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生好奇心强,他们想要了解这个世界,当小学生对自己和周围的世界进行认识时,要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而小学科学教育就是教会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学习和探究,以此来揭开未知事物的神秘面纱,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自然界、融入社会。老师在进行小学科学教学的时候要进行正确指引,让学生主动对知识进行获取,还要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应用的能力。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在今后进行应用,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对生活中的细节进行思考,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小学科学这门课程。
关键词:生活细节;小学课堂;科学教学
小学科学课开展的教学目标就是要通过科学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小学生现在正是知识学习和接受的基础阶段,同时,也是进行发现以及创造的重要阶段。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中老师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技能,还要通过学习让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好习惯,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善于提出自己的想法,这样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而通过生活中的细节来进行教学,则可以达到上述目的,有效提升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贴近生活来进行实验
实验本身就是开展教学的一个有效方法,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运用实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会被实验的器材、现象和蕴含的知识吸引。老师最好选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进行教学,这样学生在理解的时候会感觉更加容易,或者说更加贴近生活。
比如,我们在对浮力进行探究的时候,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让大家进行分析,老师选用厨房里比较常用的蔬菜马铃薯来进行试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可以把三块形状、大小都基本相同的马铃薯放到体积相同的盐水、糖水和清水中来,观察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通过耐心地观察,学生发现大小一样的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里面沉浮情况是不相同的,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在这个时候可以运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进行探讨,让学生自己来翻阅资料了解一下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后来大家通过推断来判定是因为密度不一样,那么什么是密度?密度对物质有哪些重要的影响?老师这时可以进行指导,盐水和糖水的密度都比清水要大,马铃薯之所以能够在水中沉浮,都是与排开同体积的液体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水重,所以就会下沉,如果比同体积的水轻,就会不断上浮。为了让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在课堂上要求学生想一下日常生活中和水有关的实际例子,很多学生就会想到游泳,在大海中游泳和在游泳池里游泳有很大的不同,原因就是海水中有盐的成分,所以浮力相对比较大,人就容易学会游泳,死海也是因为含盐成分比较多,所以人能够自由地浮到水面上来。我们在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要注重教学细节,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进行分析、总结,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得出可信的科学原理,有效地推动小学科学课堂教學的提升。
二、通过课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课下的实验对于课堂教学也有一定的帮助,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热情,老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课下的实验项目,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看到科学的实用性。例如,让学生观察平时吃的白米饭,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些白米粥,自己在家里做一些实验,准备一些碘酒,把碘酒滴到大米粥里面,让家里人和学生一起来观察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学生会看到玻璃杯中黏稠的大米粥颜色发生了变化,原来是清澈的,后来慢慢地变成了蓝色,这时候学生就会感觉很新奇。很多好奇心比较强的学生都会皱紧眉头,思考是什么原因产生了这个神奇的现象。学生可以自己组成课下实验小组,共同对问题进行探讨,可以上网查阅资料,发现大米的主要成分是淀粉,碘酒和淀粉的混合物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蓝色的物质,学生自己探究的知识会有很深刻的记忆。学生有时候还会联想到我们在细细咀嚼米饭的时候会感到有一丝的甜味,其实原因就是里面有淀粉。在课堂上老师讲相关知识的时候,学生接受起来就会很容易,这样能有效地推动课堂教学的发展,培养学生对课外知识的获取量,让学生主动对课外知识进行获取,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能够发现一些科学知识,比如在拧瓶盖的时候,如果我们的手滑就不容易拧开,妈妈在厨房做饭,有时候手上沾满水,为了拧开瓶盖,就要垫上一个干抹布来拧,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原理。通过了解学生发现这和摩擦力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如果接触面过于平滑,摩擦力就小,就不能打开瓶盖。这时有的学生就会提问:在火车站发现很多箱子上面都有轮子,那么轮子和地面也有摩擦力,为什么就比没有轮子的箱子在搬运的过程中省力?老师这时候可以给学生讲解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样在进行知识讲解的时候就会顺畅很多。我们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对摩擦力有了一定的了解。
还有,在平时烧水的时候我们要让学生观察水蒸气,但是很多学生都认为冒出的“白烟”是水蒸气,老师有时候会纠正说白烟不是水蒸气,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其实,这样的解释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很难理解,我们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实验的方式来给学生解释。首先,问学生“白烟”是什么颜色的?学生回答白烟是白色的,那么我们问学生水蒸气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无色无味,那么白烟是水蒸气吗?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为“不是”。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会更加容易进行理解,通过这个常识,我们要告诉学生在烧水的时候要离壶面远一些,因为在水要烧开了的时候,我们因为离水壶比较近,喷出的水蒸气会落到皮肤上,因为水蒸气遇冷就会凝结成小水珠,在凝结的过程中会吸收热量,如果落到皮肤上吸收的就是我们皮肤的热量,会造成灼伤。这样可以让学生有安全意识,只有学生了解了原理,才能够有所警示,也避免了安全隐患。
四、把知识学以致用
对于实验来说,细节决定成败,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让学生把生活实际和学到的知识进行联系。在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已经有一些相关的科学体验,科学的学习是对科学现象的重新认识,也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总结以及升华,我们让小学生把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梳理,这样学生的思维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学生在亲自参与的过程中也是对知识和生活经验的一种积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传递正能量来进行科学知识的普及。还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不断观察,对生活细节进行思考,对于不明白的现象可以和老师、同学进行讨论,也可以自己查阅资料来进行思考,让科学知识能够真正地服务于生活。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科学的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关注科学课堂的动态学习过程,把生活中科学想象和教材中的知识进行有机的联系和运用,这样可以让生活和科学融为一体,让科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通过对生活的真正透视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可以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合理的运用,教给学生科学学习的方法,提高探究能力,努力地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科学。
参考文献:
[1]徐燕,马永双,叶宝生.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0(05):3-5.
[2]毛加宁,刘忠琦,蔡芳.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研究与实践:以小学科学《七色光》教学片断设计为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12):10-11.
[3]袁优红.论简约有效的小学科学课堂构建[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05):12-13.
?誗编辑 张珍珍
关键词:生活细节;小学课堂;科学教学
小学科学课开展的教学目标就是要通过科学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小学生现在正是知识学习和接受的基础阶段,同时,也是进行发现以及创造的重要阶段。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中老师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技能,还要通过学习让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好习惯,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善于提出自己的想法,这样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而通过生活中的细节来进行教学,则可以达到上述目的,有效提升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贴近生活来进行实验
实验本身就是开展教学的一个有效方法,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运用实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会被实验的器材、现象和蕴含的知识吸引。老师最好选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进行教学,这样学生在理解的时候会感觉更加容易,或者说更加贴近生活。
比如,我们在对浮力进行探究的时候,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让大家进行分析,老师选用厨房里比较常用的蔬菜马铃薯来进行试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可以把三块形状、大小都基本相同的马铃薯放到体积相同的盐水、糖水和清水中来,观察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通过耐心地观察,学生发现大小一样的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里面沉浮情况是不相同的,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在这个时候可以运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进行探讨,让学生自己来翻阅资料了解一下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后来大家通过推断来判定是因为密度不一样,那么什么是密度?密度对物质有哪些重要的影响?老师这时可以进行指导,盐水和糖水的密度都比清水要大,马铃薯之所以能够在水中沉浮,都是与排开同体积的液体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水重,所以就会下沉,如果比同体积的水轻,就会不断上浮。为了让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在课堂上要求学生想一下日常生活中和水有关的实际例子,很多学生就会想到游泳,在大海中游泳和在游泳池里游泳有很大的不同,原因就是海水中有盐的成分,所以浮力相对比较大,人就容易学会游泳,死海也是因为含盐成分比较多,所以人能够自由地浮到水面上来。我们在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要注重教学细节,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进行分析、总结,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得出可信的科学原理,有效地推动小学科学课堂教學的提升。
二、通过课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课下的实验对于课堂教学也有一定的帮助,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热情,老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课下的实验项目,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看到科学的实用性。例如,让学生观察平时吃的白米饭,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些白米粥,自己在家里做一些实验,准备一些碘酒,把碘酒滴到大米粥里面,让家里人和学生一起来观察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学生会看到玻璃杯中黏稠的大米粥颜色发生了变化,原来是清澈的,后来慢慢地变成了蓝色,这时候学生就会感觉很新奇。很多好奇心比较强的学生都会皱紧眉头,思考是什么原因产生了这个神奇的现象。学生可以自己组成课下实验小组,共同对问题进行探讨,可以上网查阅资料,发现大米的主要成分是淀粉,碘酒和淀粉的混合物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蓝色的物质,学生自己探究的知识会有很深刻的记忆。学生有时候还会联想到我们在细细咀嚼米饭的时候会感到有一丝的甜味,其实原因就是里面有淀粉。在课堂上老师讲相关知识的时候,学生接受起来就会很容易,这样能有效地推动课堂教学的发展,培养学生对课外知识的获取量,让学生主动对课外知识进行获取,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能够发现一些科学知识,比如在拧瓶盖的时候,如果我们的手滑就不容易拧开,妈妈在厨房做饭,有时候手上沾满水,为了拧开瓶盖,就要垫上一个干抹布来拧,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原理。通过了解学生发现这和摩擦力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如果接触面过于平滑,摩擦力就小,就不能打开瓶盖。这时有的学生就会提问:在火车站发现很多箱子上面都有轮子,那么轮子和地面也有摩擦力,为什么就比没有轮子的箱子在搬运的过程中省力?老师这时候可以给学生讲解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样在进行知识讲解的时候就会顺畅很多。我们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对摩擦力有了一定的了解。
还有,在平时烧水的时候我们要让学生观察水蒸气,但是很多学生都认为冒出的“白烟”是水蒸气,老师有时候会纠正说白烟不是水蒸气,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其实,这样的解释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很难理解,我们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实验的方式来给学生解释。首先,问学生“白烟”是什么颜色的?学生回答白烟是白色的,那么我们问学生水蒸气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无色无味,那么白烟是水蒸气吗?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为“不是”。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会更加容易进行理解,通过这个常识,我们要告诉学生在烧水的时候要离壶面远一些,因为在水要烧开了的时候,我们因为离水壶比较近,喷出的水蒸气会落到皮肤上,因为水蒸气遇冷就会凝结成小水珠,在凝结的过程中会吸收热量,如果落到皮肤上吸收的就是我们皮肤的热量,会造成灼伤。这样可以让学生有安全意识,只有学生了解了原理,才能够有所警示,也避免了安全隐患。
四、把知识学以致用
对于实验来说,细节决定成败,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让学生把生活实际和学到的知识进行联系。在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已经有一些相关的科学体验,科学的学习是对科学现象的重新认识,也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总结以及升华,我们让小学生把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梳理,这样学生的思维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学生在亲自参与的过程中也是对知识和生活经验的一种积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传递正能量来进行科学知识的普及。还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不断观察,对生活细节进行思考,对于不明白的现象可以和老师、同学进行讨论,也可以自己查阅资料来进行思考,让科学知识能够真正地服务于生活。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科学的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关注科学课堂的动态学习过程,把生活中科学想象和教材中的知识进行有机的联系和运用,这样可以让生活和科学融为一体,让科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通过对生活的真正透视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可以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合理的运用,教给学生科学学习的方法,提高探究能力,努力地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科学。
参考文献:
[1]徐燕,马永双,叶宝生.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0(05):3-5.
[2]毛加宁,刘忠琦,蔡芳.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研究与实践:以小学科学《七色光》教学片断设计为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12):10-11.
[3]袁优红.论简约有效的小学科学课堂构建[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05):12-13.
?誗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