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新石器时代玉器,既与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有密切的关系,是考古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有玉文化自身的特色,只有原始经济、文化、宗教礼俗比较发达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才有与之相适应的玉器文化。从目前已经发现的考古学文化看,中国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玉文化,主要发源于辽河流域、黄河中下游流域、长江中下游流域等原始农业经济、渔猎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玉文化,几乎扩展到中国原始文明的主要区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珠江流域以及整个东南沿海地区、台港澳地区都有既相互联系又有自身特点的新石器时代玉文化,仅是发展的程度有所不同而已。这说明,中国玉器与其他文化艺术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在童年时期就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并达到相当高的雕刻水平,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世界古代文明中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文化艺术之一。
这里主要介绍中国新石器时代重要原始文化的主要玉器类型,便于在鉴定新石器时代玉器时有一个全局观念。
东北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玉器
东北地区土地肥沃,环境多样,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玉文化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出土新石器时代玉器的地点已经有一百多处,考古文化归属主要为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
兴隆洼文化玉器
兴隆洼文化玉器,目前主要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地区的敖汉旗、巴林右旗以及辽宁省阜新县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出土玉器总数近百件,玉器主要类型有玉块、玉管、玉匕形器、玉斧、玉凿、玉蝉等。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兴隆洼文化的玉块,多成对出自墓主人的耳部周围,是墓主人生前佩挂的玉耳饰,开创了以玉饰耳的先河。这是目前所见世界上最早的玉耳饰,具有八千年的历史,其线切割切孔技艺达到了惊人的水平。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出土的玉块、玉匕形器与辽宁省阜新县查海遗址出土的玉匕形器,成为中国最早的人工琢磨的具有完整形态特征的玉器。
红山文化玉器
红山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后而得名,广泛分布于东北地区西辽河流域,发现了数量较多的红山文化遗址。通过对内蒙古三星他拉、阜新胡头沟、喀左东山嘴、朝阳牛河梁、三官甸子等墓葬遗址的考古调查发掘,找回了尘封地下数千年的辽河流域史前文明,初步建立起比较系统的红山文化编年,基本划分出同黄河流域文化大体相应的发展阶段。红山文化以大规模祭坛、大量积石冢和大量玉器闻名遐迩,代表了东北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玉器的最高水平,也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玉文化之一。
在东北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遗址及墓葬中,曾出土一批具有鲜明文化特征、地域特色的红山文化玉器群,特点是既有小件饰玉及几何形礼玉,更多的是动物题材的玉器。其中有现实题材的动物玉雕,如玉鸟、玉燕、玉鸮、玉鹰、玉凤、玉蝉、玉鱼、玉龟、玉猪、玉人等,也有摹拟幻想中的神灵玉器,如C形玉龙、猪首形玉龙、兽面叉形玉器等,还有部分形制特别的勾云形玉佩、马蹄形玉箍、多孔联璧等。
红山文化墓葬中出土的玉器也有一定组合,兽形块、马蹄形玉箍、勾云纹玉佩、玉鸮、玉鸟、玉龟等,都是玉器组合中的主要形制,表明崇尚鸟兽动物、神兽动物是红山文化玉器的重要特色。
在众多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玉器中,红山文化玉器艺术特色鲜明,玉匠能熟练地使用玉材,并最大限度地利用玉材形状特点,因材施艺,把握住玉器造型特点,仅寥寥数刀,略施技艺,就能把器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十分传神。“神似”是红山文化玉器的最大特色。红山文化玉器注重材质美,几何形玉器大多数光素无纹,玉龙、玉龟,玉鸟、玉人等动物形玉器,仅在主要部位加以形象的刻画,线条为浅凹槽纹,瓜棱纹,或隐或现。富于变化,具有特殊的装饰美。玉龙躯体呈C形环状,从琢玉技巧看难度不大,但实际效果反而好,蜷曲的龙更具动感,凝聚着力量。可谓事半功倍。玉龙躯体光洁无纹,头部精雕细刻,这样的艺术处理更能突出主题。玉人、玉凤、玉龟都注重神态的描绘,在关键处施以合适的工艺。红山文化玉器工艺简捷而又得体,器物不以大取胜,却以精巧见长。
红山文化玉器创造的龙、凤等艺术形象,对中国青铜时代艺术形象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后的各种艺术形式或是对其加以收藏,或是加以模仿再创造,将龙、凤艺术形象不断发扬光大,最终成为中华文明的民族符号。
江淮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玉器
江淮流域是指位于江苏、安徽两省的淮河以南、长江下游的冲积平原地区。这一地区水网交织,湖泊众多,在我国自然史、文化史上具有特别的重要性,既是生物、气候南北的重要分界线,也是中国南北文化的交汇要冲,重要的文化走廊。南北文明与东西文化在这里会合,农业文明与江海文明在这里交融,由此孕育出来的文化,既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又兼有北方之雄南方之秀。
江淮流域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认识过程,考古学界曾一度称作薛家岗文化、青莲岗文化。随着考古发现的日益增多,这一地区出土玉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又有新的变化。现在考古学界普遍认同的原始文化,早期的有凌家滩文化、北阴阳营文化,晚期的是一种混合文化。
凌家滩文化玉器
凌家滩文化玉器主要出土于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遗址,遗址位于太湖山正南的垄岗上。凌家滩遗址已出土玉器总数超过千件,数量既多,种类也丰富。从形态上分有动物形、几何形玉器,从功能上分有礼仪玉、装饰玉、瑞祥玉、实用玉等。主要玉器形态有玉龟、玉龙、玉鹰、玉人、玉兔、玉虎等动物、人物形玉器,有玉钺、玉板、玉璜、玉环、玉镯、玉珠、玉管等几何形玉器,有玉勺等实用玉器。更重要的是,凌家滩文化玉器还包含着大量的原始文化信息,对于研究原始八卦、天文数理的起源,以及江淮流域民间巫术、葬俗的源流,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需要一提的是,2007年凌家滩遗址第五次发掘中,在23号墓填土上方出土了一件巨型玉猪,长72厘米,宽32厘米,高38厘米,重达88千克,是目前所见中国新石器时代体形最大、重量最重的玉器,堪称“中华第一玉猪”,这表明中国玉器工艺有雕刻大型玉器的传统、能力与水平。 北阴阳营文化玉器
北阴阳营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南京市鼓楼岗北阴阳营遗址而得名,其后在江淮地区的一些新石器时代遗址早期地层中陆续有出土,表明这是一支分布于江淮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除红陶外,玉器工艺富有特色,数量较多的玉器有玉璜、玉块,还有玉管、玉珠、玉坠,甚至还有未经加工的雨花石。从玉器出土位置反映出玉器的基本用途,玉玦为耳饰,玉璜为项饰,往往长短不一的数件玉璜围成一组玉项饰。玉器材料有玛瑙、玉髓、蛇纹石软玉等。玉器装饰简洁,大多数光素无纹,表面仅作抛光处理。
江淮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面貌十分复杂,既有北方地区的大汶口文化玉器,又有南方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同时还一些自身特点的玉器,呈现出混合文化的性质,也说明在距今四千年左右,南北文化在江淮地区交流、融合、趋同的过程,也是中华远古文化多元一统的历史见证。长江下游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玉器
长江下游地区的地理概念和区域范围,相当于现在的“长三角”,包括苏北,浙南及上海市。这里通江达海,水网密布,自然条件优越,生态环境良好,物产丰富,气候宜人,自古就有“鱼米之乡”的美誉。通过近三十年的考古发掘,这一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系列已基本搞清楚,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有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新石器时代中期有崧泽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为良渚文化,而且这四支新石器时代文化均有较为发达的玉器工艺。
河姆渡文化玉器
河姆渡文化主要分布于长江下游地区的宁绍平原,距今七千多年,是这一地区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河姆渡文化具有非常精细的牙雕、骨雕、刻陶等雕刻工艺,包括玉石琢磨雕刻。河姆渡文化玉器种类有玉璜、玉块、玉管、玉珠、玉坠等,形态与用途较为简单,主要为装饰玉。材质有软玉与莹石。应是就地取材。河姆渡文化玉器是长江下游地区目前所见最早的玉器,与兴隆洼文化相当或稍晚。
马家浜文化玉器
在距今七千年左右与河姆渡文化几乎同时期,长江下游地区太湖流域发展起来了另一支原始文化——马家浜文化,因首先发现于浙江嘉兴马家浜而得名。马家浜文化玉器种类与河姆渡文化基本相似,多为玉玦、玉璜等装饰玉,但成形与琢磨工艺略有进步。玉玦大多数呈环状、管状,以线切割技法切开缺口,靠近缺口的首端略厚重,相对缺口的部位要薄一些。玉璜以半环形、条形居多,数量相对没有玉块多。
崧泽文化玉器
崧泽文化最早发现于上海市青浦县崧泽遗址,是马家浜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主要分布于太湖周围地区,分布地区有所扩大,影响直至江淮平原。崧泽文化玉器较马家浜文化有较大进步,不仅加工精,玉材好,玉器种类也有新的变化:玉块少见,玉环增加;玉璜称雄,形式多样,以倒梯形、半璧形玉璜居多,还有少量半环形玉璜、鱼鸟形玉璜。璜体宽且薄,两端平直,各穿一孔。便于系带。
良渚文化玉器
长江下游流域新石器时代最著名的文化是良渚文化,琢磨玉器是良渚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同时期的史前文化中,即使在世界范围内,良清文化玉器的数量、质量以及品种类型也是出类拔萃的,其他地区原始文化的出土玉器很难与之相提并论。
良渚文化玉器大多数出土于大中型墓葬,玉器的数量多寡取决于墓葬的规模,墓葬规模越大,等级越高,随葬的玉器也越多,品种也较为齐全。江苏武进寺墩3号墓随葬品达120余件,大部分为玉器,其中大件玉璧、玉琮就有57件之多。浙江余杭反山23号墓内大型玉璧也有52件。而浙江发掘的良渚文化小型墓葬,只陪葬劣质的陶石制品、猪下颚骨,没有玉饰品。这表明,随葬玉器的墓主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较为富裕。
良渚文化玉器品种较多,可分为礼仪、佩挂、镶嵌穿缀用玉三大类。礼仪玉器有形式众多的玉琮,大小不一的玉璧,配置成套的玉钺、玉斧。佩挂玉器中最诱人的是由玉珠、玉坠、玉管、玉璜等近百件玉器构成的成串玉项饰。还有数量不等的玉龟佩、玉鸟佩、玉鱼佩、玉艄、玉蝉、玉兽面纹佩、玉璜等,形式多样。玉带钩是新发现的服饰玉,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玉带钩实物。玉梳背是融礼仪与实用于一体的新确定用途的玉器。镶嵌玉主要是玉粒和玉泡,用于漆木器表面的镶嵌等。穿缀用玉形状略大,形式不一,共同特点是玉器背面钻有牛鼻状孔,应是穿缀在织物或皮革制品上的玉饰件。
从总体上看,良渚文化玉器多呈圆形或方形,有一定的程式,琢玉已从制石行业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形成专业化生产,这是良渚社会经济发展、文化进步、礼仪复杂、社会分化的重要体现。在良渚文化玉器高度发展的同时,玉文化、琢玉技艺(可能还包括琢玉专业工匠)大量输出,以至在四千多年前的黄河上下、大江南北、东南沿海地区的神州大地上,出现了许多良渚文化玉器或良渚式玉器。从近年发现的一些考古遗址看,拥有大量玉器的良渚显贵,生活在方国城中,拥有较大规模的房屋建筑。
长江中上游流域
新石器时代文化玉器
大量考古发现越来越证明,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都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都是中国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长江流域除下游地区出土大量新石器时代玉器外,中上游地区也有新石器时代玉器出土,尽管目前考古发现的规模和类别还比较少,但同样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玉文化史上占有一定地位。目前考古发现的长江流域中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玉器,主要有大溪文化玉器、石家河文化玉器。大溪文化玉器
大溪文化遗址主要分布于四川巫山大溪以及川东鄂西地区,并且扩大到了湖北中部及湘北洞庭湖流域,是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早中期一支重要的文化,距今五千年左右。大溪文化发现了较为丰富的玉器,玉材、种类较多,功能比较单一,主要为装饰玉,可分为耳饰、项饰、臂饰和腰际间的佩饰。耳饰多为块形玉饰,琢磨较为规矩,还有环形、圆形、长条形等玉耳坠饰。项饰主要有玉璜、玉环,其中玉璜多为半璧形,亦有扁平桥形、半环形玉璜。一些半璧形玉璜外缘刻锯齿纹,是大溪文化独具特色的装饰技艺。具类似装饰纹样的半璧形玉璜,在江苏省南京市营盘山等长江下游崧泽文化时期遗址屡有发现,说明长江流域原始文化有密切交往的关系。臂饰主要为玉镯。在重庆巫山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还出土了人面形玉佩、人形玉佩、龟形玉佩,表明大溪文化玉器工艺除掌握几何形琢磨技法外,开始尝试镂空、圆雕等玉器雕刻技艺,并为日后长江流域玉器雕刻艺术的跨越式发展积累了经验。
石家河文化玉器
长江中游地区最著名的新石器时代玉文化为石家河文化,因最早发现于湖北天门石家河乡而得名。据近年湖北、湖南地区发现的石家河文化的大量考古资料,石家河文化显示出重要的文化特点:一是受到中原龙山文化较大的影响,越往后发展,影响越明显,因此以往也有学者将石家河文化并入龙山文化;二是石家河文化晚期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文明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出现了冶铜、治玉等手工业,制陶业也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门类。三是出现了独特的瓮棺葬制度,绝大多数石家河文化玉器是瓮棺莽的随葬品。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石家河文化是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除良渚文化以外玉器发现最多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考古正式发掘出土的玉器已超过500件。国内外还有许多博物馆收藏石家河文化玉器,特别是人物头像、动物玉器。从形态及雕刻工艺上分,石家河文化玉器主要为人物头像、动物雕像,还有玉琮、玉璧、玉牙璋,玉柄形器、玉簪、玉管、玉坠等,既有礼仪玉器,也有装饰玉器,有些玉器含义深刻,具有明显的动物崇拜、神灵崇拜等内涵。
石家河文化人物头像玉器,有圆雕、浮雕、阴刻等多种形式,多为戴冠男性形象。动物雕像种类更多,有玉蝉、玉虎、玉鹰,玉龙、玉凤、玉鹿、玉羊等。从动物玉器构成上看,有三种形式:一是动物头像。如玉虎、玉鹿、玉羊等玉器,仅雕刻头像;二是完整的动物形象,如玉蝉、玉鹰,三是复合动物形象,如湖南省孙家岗遗址出土的玉龙、玉凤。玉蝉是石家河文化代表性的玉器,已发现数十件,皆雕琢于长方形玉片上,虽雕刻较为简略,也不够精细,但也颇具形象,明显有别于商代及汉代玉蝉。而玉鹰、玉凤造型形态多样,或飞翔或蜷体,生动形象,为中国新石器时代玉器精品。石家河文化出土的玉琮、玉牙璋,更多的是受到中原文化和长江下游文化的影响,或许是直接从这些地方输入的。
(责任编辑:李珍萍)
这里主要介绍中国新石器时代重要原始文化的主要玉器类型,便于在鉴定新石器时代玉器时有一个全局观念。
东北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玉器
东北地区土地肥沃,环境多样,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玉文化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出土新石器时代玉器的地点已经有一百多处,考古文化归属主要为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
兴隆洼文化玉器
兴隆洼文化玉器,目前主要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地区的敖汉旗、巴林右旗以及辽宁省阜新县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出土玉器总数近百件,玉器主要类型有玉块、玉管、玉匕形器、玉斧、玉凿、玉蝉等。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兴隆洼文化的玉块,多成对出自墓主人的耳部周围,是墓主人生前佩挂的玉耳饰,开创了以玉饰耳的先河。这是目前所见世界上最早的玉耳饰,具有八千年的历史,其线切割切孔技艺达到了惊人的水平。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出土的玉块、玉匕形器与辽宁省阜新县查海遗址出土的玉匕形器,成为中国最早的人工琢磨的具有完整形态特征的玉器。
红山文化玉器
红山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后而得名,广泛分布于东北地区西辽河流域,发现了数量较多的红山文化遗址。通过对内蒙古三星他拉、阜新胡头沟、喀左东山嘴、朝阳牛河梁、三官甸子等墓葬遗址的考古调查发掘,找回了尘封地下数千年的辽河流域史前文明,初步建立起比较系统的红山文化编年,基本划分出同黄河流域文化大体相应的发展阶段。红山文化以大规模祭坛、大量积石冢和大量玉器闻名遐迩,代表了东北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玉器的最高水平,也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玉文化之一。
在东北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遗址及墓葬中,曾出土一批具有鲜明文化特征、地域特色的红山文化玉器群,特点是既有小件饰玉及几何形礼玉,更多的是动物题材的玉器。其中有现实题材的动物玉雕,如玉鸟、玉燕、玉鸮、玉鹰、玉凤、玉蝉、玉鱼、玉龟、玉猪、玉人等,也有摹拟幻想中的神灵玉器,如C形玉龙、猪首形玉龙、兽面叉形玉器等,还有部分形制特别的勾云形玉佩、马蹄形玉箍、多孔联璧等。
红山文化墓葬中出土的玉器也有一定组合,兽形块、马蹄形玉箍、勾云纹玉佩、玉鸮、玉鸟、玉龟等,都是玉器组合中的主要形制,表明崇尚鸟兽动物、神兽动物是红山文化玉器的重要特色。
在众多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玉器中,红山文化玉器艺术特色鲜明,玉匠能熟练地使用玉材,并最大限度地利用玉材形状特点,因材施艺,把握住玉器造型特点,仅寥寥数刀,略施技艺,就能把器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十分传神。“神似”是红山文化玉器的最大特色。红山文化玉器注重材质美,几何形玉器大多数光素无纹,玉龙、玉龟,玉鸟、玉人等动物形玉器,仅在主要部位加以形象的刻画,线条为浅凹槽纹,瓜棱纹,或隐或现。富于变化,具有特殊的装饰美。玉龙躯体呈C形环状,从琢玉技巧看难度不大,但实际效果反而好,蜷曲的龙更具动感,凝聚着力量。可谓事半功倍。玉龙躯体光洁无纹,头部精雕细刻,这样的艺术处理更能突出主题。玉人、玉凤、玉龟都注重神态的描绘,在关键处施以合适的工艺。红山文化玉器工艺简捷而又得体,器物不以大取胜,却以精巧见长。
红山文化玉器创造的龙、凤等艺术形象,对中国青铜时代艺术形象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后的各种艺术形式或是对其加以收藏,或是加以模仿再创造,将龙、凤艺术形象不断发扬光大,最终成为中华文明的民族符号。
江淮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玉器
江淮流域是指位于江苏、安徽两省的淮河以南、长江下游的冲积平原地区。这一地区水网交织,湖泊众多,在我国自然史、文化史上具有特别的重要性,既是生物、气候南北的重要分界线,也是中国南北文化的交汇要冲,重要的文化走廊。南北文明与东西文化在这里会合,农业文明与江海文明在这里交融,由此孕育出来的文化,既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又兼有北方之雄南方之秀。
江淮流域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认识过程,考古学界曾一度称作薛家岗文化、青莲岗文化。随着考古发现的日益增多,这一地区出土玉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又有新的变化。现在考古学界普遍认同的原始文化,早期的有凌家滩文化、北阴阳营文化,晚期的是一种混合文化。
凌家滩文化玉器
凌家滩文化玉器主要出土于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遗址,遗址位于太湖山正南的垄岗上。凌家滩遗址已出土玉器总数超过千件,数量既多,种类也丰富。从形态上分有动物形、几何形玉器,从功能上分有礼仪玉、装饰玉、瑞祥玉、实用玉等。主要玉器形态有玉龟、玉龙、玉鹰、玉人、玉兔、玉虎等动物、人物形玉器,有玉钺、玉板、玉璜、玉环、玉镯、玉珠、玉管等几何形玉器,有玉勺等实用玉器。更重要的是,凌家滩文化玉器还包含着大量的原始文化信息,对于研究原始八卦、天文数理的起源,以及江淮流域民间巫术、葬俗的源流,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需要一提的是,2007年凌家滩遗址第五次发掘中,在23号墓填土上方出土了一件巨型玉猪,长72厘米,宽32厘米,高38厘米,重达88千克,是目前所见中国新石器时代体形最大、重量最重的玉器,堪称“中华第一玉猪”,这表明中国玉器工艺有雕刻大型玉器的传统、能力与水平。 北阴阳营文化玉器
北阴阳营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南京市鼓楼岗北阴阳营遗址而得名,其后在江淮地区的一些新石器时代遗址早期地层中陆续有出土,表明这是一支分布于江淮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除红陶外,玉器工艺富有特色,数量较多的玉器有玉璜、玉块,还有玉管、玉珠、玉坠,甚至还有未经加工的雨花石。从玉器出土位置反映出玉器的基本用途,玉玦为耳饰,玉璜为项饰,往往长短不一的数件玉璜围成一组玉项饰。玉器材料有玛瑙、玉髓、蛇纹石软玉等。玉器装饰简洁,大多数光素无纹,表面仅作抛光处理。
江淮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面貌十分复杂,既有北方地区的大汶口文化玉器,又有南方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同时还一些自身特点的玉器,呈现出混合文化的性质,也说明在距今四千年左右,南北文化在江淮地区交流、融合、趋同的过程,也是中华远古文化多元一统的历史见证。长江下游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玉器
长江下游地区的地理概念和区域范围,相当于现在的“长三角”,包括苏北,浙南及上海市。这里通江达海,水网密布,自然条件优越,生态环境良好,物产丰富,气候宜人,自古就有“鱼米之乡”的美誉。通过近三十年的考古发掘,这一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系列已基本搞清楚,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有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新石器时代中期有崧泽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为良渚文化,而且这四支新石器时代文化均有较为发达的玉器工艺。
河姆渡文化玉器
河姆渡文化主要分布于长江下游地区的宁绍平原,距今七千多年,是这一地区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河姆渡文化具有非常精细的牙雕、骨雕、刻陶等雕刻工艺,包括玉石琢磨雕刻。河姆渡文化玉器种类有玉璜、玉块、玉管、玉珠、玉坠等,形态与用途较为简单,主要为装饰玉。材质有软玉与莹石。应是就地取材。河姆渡文化玉器是长江下游地区目前所见最早的玉器,与兴隆洼文化相当或稍晚。
马家浜文化玉器
在距今七千年左右与河姆渡文化几乎同时期,长江下游地区太湖流域发展起来了另一支原始文化——马家浜文化,因首先发现于浙江嘉兴马家浜而得名。马家浜文化玉器种类与河姆渡文化基本相似,多为玉玦、玉璜等装饰玉,但成形与琢磨工艺略有进步。玉玦大多数呈环状、管状,以线切割技法切开缺口,靠近缺口的首端略厚重,相对缺口的部位要薄一些。玉璜以半环形、条形居多,数量相对没有玉块多。
崧泽文化玉器
崧泽文化最早发现于上海市青浦县崧泽遗址,是马家浜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主要分布于太湖周围地区,分布地区有所扩大,影响直至江淮平原。崧泽文化玉器较马家浜文化有较大进步,不仅加工精,玉材好,玉器种类也有新的变化:玉块少见,玉环增加;玉璜称雄,形式多样,以倒梯形、半璧形玉璜居多,还有少量半环形玉璜、鱼鸟形玉璜。璜体宽且薄,两端平直,各穿一孔。便于系带。
良渚文化玉器
长江下游流域新石器时代最著名的文化是良渚文化,琢磨玉器是良渚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同时期的史前文化中,即使在世界范围内,良清文化玉器的数量、质量以及品种类型也是出类拔萃的,其他地区原始文化的出土玉器很难与之相提并论。
良渚文化玉器大多数出土于大中型墓葬,玉器的数量多寡取决于墓葬的规模,墓葬规模越大,等级越高,随葬的玉器也越多,品种也较为齐全。江苏武进寺墩3号墓随葬品达120余件,大部分为玉器,其中大件玉璧、玉琮就有57件之多。浙江余杭反山23号墓内大型玉璧也有52件。而浙江发掘的良渚文化小型墓葬,只陪葬劣质的陶石制品、猪下颚骨,没有玉饰品。这表明,随葬玉器的墓主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较为富裕。
良渚文化玉器品种较多,可分为礼仪、佩挂、镶嵌穿缀用玉三大类。礼仪玉器有形式众多的玉琮,大小不一的玉璧,配置成套的玉钺、玉斧。佩挂玉器中最诱人的是由玉珠、玉坠、玉管、玉璜等近百件玉器构成的成串玉项饰。还有数量不等的玉龟佩、玉鸟佩、玉鱼佩、玉艄、玉蝉、玉兽面纹佩、玉璜等,形式多样。玉带钩是新发现的服饰玉,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玉带钩实物。玉梳背是融礼仪与实用于一体的新确定用途的玉器。镶嵌玉主要是玉粒和玉泡,用于漆木器表面的镶嵌等。穿缀用玉形状略大,形式不一,共同特点是玉器背面钻有牛鼻状孔,应是穿缀在织物或皮革制品上的玉饰件。
从总体上看,良渚文化玉器多呈圆形或方形,有一定的程式,琢玉已从制石行业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形成专业化生产,这是良渚社会经济发展、文化进步、礼仪复杂、社会分化的重要体现。在良渚文化玉器高度发展的同时,玉文化、琢玉技艺(可能还包括琢玉专业工匠)大量输出,以至在四千多年前的黄河上下、大江南北、东南沿海地区的神州大地上,出现了许多良渚文化玉器或良渚式玉器。从近年发现的一些考古遗址看,拥有大量玉器的良渚显贵,生活在方国城中,拥有较大规模的房屋建筑。
长江中上游流域
新石器时代文化玉器
大量考古发现越来越证明,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都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都是中国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长江流域除下游地区出土大量新石器时代玉器外,中上游地区也有新石器时代玉器出土,尽管目前考古发现的规模和类别还比较少,但同样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玉文化史上占有一定地位。目前考古发现的长江流域中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玉器,主要有大溪文化玉器、石家河文化玉器。大溪文化玉器
大溪文化遗址主要分布于四川巫山大溪以及川东鄂西地区,并且扩大到了湖北中部及湘北洞庭湖流域,是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早中期一支重要的文化,距今五千年左右。大溪文化发现了较为丰富的玉器,玉材、种类较多,功能比较单一,主要为装饰玉,可分为耳饰、项饰、臂饰和腰际间的佩饰。耳饰多为块形玉饰,琢磨较为规矩,还有环形、圆形、长条形等玉耳坠饰。项饰主要有玉璜、玉环,其中玉璜多为半璧形,亦有扁平桥形、半环形玉璜。一些半璧形玉璜外缘刻锯齿纹,是大溪文化独具特色的装饰技艺。具类似装饰纹样的半璧形玉璜,在江苏省南京市营盘山等长江下游崧泽文化时期遗址屡有发现,说明长江流域原始文化有密切交往的关系。臂饰主要为玉镯。在重庆巫山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还出土了人面形玉佩、人形玉佩、龟形玉佩,表明大溪文化玉器工艺除掌握几何形琢磨技法外,开始尝试镂空、圆雕等玉器雕刻技艺,并为日后长江流域玉器雕刻艺术的跨越式发展积累了经验。
石家河文化玉器
长江中游地区最著名的新石器时代玉文化为石家河文化,因最早发现于湖北天门石家河乡而得名。据近年湖北、湖南地区发现的石家河文化的大量考古资料,石家河文化显示出重要的文化特点:一是受到中原龙山文化较大的影响,越往后发展,影响越明显,因此以往也有学者将石家河文化并入龙山文化;二是石家河文化晚期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文明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出现了冶铜、治玉等手工业,制陶业也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门类。三是出现了独特的瓮棺葬制度,绝大多数石家河文化玉器是瓮棺莽的随葬品。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石家河文化是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除良渚文化以外玉器发现最多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考古正式发掘出土的玉器已超过500件。国内外还有许多博物馆收藏石家河文化玉器,特别是人物头像、动物玉器。从形态及雕刻工艺上分,石家河文化玉器主要为人物头像、动物雕像,还有玉琮、玉璧、玉牙璋,玉柄形器、玉簪、玉管、玉坠等,既有礼仪玉器,也有装饰玉器,有些玉器含义深刻,具有明显的动物崇拜、神灵崇拜等内涵。
石家河文化人物头像玉器,有圆雕、浮雕、阴刻等多种形式,多为戴冠男性形象。动物雕像种类更多,有玉蝉、玉虎、玉鹰,玉龙、玉凤、玉鹿、玉羊等。从动物玉器构成上看,有三种形式:一是动物头像。如玉虎、玉鹿、玉羊等玉器,仅雕刻头像;二是完整的动物形象,如玉蝉、玉鹰,三是复合动物形象,如湖南省孙家岗遗址出土的玉龙、玉凤。玉蝉是石家河文化代表性的玉器,已发现数十件,皆雕琢于长方形玉片上,虽雕刻较为简略,也不够精细,但也颇具形象,明显有别于商代及汉代玉蝉。而玉鹰、玉凤造型形态多样,或飞翔或蜷体,生动形象,为中国新石器时代玉器精品。石家河文化出土的玉琮、玉牙璋,更多的是受到中原文化和长江下游文化的影响,或许是直接从这些地方输入的。
(责任编辑:李珍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