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解决体育教学中学生兴趣不高的问题,本文对体育教学的影响因素与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重要性做出探讨,提出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措施与要点,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生;兴趣培养
一、引言
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不仅要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还应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教师要不断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与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在愉悦、宽松的氛围中得到学习与锻炼,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与综合能力,进而为以后的学习与生活奠定基础。
二、加强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意义
就当前的体育教学工作而言,存在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其一,由于受到年龄、协调性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在进行体育课程内容的学习时,往往不能按照教师的安排完成相关的动作,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打击;其二,师生之间没有建立起良好的沟通与交流通道,导致学生无法全面地领会学习内容与动作要领;其三,在受到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学生的身体素质参差不齐,甚至一些学生的体质偏差,难免会对体育课程内容产生畏惧感。通过做好体育教学工作,逐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学生时期正处于生理、心理、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学生有着活泼好动的特点,对于各类新鲜事物有着较浓厚的好奇心。作为体育活动,其本身具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但是,学生在长时间的学习过程中,很难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与兴趣。通过合理开展体育教学,并辅以科学的教学和训练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这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次,在开展体育教学工作时,教师在旁边加以引导与帮助,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体育习惯,使得师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进而有助于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另外,学生时代通过建立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不仅有助于学生心理、生理发育,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
三、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措施与要点
1.合理应用游戏教学方式
学生时期每位学生所面临的文化课学习压力较大,如果能使学生参与到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中,可以有效缓解学习压力,并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放松机会。作为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工作时要加强对游戏教学方式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体育学习中来,并在学习中掌握体育运动的各项技能与理论知识。比如,在进行“五十米短跑”的体育教学工作时,就可引入游戏教学方式。首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要求学生准备好一些纸张,短跑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将纸放在胸前,并确保在短跑期间纸张不能掉落下来,进而可以为短跑教学活动营造一个热闹、欢快的氛围。采用这一教学方法,既使学生掌握了短跑训练的要点、提高了学生的短跑速度,同时还能有针对性地锻炼学生的协调性与灵敏性,使得枯燥的体育教学活动更具吸引力,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
2.注重语言激励
学生对于教师有着较强的依赖性,在开展体育教学工作期间,教师要在言语方面多给予学生鼓励,进而提高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自信心与积极性,以此提高体育教学活动的效果。体育教师应当对教学内容以及技术动作要领进行细化,以便于学生理解。在与学生交谈的过程中,要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与帮助,师生之间要建立良好的关系。比如,在进行“立定跳远”教学工作期间,首先应当将正确的发力姿势与跳远方式示范给学生,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准确的掌握正确的跳远姿势。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规范自身的体育用语,同时还做好配示范性动作。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模仿与练习。由于受到身体素质、协调性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学生的运动能力与体能状况有着较大的差异,因而在练习过程中很难一次就做出标准动作。在此期间,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并使用激励性语言,对每一位学生进行鼓励与肯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学习的兴趣,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这样一来,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培养体育兴趣,并增强自信心,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3.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育教学活动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往在开展体育教学工作时,教师较为注重的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略了学生体育技能的训练。同时,很多教师在体育知识的讲解方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收到的教学成果甚微。当前,为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比如,在进行“球类”教学工作时,首先要将技术要领示范给学生,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一个班级的学生合理的划分为几个小组,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交流能力。這一过程中,教师发现问题要及时进行指正,并鼓励学生进行交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训练的过程逐步培养起体育兴趣。
4.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特点
受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下,体育教学工作中多采用单向教学方式,教师只进行相关知识与动作要领的讲解,不注重学生的反馈意见。长此以往,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将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为有效解决该问题,应当改进当前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特点,由以往的单向教学方式逐步过渡到双向教学方式。一方面,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评估报表等方式,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质量。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应带领学生进行热身准备。比如,可以让学生先围着操场跑两圈,之后再做一些热身活动。学生在做热身运动时,要对每一位学生的参与度进行观察,并统计班级中有多少学生在认认真真地跑步,还有多少学生在偷懒或者是走路完成。在热身结束之后,与表现较落后的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了解学生是否存在不舒服或者是突发情况。另一方面,在进行体育课程作业的检查时,正式上课之前要对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抽查,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如此一来,也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到体育课堂中来,以此提高教学成果,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在每一节教学课程结束之后,可以对学生进行测试,测试内容不仅要包括重点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对技术要领进行测验,不断激发起学生的表现欲望与参与的积极性,对于测验中表现良好的学生,要及时进行鼓励。
5.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掌握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育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期间,要结合具体的教学活动内同,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比如,在进行“双脚跳”教学活动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或者是情景想象的方式,将青蛙跳跃过程展示给学生。之后,再进行双脚跳技术动作要领的讲解与示范,使学生掌握双脚跳的动作要领与特点。同时,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还能活跃体育课堂氛围,使每一位学生参与进来,逐步打消学生的畏惧心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
四、结束语
做好体育教学工作对于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改善学生体质状况、增强学习自信心有着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与肯定,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体育教学工作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郑红军.初中体育教学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策略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6(3):87-89.
[2]凌玉锦.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2020(1):73.
[3]包书娟.探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兴趣的培养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29):5-6.
[4]李军.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与疏导策略[J].中国教师,2018(2):7-8.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生;兴趣培养
一、引言
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不仅要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还应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教师要不断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与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在愉悦、宽松的氛围中得到学习与锻炼,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与综合能力,进而为以后的学习与生活奠定基础。
二、加强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意义
就当前的体育教学工作而言,存在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其一,由于受到年龄、协调性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在进行体育课程内容的学习时,往往不能按照教师的安排完成相关的动作,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打击;其二,师生之间没有建立起良好的沟通与交流通道,导致学生无法全面地领会学习内容与动作要领;其三,在受到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学生的身体素质参差不齐,甚至一些学生的体质偏差,难免会对体育课程内容产生畏惧感。通过做好体育教学工作,逐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学生时期正处于生理、心理、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学生有着活泼好动的特点,对于各类新鲜事物有着较浓厚的好奇心。作为体育活动,其本身具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但是,学生在长时间的学习过程中,很难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与兴趣。通过合理开展体育教学,并辅以科学的教学和训练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这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次,在开展体育教学工作时,教师在旁边加以引导与帮助,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体育习惯,使得师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进而有助于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另外,学生时代通过建立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不仅有助于学生心理、生理发育,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
三、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措施与要点
1.合理应用游戏教学方式
学生时期每位学生所面临的文化课学习压力较大,如果能使学生参与到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中,可以有效缓解学习压力,并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放松机会。作为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工作时要加强对游戏教学方式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体育学习中来,并在学习中掌握体育运动的各项技能与理论知识。比如,在进行“五十米短跑”的体育教学工作时,就可引入游戏教学方式。首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要求学生准备好一些纸张,短跑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将纸放在胸前,并确保在短跑期间纸张不能掉落下来,进而可以为短跑教学活动营造一个热闹、欢快的氛围。采用这一教学方法,既使学生掌握了短跑训练的要点、提高了学生的短跑速度,同时还能有针对性地锻炼学生的协调性与灵敏性,使得枯燥的体育教学活动更具吸引力,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
2.注重语言激励
学生对于教师有着较强的依赖性,在开展体育教学工作期间,教师要在言语方面多给予学生鼓励,进而提高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自信心与积极性,以此提高体育教学活动的效果。体育教师应当对教学内容以及技术动作要领进行细化,以便于学生理解。在与学生交谈的过程中,要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与帮助,师生之间要建立良好的关系。比如,在进行“立定跳远”教学工作期间,首先应当将正确的发力姿势与跳远方式示范给学生,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准确的掌握正确的跳远姿势。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规范自身的体育用语,同时还做好配示范性动作。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模仿与练习。由于受到身体素质、协调性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学生的运动能力与体能状况有着较大的差异,因而在练习过程中很难一次就做出标准动作。在此期间,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并使用激励性语言,对每一位学生进行鼓励与肯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学习的兴趣,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这样一来,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培养体育兴趣,并增强自信心,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3.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育教学活动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往在开展体育教学工作时,教师较为注重的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略了学生体育技能的训练。同时,很多教师在体育知识的讲解方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收到的教学成果甚微。当前,为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比如,在进行“球类”教学工作时,首先要将技术要领示范给学生,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一个班级的学生合理的划分为几个小组,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交流能力。這一过程中,教师发现问题要及时进行指正,并鼓励学生进行交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训练的过程逐步培养起体育兴趣。
4.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特点
受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下,体育教学工作中多采用单向教学方式,教师只进行相关知识与动作要领的讲解,不注重学生的反馈意见。长此以往,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将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为有效解决该问题,应当改进当前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特点,由以往的单向教学方式逐步过渡到双向教学方式。一方面,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评估报表等方式,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质量。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应带领学生进行热身准备。比如,可以让学生先围着操场跑两圈,之后再做一些热身活动。学生在做热身运动时,要对每一位学生的参与度进行观察,并统计班级中有多少学生在认认真真地跑步,还有多少学生在偷懒或者是走路完成。在热身结束之后,与表现较落后的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了解学生是否存在不舒服或者是突发情况。另一方面,在进行体育课程作业的检查时,正式上课之前要对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抽查,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如此一来,也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到体育课堂中来,以此提高教学成果,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在每一节教学课程结束之后,可以对学生进行测试,测试内容不仅要包括重点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对技术要领进行测验,不断激发起学生的表现欲望与参与的积极性,对于测验中表现良好的学生,要及时进行鼓励。
5.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掌握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育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期间,要结合具体的教学活动内同,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比如,在进行“双脚跳”教学活动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或者是情景想象的方式,将青蛙跳跃过程展示给学生。之后,再进行双脚跳技术动作要领的讲解与示范,使学生掌握双脚跳的动作要领与特点。同时,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还能活跃体育课堂氛围,使每一位学生参与进来,逐步打消学生的畏惧心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
四、结束语
做好体育教学工作对于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改善学生体质状况、增强学习自信心有着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与肯定,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体育教学工作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郑红军.初中体育教学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策略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6(3):87-89.
[2]凌玉锦.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2020(1):73.
[3]包书娟.探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兴趣的培养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29):5-6.
[4]李军.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与疏导策略[J].中国教师,2018(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