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诗歌朗诵

来源 :俪人·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yib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的中的诗歌朗诵对于学生的发现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诗歌朗诵是一种艺术,理解诗歌,了解作者,翱翔在诗歌的海洋中。感受作者怀才不遇,或感情失意,或游览美景,或离家远行等等的诗歌意境,让我们共同走进诗歌的海洋,体会诗歌朗诵的艺术。
  【关键词】含义 艺术 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的人认为诗歌朗诵并不重要,但是在我看来诗歌朗诵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那么何为诗歌?何为朗诵?何为诗歌朗诵?那么诗歌朗诵又有什么技巧?又要怎样去“读诗”?诗歌朗诵对小学生的发展和将来的学习有何意义?
  一、何为诗歌朗诵?
  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只有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就是诗歌。诗歌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它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劳动号子(后发展为民歌)以及祭祀颂词。诗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礼记·乐记》记载:“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朗诵,指清清楚楚的高声诵读。就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朗诵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大者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小者,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
  二、诗歌朗诵的技巧
  在小学语文的诗歌朗诵中教师的作用是巨大的,只有老师正确的引导学生,交给学生朗诵的技巧,才能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更上一层楼。
  1、初读诗歌
  我们以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为例来分析诗歌朗诵的技巧和如何去“读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首先在阅读这首诗之前我们要把诗中的生字生词给弄清楚,理解诗歌的大体文意。像“鬓毛衰”意思是耳边的毛发疏落发白。作者贺知章三十多岁离开家乡,中了进士之后一直在朝廷为官没有回过家乡公元744年作者八十六岁时辞官回乡,写下这首诗。
  2、精读朗诵诗歌
  《回乡偶书》无论给什么年龄段的读者诵读,都可以有切入的角度,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可于童趣中反衬沧桑;老人读,则能于沧桑中见童真;中年人读,更能倍增感慨,兴发生命之叹。简单质朴的诗诵读起来其实并不容易,因为简短而朴素的语言承载了太多的意蕴。
  回乡偶书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一、二句,诗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于平静。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乡情无限。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
  诗歌朗诵必须要理解文章的写作意境,写作的背景,了解作者写作的心情。这样我们才能有感情,有韵味的去朗诵诗歌,我们还要反复的去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诗歌朗诵的技巧最重要的就是要理解文意,引入动作把原诗歌、作品有感情地向听众表达出来,以传达诗歌的思想内容,以引起听众的共鸣。
  3、朗诵诗歌的节奏
  诗歌具有音乐美,诗歌的音乐美主要取决于节奏。诗歌朗诵要注意诗歌的节奏,押韵等,来朗诵诗歌。例如《回乡偶书》是一首绝句,绝句的平仄对仗没有律诗那么严格。本诗押灰韵(uai/uei),在诗韵里属于开展韵,这个韵部由闭口音u起到开口音a或中间音e,然后又到闭口音i结束,读音比较舒缓深远,多用以表达感慨万端的思绪。这首诗的格律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是一首仄起七言绝句。
  三、诗歌朗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朗读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记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力。我国自古就非常重视朗读的作用,古语云“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说的就是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语文教学中要从“读”出发,把“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我们说语文教育的目的,一是增加文学知识,二是提高思想境界和个人修养,三是培养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学好语文,能有效的从事文学创作、记者、文秘等工作,更重要的是对一个人的语言表达非常有帮助。为此,早期语言表达训练就显得十分重要。而中小学的朗诵、朗读就是开发和训练一个人语言能力的最佳时期。训练孩子语言表达的方法很多,有在课堂上朗读、朗诵,也可以专门举行语文课文朗诵会,或者语文课文朗诵欣赏讲座,请朗诵好的专家或老师来示范等等。
  大家知道,艺术学习能提高一个人的品位,能拔高一个人的气质,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能丰富一个人的修养。朗诵就是一种艺术。说它是艺术是因为:一是朗诵者面对的是各式各样的文章内容、文学形式,通过朗诵就可以让人接触大量优秀的美文,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艺术境界和素质内涵,其二是朗诵的过程就是朗诵者不断将文字艺术创造成声音艺术的过程,它的二度创作需要朗诵者不断地调动自己的思想情感、表达技巧来实施,大量的朗诵就能大大提高自己的思想情感表达水平和语言表达水平。而艺术本身就是将思想、境界、情感、技巧综合的表达。其三,朗诵是朗诵者将自身作为载体来创作声音艺术作品,无需借助第二载体,为此,朗诵更直接,更具有感召力,它能把一个真实而具有美学价值的东西直接表达出来。一个好的朗诵所带来的震撼力,绝非其他艺术所能达到的。因此,学好朗诵,就是学好了语言表达艺术。
  小学语文的中的诗歌朗诵对于学生的发现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诗歌朗诵是一种艺术,理解诗歌,了解作者,翱翔在诗歌的海洋中。感受作者怀才不遇,或感情失意,或游览美景,或离家远行等等的诗歌意境,让我们共同走进诗歌的海洋,体会诗歌朗诵的艺术。
  【参考文献】
  [1]邢成斌.浅谈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文学教育(中),2010(04).
  [2]刘叔新.现代汉语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 王晓虹. 语文教学中的诵读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2009.
  [5]陈皓.浅谈朗读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J].大语文论坛·教学前沿,2010
  [6]蔡冬霞.诗歌教学“读”字当头[J].新教育,2009(03).
其他文献
【摘要】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课堂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这一综合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精神。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为此,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方法,结合语文听、说、读、写的训练,培育创新人才成长的“肥沃土壤”。  【关键词】素质教育 小学语文 创新 能力  
为了更好的控制烟叶碎片的烘烤水分,通过对热风风送烘干进行原理设计和影响碎叶干燥的因素计算,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对热风碎叶烘干基础参数进行试验研究,解决碎叶螺旋烘干设备
【摘要】当前,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受多种因素影响,写作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以下,本文就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困境以及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 作文 学生 教师  一、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困境  1.1 写作兴趣欠缺  笔者经常发现,每到作文课,同学们总是发出“又要写作文”的抱怨,一篇课堂能够完成的作文,总有许多学生需要拖到课后。长期以来,我国的写作都学都需要遵循一定的条条框框,如强调作文应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就叫作因材施教”。1997年,我走上了人民教师这个神圣的岗位,十几年来,我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教过的学生数百人,但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那些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  上学期刚接班时,原班主任就告诉我,王浩是个学习基础差、性格怪异的学生
【摘要】现阶段,随着人们对于教育事业给予高度重视,高中教育也变得尤为重要。而在高中教学过程中,写作教学逐渐成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并且在学生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下,原有语文写作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理念与方法开始不能符合学生学习要求。通过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发现,小组合作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价值,使语文写作教学效率得到明显改善。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颅脑损伤(TB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中、重型TBl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2组均予以常规药物、针灸、物理因子等治疗,观察组加用综合
【摘要】体育游戏对小学生更好地学习体育相关课程具有很大的助力。小学生正处于精力充沛、好奇心旺盛的阶段,对于体育课程在入学前往往就已经无师自通,然而,由于小学生自身特点使然,使其只对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能够全身心投入的学习,且往往“三分钟热血”。这些特点导致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着许多难点。而体育游戏的出现可以丰富小学体育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增加对各种新奇地体育项目的了解。因此,本文以体育游戏为切
目前,高三年级的学科在不同层次的班都展开了课堂改革,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但有些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仍然缩手缩脚,思想不够大胆,或者流于形式,或者顾此失彼,或者瞻前顾后,久而久之,又回到老路上去了。通过分析发现,绝大多数教师对“高效课堂”的理解不到位。  高效课堂的标准是什么呢?应是“人人参与,个个展示,尝试成功,体验快乐,激活思维,释放潜能,自主学习,个性发展”,课堂上老师一个人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