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1981年,姚宗勋先生在与北京市体委体育科研所,合作研究用意拳的养生理念及精神假借意念诱导的原理原则,为提高运动员的竞赛成绩及运动员的体能恢复,竞赛中的精神、心理调整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展开了为期近三年的探索与研究。
在与体育科研所合作期间,姚先生借用科研所周边的训练环境,在众多学生中,精心挑选了一批年青有为、有相当技术基础、身体条件优良的学生,组建了一支意在全面培养意拳技术与理论的骨干队伍,这支意拳队伍中的主力成员,有姚承光、姚承荣、崔瑞彬、刘普雷、武小南、高长友,张长征等人。
实际上,姚宗勋先生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曾梦想,如果有条件的话,一定要培养一支具备雄厚实力的专业意拳队伍,一旦国家需要时就要报效祖国。可惜由于各方面的种种因素,姚先生一直未能实现自己的报国宏图。
在“文革”期间,姚先生成为当时被打击和批斗的重点对象,并于1969年4月被放逐昌平,牧马荒山。虽然衣衫褴褛、食不果腹,在活非常艰苦,但姚先生时常教导我和弟弟承荣要“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那时,不论农活繁忙还是寒冬酷暑,每天清晨4点当母亲和我、承荣还在睡梦中时,父亲便摸黑起来练功。一小时后,父亲拍醒我和承荣。每当看到父亲消瘦的脸庞,我们哥俩内心非常惭愧!父亲已是50多岁的人了,政治的歧视,生活的艰辛和精神的苦闷,非但没有摧毁父亲的“青云之志”,反而更激发了父亲对意拳的挚爱和对事业的追求。
父亲对意拳事业的执着,超过了他的生命。他一再教导我们兄弟俩,人在逆境的环境中,一定要意志坚强,决不能动摇自己的人生追求,更不可随波逐流,意志消沉。无论在任何时候,人一定要有自己的专长。我每天这样的劳动和练拳,是给你们做出表率,是一个人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具体体现,希望你们能从思想上、行动上振作起来,国家的形势今后会有好转的,现在只有朝夕刻苦练功,掌握一门绝技,将来才有报效祖国的机会!
记得那时,在每日清晨和傍晚农活收工后,父亲便带领我们兄弟俩刻苦练功,还亲自带领我们进行推手及散手训练(没有拳套,只能用破棉帽和麻袋片芥布头缝裹起来)。在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的口子里,无论春夏秋冬,每日的刻苦练功是雷打不动的。
父亲时常感慨的回忆起,在他年青时(1937年——1947年)与师兄弟们一起练功的情形,现在如能有当年的训练环境,培养优秀的意拳人才,那么意拳的发展将是不可估量的。
在粉碎“四人帮”后,国家的形势渐渐好了起来。姚先生认为,国家的兴旺,将会带动各方而的发展,武术也将得到国家的重视。在1979年9月,姚宗勋先生从昌平农村回到北京,他心中最迫切关心的事情,就是如何恢复和发展意拳!
同年10月,姚宗勋先生就在居住地朝15口区小关地区,组建了一支意拳技术较为全面的队伍进行系统的培养。这支队伍中的主要成员有姚承光、姚承荣、崔瑞彬、刘普雷、武小南及白学政、芦祥、周长江等人。这些主要成员都必须严格按照姚宗勋先生制定的训练办法,一天近7个小时的强化集训。上午近2个小时的技击桩,一个小时的各种试力,一个小时的拳法发力训练及各种功法发力的练习;下午3-6点站桩、推手、沙袋及散手训练3个小时,节假日也不休息。这样强化训练的时间长达2年左右。姚宗勋先生当时考虑到:中国武术的发展,形势将越来越开放,我要在现有的条件下,培养一批能征善战的技术人才,一旦国家有需要,我这里就能派出队员参加对外的各种比赛。
姚宗勋先生认为,意拳的实质乃是从实际和实用的角度出发,不符加任何条件的徒手搏击。好的拳术应该要体现它的实用性,无论是应对拳击、泰拳、自由搏击、散打、摔跤等等,不应在实用效果上打折扣。姚宗勋先生曾讲:1935年左右,芗师在老家河北深县,培养_r一批实战技术队伍,如赵道新、卜思富、韩星樵、韩星恒等一批弟子。芗师的愿望是想带领这支技术队伍周游世界,来检验意拳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但是在1937年,曰军侵华战争爆发,芗师的愿望未能得以实现。这不能不说是意拳发展史上的一大憾事。
大约在1981年秋,姚宗勋先生开始与北京市体委体育科学研究所合作,进行意拳与现代体育训练的研究。于是将在小关地区的训练人员抽调一部分到体育科研所,同时又增补了高长友、张长征等人。每周一、三、五下午1:30—5:30进行强化训练,在这4个小时中,所训练的内容有伏虎桩、脚法、腿法、手靶、打沙袋、推手、散手。打散手时,每对打4—6局(三分钟一局),对抗训练结束后,还有2500米的快速跑步拳法,变速跑步拳法训练,半天训练下来,队员们的体重分别下降2—4公斤,可以想见其训练强度之大。
姚先生对我们的集训要求是很严格的:(一)不迟到,不早退,不准请假。(二)训练时对站桩、脚法、手靶、沙袋、推手,要求很严格,对每个功法的训练在时间、姿势、力量、速度及精神假借和意念中的内涵,都要求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毫不留情。记的在1984年夏,我与师兄崔瑞彬同时练习打沙袋,当时每打三分钟后休息一分钟,3分钟内活步变步一组三拳的快速连续击打,一般都在283—290组之间,前面我已经打了3个3分钟了,体力已明显下降,这时父亲从远处走来,看到我们二人后拳护脸的肩架稍低了一些,便格外生气,当时他从地上捡起一根柳条,横抽了我的手臂几下,说:“看你还改不改”,随后,姚先生又大声怒斥了崔瑞彬几句。此时我们二人内心是非常惭愧的,我们二人清楚的明白,他老人家当时病情已经很重了,今天他老人家生这么大的气,是生我们恨铁不成钢的气呀,他老人家是多么迫切地希望我们早日成才。在师兄弟之间散手对抗训练中,则要求以真打实斗为主,绝无师兄弟情面可言。两人之间的散手,尽管带着护具,但在实战中,打得鼻青脸肿、口鼻出血则是经常出现。但姚先生始终以严格教学的精神,激励和教育大家,一再强调在散手对抗中要坚持到底,头脑要冷静,要发挥平日所练的技术,要有与敌同归于尽之精神!
很清楚的记得有一次,姚先生正在指导我们练习活步推手,张师叔看了后很是吃惊,问道:“师兄,他们的推手怎么都成这样子了,师父当年教的可都是定步推手,这样有利于发力,可现在他们都活步推手,这可怎么找劲发力呀?”姚先生听了后笑了笑说:“这就要求我们在活动中找劲,即所谓建立动态平衡,这样更有利于现代搏击。当今的实战打的是擂台赛,是回合战,这一回合中,双方都是在运动的,不像以前老一辈武术家切磋交流那样凭借高深的功力,双方一搭手,一粘一摸,或是将对方发出或发倒即是胜利,便知谁强谁弱随即结束战斗。所以说现代搏击比的不仅是技术、功力和智慧,更需灵活经久的体能素质相配合,而我们进行活步推手,就是要逐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只有这样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并不断的完善自己,这就是发展”。 大约在1982年春,全国首届散手比赛即将在北京开幕。为了验证近2年多的强化训练的效果,姚宗勋先生从训练的队伍中,挑选了姚承光、崔瑞彬、刘普雷、武小南等运动员准备参加在北京各城区的选拔赛。
在1982年4月的一天上午,北京市体委的一个训练馆内聚集着很多市体委武术界领导及制定全国散手规则的北京体育学院的教授专家们,特为实施即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首届散手比赛的竞赛规则而组织了一场演习赛。当时我是第一个出场的60公斤级选手,对方是晓有名气的武术界人士(后是武警教官),一切都是按正式比赛的规则要求去做,全身护具齐全。只听裁判哨音一响,对手频频起脚进攻,就在对方一个起脚欲踢之时,我顺步突前,双拳猛一发力,拍到对方的手臂上,将对方发出圈外。哨音一响后,双方运动员又回到场地中央,对手随即再次起脚,猛踢我心窝处,我随即向后撤了半步,就在对方起脚踢空脚还未落地之瞬间,我上步一记右拳重重的击在对方的左脸颊下部,只听一声沉重的闷响,对方倒地。休克竟达6—7分钟。当时场上一片寂静,只有抢救人员的忙碌声。裁判在等待三、四分钟后,仍然没有看到对方有上场的可能后,遂吹哨让我站在场地中央,高举右手宣布我为绝对的胜利。此战仅用47秒钟,击昏对手,充分地显示出意拳训练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此后我的师兄们分别参加了北京各个城区的选拔赛,都取得了好的成绩。由于我在场上47秒击昏对手,对当时制定散打规则的专家们震惊极大,他们认为姚承光的拳头会打出人命的,随即在全国首届散打赛规则中,规定不得重击头部。因此我失去了参加全国散手比赛的一次良机。我无缘全国冠军,实乃我一生的遗撼!现在看来,这也不能不说是意拳之憾事、中国武术之憾事!事后,父亲对我说道,比赛只是检验水平的一种手段。虽然咱们没有参加这次比赛,但能说明咱们的水平不如他们吗?所以说不要把比赛看得太重,成绩也只能说明一时,要想在武术上有所成就,最关键是要踏踏实实的去训练,不断的增强自己的实力。要记住,意拳永远是要以实力来讲话!全国比赛过后,我们师兄弟又疯狂的投入到了训练之中。
姚先生就是这样,他把所有的名和利看的都很轻,务实求真、孜孜以求的惟有他的意拳事业。姚先生的一生都在研究和探索开拓意拳的发展,不畏艰险,勇于创新,永不满足!
姚先生晚年与北京体委科研所的合作以及组织意拳强化的训练,实质上就是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力图组建和培养一支真正的意拳搏击队伍。培养出一批有真才实学,愿把毕生精力无私奉献给意拳事业的接班人,将中国意拳的传统搏击技法和现代擂台实战搏击特点相结合,要将传统技法有效的运用到现代搏击中去。如今当我们再回过头来审视姚先生,其作为一名传统武术家,在当时能具备这种超前的意识,为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做出开拓性的研究和探索,的确是一位武术事业开拓的先驱与楷模。
那时姚先生经常强调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没有明天,只有今天!必须全身心的投入训练,现在已是只争朝夕的时候了”。
为了实现自己多年的夙愿,姚先生不惜一切,甚至以牺牲身体健康为代价,呕心沥血,全力以赴。终于在1984年秋天积劳成疾。即使在病榻前,姚先生还不忘嘱托我和弟弟承荣及师兄弟们:“你们一定要坚持训练,不要因为我而耽误了时间,我快不行了,而你们却还任重道远。你们师兄弟今后一定要精诚团结,要将意拳事业发扬光大,推向海外,造福世界”。在当时病情已经很严重了,但他还是忍着病痛整理他的意拳书稿。他非常遗憾地说:“自己这一生积累了大量的意拳理论和实践经验,这不是在短时间内写出一本书所能抒发和表达其拳学内涵的,现在由于身体疾病的问题,不允许我一点点地写,如果能再给我几年时间,就可写出代表意拳整个理论风貌和丰富实践的具体经验,写出的东西将会更加系统和完善。”然而他已经没有时间了。终于有一天,父亲靠在墙边站了两分钟养生桩之后说:“我太累了,我想休息休息”,从此,就再也没有站起来。先父生前只留下《意拳》一书及VCD音像资料1-4盘,以上资料实为当代拳学资料之典范,亦是拳学之代表作。先父姚宗勋先生的师弟李文涛先生,在意拳一书的序中写到:宗勋遗著,不过其所学之二三,未尽其胸中之蕴也,若欲知其高深,当举一而返三焉!
今年是父亲诞辰94周年的日子,虽然父亲离开我们已经26年了,但父亲的教诲却时常牢记心中。多年来众多师兄弟都秉承姚先生遗志,奔波在推广意拳的第一线上。相信凭借国家政策的正确指引,在父亲拳学精神的鼓舞下,通过意拳(大成拳)的同门同仁及师兄弟们的共同努力,意拳一定能发扬光大,冲出国门,走向世界!
在与体育科研所合作期间,姚先生借用科研所周边的训练环境,在众多学生中,精心挑选了一批年青有为、有相当技术基础、身体条件优良的学生,组建了一支意在全面培养意拳技术与理论的骨干队伍,这支意拳队伍中的主力成员,有姚承光、姚承荣、崔瑞彬、刘普雷、武小南、高长友,张长征等人。
实际上,姚宗勋先生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曾梦想,如果有条件的话,一定要培养一支具备雄厚实力的专业意拳队伍,一旦国家需要时就要报效祖国。可惜由于各方面的种种因素,姚先生一直未能实现自己的报国宏图。
在“文革”期间,姚先生成为当时被打击和批斗的重点对象,并于1969年4月被放逐昌平,牧马荒山。虽然衣衫褴褛、食不果腹,在活非常艰苦,但姚先生时常教导我和弟弟承荣要“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那时,不论农活繁忙还是寒冬酷暑,每天清晨4点当母亲和我、承荣还在睡梦中时,父亲便摸黑起来练功。一小时后,父亲拍醒我和承荣。每当看到父亲消瘦的脸庞,我们哥俩内心非常惭愧!父亲已是50多岁的人了,政治的歧视,生活的艰辛和精神的苦闷,非但没有摧毁父亲的“青云之志”,反而更激发了父亲对意拳的挚爱和对事业的追求。
父亲对意拳事业的执着,超过了他的生命。他一再教导我们兄弟俩,人在逆境的环境中,一定要意志坚强,决不能动摇自己的人生追求,更不可随波逐流,意志消沉。无论在任何时候,人一定要有自己的专长。我每天这样的劳动和练拳,是给你们做出表率,是一个人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具体体现,希望你们能从思想上、行动上振作起来,国家的形势今后会有好转的,现在只有朝夕刻苦练功,掌握一门绝技,将来才有报效祖国的机会!
记得那时,在每日清晨和傍晚农活收工后,父亲便带领我们兄弟俩刻苦练功,还亲自带领我们进行推手及散手训练(没有拳套,只能用破棉帽和麻袋片芥布头缝裹起来)。在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的口子里,无论春夏秋冬,每日的刻苦练功是雷打不动的。
父亲时常感慨的回忆起,在他年青时(1937年——1947年)与师兄弟们一起练功的情形,现在如能有当年的训练环境,培养优秀的意拳人才,那么意拳的发展将是不可估量的。
在粉碎“四人帮”后,国家的形势渐渐好了起来。姚先生认为,国家的兴旺,将会带动各方而的发展,武术也将得到国家的重视。在1979年9月,姚宗勋先生从昌平农村回到北京,他心中最迫切关心的事情,就是如何恢复和发展意拳!
同年10月,姚宗勋先生就在居住地朝15口区小关地区,组建了一支意拳技术较为全面的队伍进行系统的培养。这支队伍中的主要成员有姚承光、姚承荣、崔瑞彬、刘普雷、武小南及白学政、芦祥、周长江等人。这些主要成员都必须严格按照姚宗勋先生制定的训练办法,一天近7个小时的强化集训。上午近2个小时的技击桩,一个小时的各种试力,一个小时的拳法发力训练及各种功法发力的练习;下午3-6点站桩、推手、沙袋及散手训练3个小时,节假日也不休息。这样强化训练的时间长达2年左右。姚宗勋先生当时考虑到:中国武术的发展,形势将越来越开放,我要在现有的条件下,培养一批能征善战的技术人才,一旦国家有需要,我这里就能派出队员参加对外的各种比赛。
姚宗勋先生认为,意拳的实质乃是从实际和实用的角度出发,不符加任何条件的徒手搏击。好的拳术应该要体现它的实用性,无论是应对拳击、泰拳、自由搏击、散打、摔跤等等,不应在实用效果上打折扣。姚宗勋先生曾讲:1935年左右,芗师在老家河北深县,培养_r一批实战技术队伍,如赵道新、卜思富、韩星樵、韩星恒等一批弟子。芗师的愿望是想带领这支技术队伍周游世界,来检验意拳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但是在1937年,曰军侵华战争爆发,芗师的愿望未能得以实现。这不能不说是意拳发展史上的一大憾事。
大约在1981年秋,姚宗勋先生开始与北京市体委体育科学研究所合作,进行意拳与现代体育训练的研究。于是将在小关地区的训练人员抽调一部分到体育科研所,同时又增补了高长友、张长征等人。每周一、三、五下午1:30—5:30进行强化训练,在这4个小时中,所训练的内容有伏虎桩、脚法、腿法、手靶、打沙袋、推手、散手。打散手时,每对打4—6局(三分钟一局),对抗训练结束后,还有2500米的快速跑步拳法,变速跑步拳法训练,半天训练下来,队员们的体重分别下降2—4公斤,可以想见其训练强度之大。
姚先生对我们的集训要求是很严格的:(一)不迟到,不早退,不准请假。(二)训练时对站桩、脚法、手靶、沙袋、推手,要求很严格,对每个功法的训练在时间、姿势、力量、速度及精神假借和意念中的内涵,都要求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毫不留情。记的在1984年夏,我与师兄崔瑞彬同时练习打沙袋,当时每打三分钟后休息一分钟,3分钟内活步变步一组三拳的快速连续击打,一般都在283—290组之间,前面我已经打了3个3分钟了,体力已明显下降,这时父亲从远处走来,看到我们二人后拳护脸的肩架稍低了一些,便格外生气,当时他从地上捡起一根柳条,横抽了我的手臂几下,说:“看你还改不改”,随后,姚先生又大声怒斥了崔瑞彬几句。此时我们二人内心是非常惭愧的,我们二人清楚的明白,他老人家当时病情已经很重了,今天他老人家生这么大的气,是生我们恨铁不成钢的气呀,他老人家是多么迫切地希望我们早日成才。在师兄弟之间散手对抗训练中,则要求以真打实斗为主,绝无师兄弟情面可言。两人之间的散手,尽管带着护具,但在实战中,打得鼻青脸肿、口鼻出血则是经常出现。但姚先生始终以严格教学的精神,激励和教育大家,一再强调在散手对抗中要坚持到底,头脑要冷静,要发挥平日所练的技术,要有与敌同归于尽之精神!
很清楚的记得有一次,姚先生正在指导我们练习活步推手,张师叔看了后很是吃惊,问道:“师兄,他们的推手怎么都成这样子了,师父当年教的可都是定步推手,这样有利于发力,可现在他们都活步推手,这可怎么找劲发力呀?”姚先生听了后笑了笑说:“这就要求我们在活动中找劲,即所谓建立动态平衡,这样更有利于现代搏击。当今的实战打的是擂台赛,是回合战,这一回合中,双方都是在运动的,不像以前老一辈武术家切磋交流那样凭借高深的功力,双方一搭手,一粘一摸,或是将对方发出或发倒即是胜利,便知谁强谁弱随即结束战斗。所以说现代搏击比的不仅是技术、功力和智慧,更需灵活经久的体能素质相配合,而我们进行活步推手,就是要逐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只有这样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并不断的完善自己,这就是发展”。 大约在1982年春,全国首届散手比赛即将在北京开幕。为了验证近2年多的强化训练的效果,姚宗勋先生从训练的队伍中,挑选了姚承光、崔瑞彬、刘普雷、武小南等运动员准备参加在北京各城区的选拔赛。
在1982年4月的一天上午,北京市体委的一个训练馆内聚集着很多市体委武术界领导及制定全国散手规则的北京体育学院的教授专家们,特为实施即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首届散手比赛的竞赛规则而组织了一场演习赛。当时我是第一个出场的60公斤级选手,对方是晓有名气的武术界人士(后是武警教官),一切都是按正式比赛的规则要求去做,全身护具齐全。只听裁判哨音一响,对手频频起脚进攻,就在对方一个起脚欲踢之时,我顺步突前,双拳猛一发力,拍到对方的手臂上,将对方发出圈外。哨音一响后,双方运动员又回到场地中央,对手随即再次起脚,猛踢我心窝处,我随即向后撤了半步,就在对方起脚踢空脚还未落地之瞬间,我上步一记右拳重重的击在对方的左脸颊下部,只听一声沉重的闷响,对方倒地。休克竟达6—7分钟。当时场上一片寂静,只有抢救人员的忙碌声。裁判在等待三、四分钟后,仍然没有看到对方有上场的可能后,遂吹哨让我站在场地中央,高举右手宣布我为绝对的胜利。此战仅用47秒钟,击昏对手,充分地显示出意拳训练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此后我的师兄们分别参加了北京各个城区的选拔赛,都取得了好的成绩。由于我在场上47秒击昏对手,对当时制定散打规则的专家们震惊极大,他们认为姚承光的拳头会打出人命的,随即在全国首届散打赛规则中,规定不得重击头部。因此我失去了参加全国散手比赛的一次良机。我无缘全国冠军,实乃我一生的遗撼!现在看来,这也不能不说是意拳之憾事、中国武术之憾事!事后,父亲对我说道,比赛只是检验水平的一种手段。虽然咱们没有参加这次比赛,但能说明咱们的水平不如他们吗?所以说不要把比赛看得太重,成绩也只能说明一时,要想在武术上有所成就,最关键是要踏踏实实的去训练,不断的增强自己的实力。要记住,意拳永远是要以实力来讲话!全国比赛过后,我们师兄弟又疯狂的投入到了训练之中。
姚先生就是这样,他把所有的名和利看的都很轻,务实求真、孜孜以求的惟有他的意拳事业。姚先生的一生都在研究和探索开拓意拳的发展,不畏艰险,勇于创新,永不满足!
姚先生晚年与北京体委科研所的合作以及组织意拳强化的训练,实质上就是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力图组建和培养一支真正的意拳搏击队伍。培养出一批有真才实学,愿把毕生精力无私奉献给意拳事业的接班人,将中国意拳的传统搏击技法和现代擂台实战搏击特点相结合,要将传统技法有效的运用到现代搏击中去。如今当我们再回过头来审视姚先生,其作为一名传统武术家,在当时能具备这种超前的意识,为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做出开拓性的研究和探索,的确是一位武术事业开拓的先驱与楷模。
那时姚先生经常强调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没有明天,只有今天!必须全身心的投入训练,现在已是只争朝夕的时候了”。
为了实现自己多年的夙愿,姚先生不惜一切,甚至以牺牲身体健康为代价,呕心沥血,全力以赴。终于在1984年秋天积劳成疾。即使在病榻前,姚先生还不忘嘱托我和弟弟承荣及师兄弟们:“你们一定要坚持训练,不要因为我而耽误了时间,我快不行了,而你们却还任重道远。你们师兄弟今后一定要精诚团结,要将意拳事业发扬光大,推向海外,造福世界”。在当时病情已经很严重了,但他还是忍着病痛整理他的意拳书稿。他非常遗憾地说:“自己这一生积累了大量的意拳理论和实践经验,这不是在短时间内写出一本书所能抒发和表达其拳学内涵的,现在由于身体疾病的问题,不允许我一点点地写,如果能再给我几年时间,就可写出代表意拳整个理论风貌和丰富实践的具体经验,写出的东西将会更加系统和完善。”然而他已经没有时间了。终于有一天,父亲靠在墙边站了两分钟养生桩之后说:“我太累了,我想休息休息”,从此,就再也没有站起来。先父生前只留下《意拳》一书及VCD音像资料1-4盘,以上资料实为当代拳学资料之典范,亦是拳学之代表作。先父姚宗勋先生的师弟李文涛先生,在意拳一书的序中写到:宗勋遗著,不过其所学之二三,未尽其胸中之蕴也,若欲知其高深,当举一而返三焉!
今年是父亲诞辰94周年的日子,虽然父亲离开我们已经26年了,但父亲的教诲却时常牢记心中。多年来众多师兄弟都秉承姚先生遗志,奔波在推广意拳的第一线上。相信凭借国家政策的正确指引,在父亲拳学精神的鼓舞下,通过意拳(大成拳)的同门同仁及师兄弟们的共同努力,意拳一定能发扬光大,冲出国门,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