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进程中的农村危机

来源 :人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pshw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外流,农村常住人口逐渐减少,农村空心化在不断加重。本研究对我国空心化的生成过程从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并研究了我国农村空心化的危机表现及其后果,最后从提升农村公共服务入手,提出治理农村空心化危机的路径。
  关键词:农村空心化;工业化;公共服务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035-01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外流,农村常住人口逐渐减少,很多村庄出现了“人走房空”现象。农村人口的大量外流和迁移,整个农村的留守人员年龄结构、社会文化结构、经济产业格局等方面严重失衡,由此产生了住宅空巢、土地空置、产业和社会文化空洞等现象, 形成了农村的空心化局面,致使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事业发展停滞,甚至倒退的现象。
  一、我国农村空心化的生成过程
  关于农村空心化概念,学界大体上形成三种认识: 一是空间与聚落的空心化;二是人口的空心化,将农村人口空心化看成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三是经济社会与基础设施的空心化,是指支撑乡村可持续发展和文明转型的资金、技术、知识、人才和需求等资源大量流失所导致乡村治理手段的匮乏以及乡村发展的困境。农村空心化不仅是农村居住空间与聚落的变化过程,也不仅是单纯的农村人口外流问题,它反映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村衰落与凋敝的总体态势和基本格局。其具体生成过程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市场化促进社会流动加快。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传统户籍制度和单位体制出现松,人们根据市场要素的分配规则寻求谋生、创业和发财的机会。农民可以离开土地,凭借体力或者一技之长到城市中谋生,由此催生了“亦工亦农”的农民工群体。
  其二,工业化导致农民跨区域流动。我国工业化发展存在区域之间的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较早接受外资进入,也较早进入工业化阶段,因此,农民工在流向上主要是向东部沿海大规模流动,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成为中西部地区农民工最主要的流入地。
  其三,城市化形成农村人口外流。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1978 年我国城市化率仅为17.92%,到2009年城市化率已达46.59%,城乡二元结构发生很大改观。然而,城乡之间的差距却未有太大变化,城乡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收入水平以及生活居住环境对于农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促使他们背井离乡到城市寻找工作机会。
  二、我国农村空心化的危机表现及其后果
  (一)人口空心化: 农业生产“农民荒”。近年来,农民外出打工、经商或谋生,从农村进入城市的步伐不断加快,留在农村的人口大幅度减少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农村人口空心化和空巢化特征日趋凸显。“三留”群体(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 、妇女、儿童和老人成为当前农村人口空心化的形象表述。农村人口空心化带来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和农民数量众多的国家所独特的“农民荒”问题“农民荒”问题直接危及到我国的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农村缺少年轻、有技能、懂文化的农村劳动力,使得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与集约化程度无法提升,也导致大量土地被抛荒。
  (二)服务空心化: 留守群体社会救助缺失。随着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留守老人养老和儿童照看问题不断凸显出来出来。据统计,从2000年到2006年,农村老年“空巢”和“类空巢”家庭占农村全部老年人家庭的比例从44.9%增加到48.9%。根据全国妇联的统计,2010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已达5800多万人。许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出现“老无所依”与“幼无所靠”状况,形成了农村“公共服务空心化”。农村的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及安全亟待加强。
  (三)心理空虚化: 情感危机与家庭矛盾。农村空心化还表现在社会心理层面。由于户籍、住房、教育以及就业机会等城乡流动的壁垒并未完全消除,当前进城农民工多为青壮年劳动力,大多数妇女、儿童和老人则留在家乡。成千上万的外出务工农民家庭面临着“妻离子散”的状况,农村家庭与亲情纽带发生断裂。农民长时间在外打工,不仅容易导致农村传统血缘与宗族观念日趋单薄,而且还会改变关于家庭生活和伦理亲情的观念。孤身在外打工的他们,在充满诱惑的商业化浓厚的城市中,与留守家园的配偶在思想上、生活习惯上的差距越来越大。而在农村的留守妇女,在承担劳作和育子之辛的同时,面临着长期远离亲人的心理苦楚。情感危机、家庭矛盾乃至离婚由此引发。
  三、治理农村空心化危机的路径
  解决农村空心化危机最重要的就是提升农村公共服务。
  首先应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立场出发,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支持和投入。当前,应加大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按照地域分布和人口积聚状况,扩充敬老院、卫生所、图书室、村民学校等农村社区服务机构。建立政府“一站式”公共服务网络,推动政府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逐步向农民开展以社区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治安、医疗卫生、人口计生、文教体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
  其次,从当下农村人口结构出发,农村公共服务的着力点是加强面向农村留守人群,特别是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定向服务。应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财政投入体制,不断完善农村老人在医疗、养老、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的社会保障体制,逐步提高补贴和保障的标准。采取政府出资、社会志愿以及邻里互助等方式,建立面向农村老人和儿童服务的社会工作者队伍或者服务站点,向农村老人提供生活照料、情感慰藉、心理辅导和社会支持。应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使留守儿童能够在老师的呵护下在同龄群体中感受到生活的快乐,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憾。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专业化的社工队伍开展看护陪伴、课程辅导、行为纠正、心理辅导等活动,也有利于帮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78.
  [2]李周,任常青.农村空心化的影响、原因与对策(前沿观察)。2013-02-03.http://www.chinadaily.com.cn/hqsj/shbt/2013/content_8201958.html.
  [3]郭国仕.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J],龙岩学院学报,2013(06)
  作者简介:马黎勇(1992-),男,籍贯为云南省,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2014级在读硕士研究生,所学专业为社会学。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讲述了在小学高年级习作评改中,学生“自评互评”的评改方式的改革,涵盖六大操作步骤,让我们明白了习作评改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性。  关键词:习作评改;自评;互评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245-01  众所周知,作文批阅是高年级语文老师常谈之“色”变的话题。每一次批阅习作就像是打一场仗一样,费时,费力、费神。最后,还成
期刊
摘要:养护管理工作属于一种优化后能够使城市绿化得以持续有效发展的后续管理工作,绿化养护作为整个城市绿化工程项目当中的一个分支在具体的施工过程当中需要采用科学化的管理方式。本文对结合了城市绿化的特点,在对其养护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如何提高城市绿化养护管理的措施。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结合了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对于城市绿化养护管理工作有着很高的借鉴以及参考价值。  关键词:城市绿化;养
期刊
摘要:《池塘》 是哈金长篇小说创作的开端,作品成功展示了弱势人物邵彬与强权领导斗争过程中自我价值的丧失与幻灭,具有普遍意义。哈金通过细致的刻画和绝妙的书写将小人物的悲剧人生展现得淋漓尽致,对80年代中国的官本位思想和群众的奴化心理进行了强烈的批判和冷静的反思。  关键词:哈金;《池塘》;小人物;反抗;自我价值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
期刊
摘要:青少年的“全人”发展,已成为当下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议题。本文通过一个社会工作的小组案例,探索如何培养青少年群性发展意识,提升其人际交往的能力,为青少年“全人”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Friend Friend;青少年群性发展小组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300-01  一、小组背景  二十一世纪的现代教育,重视的不单是知识的
期刊
摘要:萧红的成名作《生死场》是一部女性意味十足的作品。在《生死场》中,萧红以一个超乎寻常女人的视角和勇气,大胆而直白地透视一个民族的疮疤,为我们刻画一个充满宿命意味的生死场,并指出造成这悲剧的是生活的社会与女性自身的弊病。  关键词:萧红;《生死场》;女性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004-01  写于1934年的《生死场》是萧红的
期刊
摘要:《湖心亭看雪》是张岱创作的经典小品文之一,它虽然篇幅较短,但不仅境界清奇、情感真挚,而且蕴含着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痴人说梦感人至深,让人流连忘返。本文将从其行文构思、艺术特点、痴人性情等角度来浅析湖心亭看雪的意境与深意。  关键词:行文构思; 艺术特点; 痴人性情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012-01  一、
期刊
摘要:“长明灯”是宗法社会权力争夺与更迭的文化象征符号。企图通过熄灯夺取宗法权力的“疯子”,并不是一个意在启迪民众,打破乡土秩序的“启蒙者”。“疯子”的命运悲剧恰恰体现了强大的宗法共同体对反叛个体的规训。《长明灯》凸显了鲁迅对“启蒙”本身的根本质疑,更表达了作家对伪启蒙者消解五四“启蒙”之义的批判。  关键词:长明灯;启蒙;宗法秩序;权力争夺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作为民族电影中的优作,《婼玛的十七岁》成功地塑造了婼玛这个人物形象。而从人物形象意蕴的角度,透过人物的行为和情节的发展,导演将婼玛塑造成了一个诗意栖居的追求者的形象。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自然的人物形象特征;和谐的人物形象特征;孤独的人物形象特征。  关键字:诗意栖居;婼玛;自然;和谐;孤独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017
期刊
摘要:东晋一朝,政局偏安,佛学兴盛,江南山水,改变着士人们的心态,他们虽仍然谈玄,但是趣味正在慢慢地发生变化,由内正逐渐发现独立的人格,由外则发现了山水自然之美。因此,在文学创作与文学思想上,东晋士人在探讨玄理时,山水则成为了他们悟道的载体,玄言诗正在逐渐向山水诗过渡。而在这个过渡阶段,既写山水又涉玄思,面对山水,进入玄思的兰亭诗正是这个特殊阶段的代表。  关键词:东晋;兰亭诗;山水诗;玄言诗;过
期刊
摘要:在网络时代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数字媒体的发展与推广与普及使每个人都快速且方便的参与到传播当中。而数字媒体应用的大爆炸,使我们无法自我的去判断事情的真与假。本文就以数字媒体与真实的距离更远还是更近展开分析。  关键词:数字媒体;真实;距离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029-01  一、数字媒体时代的到来  数字媒体系统能够处理文、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