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新农村规划与建设应当涵盖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各个方面,兼顾农村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素质现代化的全面综合发展。而现在的问题是,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村庄建设规划可谓快马加鞭,村域发展规划则是严重滞后,这种喧宾夺主的现象如不尽快纠正,将严重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 新农村;科学规划与建设
当前,新农村建设既有“无规可依”的问题,更有“有规难依”、“有规不依”的问题。突出表现在:有的规划缺少前瞻性,难以适应农民全面发展和农村长远发展的需要;有的规划缺少衔接性,难以落地实施;有的规划缺少特色性,“千村一面”现象比较突出;有的规划缺少传承性,对传统农耕文化、人文特色和地域生态缺少足够的保护和弘扬;有的规划缺少公众性,在编制过程中没有充分听取群众意见,中看不中用;有的规划缺少权威性,规划实施监督管理的法规不健全,机构不完善。
一、对新农村规划与建设的认识误区
新农村规划的目标是新的产业培育、新的发展支撑体系(包括水土资源保障条件、基础设施配套与生态环境治理等)、新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但是,目前的认识误区是,把村庄建设规划等同于新农村发展规划,以为新农村建设就是旧村改造、旧村改造就是拆房建楼,片面强调居住环境改善,严重忽视经济发展与产业的重要性。新农村建设的主线应该是新产业培育,如果缺乏村域发展规划就是缺失产业培育,“没有产业的新农村,新在何处?”。大家知道,乡村是一个具有自然尺度的开放空间,具有乡村特色的地理形态。乡村规划,特别是村庄建设规划,必须遵循乡村自然生态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保持乡村地貌、植被的多样性。乡村与城市属于两大不同的地域系统。乡村的背景和设计要素完全不同于城市,不能简单套用城市规划的理念和标准来规划乡村。现在的村庄规划尽管能做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但主要限于村庄建设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两大类。而关于村庄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内容基本没有。没有生产的发展,村庄建设就是无水之源。
二、新农村规划与建设存在的具体问题
然而现实中,建设的没有依据规划,规划的没有得到建设的现象比较普遍,“规划无理想、规划无尊严、规划实施无保障”问题十分突出,必将严重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性。
一是农民得不到实惠,新农村建设缺乏动力。建设新农村就是要让农民群众得到实惠,享受到中央和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带来的利益。但个别基层政府热衷于“短平快”、“出政绩”、“图形象”,把主要精力放在建设新农村住宅上,对农村住宅重新规划,拆除原住宅,建设新房子,还有一些乡村片面地理解新农村建设的涵义,让农民自家拿出钱来建房子,至于住上新住宅后,如何增收致富,如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这一关键问题却本末倒置。广大农民群众辛辛苦苦积蓄多年盖起来的房子说拆就拆,各级政府配套、补偿的物资远远不够新住宅建设,很多群众认为建设新农村还不如不建、无利反而有害。
二是新农村建设缺乏科学的长远规划。新农村建设,一是“硬件”要硬,宅、水、电、路、网要配套;二是“软件”不软,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重点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改善生活习惯,真正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初衷。然而在建设过程中,由于资金不配套、不到位、不充足,导致一些新村建设不规范或者走入误区。城中村改造、新型社区建设、新村建设(迁址新建)、旧村改造等,在究竟建设多大规模、人均占地多少、基础建设如何定位等方面往往规划欠科学、建设不规范、设计不完善、设施不配套、功能不齐备、界定不清晰,或者浪费,或者起点低,或者把城市落后的理念及过时的设计方案搬到农村去,为将来的发展埋下隐患。
三是机制不顺畅,土地处置不合理。广大农户拆了自家房,拿出自家钱,建设自家房,终于住上了新住宅,积累所剩无几,甚至负债累累。眼瞅着旧房子、旧宅基地闲置,却换不来钱,不能得到补偿。旧住宅、旧宅基地如果能够得到土地整理,进而纳入土地流转(出租、参股、复垦等)中,不仅使土地得以有效利用,还能为新农村建设置换出大量资金。不少人担心搞不好就会出现“新住宅建不起、旧村子更破烂”的局面。还有,部分农村居民在转变为城镇居民后,虽然已不再具有申请农村宅基地的资格,但其在农村的原有住房仍长期保留;村民新建住房以后,老房子没有及时拆除,导致了农村空心村的出现。即使已经拆除了部分老宅,宅基地复垦较为困难。
三、加强新农村科学规划与建设的基本建议
应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根本目标,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科学编制全面的村庄发展规划
在规划编制中做到生产发展、村民富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和村庄整治改造同步抓。通过生产发展促进村庄经济水平的提高,经济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村容整洁的长期维持,进而可以解决当前村庄整治的长效机制问题。村庄规划不宜“就规划论规划”,而应该分析村庄发展的动因,选择村庄发展产业,引导产业发展布局,在村庄规划中应该增加引导产业发展的章节。通过对村庄现有产业发展条件的评价,充分挖掘村庄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在分析论证第一、二、三产业构成关系的基础上,整合优化产业结构,制定出引导产业发展的战略,并在空间上予以明确落实,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村庄建设的经济基础问题。
2.提倡公众民主参与,实施阳光规划工程
村庄规划既是实施性的规划,也是村民自己的规划。村庄规划应该积极提倡公众参与,让村民参与到规划设计中来,使村庄规划变成他们自己的生活环境愿望规划。公众参与不只是规划成果的公示,还应该抓好村民意愿调查、规划方案征求和规划成果公示三个环节,这直接决定着村庄规划的可实施性,避免出现“规划师的规划”或“闭门造车的规划”。新编制或重新调整的规划一定要做好“两会一表一走访”(两会”是指村两委交流会和村民代表座谈会、“一表”是指制作发放规划调查表、“一走访”是指逐家逐户进行现场走访)的前期工作。确立农民群众在规划审议中的编制主体地位。
3.探索新型土地流转机制,加强村庄宅基地管理
一是加大宅基地置换、耕地流转等用地制度创新,探讨土地使用权市场化运作相关思路,探讨、出台相关的各地用地政策。农村宅基地建设应严格按照规划建设主管部门的村庄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来安排,限制农村宅基地占地面积,节约用地,节约耕地。二是以经济手段管理农村宅基地。一户拥有一处以上宅基地,应坚决取缔。安排新宅基地,暂不拆除原宅基地上房屋的,应实行有偿使用或由村委会统一安排,作为旧宅拆建临时周转用房。对于位置优良地段和空闲地,村集体组织可组织有资格申请宅基地农户公开招标,由中标人优先选择宅基地。三是积极探索农民进城后原承包地与宅基地处理办法。对进镇落户农民,在贯彻落实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政策,容许据协议保留土地承包权同时,应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鼓励农民有偿转让承包地使用权,允许其利用原有宅基地指标按一定折算比例在小城镇中置换一定城镇住宅用地。
4.重点抓好中心镇中心村规划与建设
中心镇、中心村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两个节点,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县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切实抓紧抓好中心镇、中心村的规划编制工作。以推进全县规划为重点,着力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和农村人口向中心镇中心村转移,吸引农民向中心镇中心村相对集中居住,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中心镇中心村重点供给,加快建立以中心镇、中心村为主要节点的统筹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城乡关系。
总之,新农村建设不能离开“农村”二字,新农村建设要以方便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改变农村面貌、发展农村经济为目的。为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做到“村域发展规划是综合性的总体规划,涵盖乡村土地利用规划、生态与环境保护规划及其他专项规划。要把村域的产业、土地和村庄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通盘考虑村域分异规律,设计乡村的产业发展和村庄的合理布局。”新农村建设不能离开“农村”二字,新农村建设要以方便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改变农村面貌、发展农村经济为目的。为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做到“村域发展规划是综合性的总体规划,涵盖乡村土地利用规划、生态与环境保护规划及其他专项规划。要把村域的产业、土地和村庄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通盘考虑村域分异规律,设计乡村的产业发展和村庄的合理布局。”
[关键词] 新农村;科学规划与建设
当前,新农村建设既有“无规可依”的问题,更有“有规难依”、“有规不依”的问题。突出表现在:有的规划缺少前瞻性,难以适应农民全面发展和农村长远发展的需要;有的规划缺少衔接性,难以落地实施;有的规划缺少特色性,“千村一面”现象比较突出;有的规划缺少传承性,对传统农耕文化、人文特色和地域生态缺少足够的保护和弘扬;有的规划缺少公众性,在编制过程中没有充分听取群众意见,中看不中用;有的规划缺少权威性,规划实施监督管理的法规不健全,机构不完善。
一、对新农村规划与建设的认识误区
新农村规划的目标是新的产业培育、新的发展支撑体系(包括水土资源保障条件、基础设施配套与生态环境治理等)、新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但是,目前的认识误区是,把村庄建设规划等同于新农村发展规划,以为新农村建设就是旧村改造、旧村改造就是拆房建楼,片面强调居住环境改善,严重忽视经济发展与产业的重要性。新农村建设的主线应该是新产业培育,如果缺乏村域发展规划就是缺失产业培育,“没有产业的新农村,新在何处?”。大家知道,乡村是一个具有自然尺度的开放空间,具有乡村特色的地理形态。乡村规划,特别是村庄建设规划,必须遵循乡村自然生态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保持乡村地貌、植被的多样性。乡村与城市属于两大不同的地域系统。乡村的背景和设计要素完全不同于城市,不能简单套用城市规划的理念和标准来规划乡村。现在的村庄规划尽管能做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但主要限于村庄建设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两大类。而关于村庄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内容基本没有。没有生产的发展,村庄建设就是无水之源。
二、新农村规划与建设存在的具体问题
然而现实中,建设的没有依据规划,规划的没有得到建设的现象比较普遍,“规划无理想、规划无尊严、规划实施无保障”问题十分突出,必将严重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性。
一是农民得不到实惠,新农村建设缺乏动力。建设新农村就是要让农民群众得到实惠,享受到中央和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带来的利益。但个别基层政府热衷于“短平快”、“出政绩”、“图形象”,把主要精力放在建设新农村住宅上,对农村住宅重新规划,拆除原住宅,建设新房子,还有一些乡村片面地理解新农村建设的涵义,让农民自家拿出钱来建房子,至于住上新住宅后,如何增收致富,如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这一关键问题却本末倒置。广大农民群众辛辛苦苦积蓄多年盖起来的房子说拆就拆,各级政府配套、补偿的物资远远不够新住宅建设,很多群众认为建设新农村还不如不建、无利反而有害。
二是新农村建设缺乏科学的长远规划。新农村建设,一是“硬件”要硬,宅、水、电、路、网要配套;二是“软件”不软,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重点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改善生活习惯,真正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初衷。然而在建设过程中,由于资金不配套、不到位、不充足,导致一些新村建设不规范或者走入误区。城中村改造、新型社区建设、新村建设(迁址新建)、旧村改造等,在究竟建设多大规模、人均占地多少、基础建设如何定位等方面往往规划欠科学、建设不规范、设计不完善、设施不配套、功能不齐备、界定不清晰,或者浪费,或者起点低,或者把城市落后的理念及过时的设计方案搬到农村去,为将来的发展埋下隐患。
三是机制不顺畅,土地处置不合理。广大农户拆了自家房,拿出自家钱,建设自家房,终于住上了新住宅,积累所剩无几,甚至负债累累。眼瞅着旧房子、旧宅基地闲置,却换不来钱,不能得到补偿。旧住宅、旧宅基地如果能够得到土地整理,进而纳入土地流转(出租、参股、复垦等)中,不仅使土地得以有效利用,还能为新农村建设置换出大量资金。不少人担心搞不好就会出现“新住宅建不起、旧村子更破烂”的局面。还有,部分农村居民在转变为城镇居民后,虽然已不再具有申请农村宅基地的资格,但其在农村的原有住房仍长期保留;村民新建住房以后,老房子没有及时拆除,导致了农村空心村的出现。即使已经拆除了部分老宅,宅基地复垦较为困难。
三、加强新农村科学规划与建设的基本建议
应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根本目标,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科学编制全面的村庄发展规划
在规划编制中做到生产发展、村民富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和村庄整治改造同步抓。通过生产发展促进村庄经济水平的提高,经济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村容整洁的长期维持,进而可以解决当前村庄整治的长效机制问题。村庄规划不宜“就规划论规划”,而应该分析村庄发展的动因,选择村庄发展产业,引导产业发展布局,在村庄规划中应该增加引导产业发展的章节。通过对村庄现有产业发展条件的评价,充分挖掘村庄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在分析论证第一、二、三产业构成关系的基础上,整合优化产业结构,制定出引导产业发展的战略,并在空间上予以明确落实,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村庄建设的经济基础问题。
2.提倡公众民主参与,实施阳光规划工程
村庄规划既是实施性的规划,也是村民自己的规划。村庄规划应该积极提倡公众参与,让村民参与到规划设计中来,使村庄规划变成他们自己的生活环境愿望规划。公众参与不只是规划成果的公示,还应该抓好村民意愿调查、规划方案征求和规划成果公示三个环节,这直接决定着村庄规划的可实施性,避免出现“规划师的规划”或“闭门造车的规划”。新编制或重新调整的规划一定要做好“两会一表一走访”(两会”是指村两委交流会和村民代表座谈会、“一表”是指制作发放规划调查表、“一走访”是指逐家逐户进行现场走访)的前期工作。确立农民群众在规划审议中的编制主体地位。
3.探索新型土地流转机制,加强村庄宅基地管理
一是加大宅基地置换、耕地流转等用地制度创新,探讨土地使用权市场化运作相关思路,探讨、出台相关的各地用地政策。农村宅基地建设应严格按照规划建设主管部门的村庄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来安排,限制农村宅基地占地面积,节约用地,节约耕地。二是以经济手段管理农村宅基地。一户拥有一处以上宅基地,应坚决取缔。安排新宅基地,暂不拆除原宅基地上房屋的,应实行有偿使用或由村委会统一安排,作为旧宅拆建临时周转用房。对于位置优良地段和空闲地,村集体组织可组织有资格申请宅基地农户公开招标,由中标人优先选择宅基地。三是积极探索农民进城后原承包地与宅基地处理办法。对进镇落户农民,在贯彻落实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政策,容许据协议保留土地承包权同时,应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鼓励农民有偿转让承包地使用权,允许其利用原有宅基地指标按一定折算比例在小城镇中置换一定城镇住宅用地。
4.重点抓好中心镇中心村规划与建设
中心镇、中心村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两个节点,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县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切实抓紧抓好中心镇、中心村的规划编制工作。以推进全县规划为重点,着力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和农村人口向中心镇中心村转移,吸引农民向中心镇中心村相对集中居住,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中心镇中心村重点供给,加快建立以中心镇、中心村为主要节点的统筹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城乡关系。
总之,新农村建设不能离开“农村”二字,新农村建设要以方便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改变农村面貌、发展农村经济为目的。为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做到“村域发展规划是综合性的总体规划,涵盖乡村土地利用规划、生态与环境保护规划及其他专项规划。要把村域的产业、土地和村庄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通盘考虑村域分异规律,设计乡村的产业发展和村庄的合理布局。”新农村建设不能离开“农村”二字,新农村建设要以方便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改变农村面貌、发展农村经济为目的。为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做到“村域发展规划是综合性的总体规划,涵盖乡村土地利用规划、生态与环境保护规划及其他专项规划。要把村域的产业、土地和村庄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通盘考虑村域分异规律,设计乡村的产业发展和村庄的合理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