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年前,我调入县里一所名校,这里名师很多,教学质量全国闻名。物理被称为这里的榔头科目,带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我投入了紧张的学习和研究中。原来他们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一节节精彩课让人惊叹。他们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的巧妙引导,让学生完全投入到学习、思考中,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教学活动是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双向信息交流活动。在导中学,学中导,导学互长,导和学是有机的统一体,紧密联系缺一不可。
物理教学中巧妙的导入,能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欲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情境中,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习效率。
在新课程理念下,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启发式教学,启发,必须启而有“法”。启就是导,即精心设计问题,教师“导”得有法,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培养他们的能力。
一、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动脑、动口、动手去探索、发现、理解、掌握新知识的过程,教师教学的任务就是要找到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手段,课堂提问则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手段。问题设计得好,就能促使学生思考,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因此,课堂教学中的设问,只有精心设计,才能起到“导”的作用。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如果设计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他们积极思维,体现“导”的作用。
物理课堂中常用的新课导入方法有:提出问题导入课题;温故知识,导入课题;演示实验,导入课题;讲述故事,导入课题;播放课件,导入课题;设置悬念,导入课题;利用经验,导入课题等。
例如,学生对“摩擦力”的定义很难理解,如果直接给出,势必很勉强,效果较差。电影《举起手来》中有这样的片段:日本鬼子冲向高坡,追杀老百姓,聪明的大爷大妈用筛子在坡顶上撒豆子,结果日本兵滑到了,一个个向下滚。这个电影片段诙谐搞笑,把这个片段作为《摩擦力》的导入,会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想到,并理解摩擦力的概念。
演示实验生动有趣,易形成悬念。它在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追根求源、探索知识上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和准备,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获得感性材料,收集信息,发现规律。例如《大气压》一节的导入。可以准备这些实验:覆杯实验;瓶口吞蛋;针筒吸水;装有少量水的易拉罐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瓶口冒白气时停止加热,接着用橡皮泥堵住瓶口,观察现象等。做一个实验,就在黑板上写出实验条件和实验现象。几个实验完成后,学生就不难得出大气压的存在了。
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感知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表现在不会自觉地提出目的或按照所规定的目的来感知,而且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是在思维的条理性和概括性的基础上产生的,导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的盲目性与混乱性,使学生的思维指向一定的目的。精心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
二、选择适当时机,引导学生讨论
1.抓住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讨论
学生对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较难掌握,原因是认知结构模糊,抓不住概念的本质属性,产生思维误区,因此教学中应抓住知识的差异,引导学生议论。
2.总结归纳知识,引导讨论
例如,学习《声音的特征》后,可以列举大量实例,让学生发现规律。从而不难得出:重的、大的物体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响度大;轻的、小的物体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响度小;短的、紧的、细的物体振动时,发出的声音音调高;长的、松的、粗的物体振动时,发出的声音音调低。
另外,学习某一知识之后,必须总结出定义、公式、单位等,实现认知的新飞跃,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归纳、概括、综合能力,启迪学生的智慧。
3.反馈信息,积极议论
反馈的方法有:回答问题,质疑问题,板演,家庭作业,考试等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讨论各种形式的答案,要多问“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对于错的回答,要让学生知道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让学生自我纠偏。
总之,课堂教学中引导的方法较多,不拘一格,但技巧很关键。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设计适当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要有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切不可盲目追求形式,以致影响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易志毅)
教学活动是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双向信息交流活动。在导中学,学中导,导学互长,导和学是有机的统一体,紧密联系缺一不可。
物理教学中巧妙的导入,能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欲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情境中,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习效率。
在新课程理念下,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启发式教学,启发,必须启而有“法”。启就是导,即精心设计问题,教师“导”得有法,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培养他们的能力。
一、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动脑、动口、动手去探索、发现、理解、掌握新知识的过程,教师教学的任务就是要找到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手段,课堂提问则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手段。问题设计得好,就能促使学生思考,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因此,课堂教学中的设问,只有精心设计,才能起到“导”的作用。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如果设计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他们积极思维,体现“导”的作用。
物理课堂中常用的新课导入方法有:提出问题导入课题;温故知识,导入课题;演示实验,导入课题;讲述故事,导入课题;播放课件,导入课题;设置悬念,导入课题;利用经验,导入课题等。
例如,学生对“摩擦力”的定义很难理解,如果直接给出,势必很勉强,效果较差。电影《举起手来》中有这样的片段:日本鬼子冲向高坡,追杀老百姓,聪明的大爷大妈用筛子在坡顶上撒豆子,结果日本兵滑到了,一个个向下滚。这个电影片段诙谐搞笑,把这个片段作为《摩擦力》的导入,会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想到,并理解摩擦力的概念。
演示实验生动有趣,易形成悬念。它在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追根求源、探索知识上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和准备,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获得感性材料,收集信息,发现规律。例如《大气压》一节的导入。可以准备这些实验:覆杯实验;瓶口吞蛋;针筒吸水;装有少量水的易拉罐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瓶口冒白气时停止加热,接着用橡皮泥堵住瓶口,观察现象等。做一个实验,就在黑板上写出实验条件和实验现象。几个实验完成后,学生就不难得出大气压的存在了。
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感知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表现在不会自觉地提出目的或按照所规定的目的来感知,而且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是在思维的条理性和概括性的基础上产生的,导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的盲目性与混乱性,使学生的思维指向一定的目的。精心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
二、选择适当时机,引导学生讨论
1.抓住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讨论
学生对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较难掌握,原因是认知结构模糊,抓不住概念的本质属性,产生思维误区,因此教学中应抓住知识的差异,引导学生议论。
2.总结归纳知识,引导讨论
例如,学习《声音的特征》后,可以列举大量实例,让学生发现规律。从而不难得出:重的、大的物体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响度大;轻的、小的物体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响度小;短的、紧的、细的物体振动时,发出的声音音调高;长的、松的、粗的物体振动时,发出的声音音调低。
另外,学习某一知识之后,必须总结出定义、公式、单位等,实现认知的新飞跃,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归纳、概括、综合能力,启迪学生的智慧。
3.反馈信息,积极议论
反馈的方法有:回答问题,质疑问题,板演,家庭作业,考试等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讨论各种形式的答案,要多问“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对于错的回答,要让学生知道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让学生自我纠偏。
总之,课堂教学中引导的方法较多,不拘一格,但技巧很关键。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设计适当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要有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切不可盲目追求形式,以致影响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易志毅)