最好的团队培训。“诚心、真心、热心”的培训服务,得到了学员的认可。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员对项目的满意度达98%。
总之,让学员们通过此次培训,在师德修养、个人素质及业务能力等方面得到真正的提高是我们的心愿,我们已经做到。每一次总结并不是终点,而是又一个新的开始,我们将不断探索,日臻完善,为广西基础教育的师资培训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广西教育学院,广西南宁,53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