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充满激情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183885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著名教育家夏沔尊也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可见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掘出作品的这些内蕴,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呢?笔者认为首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应注意抓好以下几方面的环节。
  一.创设情境,孕育感情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学习,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作者在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的动情点,巧设导语,才能引人入境。如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以及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往往会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所以,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包括教室、教学设备,更重要的是情感、心理环境。所以,一个好的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千方百计地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他们一上课就进入"角色",投入到良好的教学情境中,诱导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如我在教朱自清的《春》一文时,利用优美的音乐与色彩斑斓的春天的视频资料,这些资料比语言来得更生动、更形象、更直接,更贴切,更能激发学生的感情。很快把学生带入愉悦其耳目,激动其心灵,开发其智力,感受其情趣的优美境界,他们完全沉浸在春天的美景之中。
  二.指导朗读,激发感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作者在创作时,不管选取什么题材,也不管运用什么表现形式,他们所着力的是抒发内心的情感,表达内心的体验。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悟体验,调动学生的情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三分诗,七分读"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说法。也强调的是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训练中。试想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吗?文章的多种风格,就决定了多种风格的朗读。朗读的语调、声音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恰到好处的声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画面,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的闯进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比如《沁园春雪》上阕要读的豪情万丈、下阕要读的居高临下、最后三句要读的意气轩昂才能体现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而《周总理,你在哪里》以沉缓的声音(只在倒数第二段语势稍高扬)、深切的语调来朗读才能体味人民对总理的无限深情。同样只有抱着掏心掏肺的心态、带着恳切无比的语气朗读才能体会得到《出师表》中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良苦......要使学生在读时读得真、悟的深,语文教师在课前还有一件重要事情要做,那就是广采博览,深刻透彻的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并把这一信息传达给学生。
  三.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古人说:"情动而辞发。"美的内涵丰富多彩。美的形式多种多样,好的课文不但有完美的形式,更有其内在的思想意识,因此教师应在阅读感受的基础上,抓住重点,适时点拨,使学生把握教材的内涵,升华自己的感情。
  此时教学的重点落到学生对作品意境如何理解和让学生如何介入并创新思辨的层面上。教师解词析句为手段,可以以剖析结构为依据,可以以时空范围为线索┄┄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丰富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从深刻领会作品创造的艺术意境,完成由情入理,寻文悟道的思维迁移。从而激起一种热烈的积极的审美愿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比如《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忧""乐"情;《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悲""恨"情;《我的老师》魏巍的师生情等等,都是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来领悟起深刻的哲理。这样不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例如教完《故乡》一文后,针对作者文后抒情,我布置一道题目:中年以后的"水生"和"宏儿"。让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的"情",反衬封建社会的"恶",起到了"课"尽而"情"未了的效果。让学生在愉悦中提高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多侧面、多角度的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感情,让学生与作者同喜,与作者同悲,教会学生敢爱敢恨。情感,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当然,中学语文有其自身的目的性要求,因而不可能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审美教育和情感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由点滴入手,见"缝"插针,从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中去了解什么是真正美的事物,什么是丑的事物,什么是积极健康的情感内容,潜移默化,寓教于乐。因为我们知道: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所以,情感应该成为我们是教育,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新的历史时期,雷锋精神被赋予了深厚意蕴和时代内涵。弘扬雷锋精神,对于现时代德育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雷锋精神;四我;德育;魅力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雷锋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的事迹和崇高品格始终感动着亿万中国人,无锡机电高职校是国家首批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是江苏省首批德育特色学校。我们本着"我优秀、我能行
期刊
摘要:近些年来,大学生在学校参加体育活动时意外猝死的事件屡见不鲜,其原因除少数学生因患有先天性心脑疾病外,主要是大学生身体体质下降和健康教育的缺失。体育教师应当高度重视,加强对学生的运动健身教育和自我防范教育,开展科学运动方法教育,重视掌握基本的急救常识,提高学生运动性猝死的预防与应对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运动性猝死;原因;对策  一、运动导致意外猝死  从2009年至2011年底,笔者知悉一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17  离园活动是指幼儿离园前由教师组织开展的一项活动,它是幼儿园一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长了解幼儿园的一个窗口。《纲要》指出,幼儿园一日活动皆课程,离园活动作为幼儿园一日生活的结束部分,是不可忽视的教育环节,可以说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在一日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那么怎样能做好这一环节的工作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一、注重幼儿常规的培养,做到"要求先行"  幼儿园
期刊
中图分类号:G420  你会提问吗?也许很多老师听了这个问题会笑:做老师的,哪有不会问的,不会问还能上课吗?但笔者从教十多年来,通过听课,自我诊断等,却发现,大多老师在课堂上很容易会下"问题雨"--密密麻麻的问题布满整堂课,然而在这些问题中,有价值、有效的提问却不多,会巧问、巧引的老师更不多。这些引起了笔者的深思。结合自身上课的提问或听课反思,我对小学数学有效提问进行了实践,现将些许做法与同仁共享
期刊
摘要:语文是李太白的长相思,是李清照的一剪梅,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语文是美丽的诗,是炫目的史诗。语文是绽放美丽的课堂,是培养学生文学培养的摇篮。语文原本应该是学生最爱的科目,应该成为学生快乐汲取知识的课堂,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学却面临着重重困境。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总是疲于在课堂上向学生机械的灌输语文字词和课本知识,学生被困在"字词诗赋"的牢笼里头昏脑胀,造成了教师教得
期刊
摘要: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是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注重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树立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而进行的。体育课堂学习目标设置的有效性,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教学,就是让学生的主体在体育教学中能得到充分的锻炼与提高,从而以民主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下自由地、有实效地发挥。  关键词:初中生;体育课堂;自主练习
期刊
【摘要】数学《新课标》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师生上边活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教和学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是目前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是上好课的关键。1、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以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
期刊
【摘要】越是儿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内容,儿童学习的依靠性、被动型就会越大,只有当儿童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有关时,才会全身心的投入,而意义性学习才会发生。为此,我们把数学教育内容按照大纲要求生活化。数学是研究实现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人的生活实践(衣、食、住、行)几乎都离不开数学,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像花朵、蜗牛、蜂巢等也都包含着数学美。它具有抽象性、概括性、逻辑性的特点,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
期刊
摘要:"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的意义在于,为构建新的课型模式提供一种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有利于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探索适合我校特点的教学模式。今年我校八年级在洋思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背景下以东庐中学的"讲学稿"为载体主抓课堂教学改革,让素质教学真真落到实处,提出"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的实验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正文:  新课程实施以来,在以人为本教
期刊
如今教育事业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多媒体、远程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为主体的现代化教学。是否现代化的教育设施就可以较少甚至取代教师的教学主导位置呢?教学是一种极为复杂、细腻的过程,其中不仅有知识、信息的交流,还有思想情感的交流;更何况像教学风格,教学机智等这些都是教师所特有的,属于非逻辑性、非编码化的东西,辅助设施是不可能具有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离不开教师。数字教育作为教学手段的一种,其实施过程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