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多媒体的预设功能与传统教学思想形成“共鸣”,导致中职专业课多媒体教学普遍存在教学预设泛滥化、程式化和去真实化,从而使教学生成匮乏。为此,应强化多媒体设计为有效教学服务的意识,限制多媒体预设功能的过度发挥,提升多媒体在教学生成中的载体意识和交互功能,从而达成预设与生成的协调。
关键词:中职;专业课;多媒体教学:预设:生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0)03-0151-02
多媒体教学代表着新的教学思想,已逐渐成为一种教学常态。然而,多媒体作为一种新事物,在中职专业课教学中已显现强大的“双刃剑”效应,使用得好,为教学增效;使用不当,影响教学。教育工作者已对传统教学提出理性质疑,而多媒体的预设功能与传统教学思想的“共鸣”力量却使当前的中职专业课教学发生着一种“畸变”。
主要问题
在中职专业课教学中,学生对隐性职业能力的内化显得尤为重要。这种内化提出了对教学生成的强烈诉求。但目前,教师对教学预设与生成的把握存在严重偏差。预设呈现泛滥化的态势,生成往往被预设淹没。多媒体在展示其强大的预设功能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良的教学效果。
预设泛滥化多媒体的一个强大功能是对信息的高度集成与储存。学生可以在多种感官刺激下最大限度地汲取知识。然而,通过两年的中职学校专业课系列教学调研,笔者发现,教学预设容量往往过大,大屏幕成了信息的海洋,大量段落化的语句挤压了教师的讲解空间,漂亮的文字取代了传统的板书。同时,多媒体知识储存的低难度和低成本促成了教师对多媒体预设的过度依赖。教师通过预设,把课前的劳动成果提前储存在多媒体中,在课堂上就可以通过操控电脑达到轻松教学,而学生却成为吃力的观众。
预设程式化在调研中笔者还发现,教师往往将教学设计转变为对教学内容的自我温习,而忽视了教学方法与过程设计。这样,教师课前对教学内容的预设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有序播放来呈现,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连接往往通过点击鼠标来实现。教学成为了一种流程式运作,课堂教学在基于程式化预设的多媒体有序呈现中演进,师生互动与生成空间却近乎空白。
预设去真实化多媒体可以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细腻的过程展现和直观的结果分析,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但有的教师对多媒体过于推崇,没有注意到模拟演示与真实演示的不同效果,尤其是一些演示实验。多媒体模拟的演示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都是教师事先预设的,实验过程不会发生意外,实验结果百分之百符合科学推断。而恰恰是这种“绝对成功”的演示实验,丧失了实验应有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从而对学生的求真精神产生负面影响。
成因分析
(一)多媒体的预设功能放大了传统教学的弊端
传统教学的主要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多媒体的预设功能恰恰与传统教学思想形成了“共鸣”,多媒体预设技术的过度运用正是对传统教学思维的强化。
一方面,多媒体的集成功能强化了教师对显性知识的管理。显性知识通常可系统归纳与准确表达,并可方便地存储于现代媒体之中,一般可通过媒体传播等方式获得;而隐性知识蕴含于个体的经验与策略之中,主要通过在特定的情境中个体的实践活动获得。媒体的集成功能强化了教师对显性知识的管理意识,却淡化了对隐性知识的关注,而中职学校的教学应以隐性知识为主,以帮助学生建构行动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多媒体的播放功能强化了师生的授受关系。多媒体的播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教师的讲课与板书,甚至比教师更具天然优势。正是这种优势助长了教师对多媒体的依赖,强化了教学的授受关系,把学习“异化”为知识的单向传输过程,从而剥夺了学生的自主空间。
(二)多媒体教学游离于一般教学
目前,教师对多媒体功能的扩大化和片面化认识已让多媒体教学不自觉地游离于一般性课堂教学。一些教学评价,往往把多媒体的使用与否、媒体技术的先进程度和课件的技术难度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在这种导向的作用下,教师过多关注多媒体教学的媒体技术,在课件的制作、修饰与包装上不惜代价,大做文章,而忽视了教学本身的基本规律和有效性。多媒体被当成了目的,而不是手段。
协调策略
(一)让多媒体从知识展示工具转化为学习认知工具
除了多媒体强大的预设与展示功能,教师应从更广义的角度来把握多媒体的多样化功能。预设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让学生“生成”,从而建构自己的隐性知识。因此,淡化展示并强化认知显得尤其重要。
媒体内容从“预设性知识”到“生成性载体”知识内化需要有知识的自我构建与生成过程,尤其是强调隐性知识的中职专业课教学,更要求预设为生成服务。为此,媒体内容的设计应把关注点从预设性知识转向生成性载体。在专业课多媒体教学中,让生动的载体(这些载体恰恰是其他传统媒体不可替代的)激发学生的探索与求真欲望,使学生在围绕载体的学习中自我建构专业知识:生成性载体包括案例场景、行动任务的呈现或问题性载体等。
播放策略从“线性”到“散点” 多媒体教学很容易成为教师的单边活动——屏幕内容不断更新的有序线性播放。这种轨道式教学运作显然是对生成资源的漠视。在多媒体教学中应树立散点意识,建立与生成性载体内容对应的“散点播放”,不让媒体抢占教学的整个过程。师生互动与学生自主学习才是课堂的主体形态,多媒体散点播放的内容应成为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激发源与认知载体。
(二)把多媒体设计置于课堂教学的宏观框架之中
媒体设计服务于教学设计
多媒体教学归根结底是一种课堂教学。在媒体设计中,应淡化多媒体教学的“媒体意识”,关注点应从多媒体本身转入课堂教学整体设计。把多媒体教学置于宽泛的教学视野当中。媒体设计的切入点应指向教学的有效性,而不是媒体本身的合理性。教师不应在教学形式与手段上大做文章,多媒体不该成为课堂教学评比与展示的必备条件。
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优势互补在当前中职专业课教学中,现代媒体相对传统媒体的优势已变成一种强势。其实,多媒体不是万能的,“黑板加粉笔”照样可以出彩。而“黑板加粉笔”的客观弱势恰恰可以为多媒体内容预设的泛滥减量,为过程预设的快节奏减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教学互动和教学生成空间。因此,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互补使用才是科学的教学态度。
(三)让屏幕成为预设与生成的共同窗口
优化媒体预设内容要使预设合理化,需要关注预设的量与质。首先,要削减预设内容。预设内容过多,主体作用必然受到限制。教师应善于去粗取精,把需要重点强调的专业知识作为预设的主要内容。其次,要改进预设内容。应把传统媒体无法呈现的直观生动的内容加以预设,尽量避免媒体预设的文字化、单一化。
强化媒体生成意识 多媒体屏幕应成为预设与生成的共同舞台,学生的生成成果展示可以通过实物投影来实现。教师要少用课件,多用实物投影。因为课件是教师预设的,只有实物投影才有可能把学生的生成和师生互动成果以动态的方式加以展现。
(四)让师生同时成为多媒体的操控者
多媒体作为现代教学工具,师生应被赋予同等的操控权利。媒体不只是教的工具,更应是学的工具。为此,可以通过创建媒体互动平台,开展人机互动学习。让学生充分享有操控媒体的自主权。重视资源共享环境的建立,积极探索专业网络课程教学,设计动态资源库,让师生都能参与到教学资源的建设中来,使学生在互动与共享中学习与提高。
关键词:中职;专业课;多媒体教学:预设:生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0)03-0151-02
多媒体教学代表着新的教学思想,已逐渐成为一种教学常态。然而,多媒体作为一种新事物,在中职专业课教学中已显现强大的“双刃剑”效应,使用得好,为教学增效;使用不当,影响教学。教育工作者已对传统教学提出理性质疑,而多媒体的预设功能与传统教学思想的“共鸣”力量却使当前的中职专业课教学发生着一种“畸变”。
主要问题
在中职专业课教学中,学生对隐性职业能力的内化显得尤为重要。这种内化提出了对教学生成的强烈诉求。但目前,教师对教学预设与生成的把握存在严重偏差。预设呈现泛滥化的态势,生成往往被预设淹没。多媒体在展示其强大的预设功能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良的教学效果。
预设泛滥化多媒体的一个强大功能是对信息的高度集成与储存。学生可以在多种感官刺激下最大限度地汲取知识。然而,通过两年的中职学校专业课系列教学调研,笔者发现,教学预设容量往往过大,大屏幕成了信息的海洋,大量段落化的语句挤压了教师的讲解空间,漂亮的文字取代了传统的板书。同时,多媒体知识储存的低难度和低成本促成了教师对多媒体预设的过度依赖。教师通过预设,把课前的劳动成果提前储存在多媒体中,在课堂上就可以通过操控电脑达到轻松教学,而学生却成为吃力的观众。
预设程式化在调研中笔者还发现,教师往往将教学设计转变为对教学内容的自我温习,而忽视了教学方法与过程设计。这样,教师课前对教学内容的预设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有序播放来呈现,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连接往往通过点击鼠标来实现。教学成为了一种流程式运作,课堂教学在基于程式化预设的多媒体有序呈现中演进,师生互动与生成空间却近乎空白。
预设去真实化多媒体可以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细腻的过程展现和直观的结果分析,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但有的教师对多媒体过于推崇,没有注意到模拟演示与真实演示的不同效果,尤其是一些演示实验。多媒体模拟的演示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都是教师事先预设的,实验过程不会发生意外,实验结果百分之百符合科学推断。而恰恰是这种“绝对成功”的演示实验,丧失了实验应有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从而对学生的求真精神产生负面影响。
成因分析
(一)多媒体的预设功能放大了传统教学的弊端
传统教学的主要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多媒体的预设功能恰恰与传统教学思想形成了“共鸣”,多媒体预设技术的过度运用正是对传统教学思维的强化。
一方面,多媒体的集成功能强化了教师对显性知识的管理。显性知识通常可系统归纳与准确表达,并可方便地存储于现代媒体之中,一般可通过媒体传播等方式获得;而隐性知识蕴含于个体的经验与策略之中,主要通过在特定的情境中个体的实践活动获得。媒体的集成功能强化了教师对显性知识的管理意识,却淡化了对隐性知识的关注,而中职学校的教学应以隐性知识为主,以帮助学生建构行动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多媒体的播放功能强化了师生的授受关系。多媒体的播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教师的讲课与板书,甚至比教师更具天然优势。正是这种优势助长了教师对多媒体的依赖,强化了教学的授受关系,把学习“异化”为知识的单向传输过程,从而剥夺了学生的自主空间。
(二)多媒体教学游离于一般教学
目前,教师对多媒体功能的扩大化和片面化认识已让多媒体教学不自觉地游离于一般性课堂教学。一些教学评价,往往把多媒体的使用与否、媒体技术的先进程度和课件的技术难度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在这种导向的作用下,教师过多关注多媒体教学的媒体技术,在课件的制作、修饰与包装上不惜代价,大做文章,而忽视了教学本身的基本规律和有效性。多媒体被当成了目的,而不是手段。
协调策略
(一)让多媒体从知识展示工具转化为学习认知工具
除了多媒体强大的预设与展示功能,教师应从更广义的角度来把握多媒体的多样化功能。预设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让学生“生成”,从而建构自己的隐性知识。因此,淡化展示并强化认知显得尤其重要。
媒体内容从“预设性知识”到“生成性载体”知识内化需要有知识的自我构建与生成过程,尤其是强调隐性知识的中职专业课教学,更要求预设为生成服务。为此,媒体内容的设计应把关注点从预设性知识转向生成性载体。在专业课多媒体教学中,让生动的载体(这些载体恰恰是其他传统媒体不可替代的)激发学生的探索与求真欲望,使学生在围绕载体的学习中自我建构专业知识:生成性载体包括案例场景、行动任务的呈现或问题性载体等。
播放策略从“线性”到“散点” 多媒体教学很容易成为教师的单边活动——屏幕内容不断更新的有序线性播放。这种轨道式教学运作显然是对生成资源的漠视。在多媒体教学中应树立散点意识,建立与生成性载体内容对应的“散点播放”,不让媒体抢占教学的整个过程。师生互动与学生自主学习才是课堂的主体形态,多媒体散点播放的内容应成为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激发源与认知载体。
(二)把多媒体设计置于课堂教学的宏观框架之中
媒体设计服务于教学设计
多媒体教学归根结底是一种课堂教学。在媒体设计中,应淡化多媒体教学的“媒体意识”,关注点应从多媒体本身转入课堂教学整体设计。把多媒体教学置于宽泛的教学视野当中。媒体设计的切入点应指向教学的有效性,而不是媒体本身的合理性。教师不应在教学形式与手段上大做文章,多媒体不该成为课堂教学评比与展示的必备条件。
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优势互补在当前中职专业课教学中,现代媒体相对传统媒体的优势已变成一种强势。其实,多媒体不是万能的,“黑板加粉笔”照样可以出彩。而“黑板加粉笔”的客观弱势恰恰可以为多媒体内容预设的泛滥减量,为过程预设的快节奏减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教学互动和教学生成空间。因此,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互补使用才是科学的教学态度。
(三)让屏幕成为预设与生成的共同窗口
优化媒体预设内容要使预设合理化,需要关注预设的量与质。首先,要削减预设内容。预设内容过多,主体作用必然受到限制。教师应善于去粗取精,把需要重点强调的专业知识作为预设的主要内容。其次,要改进预设内容。应把传统媒体无法呈现的直观生动的内容加以预设,尽量避免媒体预设的文字化、单一化。
强化媒体生成意识 多媒体屏幕应成为预设与生成的共同舞台,学生的生成成果展示可以通过实物投影来实现。教师要少用课件,多用实物投影。因为课件是教师预设的,只有实物投影才有可能把学生的生成和师生互动成果以动态的方式加以展现。
(四)让师生同时成为多媒体的操控者
多媒体作为现代教学工具,师生应被赋予同等的操控权利。媒体不只是教的工具,更应是学的工具。为此,可以通过创建媒体互动平台,开展人机互动学习。让学生充分享有操控媒体的自主权。重视资源共享环境的建立,积极探索专业网络课程教学,设计动态资源库,让师生都能参与到教学资源的建设中来,使学生在互动与共享中学习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