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似性视阈下的诗歌翻译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wei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象似性,或曰理据性,作为符号学和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近年来灵活运用于各类语言艺术之中,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目光。尤其是在诗歌译界,象似性的引用不仅有助于升华语言叙述的自然性,同时也使文字表达的真实感得以凸显。本文依据认知语言学的象似性理论,以澳大利亚当代诗人格兰·菲利普斯的三首诗歌译作为例,从语音、形状、顺序等典型象似性原则的角度出发,旨在阐明象似性理论指导诗歌翻译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象似性 诗歌翻译 格兰·菲利普斯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艺术的结晶,古往今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孔子曾说:“书以道事,诗以达意。”不难理解,这里所提到的“志”和“意”就等同于我们日常所了解的“情感”,可见二者都传达着同一观念,即诗歌是情感的载体。事实上,西方人也有同感,济慈就曾说过诗是“the true voice of feeling”。然而,无论是汉语诗歌还是英语诗歌,除情感外,节奏也是其不可或缺的成分,这一点往往体现于诗体的结构与韵律上,正如朱光潜所言:“诗或是‘表现’内在的情感,或是‘再现’外来的印象,或者纯以艺术形象产生快感。”(朱光潜,1997:7)对诗歌翻译而言,为了让目的语读者与原语读者感受到同样的情愫,那么原诗所具有的特征,译诗自然也必须具备。因此,诗歌翻译就要求译者忠于原作,尽最大努力在音、形、意三方面再现原诗之美。象似性理论旨在分析文字本身在音、形或结构上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存在的相互映照、彼此关联的相似现象,从而解释语言与现实世界、主观认知之间的理据关系。将象似性理论应用于诗歌翻译实践研究之中,有助于通过形式上的翻译,再现原诗的具象之美,从而为实现“形神皆似”的理想翻译效果开辟一条崭新的道路。
  二 象似性理论回顾
  自20世纪初期以来,人们一直坚信索绪尔提出的“任意性”学说,并以此为指导,开展了一系列有关语言本质的研究。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思想觉悟的提高,“任意性”假说的权威度开始受到业界的质疑。随后,通过深入探讨、经验总结,人们逐渐发现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之间存在着一种自然联系,两者的结合是有理可据的,进而证实了“任意性”学说的不完善。当时,认知语言学这一新兴科学领域的发展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于是语言学家们在理据性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探索求知,针对“任意性”学说的缺陷提出了新的理念,即象似性。沈家煊曾解释说:“各民族的认知心理受社会文化的制约而表现出差异,而各种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象似原则又有共同的认知基础。”(沈家煊,2004:110)这里所提及的“认知基础”简单地说就是人类在不断地发展进步过程中总结出的实践经验,亦即人脑对外部世界做出反应而形成的概念结构,换言之,人对客观世界的自我感知与主观认识。人们日常积累的经验结构又与其形成的文体结构间存在着一种自然的关系,彼此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象似性就是基于对此的高度概括、形象总结而来的原理,它旨在分析文字本身在音、形或结构上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存在的相互映照、彼此关联的相似现象,从而解释语言与现实世界、主观认知之间的理据关系。
  三 诗人格兰·菲利普斯简介
  格兰·菲利普斯(Glen Phillips),当代澳大利亚诗人、作家,现为澳大利亚埃迪斯科文大学自然景物与语言国际中心主任、澳大利亚作家协会终身荣誉会员、凯瑟林·苏珊娜·普里查德基金会名誉秘书、国际笔会(珀斯)会员、澳大利亚作家与彼得卡文作家中心管理委员会成员。多年来,他出版了多部诗集、小说、教材等,在澳大利亚诗歌界享有盛誉。格兰·菲利普斯教授的诗歌作品主题鲜明,涉及爱情、风景与历史文化;表达手法别具一格,远近结合、动静相衬、以虚写实,给人以无限的想象;语言自然平淡,平淡中又涌现丰富的感情和深邃的意蕴,再加上强烈的音乐性,使诗歌读来朗朗上口。本文深入分析了格兰·菲利普斯诗歌译作案例三首,全面诠释象似性理论对诗歌翻译的指导意义。
  四 象似性理论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
  语言象似性的主要研究范畴一般包括映象象似和拟象象似。听觉和视觉是映象象似得以展开的方向,而结构和关系则是拟象象似研究的路线。在具体的分析实践中,结构象似又可细分为顺序象似、数量象似、距离象似以及对称象似等。本文将从映象象似和拟象象似现象出发,分析探讨语音象似性、形状象似性和顺序象似性在诗歌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以下的三个译例分析旨在阐明象似性理论指导诗歌翻译在音、形、意三方面再现原诗之美的可行性与实用性。
  1 语音象似性
  语音象似性,归类于以听觉为展开方向的映象象似,显然是指词语的发音与其代指的具体事物的所有声音之间的相似现象,实质是通过模仿大自然的声音,创造意境,传递信息。语音象似性可分为拟声象似和语音象征两类,前者通过声音模拟声音创造逼真自然的修辞效果,后者则是以声音表现形象渲染心理上的联觉效果。在创作诗歌时,巧妙地运用语音象似性不仅能使语句更朴素通俗、更生动形象,还能使言辞更清新明丽、更含蓄深远。以澳洲诗人格兰·菲利普斯“NO CLANGOUR”中的一节诗句译文为例:
  “Sound on,you bells of memory,/sound on,sound long,sound on like the farmhouse/down in closing:ding-dong-dell…”
  “听啊,这记忆的钟声/听啊,它一直在回响/直到一觉醒来:叮当!”(Glen Phillips,韩竹林译,2011:13)
  原诗中运用拟声词“ding-dong-dell”,构成头韵,产生乐感,增强了语势,既从拟声象似层面通过运用拟声词模仿了时钟的敲响声,又从语音象征层面在视觉上给人以击打印象,用音响的效果冲击读者的听觉,以音衬意,使读者在心理上有身临其境的真切感。译文的妙处在于,运用语音象似性原理呼应原文使用了汉语中模仿钟声的拟声词“叮当”,同样给读者以听觉上的刺激,使读者很容易对语义产生象征性联想,达到声情并茂的表达功效。简单的两个字,干净利索,浑然展现出惊醒的效果,既有欣喜又有遗憾。原诗的语音象似性在译文中得以完好的保留和充分的再现,实现了音与义的完美结合。   2 形状象似性
  形状象似性,顾名思义,是指诗体的结构或形状与现实物体的结构或形状类似,目的是通过视觉效果幻化语言,描绘景象。形状象似性主要是靠篇章的组织、诗行的排序或文字的变形使读者产生强烈的视觉联想,从而实现空间布局的美学感受。这类诗往往是通过诗行的特殊排列来临摹物体形状,寓意于图,以达到某种特定的文体效果。优秀的诗歌是形式和内容的有机融合体,通过内容规定形式,借助形式表现内容,二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在翻译此类诗歌时,对这些“有意味的形式”我们要格外重视。例如,格兰·菲利普斯的诗作《月亮花》(MOON FLOWERS),这是一首典型的视觉诗作品,它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即使不看其内容,只看其形状,就会让人不禁联想到含苞待放的花朵,从修辞特点和文体表达力的角度讲,该诗具有显著的结构特征以及意思传递,是形状象似性运用的典型例子,这种对形状的临摹,不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同时还能丰富诗歌本身的内涵、深化其主题。
  该译文忠实地再现了原诗的形状象似,通过诗的外形,读者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译作还原了花蕾的形状特点,在形体上与原诗同样完美,具备同样的表现张力,能使译语的读者与原文的读者产生相同的感觉,引起共鸣。诗歌的形式与内容相互呼应,那么译文对原文主题的诠释自然是淋漓尽致,这一点可谓形状象似的精华所在。提到蠢蠢欲绽的花苞,我们的第一反应想必都会是满心欢喜、满怀期待,因为它是美好的前奏。印象中,月光是黑夜里的一丝希望,是打破黑暗束缚的一份力量,原诗中同时包含着欣赏美好和向往光明这两种情愫,而它们在译文中也都得以体现,译文在形象和意义上都达到了与原诗同样的效果,可以说,形式服务于内容的原则在译作中得到了极好的展现。总之,译文效仿原作,通过巧妙运用形状象似性手法,实现了诗的意境美与画的建筑美的融合,使作品的深刻含义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3 顺序象似性
  顺序象似性,即语句的描写顺序与景物实际状态或人们主观了解的顺序相同,或者是事情叙述的顺序与它们真实存在或发生的先后顺序相同。然而,任何事物无非两种顺序,即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译者在翻译时,应尽量依照原诗的写作顺序,再现原诗风格。以格兰·菲利普斯“SALT MOON”一诗的第一节译文为例:
  “Coming close now with your/pale peering face/blazing among the mallee/forcing the insects quiet;/the track all silver and/the sand a sheen;”
  “月光洒落在你凝视的脸庞/苍白中略带忧伤/穿过油桉树丛闪烁着光芒/昆虫也忘记歌唱/小径与沙滩也被披上银光/黑暗中朵朵绽放。”(Glen Phillips,韩竹林译,2012:12-13)
  在该节诗中,作者描写视线转移的顺序为“月亮——丛林——小径与沙滩”,即自上而下、从高到低的空间顺序,在赏析的过程中,读者可以很轻松地在脑海中构建蓝图,即使没有目睹实景也犹如身临其境。事实上,这段诗句不仅在空间上由远渐近地描摹了月光普照的幽暗景象,同时也在时间上描绘着一种孤独、凄凉心境的积蓄过程,正如一开始满腹期待的遥望逐渐转为失落无奈的低头哀叹,以往的激情经历岁月的摧残,只剩点点希望之光,最终也逃不掉在黑暗忧伤中挣扎的厄运,可谓巧妙的时空组合。既然原诗采用了顺序象似性描写手法,那么翻译时也只有遵循与之一致的描绘顺序,才足以使译文产生相同的意思效果,以此重建原文的忧哀之情。
  五 结语
  诗,是意的承载者,是美的代名词,源于诗人对生活细致入微的感知。在诗歌翻译的过程中,一味强调原文的意义是不够的,必须同时注重原文的形式,因为诗歌的意义和形式是密不可分的。而象似性原则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解释力,它的出现对翻译工作的进行具有绝对积极的指导作用,在诗歌翻译过程中采用与原文相同的象似性修辞手段,既有助于意的传递,也有助于美的升华。综上所述,象似性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具有无可厚非的指导意义。
  注:本文系2011年黑龙江省教育厅规划课题,项目编号:GBC1211133;2011年牡丹江师范学院“讨论式教学法”专项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11-XTZ13005;2011年牡丹江师范学院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菲利普斯诗集《颜炫:伊尔岗之诗》翻译研究”,项目编号2011xscx030。
  参考文献:
  [1] 郭著章、李庆生:《英汉互译实用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 朱光潜:《诗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 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5]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6] Glen Phillips,韩竹林:No Clangour[N].Oriental Post,2011.
  [7] Glen Phillips,韩竹林:Moon Flowers[N].Oriental Post,2012.
  [8] Glen Phillips,韩竹林:Six Seasons[M].Perth:Edith Cowan University,2012.
  [9] 韩竹林:《澳洲诗人格兰·菲利普斯爱情观的解读——评视觉诗〈邂逅〉》,《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10] 张林影:《论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作家》(下半月),2011年第4期。
  [11] 贾岩:《论成人英语翻译教学中多元系统模式的构建》,《中国成人教育》,2011年第23期。
  [12] 贾岩:《培养成人大学英语翻译能力的探究》,《成人教育》,2011年第4期。
  作者简介:
  韩竹林,男,1981—,黑龙江牡丹江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翻译学,工作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胡亚会,女,1990—,湖北武汉人,牡丹江师范学院应用英语学院2009级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其他文献
摘要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当代加拿大著名的女作家,她的作品《盲刺客》因其新颖的构思于2000年获得布克奖。本文运用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解读了作品中三代女性的生存状态,并探索女性自我意识成长这一小说主题,分析主人公艾丽丝从自我意识的缺失到自我意识的觉醒,最终走出生存困境,寻找真正自我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盲刺客》 女性 自我意识 权力话语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期刊
摘要 《公主向前走》与传统童话有很多不同之处,不同于以往的童话故事:白马王子挺身救出公主之后两人从此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相反,维多利亚公主和王子的婚姻生活并不如童话般美满,却似平凡夫妻般面临爱情和婚姻的困境;王子亦非完美,他也有自卑和懦弱的一面,跟每个现实生活中的普通男子一样;公主也并非娇贵、脆弱,她坚强、勇敢,甚至超过许多现实生活中的普通女子。他们的身上具有现代反童话的特性。对这一特性的描写使读
期刊
摘要 郑渊洁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最重要的童话作家之一,其童话以新鲜热闹的阅读感受吸引了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透过热闹的帷幕,发现郑渊洁童话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意识。本文拟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思维生态四个方面,探析其童话中的生态意识。  关键词:郑渊洁 童话 生态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学科交叉的日益频繁,生态学已经广泛运用到社会学、人类学的研究领域,渗
期刊
摘要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以后现代的视角展现了小说中的诸多不确定性。主题内容的不确定决定了形式上的不确定,形式上的不确定又烘托出了主题内容的不确定。本文主要从叙事方式、主要人物关系和小说叙述者来分析这些不确定的因素,凸显了小说形式与内容的高度契合。  关键词:威廉·福克纳 形式与内容 不确定性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威廉·福克纳是20世纪美
期刊
摘要 近年来,对文学作品原型批评的文章经常见诸报端,除此之外,利用现有的文学原型进行现实实践的批判也越来越多,但这种批评实践仅局限于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故事情节、叙事方式的原型分析。原型批评的最大优势是整体性的批评,所以这种局限在局部的小范围的批评并不能发挥原型批评的优势和特点。文学评论家诺斯洛普·弗莱就曾对此做出过解释,强调要从整体上把握作品,评论者要站在更高的层面上把作品放在更大的文学范围内来
期刊
摘要 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小说《蝇王》中的主要人物是孩子,小说构建的故事情节简单,在具体艺术手法的运用上非常独特。作者所设置的故事背景是利用未来的一种空间,并采用多种象征手法,如本文中提到的人物象征、意象象征和境遇象征,表达了作者对人性这一主题新的颠覆与思考,赋予了作品丰富的层次和复杂的内涵。  关键词:威廉·戈尔丁 《蝇王》 象征体系 塑造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威廉·
期刊
摘要 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是横跨两个世纪的作家,他早期和中期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继承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传统,晚年又以出色的诗歌震惊了英国20世纪的文坛。对音乐的迷恋和对乡村文化的敏感构成了哈代内心的基调,融合成一种富含诗意的既美丽又野性的创作风格。由于哈代的作品往往表现出浓郁的民间文学的倾向,并带着古老的乡村的气息,所以他的作品也被人们誉为“诗化小说”、“音乐化小说”,而他著名的短篇小说《三怪客》
期刊
摘要 悲喜剧,是与悲剧和喜剧完全不同的第三种戏剧形式。它不是单纯的喜剧和悲剧的叠加,而是悲剧元素与喜剧元素在戏剧中的高度融合。悲喜剧运用“以乐写哀”的方式,塑造出笑中含泪的人物形象,表达作者对主人公淡淡的嘲讽。本文借鉴易卜生的现代悲喜剧理论,对戏剧《三姐妹》进行分析,展现契诃夫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三姐妹》 悲喜剧 悲喜剧理论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悲喜剧”一
期刊
摘要 二战后,日本现代文学发展速度与成就令世人瞩目,然而日本传统小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使得日本文坛曾一度冷寂,一直到村上春树的小说《且听风吟》出现后,才又卷起日本文坛崭新的文学狂潮。《且听风吟》是村上春树的处女作,也是他作品独特语言风格与写作技巧的源头,更是日本作家摆脱传统日本语言文本平庸繁冗的思想,汲取西方现代文学作品简练明快的风格而完成的文学语言的革命性变革,是现代日
期刊
摘要 《米德尔马契》被大多数的评论家认为是乔治·艾略特的代表作。这部作品牵涉的人物众多,塑造了超过150个或“扁平”或“圆型”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穿梭在各种复杂错综的社会环境之中,是对完整社会结构的一种生动展现。道德与宗教一直是贯穿乔治·艾略特作品中的主线,小说《米德尔马契》也不例外。本文试从作家个人及小说《米德尔马契》入手,对乔治·艾略特文学作品的道德性进行探析。  关键词:乔治·艾略特 《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