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就中学文言文的教学论述了“十分文章七分读”的观点。认为从设置情景,配乐朗读来激趣;范读、引读、自读、读出韵味;感情朗读,读出情趣;角色表演,品味美;品味吟读,识人文等五个方面充分重视“读”的重要性,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最重要的方面。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十分文章七分读;情景朗读;韵味朗读;感情朗读;角色表演;品读吟读
文言文传载着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是我国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在新课标教材中占有相当的份量。因此,搞好文言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面临的问题,而学生对文言文“望文色变”的现实,让人心情感到特别的沉重。
本人从事教育工作二十余年来,觉得文言文教学主要是注重“读”的原则,“十分文章七分读”是我多年来的深切体会。
一、设置情景,配乐朗读来激情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巧妙的导入,艺术性的情景设置,会激起学生美好的情感,使学生迅速进入氛围。然后用配乐朗读的方式,让学生进入审美情景,学生会自然而然的兴味盎然,趣味大增。
我在教学《孙權劝学》时,首先用一曲激荡人心的《三国演义》主题曲,一段感官丰富的多媒体视频,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把学生带入当年那战火纷争的岁月。入课后,再用清新悦耳的音乐磁带朗读,水到渠成的让学生走入文本。既激发了学生的美好情感,又点燃了学生求知的火焰。
二、范读、引读、自读、读出韵味
初期,学生对文言文陌生,读起来生涩难懂,字词读不准,停顿不合理,节奏、语气读不出。因此这时老师的范读和引读显得尤为重要,之后,结合学生的自读理解。读准字音,掌握停顿、读准节奏、读出些许的语气是这个环节的主要任务。古人说:“书读百篇,其义自见。”读得多了,自然就懂得文句的意思,再结合学生的翻译,教师的引导理解,就会读出了字里行间的韵味来。
三、感情朗读,读出情趣
在分析、理解课文基础上,去进行感情朗读,除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还能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领悟力,从而读出字里行间折射出来的情趣。
在《满井游记》感情朗读中,郊外大地早春的冰雪消融,春雨蒙蒙的情景,“一望空阔”的振奋。“脱笼之鹄”的欢欣,生动传神,景和情交融为一体。“冰片始解”与“乍明”的春水;“鳞浪层层”,明写春风,却暗示河冰消融;“晶晶然如镜之新开”,则写出河水之清澈,而“冷光之乍出于匣”,则又突出河水清澈之中的寒意,形象而准确地道出二月春水的特征。山上的积雪消融,“为晴雪所洗”,十分传神的为山川梳妆打扮,山峰由一个沉寂的静物变成一个梳洗打扮、髻鬟始掠的美女,极富情趣。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春临大地、山峰转翠的演变,积雪和山峰在拟人中显得更加娇艳动人,春意盎然。田野里,柳条将舒未舒,麦苗像野兽身上浅浅的鬣毛。柳条时时在吐芽,麦苗时时在拔节的情趣,浑然天成。学生沉醉其中,乐而忘返。
四、角色表演,品味美
学生学习课文,教师教学文本,是让学生领悟文章的主旨,知道他们的人生。因此深掘文本思想内涵,润物细无声的让学生领悟,潜移默化地指导人生。分角色表演是一个领悟的过程。如《曹刿论战》中,我让三名学生分别模仿肉食者、曹刿、鲁庄公的语气进行角色朗读,表演。品味出肉食者的“鄙”,鲁庄公的“陋”和虚怀若谷,善于请教,听取他人意见的美德,折射出了曹刿贫民军事家的深谋远虑,从而才有长勺之战中后发制人的胜利。
五、品味吟读,识人文
在中学语文文本中,有许多的文情并茂,思想性很好的素材。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在课文延伸导行的环节设计中,不妨让学生闭上眼睛,用配音吟读的方式,让学生品味美好的情景,理解作者美好的的思想,从而舍弃生活中的小我,完成大我的人文升华,这才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最主要的目的。
在《与朱元思书》中的赏析阶段,我就配上清新的轻音乐,用舒缓的语调吟读。文章的秋高气爽,情景的宁静美好,放舟江流的怡然自得,水的恬静与雄奇,山的清冷萧瑟,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的的情态,蝉鸣的千转不穷,猿叫的连绵不断的韵味。在这种美的氛围中,稍加点拨学生就会明白“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时务者,窥谷忘反”的主旨。
其实,以诵读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品味,在诵读中升华,从而达到新课标下的教学目标。我的体会就是“十分文章七分读”。
参考文献:
[1]杨秀峰.奇山异水 令人神醉——《与朱元思书》浅析[J].语文教学通讯,2002(09):22-23.
[2]欧振春.《满井游记》中的比喻[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1(04):18.
[3]方绍鹤.我教《满井游记》[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05):97.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十分文章七分读;情景朗读;韵味朗读;感情朗读;角色表演;品读吟读
文言文传载着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是我国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在新课标教材中占有相当的份量。因此,搞好文言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面临的问题,而学生对文言文“望文色变”的现实,让人心情感到特别的沉重。
本人从事教育工作二十余年来,觉得文言文教学主要是注重“读”的原则,“十分文章七分读”是我多年来的深切体会。
一、设置情景,配乐朗读来激情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巧妙的导入,艺术性的情景设置,会激起学生美好的情感,使学生迅速进入氛围。然后用配乐朗读的方式,让学生进入审美情景,学生会自然而然的兴味盎然,趣味大增。
我在教学《孙權劝学》时,首先用一曲激荡人心的《三国演义》主题曲,一段感官丰富的多媒体视频,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把学生带入当年那战火纷争的岁月。入课后,再用清新悦耳的音乐磁带朗读,水到渠成的让学生走入文本。既激发了学生的美好情感,又点燃了学生求知的火焰。
二、范读、引读、自读、读出韵味
初期,学生对文言文陌生,读起来生涩难懂,字词读不准,停顿不合理,节奏、语气读不出。因此这时老师的范读和引读显得尤为重要,之后,结合学生的自读理解。读准字音,掌握停顿、读准节奏、读出些许的语气是这个环节的主要任务。古人说:“书读百篇,其义自见。”读得多了,自然就懂得文句的意思,再结合学生的翻译,教师的引导理解,就会读出了字里行间的韵味来。
三、感情朗读,读出情趣
在分析、理解课文基础上,去进行感情朗读,除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还能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领悟力,从而读出字里行间折射出来的情趣。
在《满井游记》感情朗读中,郊外大地早春的冰雪消融,春雨蒙蒙的情景,“一望空阔”的振奋。“脱笼之鹄”的欢欣,生动传神,景和情交融为一体。“冰片始解”与“乍明”的春水;“鳞浪层层”,明写春风,却暗示河冰消融;“晶晶然如镜之新开”,则写出河水之清澈,而“冷光之乍出于匣”,则又突出河水清澈之中的寒意,形象而准确地道出二月春水的特征。山上的积雪消融,“为晴雪所洗”,十分传神的为山川梳妆打扮,山峰由一个沉寂的静物变成一个梳洗打扮、髻鬟始掠的美女,极富情趣。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春临大地、山峰转翠的演变,积雪和山峰在拟人中显得更加娇艳动人,春意盎然。田野里,柳条将舒未舒,麦苗像野兽身上浅浅的鬣毛。柳条时时在吐芽,麦苗时时在拔节的情趣,浑然天成。学生沉醉其中,乐而忘返。
四、角色表演,品味美
学生学习课文,教师教学文本,是让学生领悟文章的主旨,知道他们的人生。因此深掘文本思想内涵,润物细无声的让学生领悟,潜移默化地指导人生。分角色表演是一个领悟的过程。如《曹刿论战》中,我让三名学生分别模仿肉食者、曹刿、鲁庄公的语气进行角色朗读,表演。品味出肉食者的“鄙”,鲁庄公的“陋”和虚怀若谷,善于请教,听取他人意见的美德,折射出了曹刿贫民军事家的深谋远虑,从而才有长勺之战中后发制人的胜利。
五、品味吟读,识人文
在中学语文文本中,有许多的文情并茂,思想性很好的素材。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在课文延伸导行的环节设计中,不妨让学生闭上眼睛,用配音吟读的方式,让学生品味美好的情景,理解作者美好的的思想,从而舍弃生活中的小我,完成大我的人文升华,这才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最主要的目的。
在《与朱元思书》中的赏析阶段,我就配上清新的轻音乐,用舒缓的语调吟读。文章的秋高气爽,情景的宁静美好,放舟江流的怡然自得,水的恬静与雄奇,山的清冷萧瑟,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的的情态,蝉鸣的千转不穷,猿叫的连绵不断的韵味。在这种美的氛围中,稍加点拨学生就会明白“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时务者,窥谷忘反”的主旨。
其实,以诵读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品味,在诵读中升华,从而达到新课标下的教学目标。我的体会就是“十分文章七分读”。
参考文献:
[1]杨秀峰.奇山异水 令人神醉——《与朱元思书》浅析[J].语文教学通讯,2002(09):22-23.
[2]欧振春.《满井游记》中的比喻[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1(04):18.
[3]方绍鹤.我教《满井游记》[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0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